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doc_第1页
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doc_第2页
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doc_第3页
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doc_第4页
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内容摘要】引导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古诗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古诗文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要让小学生明确古诗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内容,引导小学生探究古诗文中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哲理美。教给古诗文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其终身受益。【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探究性学习【引言】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开展积极主动的探讨和研究活动,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整个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研讨、提出见解,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强化和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小学生探究性学习,是指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对古诗文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通过引导小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明确古诗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内容,掌握古诗文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正文】中华古典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佳作浩繁,经久不衰,至今仍是那般的璀灿。而古典诗词又是其中的瑰宝,尤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70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警策着我们,古诗的教学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究性中学习,使学生终生受益。一、激发古诗文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古诗用词准确、凝炼,诗句的精深华妙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形式:歌江山美,颂友人谊,吟边塞情,抒报国志;或纤柔卑弱,或明快清新;亦悲壮慷慨,亦缠绵宛转。如能引导小学生“熟读唐诗三百首”,驰骋于诗的丰富内涵,感受诗的瑰丽语言,萌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一定会得益匪浅。1、在日读积累中拾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兴趣这位老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请到的。心理学家指出,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学习之初,教师不必急于让学生理解诗句,先让学生自由而大声地朗读,“不求甚解”地读,把诗句的字音读准,读到琅琅上口,学生便越读越有劲,越读越有趣,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们可试着让学生每天与古诗见面,开始,可选一些短小易懂的写在黑板一角(也可让学生轮流选取一些古诗),每日在课前几分钟里读一读、在晨读时间背一背古诗。让学生在与古诗“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而后建议他们看一些诗词鉴赏、唐诗三百首、中华诗词故事。读着、背着,适时引导学生探究一点知识,如句末的押韵,句中字的斟酌,作者的生平等,让学生在拾取一点一滴的小乐趣中萌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2、在巧译探究中成趣读古诗时,理解诗意是最大障碍。我们不妨变通一下,丰富古诗的翻译方法,从而为阅读兴趣提供更多的“愉快积累”。读译法。有些诗句一看就能明意,或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时,不必强让学生说诗意,就以读代译。如咏鹅,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让学生在行云流水般平易自然的风格中,感受诗的优美韵致,诗味的隽永。白、绿、红、清构成了孩子们眼中色彩绚丽的世界,童真、童趣,就是这首轻松明快的小诗传颂至今的魅力所在。图译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虽是王维的见长,但古诗中许多诗句都具有这一特点。可让学生根据诗意自由、随意地涂画,在涂画中见景生情。如忆江南,可让学生在涂画似火的红花,染绿一江春水,点点红日的过程中,感受春日明丽、富有生机的美,以及诗人的眷恋深情。今译法。从来诗无达诂,容许学生“误译”,把离现代生活较远的内容译成今天的状况。如乐游原和山行中的“车”,任学生想成“自行车、摩托或轿车”。这种“误译”“错译”,全当“智慧火花,创新思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语)童话法。儿童是天生的童话大师、幻想家。就让学生在此表现表现,把诗歌译成一则则有趣的童话、故事,幻想成奇趣的事。这也不失为一种创作。这是很受学生欢迎的。这时,他们可把李白的古朗月行变成与仙女嫦娥、与玉兔的对话,抓住儿童好奇天性,写出孩子们眼中的月亮,充满童真童趣。3、在运用体验中得趣熟读、理解、背记了的诗句,别让学生关在脑中,要引它们出来走一走。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中感觉古诗用时更觉趣。带学生春游时来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春光懒因倚春风”,看梅雨潭的瀑布来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路途遇雨吟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班里来了位新同学“笑问客从何处来”;三月,风筝飞舞的日子,互相说句“忙趁东风放纸鸢”;过年时唱句“爆竹声中一岁除”。让诗走进生活,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诗”,从而启发学生把诗写进文章里,来一个“诗到用时方觉少”,教师评作时再补上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此,加强“学”和“用”之间的联系,在简单应用中得到乐趣无穷,长时间积累起来的材料在实践运用中显得越来越丰满,形成古诗阅读的良性循环。