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智慧总复习题.docx_第1页
中国哲学智慧总复习题.docx_第2页
中国哲学智慧总复习题.docx_第3页
中国哲学智慧总复习题.docx_第4页
中国哲学智慧总复习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总复习题1、 概念解释1. 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道包含天道、人道、地道。老子所说的“道 ”有以下几层意思:第一,世界的本原(本体),世界由以出发、由以产生的基础;第二,世界的本质或世界之所以然,也即世界面貌(世界的具体现实性)的决定或主宰力量,第三,世界形成、产生和发展全部历史的述说,也即对道以自身为本原、以自身为本质的自我产生、自我发展、自我表现、自我完成的全部历史的述说。孔子所说的“道 ”,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不极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佛家所说的“道 ”,是“中道”,佛家的最高真理。2. 太极太极:中,对立的同一,宇宙万物共同基因3. 八卦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作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4. 易易的三个含义:简易、变易、不易5. 五行五行:金,木,水,火,土6. 象四象即为:太阳、太阴、少阴、少阳。7. 仁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并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8. 忠恕之道中国儒家的伦理与哲学范畴 ,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9. 国学“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10.德“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发展,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11. 天中华文化信仰体系的一个核心,狭义仅指与地相对的天;广泛意义上的天,即道、太一、大自然、天然宇宙。 天有神格化、人格化的概念,指最高之神,称为皇天、昊天、天皇大帝、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等。12. 三纲八目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3. 慎独“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还是对自我约束的的一个极限挑战。14. 中庸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重点在中、庸二字,中位于中间,不离两边,不走极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是完满的,而他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15. 诚诚是一个形声字;从言,从成,意谓对待人们要诚实讲信用,不搞鬼鬼祟祟的把戏和阴谋诡计。礼记中庸认为“诚”是天的根本属性,努力求诚以达到合乎诚的境界则是为人之道;荀子虽“不求知天”,但也把“诚”看作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方法和境界。16. 逍遥游逍遥游出自庄子作品,其想象奇特怪诞,洋溢着浪漫色彩,追求顺其自然无所依,最终获得无穷的自在自由。17. 天籁天籁,自然界的声音,物自然而然发出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也指诗文天然浑成得自然之趣。18. 物化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一种泯除事物差别、彼我同化的精神境界。19. 佛佛,意译为“觉者”、“知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据称,凡夫缺此三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20. 戒定慧戒定慧即三无漏学 。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修戒完善道德品行;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修慧培育智慧。21. 般若佛教用“般若”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22. 涅槃涅槃,佛教用语,意义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等的中道体性意义;也即成佛。佛教认为,轮回是一个必然过程;人死去以后,“识”会离开人体,经过一些过程以后进入另一个刚刚出生的新生命体内,该新生命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鬼、神。只有到达涅槃的境界方可摆脱轮回。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灭尽而仅有一本住法圆满而寂静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23. 相表现于外而能想像于心的各种事物的相状。24. 法相“法相”是佛教术语,指诸法之相状,包含体相(本质)与义相(意义)二者。25. 无为法指不依因缘和合而成的不生不灭、无来无去、非彼非此的绝对。26. 庄严佛土庄严佛土,即是庄严世间,指端庄而有威严的人人恪守人之本性的世界。27. 禅禅是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的音译。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2、 命题解释1. 生生之为易源自易经,指生生不息,循环往复,革故鼎新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本源。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于孔子论语,意为:“学了之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很愉快吗?”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于孔子论语,意为:“学习而不知道思考,就会被知识表象所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对学习有害。”4.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出自孔子论语,意为:“古时候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向别人炫耀,没有明白学习的真正意义。”5. 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出自孔子论语中颜渊问仁于孔子,原句完整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为:“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作为仁人。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孔子论语,意为:“如果自己不喜欢或做不到,不要强加于别人。”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7.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自论语颜渊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意为,君应尽为君之道,臣应尽为臣之道,父应尽为父之道,子应尽为子之道。依礼记礼运篇所解五伦十义,君义为仁,臣义为忠,父义为慈,子义为孝,即是君要做仁君,臣要做忠臣,父要做慈父,子要做孝子,推而至于夫妇兄弟朋友,也各有其道,此即五种人伦之教。另有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一书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总结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8. 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也。