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9册6单元.doc_第1页
语文第9册6单元.doc_第2页
语文第9册6单元.doc_第3页
语文第9册6单元.doc_第4页
语文第9册6单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5学科:语文 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九册 设计人:傅超楠课题17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读懂课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词,掌握写法,能运用提问方式理解句子。教学难点:能运用提问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准备: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板书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了不起父亲- “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儿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2介绍资料:(1)结合四川大地震,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还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教师准备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可以适时播放)(2)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充分感受地震的可怕。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4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3全班交流:(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2)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全班交流,把这些句子读正确、流利,初步做到有感情;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1默读课文,思考: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2全班讨论:(1)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四、练习。1完成相关基础习题。2再读课文,尝试感情朗读。教学反思:课题17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3感受“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教学重点: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汶川地震中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板书设计:17 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挖不论总了不起在一起儿子:等只要就教学过程: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1听写生字、新词。2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二、深入情境,品读感悟。1自主读读课文,要求:(1)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2)对不懂的词语、句子根据自己的提问,试着回答一下。2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预设学路:(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1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2质疑: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交流: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四、课后拓展,延续“亲情”。1全班交流汶川地震中感人至深的故事。2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教学反思:课题*18. 慈母情深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 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教学重点: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倒装等特殊写法的语句的含义与表达效果。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18 慈母情深母亲:瘦弱辛劳贫穷通情达理儿子:感激崇敬热爱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进发出的巨大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将使你感受到母爱的深沉。二、新课学习。1简介作者。学生先介绍各自搜集的作者资料,然后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梁晓声,当代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2初步学习写批注。 举例:连“破收音机”都“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我家境的贫寒。)3读课文,据老师所举例子边找边批注,体会文中深情。4.真情分析。(1)找一找。启发学生把第二个故事当中的描写母亲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找出来,在批注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探讨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A这一组描写有什么特点?这些句子原来应该是这样的(把倒装调整成正常句序),这样改了之后和文中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文中是一种慢镜头展示)B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慢镜头”?想象:母亲的背是怎样的?母亲的脸庞是怎样的?母亲的眼睛是怎样的?“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体会母亲挣钱的艰辛:工作在噪声震耳欲聋的角落,争分夺秒。“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A如果说前面一处反复是一个慢镜头的话,这里一段描写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快镜头)B“立刻”可以换成什么次?(马上、立即、迅速)C把后面几个“立刻”改成同义词,读读看,有什么不一样?(无法体现出母亲工作的忙碌与辛苦,她必须立刻投入工作)(2)以上这些,与妈妈慷慨地给我钱买书形成了强烈对比。“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第二个故事里描写几处情节转折和情感升华的语句。母亲的劳动环境如此恶劣,“我”心里已打消要钱的念头;母亲却爽快地给“我”买书的钱;女工劝止,母亲毫不理会;为过去从未体察母亲的艰辛和牺牲而感到羞愧难当;随即为母亲买来水果罐头;母亲生气,接着又毫不犹豫再次给钱买书;为不辜负这高尚的母爱,“我”没有权力再买任何别的东西。3整体质疑,合作探究。(1)想一想: 描写母亲她们的工作环境和劳动场景,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有什么作用?“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为什么即使为母亲也不能买“任何别的东西”?(母亲的劳动环境如此恶劣,挣一分钱不容易。我没有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此事已经说清楚了。