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历史修三到参考答案.doc_第1页
人教版必历史修三到参考答案.doc_第2页
人教版必历史修三到参考答案.doc_第3页
人教版必历史修三到参考答案.doc_第4页
人教版必历史修三到参考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参考答案)【学思之窗】1.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答案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关于孔子“人性论”的几种观点:黄仁宇认为,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却说圣贤也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可见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另有学者认为,孔子的确不像后来的孟子和荀子那样,直接而明确地谈论人性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但论语中却多处蕴含着孔子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还有的学者认为,孔子的人性观是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并且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就是孔子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两个方面合乎逻辑的分化和发展。【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答案提示: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二、学习延伸(1)探究活动题目略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是孔子的言论,分别是“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爱人,厌恶人。”“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礼法?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乐理?”,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在孔子那里,“仁”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是最根本的道德规范。第三句的意思是“关爱他人的人,人们就会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人们就会敬慕他。”这一句体现了孟子的“性本善”。第四句的意思是“对人言语友善,比布帛还温暖;对人恶语中伤,比刀剑还尖刻。”表明荀子性恶论虽然认为人性中有恶的一面,但实际仍主张弃恶扬善。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参考答案)【学思之窗】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思路引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社会背景。答案提示:汉武帝采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 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解题关键:西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的思想、政治和教育方面的具体措施。答案提示: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这些措施使儒学取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二、学习延伸材料略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解题关键:了解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指出积极可取部分和扬弃部分,并且加以说明理由。思路引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答案要点提示: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 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学习延伸属于开放性题目,是对学生开放性思辨能力的培养。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均可认同。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答案。第3课宋明理学(参考答案)【学思之窗】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解题关键:分析“格物致知”的内涵。答案提示:对我们学习的启发是: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思路引领:可以分别叙述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也可以综合程朱思想的几个方面。答案提示:“天理”是万物的本源。世间万物都是依据天理而存在的。 人伦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都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更好地理解天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二、学习延伸探究活动进行一场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可以各抒己见。思路引领:(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因循守旧的观念;重农抑商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原始资料 第三课阅读程朱理学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朱熹近思录致知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得便会贯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朱熹近思录致知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安得天分,不有私心,则行一不义,杀一不辜,有所不为。有分毫私,便不是王者事。朱熹近思录为学陆九渊心学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象山先生全集杂说王阳明的心学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挌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箬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王阳明传习录门人漺丸川录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即性,性即理。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先生曰:“恶人之心矢其本体”。 王阳明传习录徐爱引言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今云专求之见闻之末,则是先却头恼,而已落在第二羕矣。近时同志中,盖已莫不知有“致良妯”之说,然其功夫尚多鹘突者,正是欠此一问。大抵学问功夫只要主意头恼是当:若主意头恼专以“致良知”为事,则凡多闻、多见,莫非“致良知”之功;盖日用之间,见闻醅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窍用流行,除却见闻醅酢,亦无良知可致矣;故只是一事:若曰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则语意之间未免为二。此与专求之见闻之末者虽稍不同,其为未得精一之旨,则一而已。“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王阳明传习录答周道通书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日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是犹析心与理而为二也。夫学问思辨笃行之功,虽其困勉至于人一己百,而扩充之极,至于尽性知天,亦不过致吾心之良知而已。良知之外,岂复有加于毫末乎?今必曰穷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诸其心,则凡所谓善恶之机,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将何所致其体察乎?王阳明传习录答顾东桥书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参考答案)【学思之窗】李贽写的这封信,说明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解题关键:儒学已经成为当时读书人谋官的工具。思路引领:明清之际,人们只能按照程朱理学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读书,不敢丝毫逾越。