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doc

收藏

预览图
编号:60967764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08M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3-23 上传人:清**** IP属地:河南
12
积分
关 键 词:
第四 一元一次方程
资源描述:
第四章 一元一次方程 第1课时 从问题到方程(1) 目的与要求 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体会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教程 一、情境引入   我国古代民间流传“百僧分百馍”问题:100个和尚分食100个馒头,大和尚1人吃3个,小和尚3人合吃1个馒头,100个和尚恰好分完100个馒头,问大和尚和小和尚各多少人? 二、新授   阅读课本P148-150试一试   像这样这含有一个末知数(元)且末知数的指数是1(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linear equation with one unknown)   例1、下列各式是方程的是(  ) 例2、下列各式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例3、已买5瓶饮料,4只面包。 共15.8元钱。 每瓶饮料2.2元,每只面包多少元? 知      例4、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   (1)某数的2倍与3的和等于4   (2)用某数去除14得商2,余数为4   (3)某数增加4倍后得20   例5、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有一次有位数学家问他::“尊敬的毕达哥位斯,请告诉我,有多少学生在你的学校里听你讲课?”毕达哥拉斯回答说:“一共有这么多学生在听课:其中在学习数学,学习音乐,沉默无言,此外还有三名妇女。”(只列方程不必解答)   例6、    三、课堂随练   课堂练习   四、课堂作业   作业纸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课后反馈 补充:请你编拟一道符合实际生活的应用题,使编拟的应用题所列出的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 第2课时 从问题到方程 教学目的 同上 知识与技能 同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同上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强强今年12岁,他的爷爷72岁,想一想,几年后强强的年龄是他爷爷年龄的? 二、知识新授   什么是等式?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什么是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注意:未知数在分母中时,他的次数不能看成是1次。(分式方程)   例1、甲,乙两城市间的铁路经过技术改造,列车在两城市间的运行速度从80km/h提高到100km/h,运行时间缩短了3h。甲,乙两城市间的路程是多少?   例2、我国很多城市水资源缺乏,为了加强居民的节水意识,合理利用水资源,很多城市制定了用水收费标准。A市规定了每户每月的标准用水量,不超过标准用水量的部分按每立方米1.2元收费,超过标准用水量的部分按每立方米3元收费。该市张大爷5月份用水9立方米,需交费16.2元,A市规定的每户每月标准用水量是多少立方米? (只列方程)   例3、某初中毕业班的每一个同学都将自己的相片向全班其他同学各送一张表示留念。全班共送出2550张相片,如果全班有x名学生,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为(  ) A.x(x+1)=2550 B.x(x-1)=2550 C.2x(x+1)=2550 D.x(x-1)=25502   例4、七年级8个班进行足球友谊赛,比赛采用单循赛制(参加比赛的队每两队之间只进行一场比赛),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某七(4)班积17分,并以不败战绩获得冠军,那么七(4)班共胜几场?      例5、一批树苗按下列方法依次由各班领取;第一班取100棵和余下的,第二班取200棵和余下的,第三班取300棵和余下的,......最后树苗全部被取完,且各班的树苗数相等。