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程纽带衔接在中学写作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1页
近程纽带衔接在中学写作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2页
近程纽带衔接在中学写作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3页
近程纽带衔接在中学写作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4页
近程纽带衔接在中学写作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程纽带衔接在中学写作中的运用一、写作背景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学生表达思想的方式。写作能力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书面表达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共同构成语言教学的两大目标。但是写作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在初中阶段。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初中英语教师教写作通常是根据单元写作要求或者是中考作文题型的要求布置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的传统写作教学模式。从这个教学流程来看,写作教学停留在应付考试表面的结构和形式,缺乏对好的文章应该语言流畅,和谐连贯,整体统一的深度关注。广州市2012年英语中考要求考生以英文报小记者身份,给学校初三同学写一封公开信,就保持考前健康提出几点建议。其中教研室评卷后总结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就提到:学生把题目要求的要点逐个翻译成句子,甚至词块,彼此间缺少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对于要点的写作,只是用数字点列,个别甚至用阿拉伯数字点列,段落之间没有衔接的手段。一篇好的文章,不仅需要丰富的内容、巧妙的构思和规范的表达,还需要把这些内容有机联系起来的语篇衔接手段即笔者本篇将要阐述的近程纽带衔接概念。许多学习者能够写出没有语法错误,内容也比较充实的段落,但往往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笔者认为,在中学英语写作中引入“近程纽带”衔接的概念,适时进行语篇的衔接教学,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写作能力。二、 近程纽带衔接在中学英语写作中运用的必要性衔接(cohesion),指的是语篇内小句与小句之间的结构连接关系,是句际关系的连接纽带;就像是小句粘合剂一样把不同的小句粘合成一个语篇整体。衔接是功能语言学提出的一个概念,功能语言学视衔接为实现语言三元功能之一的语篇功能的核心要素。衔接概念的提出突破了传统语法的句本位的局限,从而将语法的视野扩大到了整个语篇。韩礼德和哈桑在Cohesion in English (英语中的衔接)(Halliday&Hason,1976)一作中提出了五种衔接关系,分别是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相比较而言,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这四种衔接的结构性较强,主要作用于组合连贯链;词汇衔接则是通过语义相关联,表现形态非常灵活,主要作用于聚合连贯链。从句际关系的距离上看,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多属近程纽带(immediate tie)。怎样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一直是困挠教师的一个难题。他们经常面对学生所写的东西难以改笔,原因不仅在于学生的语言方面,而且更主要在衔接方面出现的问题。在学生的习作中经常可以看到指称混乱,前后不一致或缺少必要的指称。导致文章前后衔接不上,意义模糊。在写作中语言布局不合理,不会用或者错用替代和省略;小句碎名多,不会用长句,不会用复合句,不知道使用恰当的连接词表达句子间的附加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时间关系。显然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首先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本文正是要据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情况,本文着重阐述近程纽带衔接(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在中学写作中的运用,促进学生写作语篇意识的形成和语篇整体凝聚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三、影响近程纽带衔接性在写作中缺失的因素1、母语思维的负迁移作用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思维方式体现于文化的各个层面, 思维方式的差异会造成文化差异, 而文化的不同又会导致思维方式的不同。语言是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 也是思维方式的主要载体。思维方式的差异, 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1966年, Robert B. Kaplan 对收集到的600 份非英语族学生所写的英语作文进行分析, 发现来自不同文化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就近程纽带的指代使用来看,英语的语言习惯是避实就虚,常常到了无代不成词,无代不成句的地步,而汉语的语言习惯则正好相反:避虚就实。从语法规则上看,英语人称代词的用法比汉语人称代词的用法更加严格;英语人称代词指代的用法是由规则制约的,而汉语人称代词的用法则更多是受习惯影响的。另外我们知道,英汉语在语言类型学上的一大差异就是,英语是综合型和分析型互参的语言,而汉语则是分析型语言。