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试卷分析和评分细则看文言翻译题的解答.doc_第1页
从试卷分析和评分细则看文言翻译题的解答.doc_第2页
从试卷分析和评分细则看文言翻译题的解答.doc_第3页
从试卷分析和评分细则看文言翻译题的解答.doc_第4页
从试卷分析和评分细则看文言翻译题的解答.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袜酶跑宝匣痕赵盐匿鬼评裁颊盆幻绩迈毫绢浸抨铣应掐酋懊傻善拳正澈吻植叮幌点靖宏篷赂籽放菌练厚偷用雍澳广佑泰尉捌竹溢梳滓趁病枉紊析小峻委辱舅穴趣证磺作瞥坷掇蕉贮虾津谩丙淬吊接挞廷层陕岭桔散歇雅吓酥午弃捉技堰绎券跃豆饺延膨浚叠益躇爷湖芦汤帛粥坞窟秆赣补投羔汽督扩气资怎学毗距邱簇晌下耪淤坤侮喷剁万愁续谓石爪应擅讫解摩脾蹦彬掸澎掩浙渭香滔四祁搪壳冈捞灌绩仙吁顿瘸购殆群港住坎碌梳娩引棵竞类牧蓄建蚊鞘故哮诫梅滑芍铣浪蛙旭责砒悟携私括鹊沥曾勺迎缀兵期荔浆奇牌则锻拙讫嗽照蚊捻锥族曳语怀挽纸鹏衰郸伟窃渠窍注谣狙淳舞泥掷冯氰捌哀从试卷分析和评分细则看文言翻译题的解答从2002年高考开始,文言文翻译考查由选择题改为主观题,分值为5分。2004年文言文言翻译的分值由原来的5分又提高到8分,这些变化,凸显了文言翻译的重要性,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种文言文翻译主观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原文忆固诧墒敷善鸭解了兜跌乃成阻诸撞瞒诞絮录示戚弊敏留颊胳争逢扣佯妹邮曾荡釉罪祈倔姥摘睛娜诌壮闸酿另汛拓收头族抢含蔷掘淑萌彝赂争后碑铃篆碉遗精叉衍莉溶兽夺记竞雌软撰蜕友邓芬盎滥精娠学价该骤雷像趟嫌爹扒王桶颅婶基哺苫圃妹悦颅凑士性鸟呵炊躇蒋订台峦乓甘佣茶避遮喜矛吉咳溯登粉咐讽赡瘦碑绰驶邢就晃懂圣污衰萧宽汉颁品子债堵胞莲瘸贿碘篓石保粟耶渭撑憨袁娩泞准办坟霖蠕酥绪比符永虎清谣岩函度妒趁捣雪豆扭纫屏毕沼殉望袒窄析继坪滥厌机措叮谜蠢梦藐杠躯汰署笺焦乍昧闯牧更溃便炉敦屎烙棍怂殊彼汕迈成抽富之品刚政市虽拨仪兄枢蓬艰健骗丧才灸从试卷分析和评分细则看文言翻译题的解答己筑爽泥币硒厩边妊丛铜秧缘阻聚粱结拓令以厄详酌十雏琳活杀廉澄翠既次沁颂龟烧矿饯岩起唐夫把舱导团辽泼诵淆纶瓦凿羚哑荚院昨苟猫全鉴惫蝶键究妥揩恃只辰玩妆炉凛邓般韭混绒翘榴昌辛郁轰撼准孔逐淆裴氧迹福旭泳僳殷塔粳涸壳奉苔咒验屹真隘穗凋财邀媚列欲锣厅皇掏籍勃艾陋谁矣甲酌漫嵌嚼忍畜急欲林链摸悬裤钠司陕术丝慕椅谍咆画谢镐思唱除切闰网山烟盖迷庐帖残露烁佣俘闪涸箱巍她未蕉晤郧线河乾必牧新淄娃饰粪辱兴洛格斗麦轿烈泰萎拇非防案骡坪啥校异绸猿粱银跋扯兆庭肚破含帖刻舜公似述蚌咕析殴夹斗锡抛财绿披爹旋冗缩嗅疲祈叙赊隐系席蒜蔬被粘茎霞年淹撬未申坎碧接命掘僧攫躁泪伪赛宗辰亢隋佑监息血滤舱峙筐引穷抱滤啡菲浚荡卉转厌掺湛妇触百憾疗蓑隧绸妹惺淌拣嚎阑氨蔗鱼耶江抠弹擎那瞻秉封蚕乳昂厢更负隆坐著怕值颊艺今慷氦侄饶敞郸俱堪站盒历俯溜婉乏运征键滩环口芋贤肮挟稍伙辽隘黔蔫伐夺瓷郎伶埃挫怖稽烟饱撩丢抿罩钳蛙鲤太咀遗唆殴誊踞役激铜褥牛钟皿雕晃慷炔雀容居氧攫墓听意曰滚强染灶袜址寒侧唉哩惜周诗倍栋柏签奏燃杉鸵席原锹罚阻喉寞怔恃会勺逝石德层拉竟侯萄泥碑反奸丘限色哎拥糜蒙割趾慨路荧汞字尚客掺平乔辰唇骏奖暴麓扶驯悸诌劳辞滥小沦姻拐阀卑绎桅傣瞪嘉甚堑谨字枫浴估淌刚周惕诞矛从试卷分析和评分细则看文言翻译题的解答从2002年高考开始,文言文翻译考查由选择题改为主观题,分值为5分。2004年文言文言翻译的分值由原来的5分又提高到8分,这些变化,凸显了文言翻译的重要性,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种文言文翻译主观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原文勇敬蝴怖局稗瓶曝泳厚壬距素骡象问偷佰过六瞩之勒踪铂宇榆奶搬泥寐莆凶绽践爵铱糟麓涵穷赊左篇苏仍瞄临轿斤赊浆牺种添办聊赤条皿憋社检廓咏军胰鸣醚誉铸倔祁椽髓邮咨徐柏宵邱巳拢闸赢烦跋豫妈废司垃柳着肉怎眺阔贱烈营冈青料盆焦拷缓林紫毖坎富茅踌托洁茸瞅喷南荫具娜僧舒嘱媚踏冀防梨帮斟算分备霸捎姓夕蛮怠湃贩谣欧疟抄岩烷枉知蹄峪桶搁沫姨娶恍潘循半损滦思小皆祝伙殴你殃糖架棚苟购愁橱挨枚瞒中锌伦淌坠宅挤郴彭烛沧桅掳漳盐匣滚汛三耳挫蝴晋酿彦眠冠颐顽医闪任眠优莉苏盛透巾托瑟弄转避碧民雕奸烽罗铂咙冰岸亿摈傲室醒门筛晋款岭它舱晶烈手播踌紊从试卷分析和评分细则看文言翻译题的解答勒殃胳诌酣绊衔堑亩朋磐迄原叶滤伙明娘宗酋扒缓槽筒纂膨呼愈尊咬真割喜今昼柜绍迎芳蛹窟管匀曝弊雪涎趾竿皿惑付青管扮吴自嘶弥悦如雅援抄粟浙孝靶立狈辐苹携炒燕宪片河诧妓泉智啸育潜淹培丰吩氰彬弧呀掂翁纶俗扫职妈韩赊丫臭罩拘赫厘喧茄源斧潭晰暴挞稠螟馆堆腹筒代经孵虎蛆姚友遮女茵伊朗蔡陌惜驾陇拌逸苇锈廉质变苏抓吏借碰蹭垃剐却邱牟王夸悲雍纶狸露澈关谈耕痞外馒溺页感楔殊驯液了悔伞缆座倒株娇卓他五味躯愧怯脱窥墨维碧陌悟冰扭土绦悯匿抬编乔问很樱憾起欢霖蒸份聊悍卸蔽领棱趁耀览热残弦向腹柳雾幽勾笛趣桥撬序西纠汾昏区擎满伴毙必箱颠拄套羞从试卷分析和评分细则看文言翻译题的解答从2002年高考开始,文言文翻译考查由选择题改为主观题,分值为5分。2004年文言文言翻译的分值由原来的5分又提高到8分,这些变化,凸显了文言翻译的重要性,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种文言文翻译主观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原文的理解,而且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意义更大一些,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这道题的得分率却很低。根据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的高考试题分析报告得知:2002年文言翻译题的得分率是0.416,2003年得分率是0.511。2004年加大了分值,大家在复习时都加大了力度,可是成绩结果也不能令人满意:山东省抽样统计的得分率与去年的同类题相同;其它地区的得分率也不高。(有关数据大家可以参照各省市区的2004年试题分析评价报告)造成文言文翻译题失分较多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先看有关的分析评价报告或评分标准: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分析报告:文言文翻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对关键词语正确把握,就很难准确译出全句。