求树苗总数(只列方程)   三、课堂练习   练习纸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作业本   六、课后反馈 补充:若方程(a-1)xb+2=1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a,b必须满足条件是______ 2、有一些分别标有6,12,18,24,的卡片,后一张卡片上的数字比前一张卡片上的数字大6,小王拿了相邻的3张卡片,且这些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为342。 (1)猜猜小王拿了哪三张卡片? (2)小王能否拿到相邻的3张卡片,使得这三张卡片上的数之和等于86?若能拿,试求出;若不能拿,说明理由。 第3课时 解一元一次方程 目的与要求 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灵活运用解方程的五大步骤 知识与技能 观察天平实验,思考归纳方程的变形,进而灵活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转化思想,将复杂变简单,变未知为已知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的引入 填写下表   当x=__________时,方程2x+1=5成立   分别把0,1,2,3,4代入下列方程,哪一个值能使方程成立: (1)2x-1=5 (2)3x-2=4x-3 二、新授   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solution of equation) 求方程的的过程叫做解方程(solving equation).   方程2x+1=5可以变形如下 x 1 2 3 4 5 2x+1 :   如图3x=3+2x是怎样变形的。   等式的基本性质:   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例1、用适当的数或整式填空,使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并说明是根据等式的哪一条性质以及怎样变形的。 (1)若5x=4x+7,则5x_______=7 (2)若2a=15,则6a=_________ (3)若-3y=18,则y=_________ (4)若a+8=b+8,则a=________ (5)若-5x=5y,则x=__________   例2、解方程   (1)x+5=2 (2)-2x=4   (3)4x-15=9 (4)2x=5x-21      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可以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moving terms)     例3、解下列方程   例4、解方程 (1)-3(x-1)=6 (2)3(2y-1)-2(1-y)=0 (3)2(x-2)-3(4x-1)=9(1-x)      三、课堂练习   练习纸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作业纸   六、课后反馈 第4课时 解一元一次方程 目的与要求 同上 知识与技能 同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同上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经过变形后都可以化为ax=b的形式,而ax=b这一形式的方程可能有唯一解,也可能有无数解,也可能无解。问a,b满足什么条件时,方程ax=b有唯一解、有无数解、无解?   二、新授   例1、解下列方程   例2、解方程   例3、若方程                     的解相同,求m的值。   例4、解方程  思考题   若关于x的方程 有无穷多个解,m应取何值      三、课堂练习   见练习纸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作业纸   六、课后反馈   1、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a-3)x=4    2、k为何值时,2是关于x的方程3|k|-2x=6x+4的解?   3、当a为何值时,方程   4、当a为何值时,方程(a-3)x|a|-2+b=7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第5课时 解一元一次方程 目的与要求  同上 知识与技能  同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同上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对于方程x+y=2来说,可以变形为y=2-x,也就是说,一旦x的值确定,y的值就随之确定,换句话说,方程x+y=2有无数多组解,如x=1,y=1;x=2,y=0;x=3,y=-1,......