答案提示:明清之际,程朱理学使得儒学日益僵化,人们只能按照程朱理学对儒家解释做学问甚至生活,任何不同的意见都会遭到社会的不容甚至道德的谴责。于是,读书人只能按照程朱理学的解释学习儒家经典,以谋取官职。读书人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社会风气虚伪,官场环境污浊。【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促进儒家思想发展的?解题关键:不以程朱理学为教条,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主张。思路引领:从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特点,分析他们对儒家思想的发展。答案提示:一、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同时,抨击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二、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以及王夫之的唯物思想,都与程朱理学专注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封建伦理道德有很大不同,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发扬了先秦儒学的积极因素,使宋以来沉闷的儒学日益活跃,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二、学习延伸近代戊戌变法的主将梁启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警句自勉。他以忧国忧民的精神,参与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结合史实,查找资料,谈谈顾炎武和梁启超为什么有同样的感受。解题关键:了解顾炎武和梁启超的思想共性。思路引领:从顾炎武和梁启超生活的时代背景入手,认识他们的思想感受。答案提示:顾炎武和梁启超生活的时代都处在国家危亡之际,不约而同地产生了救国救民的思想。(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阐发自己的想法,各述己见。)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参考答案)【学思之窗】这句话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它的局限性是什么?解题关键:人的需求。思路引领:人的需求是衡量事物的标准。答案提示:积极意义是肯定人的价值,树立人的权威,否定神的意志的衡量一切的标准,体现了西方人文主义的本质。局限性是否定了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解题关键:人的作用。思路引领: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于人作用和行为的不同观点。答案提示:相同点:以人为研究对象,肯定人的价值。不同点: 一、智者学派否定一切对人的约束;苏格拉底强调个人的要求必须满足一定的道德规范。 二、智者学派认为人个人所有的需要都是正确的,都应该被满足,强调个人自由,忽视社会道德。苏格拉底认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美德对人的重要性。二、学习延伸材料略阅读材料,想一想,孟子的思想与古代希腊哪位思想家有何相似之处?解题关键:了解我国古代传统的道德教育。思路引领:同时代中西文化的对比。答案提示:孟子强调人要爱人,要有羞耻心,实际上是强调人要有美德,这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有异曲同工之处。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参考答案)【学思之窗】内容略请你就此谈谈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对宗教持什么态度?解题关键: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的对教会的讽刺及宗教题材作品的人性化。思路引领:结合史料和图片反映的信息作全面的认识。答案提示: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并未放弃天主教,而是表现为一种世俗化、人性化的理想。人文主义者乐于接受教皇和教会的豢养,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1416世纪,欧洲哪些事件促进了人文主义发展,结合史实具体说明。解题关键:对人文主义的理解。思路引领:对人和人类社会的重视。答案提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首先在一些文学艺术家等知识分子中出现了反对宗教束缚、关注人自身需求的要求,促使人们开始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越来越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宗教改革运动则直接质疑教会的权威,解放了千千万万普通大众的思想,使人文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二、学习延伸资料略阅读以上材料,请思考路德主张只要有信仰就可以成为义人,这同教会的主张有什么冲突?它同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有什么关系?解题关键:对人文主义的理解。思路引领:教会的束缚和人性解放的关系。答案提示:路德的主张实际上是要求尊重人,尊重每个人自己对信仰的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盲目服从教会的说教,这与文艺复兴倡导的对人性的尊重在思想上都是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第7课启蒙运动(参考答案)【学思之窗】材料略想一想,启蒙思想家是如何继承和发展人文精神的?解题关键:人文精神思路引领: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答案提示:启蒙思想家继承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中倡导的人文精神,尊重人及人的需要,同时他们又进一步提出人还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理想的社会,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在启蒙思想家那里,“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惟一尺度”。这样,根据人的理性这种价值尺度来衡量个人和社会的思想行为。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他们要以理性的尺度去衡量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理解、关怀和爱等人道主义情感需要,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民主反对专制、以自由反对禁锢,弘扬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反对教条的束缚。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因此,他们发展了人文精神。【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简述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解题关键:反封建、反教会思想启蒙作用思路引领: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进一步反封建;对欧洲、法国、世界的影响答案提示: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以理性主义为武器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主要内容:呼唤理性的阳光;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民主、权力平等和个人自由。 历史意义:启蒙运动批判了封建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准备;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其所宣传的思想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立国基础。它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拿起武器,争取独立的斗争。二、学习延伸材料略1.请你阅读材料一,概述其中反映的主要思想,这些思想在历史产生过什么重要影响?2.阅读材料二后,谈谈你对启蒙运动的看法。解题关键:社会契约思路引领:社会契约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自由,反对封建与专制。答案提示:材料一反映的主要思想是社会有一个公共意志,为了维护这个公共意志,任何人都应遵守一定的社会契约,人人都可以追求自由平等。