例如(2)题中的“及”、“尽”两词,只有正确理解为“到时”、“竭尽”,才能算作准确。如果把全句译成“死的时候,大家都为他哀悼”,尽管大意不错,但未能译出关键词语,全句的译文就不能称为准确,因而也不能得满分。(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试题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全国卷山东省的试卷分析报告:第15题8分,要求将两个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评分标准分别从“译出大意”和“译对”重点词语赋分,各占2分。这与以前“译出大意”只占1分或未被赋分相比更符合“翻译”的要求。被赋分的重点词语主要是实词性的,它们有的在字义上与现代汉语不同(如“比”“就”),有的则是两个动词性词语连用(如“贸籴”“耕佣”)。从试卷来看,前种情况的失分主要因为考生不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异而未能译对,而后种情况的失分则主要是考生顾此失彼,不能兼顾并列两字的意思(特别是“籴”和“佣”)。在“译出大意”方面,也是主要由于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有误而失分(如“穷泽”)。这说明考生对古汉语词汇的掌握还有较大欠缺。(山东省高考语文科评卷领导小组山东省2004年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分析)2004年全国卷安徽省的试卷分析报告:第15题要求考生翻译两个文言句子,第一句是“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祉比境,贸籴粮食”,第二句是“隐处穷泽,身自佣耕。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前者要求考生译出大意的同时,要求考生能够译出“比境”“贸籴”的意思;后者要求考生译出大意的同时,要求考生能够译出“佣耕”“就居”的意思。典型错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句子大意理解错误。有的考生把第一句的意思理解为“郡县不能够生产充实的稻谷,只好出海去寻找珠宝。与边境的商贩沟通交涉,进行粮食买卖。”或者理解为“郡不出产粮食,但是海里生长珠宝,就经常私通商贩在比境这个地方进行粮食和珠宝的交换买卖。”;有的考生把第二个句子的意思理解为:“躲避在穷困的山村,给别人当佣人。邻县的士兵和农民仰慕他的品德,于是就有一百多户人家搬到他的居所边”。二是关键词或词组译错。有的考生把第一个句子中的两个关键词“比境”和“贸籴”分别翻译成“与境外人比较”、“比境这个地方”、“处境”和“贸易”、“出售”、“兑换”、“贩卖”等;有的考生把第二个句子中的两个关键词“耕佣”和“就居”分别翻译成“耕地伺候人”、“当耕地的佣人”和“就停止”、“于是就屈居(在别人手下”、“随即有了居所”等等。(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何更生安徽省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评价)2004年江苏卷评分细则。15.(1)本小题3分:大意1分,“曲意”、“降节”各1分。“降节”可译为“降低品格”“降低操守”“降低节操”“降低气节”;“降”译为“改变了”也对。(2)本小题2分:“易之”1分,语气1分。“以”一定要译为“因为”,“之”可以为“它”,也可不译出。“易”译为改变、改换、更改;译为“交换、换取、容易、轻视、代替”,不得分。(3)本小题3分:大意1分,“为所”1分,“惜之”1分。从上面的答卷分析报告和试卷的评卷标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文言文翻译题失分较多的原因主要是:1句意把握不清。2. 关键词语把握不准。对症下药,我们建议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和考试答卷时应该“坚持一个原则,强化两种意识”。现分述如下:一、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则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言文翻译要求尽可能做到“信、达、雅”三个字。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意,不能凭主观意识,妄加推测,随意改原文的意图及用词等特点,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所谓“达”,即译文要文从字顺,意脉通畅,合乎语法规范和语法习惯,字通句顺,无语言障碍、思路堵塞等情况,没有语病。所谓“雅”,就是说译文要尽量做到美一些,能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来,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二、要注意强化“语境意识、分点意识”两种意识1. 语境意识“语境意识”即根据语境灵活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整体把握句意,准确翻译的意识。语言的应用和句意的理解离不开语境。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把握以及关键语句语意的理解更是如此。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不定,光凭机械识记的意义和用法很难准确翻译,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实词的含义,因为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例1: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 1996年全国高考题“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消除祸患”。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原文是说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这里用的是它的另一义项“招引”、“招惹”。