但加上“我没有权利”,显得此事的非同小可。再加上“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突出“为母亲”,强调不能伤害如此高尚的母爱再加上“我想”,表明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已无可置疑。)(2)说一说: 文中多次出现“第一次”或“从来没有”,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其作用。文章说“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这与朱子清被父亲的“背影”感动得流泪比较,你觉得哪一个更精彩,更动人?三、小结。不是每个人都经历过那一段衣食拮据的年代,如果你对那个时代还有了解,一定会有深深的感触;如果你对那个时代一无所知,这篇文章能从一个侧面,告诉你人生的艰难。这里有对书的挚爱,有无私的母爱,有人的尊严,有斗争,有胜利。一切都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四、拓展延伸。1启发学生谈谈日常生活中母亲对自己关爱的小事,表达热爱母亲的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通过对文章重点语句的分析,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人物赏析。篇幅不用太长,能够表明观点,说明理由即可。五、练习。1读拼音,写词语: sh hn lu p dn w zhn qin un tu( ) ( ) ( ) ( ) zhn r y ln zo shn p bi cu z( ) ( ) ( ) ( )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脊背(jj)弯曲(qq)龟裂(ujn) 攥着(zunzhun) 数落(shsh)瘦小(sushu)3搜集颂扬母爱的名言、诗歌和文章读一读。教学反思: 课题1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教学重点:能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感情朗读,并能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1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同一首诗母亲:“精彩极了” 父亲:“糟糕透了”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说出“糟糕”的反义词和“极”的近义词。2.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就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过带有这样有趣题目的文章吗?你猜猜课文所讲述的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重在校正字音和纠正读破的词。2.学生当场识记生字词。(1)给本课的七个生字组词。(可以在文中找,也可以自己想或查字典)(2)课件出示“读读写写”。老师建议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再请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在后边的横线上试着添上自己喜欢的三至五个词语。)精彩 糟糕 誊写 敬仰 出版 谨慎 迫不及待 一如既往引入歧途_ _ _ _ _ (3)互相交流识记方法。学生也可以动手抄个别字词一两遍。三、尝试自读,讨论交流学生默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读书,可以查找资料,可以直接在课本上画画写写(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加一点批注,有疑问的地方打个问号),还可以写读书笔记。学生既可以同座交头接耳;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谈得来的同学切磋。老师则密切关注学生的自学状况,释疑解惑。四、角色转换,生讲师听组织学生就初步阅读的收获和不懂的问题进行交流。此时,教师则扮演类似“实话实说”主持人崔永元的角色,尽可能地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现。教师可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插话,随机指导,并把来自学生的各种学习方法、学习所得及尚存问题以简要的表述方式写在黑板上。五、朗读课文,领悟情感1听录音(或老师)范读,后自由读,个别读,分角色读。最后请几位学困生读个别段落。2朗读指导要点:(1)母亲和父亲对“我”的诗不同的评价及“我”不同的反应。如,母亲的兴奋和赞美,父亲的严肃近乎冷酷;“我”听到母亲表扬后盼望父亲回来的心情、表现等孩子的一系列体验,都应努力读出来。(2)课文最后两段,是作者对两种评价的冷静思考和独到见解,是成年后的理性认识,也应有别于前面的朗读。3想想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交流。六、课堂作业。1抄写生字。2抄写要求正确读写的词语。七、课外作业1在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短语,并画记起来。2在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三至五个句子并熟读成诵。教学反思:课题1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爱与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2懂得成功背后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帮助,学会正确对待赞扬、批评等不同的评价。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爱与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教学难点:懂得成功背后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帮助,学会正确对待赞扬、批评等不同的评价。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1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两种不同的爱母亲:慈祥、赞许父亲:严厉、批评给人以灵感和创作源泉提醒、指出不足之处兼而有之(幸运、成功)只有一种(引入歧途)教学过程:一、积累词句,升华情感。1.听写以下短语。眼睛(发亮)既(腼腆)又得意洋洋有点(迫不及待)怀着(一种)自豪感实在(等不及)了把头埋得(低低的)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一如既往)地鼓励我2. 听写后自己对照课文订正,再读一读。3背记自己喜欢的三两个句子,互相交流启发。二、以问启思,悟情明理。1课文中讲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七八岁时;几年后,似乎还未满12岁;现在。)2“我”写的第一首小诗,母亲是怎么评价的?“我”当时表现怎样?父亲又是怎样评价的?“我”听了以后表现如何?3几年后,作者对自己写的第一首诗又是如何看的?4.“精彩”也好,“糟糕”也罢,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样说你赞成吗?“我”儿时真的是“多么幸运”的吗?为什么?(参考答案: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他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诱导,但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5.父母师长的不同评价对孩子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呢?三、生问师答,个性阅读。(一)预设学路:1假如父母都说“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那又将如何? 2爸爸为什么不说“一般”、“普通”,却硬要说“糟糕透了”。是译文的关系,还是爸爸说得不好?3“我”一定是作者自己吗?(可以是作者本人,也可以不是作者自己,仅仅是一种“第一人称”的写法而已。)4父亲和母亲的不同评价到底谁对谁错?5如何让二者有机结合呢?(二)教师启发引导:1世界并不是简单的是非组合体,他们都对,但父亲似乎过火了点。母亲善意的谎言,动机是好的,也没错。