出自孔子论语,意为:“孔子说:人的原始天性是相似的,只是在后天不同的环境中受到不同的影响才会产生区别,最终形成千差万别的个性。”9.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出自孟子离娄上,意为:“诚信,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信,是做人的规律。”10.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老子道德经,意为:“道与名,可以用言语表述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应该理解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基础,它是本体,无法用言语表述;而“名”则是人的理解能力,没有人类就没有“名”。1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五章,意为:“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其自生自灭。”,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12.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老子道德经,意为:“老子说: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13.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认为:“有”为看得见的具体事物,“无”即是看不见的“道”,为万物的本源。“有”由“无”产生。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4.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出自老子道德经,意为:“知道自己的错误之处,不去范同样的错误这是高明的。”15.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出自老子道德经,意为:“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其意在与人类社会“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的法则作对比。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16.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全句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为:“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17.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出自庄子逍遥游,意为:“道德修养最高的人能顺应客观,忘掉自己,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不追求建功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不追求名誉地位。”18.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出自庄子齐物论,意为:“天地与我共同生长,宇宙万物与我浑然同为一体。”19. 不住于相。佛说:“不住于相”,就是叫我们不要停住在任何的“相”上面。不要纠结,要豁达,要洒脱。要知道,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不变的,都要变。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要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去对待“相”。相,是一个相当精准的字,眼睛所看见的是图的相;耳朵听见的是声音的相;鼻子闻到的是气味的相;身体的感觉是身相;思维意识得到的也是相,是一个更加复杂、经过深加工的相;再进一步,把思维意识的东西自己总结成理论,成为一个对某种东西的规律的描述,就是法之相。“相”,都要变化的,都不会永恒的不变的。20. 于法应无所住。全句为“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意为:“菩萨对于身边发生的世出世间的一切事情,身体力行,但没有挂碍在心上,做而无做,无做而做,不计较结果。21.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界外三乘圣贤,证无为法,其智其用,各有差别,故名。22.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经,意为:“不论处于何境,此心皆能无所执着,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执着,犹如生根不动,则无法有效掌握一切。故不论于何处,心都不可存有丝毫执着,才能随时任运自在,而如实体悟真理。”23.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出自坛经,意为:“以无念为宗旨,以无相为依据,以无住为本质”,“念”是人心灵活动的方式,心动则生念。然而无念不是要我们将心灵停止活动,而是要“念念之中,不思前境。简单来说,即时时活在当下一刻,不执著于任何经验。“相”即法相,即山河大地,一切事物。无相并不是说一切事物不存在,而是说事物存在的本质是缘起无常,是不停过转的。无相就是要我们明白宇宙存在跟我们的认知,经验无关。故当我们看事物要“于相而离相”,要明白我们看到的片段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的心,我们的识。一切法相缘起无常,流转不停,停下来的,只是我们的心。“住”即停留、留驻。我们人的心就是用“住”的方法认知世界;我们的认知心就是一个将念头留驻于事物,然后形成经验的心。无住为本,即人心生念,而念不停留于相,不停留即不住,不住则能无念,无念就能无相。三、段落解读1.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惑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熟能与于此? 不要去多想什么,也不要去做什么,就在那不动,静静冥思,渐渐你就会感悟到许许多多的人情事故了。不是天底下极为神通的人,谁能领略其中的奥妙呢?2.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此为易传系辞上提出的一种宇宙生成观点。太极,太一也。分为天地,故生两仪。”总之,就是说,太极是天地未分的统一体,是世界的本原。太极是世界产生总过程的开始,由太极出生天地(阴阳),天地运行而有四进,四时运行演变出雷,风,火,山,泽,然后万物生成。易传关于宇宙生成的模式是朴素简单的,来源于人类感性经验,其特点就是把天地想象成一对原始的夫妇,它们以父母生子女的方式产生万物,因而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3.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出自易经原文,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下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下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4.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其语义为:一阴一阳的运行变化称之为道,人从天道变化中得到了善,人性使天道赋予人的这种善得到完成和显现。成之,是说人秉受天道之善是通过人性来实现的。什么是善?顺天修道,顺阴阳,合天道,就是善。“性”字作为一个重要的名词术语在古代汉语中兼具“本性”和“生命”两层含义。系辞的这段文字清楚地表明,生命之道其实就是一阴一阳之道,离开了一阴一阳之道就很难对生命现象予以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进一步说,个体生命其实不过是对一阴一阳的生命之道的具体展现和面向物质层面的形而下落实。质言之,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原本就是合而为一的。个体的生命活动与一阴一阳的生命之道实为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如此,离开个体的生命现象那么将会很难理解一阴一阳的整体生命之道。5.