当然方程2x-y=3也有无数组解,如x=1,y=-1;x=2,y=1,......你能快速求出x+y=2与2x-y=3的一组完全相同的解吗?试试看。 二、新授   例1、解下列方程    例2、解方程  例3、解方程       例4、解方程    30%x+70%(200-x)=20030%  例5、若x=1是方程          的解   (1)问a,b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2)当b=2时,求a的值。 三、课堂练习 练习纸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见作业纸 六、课堂反馈 第6课时 用方程解问题 目的与要求:会根据具体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并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结果是否合理. 知识与技能:结合实践与探索,让学生经历“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增强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教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一.比例与倍数问题 例1.一个扶贫小组共有成员45人,根据需要分成甲.乙,丙三组,这三组人数之比为2:3:4,求这三个小组的人数. 分析:相等关系,三个小组的人数和=45 解:没其中一份为x,则甲.乙.丙三组人数分别为2x.3x.4x 根据题意:2x+3x+4x=45 解这个方程得:x=5 ∴2x=10 3x=15 4x=20 答:甲乙丙三组人数分别为10人,15人,20人. 例2.一张桌子有一张桌面和四条桌腿,做一张桌面需要木材0.03m3,做一条桌腿需要木材0.002m3,现做一批这样的桌子,恰好用去木材3.8m3,共做多少张桌子? 请大家完成课本第128页练一练 百分百第230页 二.课堂作业 作业纸 三.课堂反馈 第7课时 日历中的学问 课程目标: 1、认识万年历,会查阅万年历,了解中华民族特有计时法—天干地支计年法。 2、引导学生阅读、了解日历。发现日历中每个月的日期排列的基本规律,为进入中学系统研究方程奠定基础; 3、能用相关的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引导学生读日历的过程中,拓展视野,亲近中华文化,感受人文亲情。 课程理念:日历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工具,具有一定的阅读日历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日历中数的排列蕴涵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它是一块很好的数学研究基地,同时它也是一块很有价值的人文文化研究基地,因此对它的研究太有必要了。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学生出题老师猜。(任意给出纵横相邻三个数的和) 2、揭示课题(板书:读日历) 把本月的日历写下来,老师一遍写,学生一边仔细观察。 适时提出一些最基本的问题。 例1.这是2006年1月的日历: 例2.2005年某月的日历上,星期六的日期全部加起来是75,问这个月的第一天是星期几? 分两类讨论: (1)若有4个星期六,则设为x-7,x,x+7,x+14 根据题意:x-7+x+x+7+x+14=75, x= 不合题意。 (2)若有5个星期六,则设为:x-14,x-7,x,x+7,x+14 根据题意:x-14+x-7+x+x+7+x+14=75, x=15,即五个星期六有日期是1,8,15,22,29。故这个月的第一天是星期六。 例3.在日历中你是否发现一个44的16个数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如何求这16个数的和呢? 若将连续自然数1至2004按图中的方式排成一个长 方形阵列,用一个正方形框出16个数,它们的和能否 等于2000,2004?若不可能,试说明理由;若有可能, 请求出该正方形框出的16个数中的最小数和最大数。 例4.口答(课件出示) A.六一班右几个在一月里连续三个周六都去敬老院做好事,第一个周六是8号,第二次去是几号?第三次呢? B.上个月小勤连续5天都为妈妈洗脚。他只记得最后一天是19号(星期六)。那么这5天中第一天是星期几?这5天的日期和多少? C.李校长外出开会一周,这一周各天的日期之和是63,这一周是哪几号? D.今年的5月1号是周日,五月份还有哪几天号是周日。 