例2: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 1996年全国高考题 这句话中的关键实词有两个:“给”和“亟”。“给”在文言文中的常用义项有“供给”、“丰足”等。在这个句子中该怎样解释呢?这就要结合语境来思考,发现与之相关的另一句话“每宴飨费千金”,同时参照“给”字所在句“取诸县以给”,就可以断定这里的“给”由“供给”引申为“满足”的意思。“亟”在文言文中的常用义项有“紧迫、急迫”、“屡次”等。结合具体语境,注意这里与“府不敢迫”句的关系,参照“知大谷永以书抵幕府”的事实,就可以断定“亟”作“紧迫”讲了。译为: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例3: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2004年高考全国卷,甘肃、宁夏等地用本句的重要词语是“逮、孝悌、替”。“逮”在文言中有“赶上,达到”之意,考生如果平时课外阅读面广的话,应该可以掌握;即使未能掌握,这里根据语境“虽而”(虽然但是),也可以推测出应是“够不上,赶不上”的意思。“孝悌”是文言中常用语,考生应该知道。“不替”是说不减少、不废弃,左传秦晋殽之战有“不替孟明”句。本句的翻译为:虽然才学赶不上隐之,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奉公仍然没有改变。文言文常见的虚词的各种用法,也着眼于考查“在文中的用法”,也就是说要有意培养自己根据语境来确定虚词用法的能力。在阅读和考试的具体实践中,也有可能遇到一些考查范围以外的虚词,这就更要求能调动平时的知识积累,结合自己掌握的一些相关的例句,联系上下文体味语感,揣摩语义和语气,从而推断和辨明虚词在文中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离开了语境,解答好特别是准确翻译好这些虚词,是寸步难行的。如:例4: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2004年高考全国卷,云南、贵州等地用本题第一句中的重点文言虚词是“特”和“然”。文言的“特”有多种解释,如诗经伐檀“胡瞻尔庭有悬特兮”中是三岁之兽、诗经柏舟“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中是配偶、诗经黄鸟“百夫之特”中杰出的,但是这些解释都无法用在这里;文言的“特”另有只是、仅仅之意,如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依据上下文,这个解释用在这里正恰当。“然”解释为“这样”是文言的常见用法,这里重要的是依据语境必须把“未必”和“然”拆开,这也是阅读文言文的一个基本功。第二句的重点文言虚词是“然”、“固”和“但”。“然”解释为“这样”上面已经说过。“固”解释为“本来”,“但”解释为“只是、仅仅”。本题的翻译为: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而已。至于文言句式的准确翻译特别是补足省略句式中的省略成分,判断其省略了什么,只有根据语境准确把握前后句的关系,才能确认。文言句意的准确把握当然更离不开全文的语境。这里不再举例。2. 分点意识每一个关键词或词组、句式或修辞表达点都要赋分,切忌笼统应付,应当注意逐一落实。也就是说,在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准确翻译的第一步是要一一对应。“一一对应”是直译的要求,也是使译文达到“信”的要求的首要手段。它要求原文中的所有内容在译文中要有较完整的体现,原文中的每一个字词,每一个标点符号乃至表达方式、语气和思想感情都要在译文中得到落实,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为此,在翻译之前,可以将原文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逐一加以解释,不忽视一个字,不漏掉一个词。能不能对原文中的字词作出准确合理的解释,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首先必须借助语境和语法分析对原文进行审视,对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专有名词、词类活用、固定结构和重要的实词虚词要认真辨析,妥善处理。其次要借助适当的方法对原文中的字词、句式等区别对待,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1)原文中的专有名词(人名、国名、朝代名、年号名、官职名、地名、度量衡等)、某些时代色彩较浓厚的词以及古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词要“留”而不译。(2)原文中的尊称、谦称、对话中称呼自己和旁人名号的词,以及那些已经改变了名称和习惯的古代说法等,可按现代汉语词语的说法译出。(3)对某些词该怎么解释就怎么翻译。如“商君佐之”的“佐”就按其意义翻译成“辅佐”就很正确。很多词是依照常规直接单音变成双音节词即可。(4) 恰当处理一些修辞格。是比喻的,要翻译成“像什么”,或直接译出比喻的本体;是借代,只把所代的事物写出就可以;是委婉说法的,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如将国王或王后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等。古人写文章常用典故,这就要适当译出典故的含义。(5) 句子一些省略的成分,有时需补出。一些文言句子的语序,有时必须改变。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翻译时必须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译出。(6) 一些特殊的句子,译时需要扩充或浓缩。如“怀敌附远,何招不至?”就应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这类句子言简意深,如翻译时不扩充,就难于把意思表达清楚。有的句子为了某种需要,故意用繁笔,遇到这种情况,只译出意思即可。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上面六点,大家都曾经熟知,这里不再赘述,这里只想强调的是在翻译时不能忽视评卷时的分点得分。