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古诗词选择题集.doc_第1页
哲学古诗词选择题集.doc_第2页
哲学古诗词选择题集.doc_第3页
哲学古诗词选择题集.doc_第4页
哲学古诗词选择题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钢三中高二政治周考考试内容:成语典故诗词名言哲理 (一) 考试时间:30分钟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1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 ( ) A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B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C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D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 2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其中哲学道理主要是 ( ) A矛盾具有同一性 B矛盾具有斗争性C矛盾具有普遍性 D矛盾具有特殊性3杜荀鹤诗云:“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其中哲理是A新事物的成长过程中,初期总是不能被人们接受 ( ) B事物的发展总是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C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予重视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D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反作用4、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 B C D5 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6 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是 A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7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从哲学角度看,这首诗说明了( ) A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有机统一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8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句古语说明 A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进程 B局部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 C要解放思想,敢于开拓新境界 D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9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是清代阮元吴兴杂诗中的名句。它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 A要重视量的积累 B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C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因果联系 D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0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与这一诗句所蕴含的哲理相似的是 ( ) A黑夜与光明相互依存,双方互为前提 B黑夜与光明是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两个方面 C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D矛盾的主、次方面是相互联结的11 华罗庚生前曾说:“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人类共同的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这段话对我们如何实现人的个人价值的教益是( ) 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统一的 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归宿 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生命的长短相一致 A B C D12 温总理在与同济大学的莘莘学子交谈时引用一句哲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总理希望大学生们“仰望天空”,就是要求他们要有远大理想,做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人。“仰望天空”其哲学寓意是: ( ) 理想对社会、对人生有促进作用 崇高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A B C D13、 16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离可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A B C D14、荀子在劝学中说:南方有鸟焉,名有(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这件事,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外因对事物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B、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C、实践必然经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 D、做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15、 淮南子中说: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这表明了( )A事物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B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的C人们不能否认或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D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16、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位卑未敢忘忧国 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A、 B、 C、 D、17、求真、向善、塑美,既是人类追求的精神理念,也是人们奋斗的价值目标。下列选项与此相符合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A、 B、 C 、 D、 ( )18、“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说明 ( )A、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19、“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蕴涵的哲理是 ( )A、对立统一的关系 B、质量互变的关系C、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20、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武钢三中高二政治周考考试内容:成语典故诗词名言哲理(二) 考试时间:30分钟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1、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菊花。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2、下列判断中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是A、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 B、动中有静,静中有动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日有所思,夜中所梦3、“按图索骥”这一成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要重视实践,不能思想僵化4、下列看法中,符合辩证法的有A、和谐就是美和善 B、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C、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D、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5、下列说法具有无神论意义的是A、子不语怪、力、乱、神 B、天不变,道亦不变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6、毛泽东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要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也必须认清当代中国的国情。这表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B、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深刻7、“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话在哲学上启示我们A、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B、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成为依据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事实为依据 D、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8、下列选项中,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的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A、 B、 C、 D、9、“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这句话说明了这样的一个哲学道理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 C、事物会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10、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1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表明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外部条件影响事物的发展C、内在因素决定事物的发展 D、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12、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14、“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A、B、C、D、15、“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在这里,“和而不同”体现着A、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态度面对矛盾中国审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对艺术创作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回答1719题。16、明清之际的叶昼说:“天下文章当以趣为第一,既然趣了,何必实有其事并实有其人?若一一推究如何,岂不令人笑杀?”意思是说,艺术创作不必拘泥于事实上的真实。这是因为A、艺术创作并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并非所有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C、艺术创作完全凭主观虚构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性17、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强调“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这说明A、绘画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性18、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句话表明A、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艺术创作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19、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时才有力量。”这句话说明A、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B、个人和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C、个人活动影响社会发展 D、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2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A、运动时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武钢三中高二政治周考考试内容:成语典故古诗词名言哲理 (三) 考试时间:30分钟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答案1、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到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表明A、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C、任何观念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2、“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3、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是因为A、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 B、意识的能动作用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4、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主张“厚德载物”“和而不同”,这种价值取向依然具有积极意义,是因为它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能指导人的行为方式 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是多数人的习惯想法A、B、C、D、4、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A、B、C、D、6、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我们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迎接挑战 有战胜挫折的良好心理品质 以乐观的心态回避挫折 树立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和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A、B、C、D、7、挫折既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又是前进路上的“垫脚石”,这种看法A、是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B、正确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说明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 D、说明量变会引起质变8、哲学上讲的“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体现了事物矛盾双方A、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排斥9、甲说:“我在故我思”,乙说:“我思故我在”。从甲乙二人的观点可以看出 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甲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 甲是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A、B、C、D、10、“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11、下列名言中,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体现了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13、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14、“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15、“草萤有耀终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这两句古诗启示我们,观察事物要A、善于区分整体与部分 B、善于区分新旧事物C、善于把握事物的共性 D、透过现象抓住本质1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诗体现的人生价值观是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 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决定了人生价值的高低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为基础A、B、C、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回答1718题。、17、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 恶与善本身是不同质的事物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A、B、C、 D、18、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勉励我们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做一个道德上至善的人 严于律已不断完善道德修养 在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守永恒的道德准则 道德理想的实现不仅在知善恶,更在为与不为的行A、B、C、D、19、国泰民安是中国人历来的社会理想,而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因为“思所以危则安矣”。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是因为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 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同质的事物 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包容 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A、B、C、D、20、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人、两院院士王选教授曾说过:“一个献身科学的人注定要比常人多吃苦,他必然会失掉常人享受的许多乐趣,但他也能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很多快乐。”他的话表明从事科研工作更能实现人生价值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满足 献身科学的人更能实现苦乐转化 人生的价值不应以个人的得失作为标准A、B、C、D、21、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A、 B、 C、 D、22、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 B、千虑一得 C、百感交集 D、三人成虎 武钢三中高二政治周考考试内容:成语典故古诗词名言哲理(四) 考试时间:30分钟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答案1、“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这体现的哲理是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下列成语中与“见微知著”蕴涵相同哲理的是A、一叶知秋 B、盲人摸象 C、坐井观天 D、管中窥豹3、著名心理学家奥瑞利欧斯说:“如果你对周围的任务事物都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觉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能够对感受进行调整,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振作起来。”这段话蕴涵的哲学原理是A、事物的存在并非是客观的 B、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C、事物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主观感觉 D、人的主观意识具有能动性4、人类在太空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但太空活动留下的大量航空器残骸等太空垃圾却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这个事实印证了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福兮,祸之所伏”。这个命题表明矛盾双方逐渐融合趋向一个无差别的统一体 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趋势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A、B、C、D、5、“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6、“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恩格斯这个论断的根据是实践促进人的感觉能力的进化与发展 实践促进感知事物的技术手段的发展实践促进对感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实践促进人类直觉事物本质能力的提高A、B、C、D、7、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总体上看,黑格尔哲学体系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8、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9、谚语:当一扇门对你关闭时,另一扇窗也为你开启。这一谚语符合A、二元论 B、两点论 C、实践论 D、重点论10、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A、B、C、D、11、“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史记货殖列传)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 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12、“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叫富”的观点,体现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A、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B、自觉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C、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在劳动中创造价值13、夸美纽斯说:“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那便不是进步而是退步。”这说明A、知识比道德更重要 B、加强知识与道德修养是无止境的C、知识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道德修养 D、知识与道德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14、“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这句格言说明事物是A、相互依存 B、相互转化 C、相反相成 D、相互渗透15、有一则寓言:剌猬曾经上过很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刺的效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有事物具有两面性 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