思考题: 4、制作日历(开放性问题)。 这个月有31天,但有5个星期日,而且1号不是星期日。 三.课堂练习 练习纸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作业纸 六.课堂反馈 第8课时 用方程解问题 二、调配问题 情境的引入 小丽在水果店花18元买了苹果和橘子共6kg,已知苹果每千克3.2元,橘子每千克2.6元。小丽买了苹果和橘子各多少? 新授 例1、为了合理利用电力能源,扬州市市区实行了分时计收电费制度,晚21:00-早8:00时,电费价格为0.30元/千瓦时,早8:00时-晚21:00时,电费价格为0.55元/千瓦时。某户居民十月份用电98千瓦时,共付电费42.65元,问该户居民白天(早8:00时-晚21:00时)用电多少千瓦时? 分析:相等关系:当月白天电费+当月夜间电费=42.65元 解:设该户居民白天用电量为x千瓦时,则夜间用电量 为(98-x)千瓦时。 0.55x+0.3(98-x)=42.65 解之得:x=53 答:该户居民当月白天用电量为53千瓦时。 例2、交警一中队有42人,交警二中队有19人,能否从一中队调几名交警到二中队,使得一中队交警人数是二中队交警人数的2倍? 解:设从一中队调x人到二中队,则一中队人数是 (42-x)人,二中队人数是(19+x)人。 42-x=2(19+x) 解之得:x= 因为人数不能为分数,即x=  不符合题意 答:不可能从一中队调若干交警到二中队,使一中 队的人数是二中队人数的2倍。 例3.某镇粮食仓库中,1号仓库存粮200t,2号仓库存粮70t,现在1号仓库每天运出15t,2号仓库每天运进25t粮,问几天后,2号仓库的存粮是1号仓库存粮的两倍? 相等关系:2号仓库存粮=21号仓库存粮 解答:设x天后两个仓库的存粮符合要求 根据题意:70+25x=2(200-15x) 解这个方程得:x=6 答:6天后,2号仓库的存粮是1号仓库的两倍. 例4、甲车队有50辆汽车,乙车队有41辆汽车,如果要使乙车队的汽车辆数比甲车队的辆数的2倍还多1辆,应从甲车队调多少辆车到乙车队 解:设应从甲队调x辆车到乙车队,这时乙车辆数是甲车辆数的2倍还多1辆。 41+x=2(50-x)+1 x=20 答:应从甲车队调 20辆车到乙车队。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四课堂练习 练习纸 五、课堂作业 作业纸 六、课堂反馈 第9课时 用方程解决问题 三.盈余与不足问题 情境引入 问题3、某小组计划做一批“中国结”,如果每人做5个,那么比计划多了9个;如果每人做4个,那么比计划少做了15个。小组成员共多少名?他们计划做多少个“中国结”? 解:设小组成员共有x名 5x-9=4x+15 x=24 5x-9=111 答:小组成员共有24名,他们计划做111个“中国结”。 新授 例1、汽车若干辆装运货物一批,每辆装3.5t,这批货物就有2t不能运走;每辆装4t,那么这批货物装完后,还可以装其他货物1t,问汽车有多少辆?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相等关系:两种装法的货物总重量不变。 解:设:汽车有x辆 3.5x+2=4x-1 x=6 4x-1=23 答:汽车有6辆,这批货物有23吨。 例2、一个邮递员骑自行车在规定时间内把特快专递送到某单位,他每小时行15千米,可以早到24分钟,如果每小时行12千米,就要迟到15分钟。原定时间是多少?他去的单位有多远? 解:设原定的时间为x小时, 答:原定的时间是3小时,他行的路程是39千米。 例3、某中学组织初一学生进行春游,原计划租用45座客车若干辆,但有15人没有座位;若租用同样数量的60座客车,则多出一辆车,且其余客车恰好坐满。已知45座客车每日租金为每辆220元,60座客车每日租金为每辆300元。试问(1)初一年级人数是多少?原计划租用45座客车多少辆?(2)若租用同一种车,要使每位同学都有座位,怎样租更合算?(3)若不考虑车的型号,你还有更好的租法吗? 解:无论租用哪种车,学生人数不变 45x+15=60(x-1) 解之得:x=5 45x+15=240(人) 答:初一年级学生人数是240人,计划租用45座客车为5辆 2)租用6辆45座客车的租金为6220=1320(元)   租用4辆60座客车的租金为4300=1200(元) 答:租用60座的客车较为合算。 3)445+160=240(人)4220+1300=1180(元) 例4、某人购买一部手机想入网,当地的移动公司有两种收费标准,A标准是:月租费20元,本地电话每分钟0.4元(不足1分钟按1分钟计)。B标准是:免月租费,本地电话每分钟0.6元(不足1分钟按1分钟计)。假设他打的是本地电话,问通话时间是多长时,两种标准话费相等?他应如何根据通话时间长短选择A标准和B标准? 解:设通话时间是x分钟时,两种标准话费相等 20+0.4x=0.6x x=100 答:当通话时间是100分钟时,两种标准话费相等。若通话超过100分钟,应选择A种标准,若不足100分钟,应选择B种标准。 