肯定容易,否定也容易,难的是有机结合,恩威并济。2肯定是主要的,否定和惩罚(不是体罚)也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全教育”。要有阳关大道,也要有荆棘挡路。俗话说得好:“要让小儿安,七分饥来三分寒。”可见,适度的否定必不可缺。四、联系生活,深化理解1请你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对待荣誉和挫折,愿意谈什么就谈什么。教师相机指导。2小结:你要成功,得依靠许多人的帮助和指教。世界上最难的事可能是“自己战胜自己”,切记:站直了,别趴下。五、作业1这是文中的我对父母之爱的感悟,学到这儿,你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任意选择一题写一写呢?(课件出示填空) “精彩极了”是母亲对孩子的( ),母爱像( ),它( )。 “糟糕透了”是父亲对孩子的( ),父爱像( ),它( )。2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教学反思:课题*20. 学会看病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儿、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教学重点:抓住母亲的语言、心理的描写,体会深深的母爱之情。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矛盾、犹豫的心理过程,全面地认识、理解母爱。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学会看病 “冷漠”处理 独自看病母亲 儿子尽责的“爱”“路线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很有意思的小文章,读题目。二、初读课文。1 请大家自读课文。难读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2哪些词语比较难读,提出来。3大屏幕出示:艰涩(强调涩的读音)按图索骥(骥是什么意思?连起来整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字面理解词语意思。)忐忑不安(能从字形上的特点来解释忐忑这个词语吗?)聊胜于无(什么意思?)拖沓、打蔫儿(词语是什么意思?)4最后两个词语都是形容谁的?你仿佛看到了儿子是什么样子的?5面对这样的儿子,一般的母亲是怎么做的?我们文章中的母亲却是怎么做的?她希望儿子(学会看病)三、品读课文,体会母亲心理活动。1我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让儿子看病?指名两位学生读儿子和母亲的对话,叙述部分的老师读。其他同学请你认真听,需要你的帮助。(1)注意儿子朗读的部分应读出有气无力的感觉。(2)拿药时,我怔住了,我在想什么?(3)与母亲的一系列对话中看出这是个怎么样的儿子?(4)注意18节的朗读要读出目前喋喋不休的感觉。(从文中的省略号也可理解喋喋不休)2出示20节。(1)作为母亲,我是多么不愿意(请学生交流)(2)带着这样的语气自由读20节的前两句,齐读。3自读儿子走后母亲心理变化的3个小节,看看作者是如何细腻地把母亲的感受写出来。4如果用一个词语表达当时母亲的心情,你会有什么词语?(开火车说)5默读21-23节,把描写母亲矛盾焦虑的句子划下来。然后交流。(1)我想我一定是世界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分三个层次)层次一:我想我一定是世界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文章中雪上加霜是什么意思?A. 教师引读第一层次。B. 我觉得我这么做真是太(请学生说词语)C. 齐读。层次二: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A. 接着读后句B. “按图索骥”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层次三: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师总结:从孩子出门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心绪不宁,我就开始后悔。教师引读:我想又想然后我还想(2)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A. 谈谈你的感受B. 母亲在这两个小时会有什么动作?什么神态?C. 读好这句话。(3)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A. 假如儿子在我身边,我会怎么做?B. 齐读(4)儿子回来了齐读26节。你读懂这句话的意思了吗?什么叫磨练自己?四、小结练习1. 简介作者毕淑敏2. 练笔:您真是一位( )的母亲。( )。教学反思:课题口语交际、习作六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2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3能感受父母的爱,与同学、父母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学重点: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教学难点: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板书设计:父母的爱是_(慈祥的、严格的、宽容的、纵容的、感人的)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再现情境。谈话导入。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谈谈父母的爱。(板书:父母的爱)再现情境.多媒体出示“口语交际”中的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二、创设情境,展开讨论。提出问题:你怎样看待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小组交流,形成观点。全班交际,模拟交际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让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在观点的碰撞中形成正确的观点。三、联系实际,感悟父母之爱。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谈谈自己的想法。小组合作,互说互评。全班交流,互为补充、质疑。教师注意交际时的习惯的培养。四、拓展延伸,沟通情感。模拟场景.如果我是爸爸,你会怎么把这三个故事讲给我听,并请我谈谈看法.(师生模拟交际.)如果我是妈妈呢?拓展延伸.今天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五、表扬激励,课堂总结。教学反思:课题口语交际、习作六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2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3能感受父母的爱,与同学、父母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学重点: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教学难点: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父母最让自己感动的一件事(或者一句话、一个镜头)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习作。1同学们,我们刚刚上完一节洋溢着爱的口语交际课,那些事例我们终生也不会忘记。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父母对自己的爱。先自己想一想写什么,可以写如何体会父母的爱;可以写一写意见或建议;可以写自己的心理话。2自由发言,互相启发,拓展思路:可以写自己在口语交际课中讲过的事,也可以写了解到的其他事,还可以写自己和父母之间其他感人的事。记住:只要是爱的故事,无论大小,无论远近,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写。二、鼓励有个性的表达。1我们这篇习作的第一读者将是我们的爸爸妈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理解并铭记他们的爱呢?让我们小组内讨论一下。2各组说一说你们讨论的写法有几种(如,写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