浅谈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doc_第1页
浅谈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doc_第2页
浅谈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doc_第3页
浅谈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doc_第4页
浅谈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 外国语学院 201300074031 周瑶瑶古人很早就对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有了正确的认识,“文者言之记,言者心之声”就是说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而语言是内心感情的流露。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是记录者和被记录者的关系。 众所周知,成语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汉语言中的精华,传承了中华几千年丰富的历史文化。 它在表达上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特点,具有独特的语体风格色彩,深受人们的喜爱。一般认为,成语是语言中习用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属于熟语的一种,通常以四字组成。是来自古代书面语言的具有文雅色彩的熟语。所谓熟语,也叫固定结构、固定词组,而典故相沿习用的久了就可以形成成语,如和风细雨、囫囵吞枣、一朝天子一朝臣等等。 由于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固定词组,大部分源 自古代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寓 言故事、神话或各种传说,千百年来流传下来,其中往往包含复杂的语源,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汉语语汇与语法特征,要防止望文生义,真正弄懂成语的意思,就必须把握成语中保留的古汉语特征。因此,研究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不妨为研究古汉语的一种崭新的途径。接下来就简单介绍几种成语中的古代汉语知识。一、古今异义现象,即实词古义。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对古文及成语的理解。如“不刊之论”中的“刊”在古汉语中是削除的意思。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的言论。如果望文生义,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把“刊”理解为“刊登”就跟成语的原意背道而驰了。这样的词还有:赴汤蹈火(汤:热水),休戚与共(休:喜悦),亡羊补牢(亡:逃跑),形影相吊 (吊:慰问),差强人意(差:尚;强:振奋),三顾茅庐(顾:拜访)等等。二、古今通假字现象。如“信口开河”。信口:随口。开河:说话时嘴唇张合。河同合,闭上。比喻随口乱说一气,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这样的词还有“被坚执锐(被同披),图穷匕见(见同现),受益匪浅(匪同非),一暴十寒(暴同曝),余勇可贾(贾同沽),贪得无厌(厌通餍)”等等。由于通假现象的存在,造成我们对一些成语理解出现偏差,很多人还经常把成语中的通假字写成本字,但是,因为语言本身就是约定俗称的符号系统,长期以来,原来的写法被人们认同,所以,我们在书写包含通假字的成语时,仍然使用通假字。三、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是词义演变的结果。一个词刚出现的时候只是用作一定的事物、现象、性质或行为的名称,但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它会逐渐获得一些新的意义,这样便形成了一词多义。 如“坐”,在成语“坐以待毙”中是本意坐着的意思,而在成语“一坐皆惊 ”中坐为座位的意思,在“如坐春风”中坐为沐浴之意,在“坐收渔利”中又作不劳 ,不费力之意。 因此,在学习成语中,一定要注意其中古代汉语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不能想当然的下定论,要从具体语境之中来揣测其真正含义。四、保留了文言虚词的用法。文言虚词是指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而成语之中就大量的保留了文言虚词。如“之”在成语中作代词,指代人、物、事,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如:“等闲视之、呼之欲出、听之任之、一言以蔽之”就属于这种情况。“之”在成语中还可以作助词,相当于“的”,有的可以不译。如“逃之夭夭、一丘之貉、差之毫厘、前车之鉴”。“然”在成语中作代词,相当于“如此、这样”,如“不以为然、自然而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然”还可以附在情态动词后面作辅助成分,相当于“的、地、样子”,如“岿然不动、肃然起敬、恍然大悟、悠然自得”等。“其”在成语中作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这、那”。如“攻其不备、自圆其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则”在成语中作连词,主要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于是”。如“不平则鸣、不进则退、既来之则安之”。