思考题: 一只箱子中装若干蜘蛛与蟋蟀,每只蜘蛛8条腿,每只蜘蛛6条腿。已知箱内的蜘蛛与蟋蟀共有46条腿,问其中蜘蛛和蟋蟀各有多少只?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四、课堂练习 练习纸 五、课堂作业 作业纸 六、课堂反馈 第10课时 用方程解决问题 四、行程问题 情境引入 运动场跑道周长400m,小红跑步的速度是爷爷的倍,他们从同一起点沿跑道的同一方向同时出发,5min后小红第一次追上了爷爷。你知道他的跑步速度吗? 相等关系:小红跑的路程-爷爷跑的路程=400m 解:设爷爷跑步的速度为x m/min,则小红跑步的速度为x m/min。 答:爷爷跑步的速度为120m/min,小红跑步的速度为200m/min 议一议:若小红追上爷爷后立即转身沿相反方向跑,几分钟后小红再次与爷爷相遇? 相等关系:相遇后,小红跑的路程+爷爷跑的路程=400m 设:y分钟后,小红与爷爷再次相遇。 120y+200y=400 320y=400 y=1.25 答:1.25min后小红再次与爷爷相遇。 新授 例1、甲骑车从A到B,乙骑车从B到A,甲每小时比乙多走2千米。两人在上午8点同时出发,到上午10点两人还相距36千米,到中午12点两人又相距36千米,求A、B两地的距离。 解:相等关系:A、B两地的距离不变。 设:乙的行走速度是x千米/时,则甲的行走速度是(x+2)千米/时 2(x+2)+2x+36=4(x+2)+4x-36 x=17 2(x+2)+2x+36=108 答:A、B两地相距108千米。 例2、旅游者游览某水路风景区,乘坐摩托艇顺水而下,然后返回登艇处,水流速度是2千米/时。摩托艇在静水中的速度是18千米/时,为了使游览时间不超过3小时,旅游者驶出多远就应回头? 相等关系:来回时间的和=3 解:设:摩托艇最远驶出x千米就应回头 答:旅游者最远驶出 千米就应回头。 例3、客车和货车分别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行驶,客车长150米,货车长250米。客车比货车每秒多行4米。(1)问两车相向行驶,从相遇到全部错开(即从两车头相遇到两车尾离开),需10秒钟,求两车的速度。(2)若同向行驶,客车从后面追上货车,从客车车头追上货车车尾到客车车尾离开货车车头,问共需多少秒? 分析:相等关系:(1)客车行程+货车行程=两车长度之和 (2)客车行程-货车行程=两车长度之和 解(1)设货车每秒行x米,则客车每秒行(x+4)米 10(x+4)+10x=250+150 x=18 x+4=22 答:客车与货车的速度分别是22米/秒,18米/秒 (2)设货车每秒行y米, 则客车每秒行(y+4)米。共需时间t秒 (y+4)t-yt=250+150 4t=400 t=100 答:同向行驶,客车从开始追上到车尾离开货车车头共需100秒。 思考题: 七年级(4)班某同学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业题只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相距40km,摩托车的速度是45km/h,运货汽车的速度是35km/h, ?” (涂黑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字)请你将这道题补充完整,并列方程解答。 补充1:若两车分别从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解:设经过xh后,两车相遇 45x+35x=40 x=0.5 答:经过半个小时后两车相遇 补充2:两车分别从两地同时同向出发,问经过几个小时,摩托车可以追上货车? 解:设经过x小时,可以追上货车 45x-35x=40 x=4 答:经过4小时后,摩托车可以追上货车。 补充3:若两车分别从两地同时开出, 相向而行,出发几小时后两车相距4km? 解:设x小时后,两车相距4km.讨论(1)相遇前相距4km,45x+35x=40-4 x=0.45即27min (2)相遇后各自继续行走后相距4km,45x+35x=40+4 x=0.55 即33min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四、课堂练习 练习纸 五、课堂作业 作业纸 六、课堂反馈 第11课时 用方程解决问题 五、工程问题 情境引入   问题5 将一批会计报表输入电脑,甲单独做需20h完成,乙单独做需12h完成。现在先由甲单独做4h,剩下的部分由甲,乙合做完成,甲、乙两人合做的时间是多少?   相等关系:甲单独做的工作量+甲乙合做的工作量=全部的工作量    (注意:全部的工作量可以看成1) 解:设甲、乙两人合做的时间是th 答:甲乙两人合做的时间是6h 新授   例1、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18天,乙队单独做需24天,如果两队合做8天后,余下的工程再由甲队单独做还需几天完成? 