猛烈抨击了专制王权和特权制度,对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等许多革命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启蒙运动批判了封建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准备;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他们追求的所谓人类自由、平等是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参考答案)【学思之窗】谈谈四大发明如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解题关键:四大发明的技术在中国成熟和应用,四大发明传播到西方和西方的应用。思路引领:结合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历史的发展,分析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答案提示:四大发明传入到西方不久,西方社会就发生巨变,商品经济的发展撕裂了原本的自然经济,资本主义因素不断滋长。中国先进技术的传入,极大地推动了这一进程的演进,为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作出过什么贡献?解题关键:古代中国重大科技成就外传,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积极作用。思路引领:应选择对世界文明进程的作出贡献的突出科技成就。答案提示:1、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2、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3、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4、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西方用殖民征服的方式开始将世界联结成一个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整体。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二、学习延伸古代科技对现代还有影响,你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中国古代科技影响的事例吗?解题关键:现实生活中的古代科技思路引领:日常生活中古代科技的影响答案提示:如中医、中药、农历、纸等。因为学生生活环境不同,事例可能大不相同,鼓励学生发言,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例如:我们现在仍然在使用的农历,对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依然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参考答案)【学思之窗】想一想,除了文学,诗经、楚辞是否对其他方面也有影响?如果有,你能举例说明吗?解题关键:开阔视野,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考虑,体现学科渗透。思路引领:从学生熟悉的诗经、楚辞作品入手,取其精髓,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分析。答案提示:有多方面影响。1、诗经、楚辞的影响早已突破了文学领域,渗透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等各个方面,2、例如,楚辞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古人探求真理的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其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词曲为什么会成为宋元流行的主要文学形式?解题关键:理解一切文学艺术形式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答案提示:词曲成为宋元流行的主要文学形式的原因有:1、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2、同时,市民阶层的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和表演的曲,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3、加上宋元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和曲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二、学习延伸资料略查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谈谈这首词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状况。解题关键:知道辛弃疾生活的时代背景。思路引领:通过当时的时代背景,阅读这首词,理解其中的意境。答案提示: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当时南宋偏安一隅,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如金与南宋的战争不断,一些有骨气的士大夫非常渴望收复丢失的中原故地,这首词就反映了这种心情。本题重点是帮助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理解词意,使学生知道文学与历史的关系。鼓励学生探讨、发言,培养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参考答案)【学思之窗】答案提示:1、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2、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反之,我国众多民族、众多方言,为汉字的使用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3、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也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谈谈中国书法和绘画发展的基本脉络。答案提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人们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2)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这时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草书、行书,通过众多书法家的努力实践,臻于成熟。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大致分为七个阶段。(1)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有彩陶画、岩画、壁画、地画等。(2)夏商周三代的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3)秦汉时期,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4)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这一时期士族兴起,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同时,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指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5)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在继承魏晋以来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产生出许多画家和优秀作品。此外,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6)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适应民间需要,绘画成为商品,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各画种全面发展,题材愈加广泛,画派并出,空前繁荣,盛极一时,其光辉璀璨,照耀百代。(7)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特别是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二、学习延伸材料略阅读上面两首题画诗,谈谈文人画的精髓所在。解题关键:文人画。思路引领:了解什么是文人画。答案提示:文人画盛行于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要么是文人得不到重视,要么是文人受到的钳制很多,文人们以画写意,也就是通过画笔表述自己的思想感受,因此文人画不是以写真为目的,而是以表意为根本。因此,文人画重写意,讲究的是气韵、笔墨,通过笔墨表达主观意念。所以我们欣赏元明时期的中国画,感觉到的不是笔墨,不是色彩,更不是技巧,而是一种韵致,是一种无法用文字语言表述的韵致。即使是文字写成的诗词,其意境也常常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参考答案)【学思之窗】资料略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牛顿和爱因斯坦的贡献?解题关键:适应时代的需要,推动科学的发展。思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