“于”在成语中作介词,相当于“在、从、向、对于、由于、比”。如“人浮于事、重于泰山、问道于盲、严于律己”。“而”在成语中作连词,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关系。表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也可不译。如“三十而立、放之四海而皆准、一而再,再而三”。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于是”。如“望而生畏揭竿而起、周而复始、死而后已”。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可是”。如“不寒而栗、似是而非、言而无信、可望而不可及”。表修饰关系,连接动词和它的修饰语,相当于“着、地”。如“侃侃而谈、满载而归、不欢而散、挺身而出”。 同时,成语之中还保留了古代汉语中的兼词现象。兼词是指一个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公诸同好 ,付诸东流 ,反求诸己 ,如运诸掌”等 ,其中“诸”则相 当于“之于”;再如“心不在焉 ,其中“焉”则相当于“于是”。五、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在现代汉语中虽然也能见到,但那是为了修辞的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偶尔使用的,并不符合一般的语言习惯。而成语中的词类活用则比比皆是,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活用作动词。在某些成语中,也即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名词或名词短语具有一般动词的语法特点。如“衣锦还乡”中的“衣”是“穿着”的意思,“衣锦还乡”就是穿着锦绣衣服回到家乡,形容富贵后得意地回到家乡向乡邻们展示。此外如“党同伐异、无所事事”中的“党”和第一个“事”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名词,但在上述成语中,其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都是用作动词。2、名词直接作状语。在成语里,有的名词直接用在动词前作状语,对动词起修饰限制的作用。“鳞次栉比”中的“鳞”和“栉”就分别作“次”和“比”的状语,意为像鱼鳞那样;像梳子齿那样。此外又如“狼吞虎咽、道听途说、口诛笔伐、日积月累、蜂涌而至”等成语都是名词直接用作状语。3、动词活用作名词。成语中有的动词不再表示某一动作行为的发生,而是表示这一动作行为本身的存在或者表示与这一动词有关的人或事。如“道不拾遗”中的“遗”已不再表示“丢失”这个动作行为的发生,而表示与其有关的物品,即“丢失的东西”。另外像“见多识广、救死扶伤、追亡逐北”中的“见、识、死、伤、亡”本来都是动词,在这些成语里都用如名词。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在一些成语中,有的形容词用如名词,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事物。如“从善如流”中的“善”就是表示“好的、正确的意见”,“从善如流”就是听从好的、正确的意见像流水向下那样迅速而自然。又如“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原为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名词,表示坚固的盔甲、锐利的兵器。“被坚执锐”是身穿坚甲,手拿利器,形容全副武装。此外如“投机取巧、驾轻就熟、扬长避短、弃暗投明”等也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的用法。5、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在成语中,有的形容词已不仅仅表示某一性质状态,也表示使人或事物有这一性质状态,具有了一般动词的语法特点。如“羽毛未丰”中的“丰”已不仅是表示“丰满”,而是表示“长得丰满”。此外又如“厚此薄彼、安贫乐道、危言耸听”等成语等。6、数词活用作动词。如“行百里者半九十”中的“半”意为以为半。“二三其德”中的“二三”意为三番两次地改变。”三三五五”意为或三或五地成群结伙。 7、使动用法。如“积羽沉舟”中的“沉”就是使动用法,“沉舟”即是“使舟沉”。又如“闭花羞月、惊天动地、赏心悦目”等成语都是动词使动用法。另如“安邦定国、祸国殃民、丰衣足食、光宗耀祖”等成语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8、意动用法。如“不远万里”中的“远”就是这种用法,“远万里”就是“认为万里远”。“不耻下问”就是“不以下问为耻”。此外如“尊师重教、厚此薄彼、大公无私”等成语中的形容词,也都是这种意动用法。另外,像“是古非今、幸灾乐祸”等成语中还有动词的意动用法。六、成语中的特殊句式。古今汉语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音、文字和词汇上,也表现在句法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在成语中屡见不鲜。1、 判断句式。如草木皆兵、有口皆碑2、被动句式。保留了古代汉语特有的用“于”或“见”表被动的方式,如“疲于奔命、迫于无奈、见笑大方”等等。3、省略句式。不少成语表现了古汉语特有的省略现象,如“习以为常”“引以为戒”是“习之以为常”“引之以为戒”;“车水马龙”是“车如水,马如龙”;的省略。4、宾语前置。如:时不我待(时不待我),恩将仇报(将仇报恩),唯命是从(唯从命),何罪之有(有何罪)。5、状语后置。如:持之以恒(以恒持之),相敬如宾(如宾相敬),相濡以沫(以沫相濡),重于泰山(于泰山重),喜形于色(喜于形色) 。成语千百年来相沿成习,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