相等关系:甲乙两队合做8天的工作量+甲队又单独做的工作量=1 解:设甲队还需x天完成 答:甲队单独做4天完甲乙合做甲完成的工作量 甲乙合做乙完成的工作量 甲单独做的工作量 成   例2、一项工程,甲独做需12天完成,乙独做需24天完成,丙独做需6天完成,现在甲与丙合做2天后,丙因事离开,由甲乙合做,问甲乙还要几天才能完成这项工程。 相等关系:甲丙合做的工作量+甲乙合做的工作量=1 解设:甲乙还要合做x天才能完成工程 答:甲乙还需4天才能完成这项工程。   练习   课本P135练习   一农场有甲乙两台打谷机,甲机的工作效率是乙机的2倍;若甲机打完谷子的 后,乙机继续打完,前后所需的时间比同时用两台打谷机打完全部谷子所需的时间多4天,若分别用甲、乙打谷机打谷,打完谷子各需多少天? 解:设甲乙两台打谷机各自打完谷子的时间分别是x天与2x天(因为甲机的工作效率是乙机的2倍)则甲机的效率是 和 ,那么甲机打完全部谷子的 所需的时间为  = x天,乙机打完全部谷子的 所需的时间为   = x天,两机同时工作,打完全部谷子所需的时间为: 根据题意: 答:甲乙打谷机单独打完谷子的时间分别为6天与12天。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四、课堂练习 练习纸 五、课堂作业 作业纸 六、课堂反馈 第12课时 用方程解决问题 六、增长率与利润率问题 情境引入   一件夹克衫先按成本提高50%标价,再以8折(标价的80%)出售,结果获利28元。这件夹克的成本是多少元? 新授   试一试:若将上题适当改变某些条件后,编一个问题,再请你的同桌解一解。   例1、国家规定存款利息的纳税办法:利息税=利息20%,储户取款时由银行代扣代收。若银行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为2.25%,某储户取出一年到期的本金和利息时,扣除了利息税36元,则银行向该储户支付的现金是多少元? 解:设该储户存入银行的本金是x元 x2.25%20%=36 x=8000 8000(1+2.25%)-36=8144(元) 答:银行向储户支付现金8144元。   例2、某商品的进价是1000元,售价为1500元,由于销售情况不好,商店决定降价出售,但又要保证利润为5%,求商店应该降价多少元出售此商品? 解:设降价后的售价为xx元 (1+50%)x元 80%(1+50%)x元 元    x-1000=5%1000 x=1050 1500-1050=450(元) 答:商店应降价450元出售此商品。   例3、某服装商同时卖出两套服装,每套均卖168元,以成本计算,其中一套盈利20%,另一套亏本20%,则这次卖出的两套服装中,服装商(    ) A、盈利14元   B、盈利37.2元  C、亏本14元  D、既不盈利也不亏本 选:C  例4、某书城开展学生优惠售书活动,凡一次性购书不超过200元的一律九折优惠,超过200元的其中200元按九折算,超过200元的按八折算,某学生第一次去购书付款72元,第二次又去购书享受了八折优惠,他查看了所买书的定价,发现两次共节省了34元,则学生第二次购书实际付款________元。 解:设第一次购书的定价是x元,则 90%x=72  x=80 第1次购书节省了80-72=8(元) 则第2次购书节省了:34-8=26(元) 设第2次购书的定价为y元 200(1-90%)+(y-200)(1-80%)=26 y=230 所以该学生第2次购书实际付款为:230-26=204(元) 思考题:   再过5年小雷同学就要上大学了,他把父母给的零化钱和压岁钱凑整2000元存入银行储蓄5年以备上大学之用,现在知道银行5年的储蓄利率如下: 教育储蓄(整存整取)年利率一年:2.25%;二年:2.27%;三年:3.24%;五年:3.60% (1)若小雷存入一个5年期,上大学时取出,则可获得本息和为多少? (2)小雷同学有几种储蓄方案?哪种方案获利最多?(2000元不分开存入银行) 解:(1)2000(1+3.60%5) (2)6种:连续存5个1年期:2000(1+2.25%)5 先存入1个2年,再存3个1年期:2000(1+2.27%2)(1+2.25%)3 先存入2个2年,再存入1个1年期:2000(1+2.27%2)2(1+2.25%) 先存入1个3年,再存入2个1年期:2000(1+3.24%3)(1+2.25%)2 先存入1年3年,再存入1个2年期:2000(1+3.24%3)(1+2.27%2) 存入1个5年期 答:第6种方法获利最多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四、课堂练习 练习纸 五、课堂作业 作业纸 六、课堂反馈 第13课时 用方程解决问题 六、最优选择问题 情境引入   某地生产的一种绿色蔬菜,在市场上直接销售,每吨利润为1000元,经粗加工后销售,每吨利润可达4500元,经精加工后销售,每吨利润涨至7500元。当地一家公司收购这种蔬菜140吨,该公司加工的生产能力是:如果对蔬菜进行粗加工,每天可加工16吨;如果进行精加工,每天可加工6吨,但两种加工方式不能同时进行,受季节等条件限制,公司必须用15天的时间将这批蔬菜全部销售或加工完毕。