二、古诗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内容1、引导学生探究古诗文的语言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古诗,要善于诱导学生咬文爵字,探究语言美。诗人作诗是十分注意锤炼字词句的。教学时,应从语言入手,注意字斟句酌,推敲揣摩。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字里行间回荡着诗人的乡愁情思。笔法洗练,锤炼字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教学时,应着重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为什么用“绿”字?用“绿”字有什么好处?通过对照比较,让学生懂得:诗人经过“到”、“过”、“入”、“满”、“度”、“拂”、“来”、“回 ”、“吹”等十多个字的反复推敲,细细品味,精心筛选,觉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恰当,极富于表现力。这样通过咬文嚼字,品词品句,学生不仅深悟了全诗浓浓的乡情,而且欣赏了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古诗的语言美,也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李白望庐山瀑布:豪迈壮观,想象丰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其中一个“生”字,生动传神地写活香炉峰的同时,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游动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把香炉峰渲染得如同仙境一般,给人缥缈之感。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瀑布“挂”起来呢?这“挂”字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工伟力的赞颂,笔力千钧,造语惊人。“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古诗的语言美,还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贺知章诗歌的朴素自然,王维诗歌的诗中有画,陶渊明诗歌的质朴清淡,李白诗歌的飘逸洒脱,杜甫诗歌的沉郁深邃,白居易诗歌的通俗平易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2、引导学生探究古诗文的画面美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评论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有近景,有远景,有声音,有动态,后两句则有意无意地运用体现了绘画中常用的透视原理。全诗一句一景,四幅画面:鹂鸣翠柳、鹭上青天、千秋积雪、远帆待发,合起来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点面结合静中有动,远近高低相映成趣,形成一幅生机勃勃,令人赏心悦目的春意盎然图。怎样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感受到古诗中的画面美呢?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袁枚的所见,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自己心情愉快时放声高歌的情景和平时捕捉蜻蜓、蝴蝶等昆虫时的体验,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其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景物。如骆宾王的鹅:其中能引起视觉上的美感有“红、绿、白、清”等词,“歌”有听觉感受,“浮、拨”等动词有触觉感受。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运用眼、耳、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去感受,学生就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其三,教师要善于运用幻灯、绘画、多媒体等辅助手段。3、引导学生探究古诗文的意境美在古诗中,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人高兴时,高山起舞,大海唱歌,江河弹琴,花草欢笑;人悲伤时,大海哭泣,江河哽咽,鲜花溅泪,鸟鸣惊心。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为游宣城时所作,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人世间所感到、所遭遇的孤独,还表现了诗人对于山水的一往情深。后两句移情入景,把敬亭山人格化,极富情趣。“只有”二字反衬人世相弃无情,把仕途的失意、羁旅的惆怅和对故乡的思念等旧怨新愁,都很自然地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了。因此,这两句诗看似“景语”,实为“情语”,情景交融,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意境美。“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美。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如柳宗元的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又要抓住“绝、灭、孤舟、独钓、寒江”等词语仔细品味,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只有入其“境”,才能“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古诗的意境美。4、引导学生探究古诗文的哲理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古诗,既充满着诗情画意,又闪耀着哲理的光辉,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如白居易的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它蕴含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杀的”的深刻哲理。再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一首古今传诵的写春景的名诗。然而,只要我们深入探究,就能悟到这样一个哲理: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要发光,任何人想压制它都是不可能的。根据哲理诗的特点,要使学生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教师应启发学生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优秀的哲理诗都具有“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诗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在教师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教学中理解古诗的哲理美。