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新变化.doc_第1页
关爱留守儿童新变化.doc_第2页
关爱留守儿童新变化.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爱留守儿童新变化.一、留守儿童健康成长1、学业成绩明显提升。在2010年秋期全县学生学业质量抽测中,与去年同期比较,在全县 万名留守儿童中,八年级留守儿童的总分平均分提高了23.5分,合格率提高了6.5个百分点,优生率提高了4.35百分点,语文、英语、生物三个及格率提高了2.43个百分点;六年级留守儿童的总分平均分提高了31.5分,合格率提高了7.32个百分点,优生率提高了5.35百分点,语文、科学双及格率提高了3.15个百分点;五年级留守儿童的总分平均分提高了25.06分,合格率提高了8.14个百分点,优生率提高了6.21百分点,语文、科学双及格率提高了4.24个百分点。2、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在2010年10月,我县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与对策的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分别选取了包家、合尤、澄溪、龙桥等4个乡镇,对近600名7岁、10岁、14岁三组留守儿童进行了体能素质测试,与2008年4月的相同样本组测试比较,在平衡、柔韧、速度、协调、上肢力量、耐力、下肢力量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可喜变化。如在协调体能素质测试中,小学10岁留守儿童年龄组, 1分钟跳绳120个、等级达A级的留守儿童由原来的35.3%提高到54.2%;在14岁留守儿童年龄组,30秒斜身俯卧撑50个、等级达A级的留守儿童由原来的25.6%提高到37.4%。3.性格特征日趋优良。在教育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不仅使学生学习、掌握了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发展智力,接受政治和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优良性格特征。英国思想家欧文说:“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学生形成了良好性格,就能顺利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生活。一是逐渐养成了坚持性、自制力、主动性和独立性等良好性格特征。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社区走访、家庭访谈、亲情电话、学生作品查问等方式,在全县25乡镇选取了52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研究,在10岁年龄组留守儿童中,能主动与老师、同学、邻里、其他长辈等打招呼、问好者由过去的25%提高到43%,在班干部竞选中,近10%的留守儿童能主动参与竞选,近12%的留守儿童能积极参加清扫教室等义务劳动。二是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增强。不少留守儿童的人际适应能力有了明显增强。在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支配性、才艺性、社交性、自在性、自尊性和幸福感等调查中,有关指标都比过去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13岁组的自尊感、归属感、幸福感和“广场适应性”分别比过去提高1.2%、2.6%、15.6%、2.35%。三是自我效能感明显增强。过去,我县不少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低,对于一些选择性的任务,一般都采取回避不做的态度,即使他自身可能有这方面的专长。将潜在的困难看的比实际的还要严重。他们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运用其能力实现目标。明明会回答,可是就怕说不好或者说不全而不举手。就怕自己举手回答了错误的答案后被人嘲笑。现在,有近25%的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有了明显增强。他们热情洋溢,情绪饱满富有自信,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有着积极的主观判断,能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某一预期行为,并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有着积极而美好的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如愿意接受老师布置得任何作业以及任务,即使做出来不是很好,却也愿意尝试。四是积极情感体验增强。过去,我县一些留守儿童缺乏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安全感、满足感、幸福感缺乏或降低,焦虑水平过高,忧郁、厌烦、狂怒、悲伤、孤独、寂寞、烦躁、恐惧、心闷、傲慢等负性情绪体验较多,自我评价低,情感冷漠,兴趣缺乏,闭锁性心理突出,有退缩性或攻击性人格特征,应激性负性情绪反应强烈,易与老师、同学、朋友等发生冲撞或冲突,而且道德感、理智感乃至美感体验缺乏,积极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形成迟缓或不足。现在,不少留守儿童情感体验积极而稳定。他们的安全需要、有爱和接受的需要、自主和责任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成功的需要等能得到满足。在学习、生活、活动、社会实践、社会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活泼,开朗,积极,活跃,开放,包容,愉快,欢乐,兴奋,幸福,激情饱满,意志坚强,个性张扬,情感丰富,自信自强,积极而愉悦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体验丰富而新鲜。他们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等积极而美好,有着广大、细致、爱心、悠闲、自在、放松、和谐、协调等良好心态。在老师指导和帮助下,能坚持不懈地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调查发现,15岁组具有较好道德感、理智感的留守儿童人数比例分别比过去提高12.5%,20.14%;7岁组具有忧郁、孤独等负性情绪体验的留守儿童人数比例比过去降低2.3%,高焦虑水平降低2.67%。五是认知加工能力有所提高。通过积极的学习、教育、心理、认知等干预管理,留守儿童的认知加工能力较过去有所提高。如对10岁组近200名留守儿童进行的讲童话、说寓言、背诗歌、儿童读物阅读等进行的测试发现,在相同样本的同期比较中,具有一定的建构性认知、关键信息提取、重要知识编码、事件结构重组等认知加工能力的留守儿童人数比过去多50名,提高了10.1%。六是行为习惯逐渐养成。在对近300名6-11岁组留守儿童观察发现,具有健康的生活习惯、文明礼貌习惯的学生人数比例比过去提高12.5%,遵守规则的习惯、积极交往行为习惯、生活自理和自我保护等习惯的学生人数比例比过去提高5.69%。二、师资队伍日臻优化一是专业自尊感有所增强。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中,不少教师增强了自己的专业情意,能够在爱和责任的感召下,对留守儿童充满关爱,真诚呵护,热情教育。专业自自尊感得以增强,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从事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能给自己带来幸福感和积极的愉悦体验。课题组在对近500名“代理妈妈”的调查中发现,具有职业自尊感、幸福感和愉悦体验的教师比过去增加200名,提高了20.5%,能够肯定和悦纳照顾留守儿童这一工作从而增强了自我肯定感与悦纳感的教师比过去增加120名,提高了11.3%。二是专业信念有所提升。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指出:“行为的重要动机是信念,信念与理想有密切的联系。信念是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某些原理、见解、意见、知识,人不怀疑它们的真理性,认为它们有无可争辩的确凿性,力图在生活中以它们为指针。信念的情绪同对它们的深刻的感受联系着的。信念不只是容易明白的、可理解的,而且还是深刻地感受到的、体验到的。”现在,不少教师已深刻地体验和感觉到从事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意义感和价值感,从事好这一工作的信心、兴趣、动机、热情等都比过去增强。三是专业认同感不断增强。与过去相比,不少教师能够积极主动承担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职业被迫感、无奈感明显降低,幸福不断增强,具有良好的专业认同意识和主观感受,乐意从事这一工作,态度积极,情感充沛,信心增强,行为积极,身心和谐,体验美好,能积极主动地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等进行沟通、交流。四是专业情操不断高尚。现在,不少教师能够积极加强情操修养,心境美好,情感高尚,为人师表,注重言传身教,其专业认同感、专业投入感、专业认知与专业体验感积极而美好。五是专业技能有所提升。不少教师现在能积极加强学习,更加注重教育心理学论知识、儿童教育艺术、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实践方法等方面的学习、体验、感悟、反思和提炼,逐渐摸索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管理水平。六是专业情感融合度强。不少教师能主动吸纳、融合、更新留守儿童在教师个性心理上所产生的各种情感态度及思想情绪,如对留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