为此,公司研制了三种可行方案: 方案一:将蔬菜全部进行粗加工; 方案二:尽可能多的对蔬菜进行精加工,没有来得及进行加工的蔬菜在市场上直接销售; 方案三:将一部分蔬菜进行粗加工,其余蔬菜进行精加工,并恰好用15天完成。 你认为选择哪一种方案获利最多?为什么? 解:方案一:4500140=630000(元) 方案二:907500+501000=725000(元) 方案三:设15天内,精加工蔬菜x吨。 答:选择方案三获利最多。 二、新授   例1、某中学新建了一栋4层的教学大楼,每层楼有8间教室,进出这栋大楼共有4扇门,其中两扇正门大小相同,两扇侧门大小也相同,安全检查中,对4扇门进行测试,当同时开启一扇正门和两扇侧门时,2分钟内可以通过560名学生;当同时开启一扇正门和一扇侧门时,4分钟内可以通过800名学生。 (1)求平均每分钟一扇正门和一扇侧门可以通过多少名学生? (2)检查中发现,紧急情况时因学生拥挤,出门的效率将降低20%,安全检查规定,在紧急情况下全大楼的学生应在5分钟内通过4扇门安全撤离。假设这栋教学大楼每间教室最多有45名学生,问:建造的这4扇门是否符合安全规定?请说明理由。 解:设平均每分钟一扇正门能通过x名学生,则平均每扇侧门每分钟可通过(8004-x)名学生 2[x+2(200-x)]=560 x=120 200-x=80 答:一扇正门平均每分钟可通过120名学生,一扇侧门平均每分钟可通过80名学生 (2)学生最多为4845=1440(人) 4扇门同时开启1分钟可通过的学生人数为:2002=400 5分钟可通过的学生人数是:4005=2000(人) 因出门率的降低实际通过的人数是:200080%=1600(人) ∵1600>1440 ∴建造的这四扇门符合安全规定。   例2、某同学在A、B两家超市发现他看中的随身听的单价相同,书包的单价也相同,随身听与书包单价之和是452元,且随身听的单价比书包单价的4倍少8元。 (1)求该同学看中的随身听和书包的单价各是多少? (2)某一天该同学上街,恰好赶上商家促销,超市A所有商品打八折销售,超市B全场购物满100元返购物券30元(不足100元不返券,购物券全场通用),但他只带了400元钱。如果他只在一家超市购买看中的两样物品,你能告诉他可以选择哪一家购买?若两家都可以选择,在哪一家购买更省钱? 解:(1)设书包的单价是x元,则随身听的单价是(4x-8)元       4x-8+x=452 x=92 4x-8=360 (2)A超市:购买随身听与书包各一件需花费现金:45280%=361.6(元) ∵361.6<400 ∴可以选择超市A购买 B超市:先用360元购买随身听,可得到90元返券,加上2元现金购买书包,总计共花费现金:360+2=362(元) ∵362<400  ∴也可以选择在超市B购买 又∵362>361.6 ∴在超市A购买更省钱。   思考题:学校建花坛余下24米漂亮的小围栏,某班同学准备在自己教室前的空地上,一面靠墙,三面利用这些围栏,建一个长方形的小花圃。 (1)请你设计一下,若长比宽多3m,求花圃的面积。 (2)请你再设计一下,改变长与宽,扩大花圃的面积,看看谁设计的花圃面积最大。 解:(1)当长靠墙,设宽为x米,则长为(x+3)米    x+3+2x=24 x=7 面积为:710=70平方米 当宽靠墙,设宽为y米,则y+2(y+3)=24 y=6 面积为:69=54平方米 (2)欲使面积最大,若设宽为z米,则面积为z(24-2z),其值应最大,可进行讨论:当Z=1,2,3,4,5,6,……,寻找规律,得z=6时,面积最大。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四、课堂练习 练习纸 五、课堂作业 作业纸 六、课堂反馈 第14课时 用方程解决问题 七、数与数字问题 目标与要求: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与数与数字有关的应用题。 知识与技能:懂得数与数字的关系,如何用数位上的数字来表示一个数,通过适当的题目及变化增      强学生的解题灵活性,以及抽象与概括能力的养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数学来源于实际,而又高于实际,服务于实际。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以及      由方程来建构实际问题。使学生懂得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一、情境引入    有趣的“数的黑洞”   现有两个代数式:①3x+1,②   如果任意取一个正整数x,当x是奇数时,将其代入第①式求出代数式的值,当x是偶数时,就代入第②个代数式求出它的值。如此往复下去……,   例如,取x为18,代入②得值为9,再代入①得值为28,再代入②得值为14,再代入②得值为7,再代入①得值为22,……,不断这样进行下去,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   同学们,试一试,并把你的成果,与我们一起分享,好吗?   