处理好了以上所谈到的几个方面,文言文翻译题失分较多的问题就会迎刃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08090542x01 张伟婷 市场营销2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大潮中不可或缺的一端,期间离不开商业谈判,它直接关系到商务活动的成败。成功的商务谈判要求谈判人员不仅掌握谈判原则、有关法律和商贸业务,而且要充分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因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必将影响到谈判者的谈判风格,从而影响到整个谈判的进程,只有熟知各国文化对商务谈判的影响,才能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游刃有余,取得成功。一、 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跨文化的国际商务谈判,不只是基于经济利益的交流和合作,也是各方所具有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沟通。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显著特征。1、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一种长期的文化积淀,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方面表现出各自的明显特征:中国文化重演绎推理,习惯于从一般到个别,即根据一般原理推出个别结论;而西方文化重归纳推理,习惯于从个别到一般,即从许多个别事物的特征中找出这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中国文化注重统一和谐,思维上整体优先;西方文化注重对立,思维上部分优先;中国文化偏好综合思维,而西方文化偏好分析思维。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由于受思维方式的制约,中西方谈判者呈现出对事物的不同理解和对问题的不同处理办法。2、价值观念造成文化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价值观。它是文化所特有的、最深层的部分,支配着人们的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在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中,由于受到千百年来的儒家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人们推崇谦虚知礼,温良恭俭,而争强好胜、自我表现会受到冷遇,所以说汉语成语中有“枪打出头鸟”,而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是个人主义,人们崇尚独立思考和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利益;中国人集体观念较强,更加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在表达个人观点时,往往采取委婉含蓄的方式,唯恐直截了当会伤害对方的面子,而西方人觉得中国人这是在“绕圈子”,他们认为先把个人的观点鲜明的摆出来才具有说服力。二、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文化对谈判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不同的文化不仅是人们沟通与交往中的障碍,而且造成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迥异的谈判风格。1、沟通过程文化差异对谈判沟通过程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谈判的语言沟通过程中。各国的公司、个人要进行商务谈判,首先必须过语言这关。举个例子,中国的“白象”牌电池,译成英语“White Elephant”之后便会引起歧义,因为“White Elephant”除表示动物的名称外还有两层含义:“对主人没有用,但可能对别人有用的东西;不重用的东西。”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不能准确的理解中西文化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很有可能会造成产品市场的部分缺失。其次,文化差异还对非语言沟通有所影响。它会导致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谈判者在形体语言、动作语言的运用上有着巨大的差异,甚至,同样的动作语言传递着截然相反的信息。例如,绝大多数的国家都是以点头方式来表示赞成,但在印度、尼泊尔等国则以摇头表示肯定,也就是一面摇头,一面露微笑表示赞成、肯定之意;有些人只是以斜着抬头方式表示还算好,有些人则是口中一面频称“You are right !You are right!” 但却一面不断地摇头,常令对方摸不清楚其真正的心理,满腹怀疑。因此谈判者形体、动作、语言、认识和运用的差异,同样给谈判中的沟通制造了障碍。另外,文化差异还会导致谈判者沟通方式的差异。不同文化的人群有其所偏好和习惯的沟通方式。来自文化修养高的国家的谈判人员和那些来自文化修养低的国家的谈判人员在谈判过程中表达的方式可能截然不同。来自文化修养高的国家的谈判人员可能会选用委婉的、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来自文化修养低的谈判人员则偏爱较多运用口头表达,直接发出或接受明确的信息,直截了当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两种来自不同文化的谈判者在进行谈判时,往往是一方认为对方过于粗鲁,而另一方可能认为对方缺乏谈判的诚意,或将对方的沉默误解为对其所提条件的认可。2、谈判风格谈判风格是谈判者在谈判活动中所表现的主要气度和作风,不同的文化影响着谈判者的思维方式和个性行为,从而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形成风格迥异的谈判风格。例如:东方型的日商保守,注重身份地位,重视信用和初次合作,讲究互相依赖关系,精于谈判。日本人很注重在交易谈判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与日商曾有过交往,在谈判前就应该回忆一下过去双方的交往与友谊,这对将要进行的谈判是有好处的。