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_马说导学案(唐东丽).doc_第1页
第23课_马说导学案(唐东丽).doc_第2页
第23课_马说导学案(唐东丽).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八年级语文 编号:第五单元 03 使用时间:班级: 小组:第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第23课 马说 导学案编写者:唐东丽 执教者:【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2.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文章的寓意。3. 通过合作探究,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自主预习案】一、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2.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之前的爱莲说就属这一文体。4.唐宋八大家: 二、朗读课文,积累字词:1.注音:祗( ) 骈( ) 尽粟( )一石( ) 槽枥( )2.解释字词通假字: 一词多义: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 马之千里者(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其: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其真无马邪(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其真不知马也( )能: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策: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 )尽: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补充整理重要词语:三、我的疑问: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同学探究解决。【合作探究案】1.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2.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3.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伯乐指的是什么? 文章用了什么写法?四、拓展延伸:1.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行径进行了揭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