5、引导学生探究古诗文的情感美古诗中从正面表现或赞美品德、人格、精神、修养的内容,可以说是俯拾即是,只不过角度不同,隐显各别,我们应善于去挖掘,去发现。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作为一篇在弥留之际给钟爱的儿女留下的遗嘱,陆游没有言及一点私事,而却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的最后意愿,以“无忘告乃翁”作为对儿女的最后嘱咐,这是何等的胸怀!在古诗中还有不少表现了对崇高品质的赞美。如孟郊游子吟:撷取慈母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这一极为寻常而又充满亲情的细节,令人为之怦然心动。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两句为临别时的嘱托,“冰壶”用以比喻品质的高洁清白。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放弃自己崇高的理想,也要把自己美好的品格、节操和名声留在世上。这些作品,无疑都有着深刻、丰厚的蕴涵,读后给人以深深的启迪和教育,甚至从中受到莫大的鼓舞。三、教给古诗文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这些都给小学生探究古诗、体味意境带来了困难。根据实践与研究,笔者将“探究性学习”的古诗教学基本模式分为五步:课前查询探究诗人-介绍背景探究诗题-质疑讨论探究诗意-诵读想象探究诗情-课后拓展探究迁移。1、课前查询探究诗人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新大纲对高年级提出较高的阅读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早发白帝城是唐代诗人李白流放夜郎遇朝庭大赦的欣喜之作,以明快的笔调和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历经磨难后的无比喜悦的心情。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困难。于是,可让学生各自去查询当时的写作背景资料。学生们有的到网上查询,有的去图书馆查询,有的问大人,有的从诗书上找这个课前探究性的预习既为下一步探究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2、介绍背景探究诗题在这个探究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新大纲十分重视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比旧模式老师介绍,效果更好。学生在介绍李白生平及写作时代背景时,便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又为探究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3、质疑讨论探究诗意这是古诗学习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学习探究环节中,应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合作探究精神。从诗题质疑入手。有的诗题就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诗内容。如赠汪伦一诗,可引导学生先讨论“赠”等所指的意思,赠汪伦什么?为什么要赠汪伦?这首诗的内容大体上就了解了。从插图质疑入手。现行小语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图资源”。教学时,可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在观图中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如山行的插图是诗人在秋日驾车出游,来到寒意笼罩的山前,山间小路蜿蜒而上,极目望去,白云缭绕处隐约有几户人家,又见经霜后的枫林似燃烧的火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在问题中合作探究学习,明确:图中画的是谁?什么季节?他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就是这首诗要表现的基本内容。从字词质疑入手。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多让学生交流、评议,通过“抓诗眼、解诗意”的方法来解决。如泊船瓜洲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抓“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来探究诗意。从诗中重点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意思的理解,完全是让学生在探究中自读自悟出来的。而教师只起到组织、指导、点拨的作用,帮助学生总结出理解重点字词的几种方法:查字典、联系诗句、看注释、问别人人本主义教学观告诉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4、诵读想象探究诗情在这个探究性学习环节中,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情感。继续采用自主探究、小组探讨、集体评议、师生互动等多种手段,让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展开想象,各抒已见。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这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是可以做到的。探究性学习就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放声朗读,入情入境、大胆想象当时意境。再现探究。如泊船瓜洲是诗人瓜洲夜泊时的所见所思,那么当时诗人看见的是什么呢?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在诵读中眼前仿佛出现一幅画面:一个月圆春夜,王安石立于船头,遥望钟山,面对江水,感叹国事。动情发问:“明月何时照我还”?填补探究。诗歌语言是凝炼的、含蓄的、富有跳跃性的,诗人也往往只撷取生活中美丽的“碎片”加工成诗,因而要再现诗歌形象,就要求读者作必要的补充丰富。教师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知识,把一些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内容探究挖掘出来,把“碎片”探究还原成完整的形象。如“松下问童子”,问的是什么?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言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从何处去”,接着又省去“采药在何处”而以“只要此山中”的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只有细心捉摸,作调整和补充,深入探究,才能体味诗的绝妙之处。联想探究。联想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进行理解的一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