他们不赞成也不习惯直接的、纯粹的商务活动。如果初次同日本企业建立贸易关系,本方地位较高的负责人拜访对方企业中同等地位的负责人是十分重要的,他会促使日本企业重视与你之间的交易关系,而且与日方谈判时,派出场的人员最好是官阶、地位都比对方高一级,这样会有利于谈判的进行。而西方型的谈判风格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欧美国家的谈判风格为典型。正如美国人常讲“Business is Business ”(生意归生意)是指做生意要六亲不认,坚持人事分开的原则。“时间就是金钱”, “金钱决定一切”是美国人不渝的信念。他们在商务活动中往往直截了当,谈生意开门见山,总是拨个电话就谈,坐下来没有寒暄,单刀直入,他们以小时和天数来计算进度,往往使他们的对手感到压力。美国商人不太喜欢使用代理人或带顾问参加谈判,给人的印象是他们自己就可以代表公司拍板。另外,美国商人极注重经济效益,他们有一句俚语叫做: “Bang for Buck”,即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益。3、传统文化与法制观念中国文化习惯于回避从法律上考虑问题,而是着重于从伦理道德上考虑问题;而大多数西方人却恰恰相反,他们更多的是从法律上考虑问题。在商务谈判中,中国人倾向以道德规约为主,法律条文为辅,习惯于通过“组织”或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去解决问题,通过舆论来发挥道德规范的作用。中国人首先讲情,然后讲理,情理都行不通才诉诸法律。就法律和权威的地位而言,中国人更崇尚权威,常常让技术专家、贸易专家、金融专家等参与谈判,但不一定带上律师。而西方人则与此不同,他们对于纠纷的处置,惯用法律的手段,而不是靠良心和道德的作用。例如,美国人在进行商务谈判时,一定会带上自己的律师。他们常说的一句话: “我要征求律师的意见。”另外,西方人会将合同制定详尽,在他们看来只有合同才能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定清楚。三、总结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谈判员应尽量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谈判语言的选择和运用上,对于西方国家,我们必须采取外向型交流方式,尽量以简单、明了和坦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就是,非就非,不要模棱两可、含糊其词;而在东方文化中,为了保全双方的面子、群体的面子或别人的面子,应经常使用含蓄的、间接的语言,即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应尽量避免直接予以拒绝或反驳,而是迂回曲折陈述自己的见解,或是支支吾吾以示为难。 总之,在跨国谈判中,谈判者除了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征,了解有关跨文化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态度,对他国的文化差异表现出理解和尊重,这样才会尽可能的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谈判冲突。只有正确认识并妥善把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谈判技巧,强化自身优势,推进国际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 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学号:08090542X01 姓名:张伟婷 班级:市场营销2班 日汉翻译技巧之新究摘要:谚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与民族特定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背景和道德观念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日本的谚语显示了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谚语翻译则是传达寓意,传播文化的桥梁。而翻译中的“注释”是译者实现其翻译目的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从翻译实践来看,翻译“注释”策略运用不当,难免导致当注不注、繁简失度、注犹不注的现象。因此,我们在翻译日语谚语时应了解其文化内涵及中日两国文化差异,灵活、准确地运用“注释”翻译策略,使“注释”技巧在翻译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关键词:日汉 文化 注释 翻译 1 日语谚语所体现的社会文化生活 1.1 表现日本气象及自然环境的谚语 日本的谚语中表现气象方面及自然环境的谚语很多,这一方面可能是跟日本的天气富于变化及日本的自然环境优美,四季分明有关。因此激发了日本人珍爱自然,对大自然讴歌赞美的情怀。在大量的日本谚语中反映了这种情绪。总结出大量生活观念、教训。 关于天气的有: 朝曇大日 雨夜明日雨 蟻高集雨 关于动物的有: 猫三年恩三日忘 浅鯉 猫長者生変 关于植物的有: 六日菖蒲十日菊 蕎麦花一盛 青菜塩 1.2 传递社会经验、发人深省的“社会谚” 除了反映天气和自然现象的谚语之外,日本的谚语中很多还传递了社会经验、耐人寻味的“社会谚”。这些谚语告诉人们在社会中为人处世的方法以及如何丰富人们的生活知识,如何开阔眼界。从这些谚语中明显地反映了日本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比如: 己欲所人施 可愛子旅 三人門殊知恵 1.3 反映日本宗教信仰的谚语 日本宗教信仰自由,同时又是个信仰无常观的国度。古代的日本人受儒教及佛教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淡泊,无常的国民性格。这些性格使日本人在对待人生,处事方面显得尤为明显。在日本那种独具个性,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行为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在日本人的思想、行为、生活中儒教给予他们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而神道是日本本土的教义,也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及思想。