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关系气血津液经络体质另_第1页
脏腑关系气血津液经络体质另_第2页
脏腑关系气血津液经络体质另_第3页
脏腑关系气血津液经络体质另_第4页
脏腑关系气血津液经络体质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主血)心,肺(主气),(宗气),心血载气并维持肺之呼吸,肺气助心行血,(一)心与肺,二、心与脾,(主血)心,脾(主运化),心血滋养维持脾运,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心血,心主血,推动血行,脾统血,血行脉道,血液运行正常,三、心与肝,心主神志,主管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节情志活动,维持精神情志活动正常,心主血,推动血行,肝藏血,贮藏调节血量,血液运行正常,四、心与肾,心 火,肾 水,上济,下降,心肾水火相济,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心肾不交,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心悸、怔忡,畏寒肢厥,或朦胧欲睡;或小便不利,肢面浮肿,下肢为甚等。,五、肺与脾,肺通调水道,输布排泄水液,脾运化水液,吸收输布水液,水液代谢正常,肺司呼吸,吸入自然界清气,脾主运化,吸收水谷之精气,聚于胸中,生成宗气,六、肺与肝,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肾主水(为主水之脏),水液正常输布排泄,肺气,主清肃下降,肝气,主疏泄升发,一升一降,全身气机调畅,七、肺与肾,肺司呼吸(为气之主),肾主纳气(为气之根),共同完成呼吸运动,肺阴,肾阴,八、肝与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调畅气机,分泌胆汁,协助脾运,运化正常有利于肝之疏泄,肝藏血,调节血量,脾统血,固摄血液,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九、肝与肾,肝藏血,肾藏精,滋肾化精,养肝化血,精血同源,肝肾同源,肝之阴阳,肾之阴阳,维持肝肾阴阳的充足与协调平衡,肝(疏泄),肾(封藏),使肾之封藏开合有度,以制约肝之疏泄,十、脾与肾,脾(运化),肾(肾精、肾阳),运化水谷精微充养肾精,肾阳温煦以助脾运,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为生命之本,脾,肾,水液代谢正常,运化水液,气化水液,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胃:受纳腐熟水谷初步消化胆:贮存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受盛化物进一步消化小肠: 泌别清浊吸收精微,吸收水份大肠: 传导变化 排泄大便,膀胱:贮尿排尿排泄小便三焦:水谷之道路(概括消化吸收排泄过程),排泄,吸收,消化,主要表现为脏腑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一)心与小肠,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心属火、主血,小肠分别清浊,温煦 滋养,心火亢,小肠热,下移 上炎,(二)肺与大肠,肺气肃降,大肠传导,促进 利于,肺失肃降,相互 影响,大肠传导不利,(三)脾与胃,脾与胃,纳运协调,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胃主降浊,脾主升清,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四)肝与胆 (五)肾与膀胱,肝气疏泄,胆汁排泄,调控 影响,肾的气化,膀胱开合,促进 利于,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一)五脏与女子胞,女子胞,心行血,脾统血,肾藏精,肺朝百脉,(二)五脏与脑中医藏象学把脑的生理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三)五脏与脉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肝主疏泄与脉的关系最为密切。(三)五脏与骨、髓肾藏精,生髓,充养骨骼、牙齿。,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Qi, Blood and Body Fluids,概述,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既是人体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又为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提供必须的物质和能量。所以,气、血、津液也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的总体表现的统称。, 第一节 气, 气的概念 气的生成、运动 气的功能 气的分类及其各自的功能,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气一元论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形体、机能、精神,二、气的生成(一)生成之源,先天之精气,自然界之清气,水谷之精气,肾藏精,肺主呼吸,脾胃运化,人体之气,(二)相关脏腑,1、肾为生之根2、脾胃为生气之源3、肺为生气之主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一)气的运动 1、气机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2、气的运动形式 升、降、出、入 人体的生命活动是脏腑升降出入运动的表现。 脏腑气机升降的特点是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 降中有升。 脏腑气机升降运动的动态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关键。 脏腑气机升降中以肺脾肾为重要,特别是肾。