英语中由于有综合型语言的特征,因此对语法形式的依赖性大,话语的逻辑关系和时间关系通常靠显性的语法形式来体现,而汉语则是典型的分析性语言,语篇关系常用隐性的语序来体现。由于英语语言倚重显性的形式体现,英语连接词的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汉语连接词,这在连词上的使用表现得最为突出。这种思维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学习者在写作时对词汇、句式、衔接的选择,进而影响了篇章的语义和语用的连贯性。在英语写作中,学习者在思考写作内容和组织句子结构时,都会使用母语思维,而且经常是无意识的;在学生的认识中,母语思维是不可取的,他们会有意识地避免它,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由于英语程度有限,又被迫动用母语思维,因而写出的句子常常给人不流畅感。下面是一些从日常学生作文中抽出的一些典型汉式英语的例子。Tom wants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 He enjoys playing basketball . He is good at playing basketball .He plays basketball everyday . He played basketball before.这段话属于纯粹的中国学生思维的叙述,如果加入近程纽带衔接的指代、替代、省略、连词等方式,语义则明了很多。 Tom wants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 . He enjoys playing basketball and being good at that , the boy plays the game everyday .Actually he did it when he was a child 。2、近程纽带衔接的教学缺失虽然近程纽带衔接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教师在教学层面是关注不够的。首先教师对英语写作本来关注度就不够。即是有写作,也是根据考试的一些要求,确立命题。然后按照一定的格式。如确定时态,按照文中的要点,直译的方式较多。很少教会学生进行指代,替代,省略和连接的使用。对文章缺少精细的修正。教师在这方面的语言和技术操作也会出现力不从心,没有深入了解衔接的概念,和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归纳不同类型的衔接词,导致教师在课堂上也没有积极推进。3、学习者语言知识不够,运用能力欠缺四、近程纽带衔接在中学写作中运用的教学策略 写作中运用近程纽带衔接是写作中很重要的部分,对于这一点,语言学家在理论层面已经进行了较多的论述,但联系中学英语课堂实践写作运用来谈并不多见.本文尝试从四个方面来探讨。1、 近程纽带衔接与课本资源的整合教学从笔者的课堂观察来看,很多学生以及部分教师对近程纽带的概念还很陌生。对教师而言,首先需要自主学习并增强这方面的意识,然后把这个概念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意识到写作中近程纽带衔接的重要性。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学生的课本资料,坚持在课本的材料中引导学生关注近程纽带衔接的出现。长期在阅读课中通过画线标注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近程纽带衔接的意识和敏感性。1 近程纽带衔接指称(reference)是指能使C1和CN(C代表小句,下同)通过指称而建立衔接的关系;指用一个词或短评来指代前文中或后文中提到的一个词、短语或更大的语篇单位,指称有三种方式:即人称、指示和比较。例如我们八年级使用的牛津英语教材中:Lang lang is one of the youngest and most famous pianist of our time .The New York Times said “He is stunning “.(牛津英语教材八年级第二学期2)。HE 在这里便是男性指称链。替代(substitution)是指用one ,do ,so 这些替代形式去指上下文所出的成分。使用替代词既可以避免重复,也可以达到衔接的目的。例如:S1 Id like some sausages , please. S2 Chicken or pork? S1 Pork ones , please .(牛津英语教材七年级第二学期72)(这里ones代替sausages) 。衔接的第三种手段是省略(ellipsis)。省略是通过小句中某个句法单位的残缺来预设前句的相应句法单位的语言项目。例如: A: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get up ?B: Six. 在这里B的完整答话应该是I usually get up at six .衔接的第四种手段是连接(conjunction),这是一个“在前言与后语之间建立系统联系的专门用语”(Halliday&Hason,1976:227)连接成分之所以具有衔接功能,是因为这些成分本身的特殊含义预设了语篇中其他成分的存在,连接词一般不会孤立出现,在衔接的建构过程中,它们总是在不同的微观层面起着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其连接方式有四种:附加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时间关系。例如:For the whole day he climbed up the steep mountainside , almost without stopping .a. And in all this time he met no one (additive )b. Yet he was hardly aware of being tired .(adversative)c. SO by night time the valley was far below.(causal)d. Then , as dusk fell , he sat down to rest.(temporal) 这种连接词的使用在英语课本中随处可见。例如:He won first prize in the Shenyang Piano Competition only two years later .From then on , he won many awards . (牛津英语教材八年级第二学期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