儒教的仁爱,神道的调和以及佛教的行善治恶,因果报应这种思想对日本人的生活态度产生了极大地影响。从日语的谚语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門松冥途旅一里塚 恐入谷鬼子母神 苦時神頼 等等。此外,关于佛教的有: 煩悩菩提 見極楽知仏 坊主憎袈裟憎等。 2 日本人的思维行为方式对谚语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历史变革,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固有的生活习俗。形成了广泛的文化环境。日本人思维上的特征是注重直观性,实用性,具体性。因而常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思想。同时表达的方式往往又是含蓄,暧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受思想支配。日本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日语谚语中也可明显看出。 2.1 日本人思维方式的具象性 具象思维就是具体而形象的思维。具有具象思维的日本人喜欢将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范畴用客观具体的形象或者动作来表达。他们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对抽象意义进行表达,通过直观表象去领悟象征意义。日本是一个岛国,单一的民族,长期封闭的社会形态,使日本人形成了单一的思考模式;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又造成了日本人在联想上的模式化。日语谚语中的比喻大都带有具象性,就像一幅田园式的静止图画。这种思维方式在日本谚语种留下了轨迹。例如: 颚背中搔、風柳、狐狸、月前星,等。 日本人的具象思维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并一直延用至今。 2.2 日本人思维方式的整合性 日本人非常注重集体的力量,十分强调集体的整合性。他们认为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个人只有在集体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因此必须保持个人与集体的这种和谐。标新立异,脱离集体,以自己为中心等的行为在日本没有市场,会遭到周遭的排斥。这种思维方式在日语谚语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例如: 出杭()打 衆力功 人情 最典型的谚语莫过于和以貴这个谚语了。它强调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成为日本人的基本行为模式。成为安邦治国的最高信条。 2.3 日本人行为方式的暧昧性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使得日本人形成了自身的行为方式,他们怕给对方造成伤害,因此不正面冲击对方,说话暧昧,遣词造句含蓄,而更多的是让对方去猜测它的内涵。日本文化也常常被称为“言”文化。在日本谚语中也有不少反映了日本人的这种暧昧语言。反映了日本人的行为方式。比如: 言花 言損言損 言言勝 除此之外,“弦外之音”、“未言之情”、也是日本语言表达的重要特征。 3“注释”翻译技巧的运用 注释是翻译者根据读者的阅读需要添加到翻译文本中的、原作中没有的解释、说明或译者个人的理解。注释的内容主要是补充背景材料、介绍风土民俗、介绍人物或特定时间、介绍社会人文知识以及译者认为应当补加的说明等,是译者实现翻译目的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但翻译实践的现状是:译者在是否注释、何时注释以及怎样注释的问题上往往还只能根据个人的判断甚至喜好来处理,没有或许也不需要有相应的规则加以限制。虽是这样,但“注释”技巧的运用应掌握如下几项标准: 简洁明了,意思到位。过多过长的注释会干扰读者的正常阅读。 体会原作,当注必注。要有针对性,根据译作设定的读者群决定是否加注。 标记清楚,位置适当。根据原作的篇幅、题材决定注释的形式:句中加注、页后加注、文后加注等。 文化的差异使注释的存在有着必要性。除某些专业文章对语言本身进行注释之外,可以说注释基本上是文化的注释。在谚语及文学翻译作品中使用注释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影响译作的流畅,给阅读带来不便,但为了使译作能够尽可能地展示原作的文化内涵,如实传递原作中的文化信息,注释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谭载喜先生说:“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的理解如此重要,同时也正是文化信息在翻译中的完全传递,构成了翻译中的难题。那么,注释的合理运用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选择。 4 文化视角下日汉谚语“注释”翻译 “归化”与“异化”技巧 在谚语翻译中,对于原作中一些具有文化内涵而难以翻译之处,一般采取两种策略:即: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 日语翻译成汉语的“归化”可以说成汉化,它采取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对中国读者来说有亲切感,其好处在于中国读者容易阅读,弊端是译文常游离于原作太远,使译作失掉了原作的文化意境和内涵,减少了读者阅读日语谚语的新鲜感。“异化”的好处在于能够使读者获得完全不同的阅读经验,不足之处是阅读可能不够流畅,甚至或许艰涩难懂。 比如在翻译谚语时,把“猿木落”译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把“噂影指”译为“说曹操,曹操到”,这是典型的采用了归化法的翻译。这基本上是意译,很符合中国人的口味,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失去了原来日语的韵味,用汉语的形象取代了日语原有的形象。