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大意是:易经这部书不可远离,也就是说不可不读,因为它是讲客观规律的,尤其是它所讲的根本规律,其表现形式变化多端,充满整个宇宙,上下无常,刚柔相互变动,对这些变化,都不可把它看死;若看成是固定不变的,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而必须要把这一根本规律看成是不断变化的,它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与条件,而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与作用。只有这样理解,才算是把握住易经的真髓。6.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大而言之,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人类朴素 的本质,“文”则指文化的累积。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人 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文胜质则史”就是指 文化过于发达后人类失去了原来朴素的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 基,所以要“文质彬彬”,文化的发展要与人类的本质相适应,相 协调。小而言之,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 “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 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 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得节而不切实际。所谓 “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忘了做人的根本。 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 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广而言之,“文质彬彬”还可以从写作、艺术、审美的内容和 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各个方面来力。以理解和发 挥,从而使“文”与“质”成为一对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的范畴得到深入研究。7. 子曰:仁乎远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这种认识的基础,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觉,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达到仁。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有其重要意义。8.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9.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矣,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知,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人说:“礼节规矩的运用,重要在自然温和。从前圣王治民,先制订礼节规矩,让人民遵行,达到自然温和,这样最为完美,所以不论小事大事都是依照礼节规矩去实行。但是也有行不通的地方,就是只想要自然温和,却不愿意用礼节来节制,而失于放荡无拘,这样,事情也是行不通的。”今日社会讲求活出自己的风格,纵情于物质的享受,对于团体的规范,及礼节,常视之为拘束及限制,因此常有抗争及脱序的现象产生。殊不知礼节是顺乎人情世故,礼是人际间的润滑剂,社会和谐的重心。这一章论语,正点出应掌握“礼节”的重要原则以礼致和,而“弟子规”及雪庐老人编的“常礼举要”,正是最基本及最重要的礼节内涵。我们依着来练习礼节,由勉强而自然,由自然而完美,就能成为最有情商,最懂礼的现代人。10.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孔子基于“人性善”的观点,基于“以善易善”、“扬善弃恶”的思路,主张“以德治国”,反对“以政治国”;主张“以礼齐人”,反对“以刑齐人”;主张呵护民众的“羞耻心”,反对一切可能使民众走向“无耻”的做法。孔子的主张无疑是十分“理想化”的,但其引导社会追求理想、追求高尚、扬善弃恶的想法是值得肯定的。治国如此,治校、治学更是如此,并不可一味地依赖惩罚、机制、规章来管理和监督,要用善、道德、优秀的品质感化,循循善诱。11. 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长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被匡人围困时,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一个人应当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自信心。孔子在危急时刻,没有考虑个人安危。他认为,自己是古代文化唯一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应当以舍我其谁的勇敢精神,当仁不让地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1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亲爱民众,使人们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这三纲实际是密不可分的。“明明德”,“亲民”是以“止于至善”为目标,而只有确立了“止于至善”的目标,也才能真正地“明明德” ,“亲民”。“止于至善”,是把最高的价值追求落实在天下每个人的“明德”,“亲民”之中,使其内在化、精神化。这才是“大学之道”。13.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1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15.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天下最为诚心的人,才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事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就可以和天地配合成三了。至诚尽性是中庸全篇主旨所在。只有至诚者能尽其本性,实现其本性,一切人都能实现其本性,为仁善行表现在社会各个方面,则万物的天性也可以得到实现了。人如果能发扬向善之心,由仁民爱民而爱万物,珍惜万物,就可以赞助天地的化育之功。人类为万物之灵,可以以其智慧及能力让大自然中的万物得到适当的生存机会。人可以与天地并地而为三。儒家这种致极,致美的思想境界值得每个人去追求,为之而不懈努力。16.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这段话,说到一、二、三这几个数字,这并不是把一、二、三看作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它们只是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这就是“冲气以为和”。这里老子否定了神的存在,从多元论的宇宙观发展为一元论的宇宙观,这是值得称道的。17.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事是没什么不能做成的。求学的人,其知识要逐渐的增加;而求真理的人,就要逐渐减少自己的主观意识,思维见解等。由于人的主观意识和思维见解都有分别性局限性,在寻求真理的路上会成为障碍。而大自然真理是无分别性的,所以我们求真理要逐渐减少自己的主观意识,思维见解。18.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人活着的时候筋骨是柔软的,死后则变得僵硬。万物草木生长春的时候是柔脆的,死了则变得干枯坚硬的了。所以坚强的东西是瞩于死亡一类的,柔弱的东西属于具有生命力一类。老子对于社会与人生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世界上的东西,凡是属于坚强者都是死的一类,凡是柔弱的都是生的一类。因此,老子认为,人生在世,不可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有良好的处世修养。我们感到,这一章又一次表达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这种思想来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