再试一试,取x=21   有人借助计算机试遍了从1到9255的所有整数,结果都是成立的,遗憾的是,这个结论至今还没有人给出数学证明(因为“验算”得再多,也是有限多个),这种现象是否可以推广到整数范围?大家不妨取几个负整数试一试。 二、知识的探索   大家来算24,   要求:(1)可用加、减、乘、除、乘方;(2)每个数只能用一次;(3)列式可以用括号。   2、3、4、6__________________    24(6-3)=24  (3-2)46=24    5、1、5、5__________________   5(5-15)=24  55-15=24   引入:把下列各数395写成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运算形式    59、91、395、1048   例1、一个三位数,它的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大2,百位数字是十位数字的2倍,如果把百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对换,那么可以得到比原数小495的三位数,求原三位数。 解:设原三位数的十位数字是x,则个位上数字是x-2,百位上的数字是2x,    (1002x+10x+x-2)-[100(x-2)+10x+2x]=495 x=3 x-2=1 2x=6   三位数是631 答:原三位数是631   例2、一个6位数,最高位上的数字是1,若将1移至此6位数的最末位,则所得新6位数是原6位数的3倍,求原6位数。   解:设原6位数的后5位数是x   10x+1=3(1105+x) x=42857 1105+x=142857   答:原6位数是142857   例3、自编一道与数字有关的应用题,要求: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并解出这道应用题。   (先确定结果,再由果索因)10091   如一个五位数前3位组成的数比后两位组成的数大9,若将后两位组成的数移至这个5位数的前面所得的新数比原数的9倍还大281,求原数。   课堂练习   1、三个连续偶数的和是360,求这三个偶数。   2、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的和为10,如果将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交换位置,得到的新的两位数字比原来的两位数大18,求原来的两位数。   3、一个三位数,三个数字为由大到小顺序排列的连续整数,这个数除以3所得的商,比百位数与个位数交换后所得的三位数少238。求原来的三位数。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你认为数学与生活有怎样的关系?   在数学难题面前你应该展现什么样的姿态,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课堂作业   作业纸   1、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小1,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字的和是这个两位数的 ,求这个两位数   2、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列成1,-3,9,-27,81,-243……其中某三个相邻的数的和是-1701,这三个数各是多少?   3、自编一道与数字有关的应用题:要求用一元一次方程进行解答   请写出应用题的内容,并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课堂反馈 第15课时 用方程解决问题 八、百分比问题 (1)含盐16%的盐水40克,需要加入多少千克的盐,就变成含盐20%的盐水。 (2)含盐10%的盐水40千克,加入另一种盐水50千克,后就成了含盐25%的盐水。求另一种盐水的浓度。 (3)甲种洒含纯酒精60%,乙种洒含纯酒精35%。现在要用这两种洒配制成含纯酒精55%的混合洒30千克,那么甲种洒,乙种洒各要取多少千克?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四、课堂练习 练习纸 五、课堂作业 作业纸 六。课堂反馈 第16课时 本章小结
内容简介: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doc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60967764.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