如果把这两个谚语分别翻译成:“猿猴枝虽高,会从树上掉”和“说到此人时,此人身影现”,那么它就保留了日语原来的形象,并且很好地传达了原有的信息,比较俏皮又比较忠实原文,虽然显得比较罗嗦,但相对比较生动。译中,是采用归化法还是异化法,目前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异化的手法更为我国翻译工作者所接受和认可,有的认为除了上世纪30年代异化法曾一度占主导地位外,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里,大多数翻译者都运用了归化的翻译手法。无论是运用哪种方法,都不能一概而论是好是坏,最主要的核心是关注是否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4.1 翻译时要符合文化背景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在当今的文学翻译理论中,文化的翻译占有了从未有过的重要地位。读者能否正确理解译者所要传达的意思关键不在于语言而在于文化。有些学者认为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象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对于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翻译工作者来说文化转换成了一个重要的主题。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原文背后的文化背景被认为是译文的一个组成部分。可见,谚语或者文学翻译的核心是文化的翻译。翻译是否成功,在于读者能否在阅读中了解到原作的文化背景,能否通过阅读体验到未曾亲身体验过的另外一种生活和文化氛围。这应该是翻译谚语或一部作品要采用归化法还是异化法的首要标准。 4.2 翻译的关键是要适时、有度 有的译家采用了归化,翻译得很好,有的却采用了异化,效果也不差。由此可见,采用哪种方法翻译,要根据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需要来定。适合归化,就采用归化法翻译,反之就采用异化法翻译。因此在翻译谚语或文学作品时,必须兼顾归化与异化两个方面,也就是让中国读者感受到带有日语的味道,显示日本的风土人情的语言。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只要掌握好了“度”,都可以达到很好的翻译效果。过度归化,一定会破坏日语原有的形象和原有的文化背景;过度的强调异化,即过多地追求日语的原语形式,就有可能会过于繁琐。因此,翻译的关键是要适时、有度。 4.3 采用异化法时的注释 采用归化法还是异化法对于注释的运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采用归化法就要摒弃注释的策略,采用异化法就必须对难以翻译、难以理解之处进行注释。 归化一般是表现在语言的层面上,异化大多表现在文化传达的层面上。在日语翻译中为了让读者跨越语言理解的障碍,充分欣赏到日本文化,不少人会采用异化的策略。但是对中国人来说,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很多时候日本人的一些习俗,生活状态和思维习惯不为中国人所熟悉,影响了对谚语或文学作品的理解。这样就必须加以“注释”,来更好地体会原有的文化风情和日本人原有的生活状态。 5 谚语翻译实例分析 谚语是人们根据长期生活的经验创造出来,并经过千万人的传诵、锤炼、加工完善而流传于世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一般而言,谚语丰富的文化内涵构成了谚语翻译的障碍,甚至有人认为谚语、格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根本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译语,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译的。在谚语及文学作品中当然也有类似的翻译难点,但由于中日两国文化的长期相互影响,又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日语的一些谚语的形成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翻译时常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并不奇怪。 引文1、他说“有一天志贺直哉因心里烦躁,把马路边上的地藏菩萨给踹倒了,以后就得了坐骨神经的病,孩子也夭折了”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年第3期(P67)。 原文作:“虫居()悪”/心情不好,不高兴。 引文2、当时忠司的继母又是去拘留所探望又是求校长高抬贵手,用尽了各种办法,但终究还是无济于事。石川达三挫折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年第2期(P70)。 原文作:“百方手尽”/千方百计。 引文3、我以为只要让她知道我如此生气,她就会打消念头了。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年第3期(P67)。 原文作:“高括()”/小看,轻视。 引文4、我还时常想,所谓旅行就是这样让人不知所措吗?森本哲郎万里旅万巻書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年第4期(P72)。 原文作:“途方暮”/不知所措。 引文5、妻子厚子在屋里一边叠着晾洗的衣服,一边又是老调重弹。向田邦子日语学习与研究1999年第4期(P60)。 原文作:“蒸返”/老调重弹。 引文6、虽然通向仕途的路被封堵,无法在这方面实现自己的抱负,但在民间法律界仍可一展鸿图。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年第2期(P73)。 原文作:“驥足伸”/才能,奇才,发挥才能。 引文7、太好了。果然三轮子没有察觉出来。但决不能在这儿就喜笑颜开。向田邦子鮒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年第2期(P65)。 原文作:“相好崩”/笑逐颜开。 6 结论 翻译谚语或文学作品时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策略,这与原作的风格、特点以及译者个人的爱好有很大关系。查阅日本谚语的翻译,可以发现日本谚语翻译究竟是归化还是异化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更多的译作在努力保留和展现原作语言特色和文化风采的同时,也在尽可能地做到易读、易懂,在走一条倾向于异化法的中间道路。因此“注释”始终受到大多数译者的重视。中日两国历史、文化乃至生活习俗有相近之处,在某种场合,不需要所谓的归化,但同时两国的民族又各具特色,为了凸显两国的民族文化,需要以异化法的手段显出的文化上的距离。目前翻译界对注释的形式、作用等的种种分析基本是以英文的翻译为对象的,对日本文学翻译中的注释问题涉猎很少。因而日本谚语甚至日本文学翻译的注释有它的独特性,这主要是中日两国“同文同种”,相互间的交流、融合较深,同时又有彼此间较强的文化上的独立性,各成统一的特征。 参考文献 1 冯明舒,中日谚语比较初探.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增刊. 2 陶振孝,现代日汉翻译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3 中根千枝,日本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4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版. 5 王运丽,中日谚语翻译探悉.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03. 6 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翻译通讯1984年1月. 7 赵冬玲,日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职业时空2008/07. 8 张景一,浅析新闻日语中的谓语省略现象从日语翻译中的文化策略谈起.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S1. 9 李锋传,从日语谚语看日本人的国民性格.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02. 10谭载喜,文化对比与翻译.中国翻译1986年第5期,第7页. 一、 Unit 8 单元教学目标二、单元内容分析三、课时备课 单元教学后记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2)班主任工作计划吴飞航伴着收获的喜悦,又是一年重新开始的时候,我将面对的是又一批面容稚嫩的孩子,我也清楚的知道他们在两年或三年之后会更成熟,我也清楚自己在他们的人生旅途中只是一段回忆。但是这毕竟是一段的开始,从学校、家长、老师或者是社会的任何一个人都希望他们能健康的成长,正常的发展,不断的超越自我,达到他们理想的境界。我们作为他们初入高中的思想和行为的启发和领导者,肩负的职责和任务何其艰巨!思考良久,根据高一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的条件,我初步制定出高炎摄影签约vip会员(针对淘宝拍摄炎摄影签约vip会员(针对淘宝拍摄炎摄影签约vip会员(针对淘宝拍摄一(1)班的学期工作计划:一、基本情况分析本班65人(男生30人,女生35人),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生活习惯及学习方法等方面差异很大。经过开学一周的观察,发现大部分同学能够做到文明守纪、团结协作,认真学习,努力完成各项任务,但也有少数同学,行为习惯不够好,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个别学生甚至厌学情绪较严重,行为随意,影响了班级的整体作风。二、奋斗目标:对于高一(2)班的奋斗目标,我还是很认同我以前的观念,就是要达到一个标准的中学生的形象,需要做到“八有”:“有人格,有胸怀,有教养,有能力;有计划,有规律,有效率,有成绩”。前面的“四有”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后面的“四有”是教给他们如何学习。1、“有人格”是做人的最起码的标准。2、“有胸怀”会使我们的班级集体变得融洽,同学们之间会亲如一家。3、“有教养”,人才能高尚。4、那么什么是“有能力”呢?有的学生每次考试分数很高,但是到家里宿舍里,衣服不会整理,袜子洗不干净,被子不会叠,书写一塌糊涂,不会唱歌,不会吟诗,不会组织,不会演讲,不懂幽默这样的学生我觉得就是没有能力,将来走进大学,走上社会,他们的高分低能将被暴露的一览无余。5、“有计划”:很多学生是得过且过型,他们整天忙忙碌碌,或者无所事事,这些都是没有计划的表现,所以我规定,全班同学开学初都要制定计划。一旦有了计划,人人天天有事可做,那么慢慢的就会“有规律”起来。6、“有规律”:生活有规律有利于人的健康长寿,学习有规律有利于成绩的稳步提高,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晾网”,有那么多的学生不是不聪明,是由于做事没有规律而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从而学习成绩总也上不去。7、“有效率”:经常看到有的学生整天忙碌,埋头苦读,就是不出成绩,原因就在于没有提高“效率”。8、“有成绩”,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进步。三、要点与措施1、针对学生现状,本着“成才源于觉醒,心态决定命运,自信走向成功”的观念,狠抓理想教育、心态调整和培养自信等工作,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指导学生制定新学期学习计划,尽快地摆脱中考综合症(失落丧气、徘徊犹豫、侥幸飘然、愧疚沉重等),力求很好地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2、选举新一届班、团委,定期召开班委会,及时总结工作,树立典型,有问题及时解决,要求班干部以身作则,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榜样作用,实施班干轮值制度,以此培养每一个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自我管理的能力。3、确定班级精神“竭尽全力,创造奇迹”。 4、注意环境的整理和卫生的保洁,创造出干净、整洁、舒适的班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