,气的运动失调,气滞:气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气逆:气的上升太过,下降不及。,气陷:气的下降太过,上升不及。,气脱:气的外出太过,不能内守。,气闭:气内结于内,不能外出。,脏腑气机失调,肺失宣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肾不纳气,肝气郁结等。,3、气运动的意义4、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5、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二)气化1、气化的概念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2、气化的形式新陈代谢;物质和能量转化(三)气化和气机的关系,四、人体气的功能 推动和调控作用 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脏腑经络的功能;推动血液、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及排泄。(生理病理) 温煦和凉润作用 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促进血、津液的正常运行。(生理病理) 防御作用 护卫肌表,抵御外邪。(生理病理)固摄作用 固护、统摄和控制体内的液态物质。如血、津液等。(生理病理),中介作用脏腑之间依赖气相互联系,五、气的分类,先天之精气,自然界之清气,水谷之精气,A.元气,B.宗气,C.卫气,D.营气,A.元气,通过三焦循行全身。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和调节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B.宗气,积聚于胸中。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相关。,C.卫气,运行于脉外。温养脏腑组织;调节腠理开合,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的恒定;抗御外邪。,D.营气,运行于脉内。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分布与功能,(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第三节 血, 血的生成 血的循行 血的的功能,一、血的基本概念循行脉内富有营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二、血的生成,营气,津液,精髓,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肾所藏之精,三、血的运行,(一)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气的推动与固摄 ,温煦与凉润协调平衡是主要因素, (二)相关脏腑功能全身各脏腑功能正常,特别是心、肺、肝、脾四脏。,血液要充盈, 脉道要完整通畅,血的循行,血,脉管,气,推动,心主,肺宣,肝疏藏,脾摄,脉管,气,固摄,血的功能一、濡养 二、化神,面色,肌肉,皮肤,神志活动(血者,神气也),1.面色红润 2.肌肉丰满壮实 3.肌肤毛发光滑 4.甚至活动正常,毛发,血的濡养功能,血的功能失调,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体或肢端麻木,运动不灵活。或惊悸,失眠,多梦或烦躁,恍惚,甚至昏迷等。,面色萎黄, 第四节 津液, 津液的概念 津液的生成 津液的输布、排泄 津液的功能,一、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唾等。,津液,津,液,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病理:伤津和脱液,二、津液的代谢(一)津液的生成,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谷,胃,小肠,大肠,脾,游溢精气,别浊,分清,大便,A.脾胃运化,B.小肠主液,C.大肠主津,(二)津液的输布与排泄,水谷,胃,小肠,大肠,脾,游溢精气,别浊,分清,D.大便,肺,肾,三焦,全身,膀胱,C.尿,A.汗、B.呼气,肝,三、津液的功能(一)滋润濡养(二)充养血脉,第二节 精,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精 是由禀受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精的含义有多种:,二、人体之精的代谢,(一)精的生成1、先天之精2、后天之精(二)精的贮藏与施泄1、精的贮藏2、精的施泄,三、人体精的功能(一)繁衍生命(二)濡养(三)化血(四)化气(五)化神,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一)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二)脏腑之精(三)生殖之精,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关系, 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的关系血与神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气对血,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气为血之帅,血对气,A.血能生气,B.血能载气,血为气之母,临床应用:血虚时,补血补气;血瘀时,活血行气气虚出血时,补气止血,病理:大出血时,气随血脱,二、气与津液的关系,气对津液,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津液对气,津能载气,临床应用:津液不足时,滋阴补气;水液停滞时,利水行气气虚津液流失时,补气固津,病理:津液大量丢失时,气随津脱“吐下之余,定无完气”,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来源相同,相互化生,血,津液,失血过多,血 液,渗入,津 液,(津液亏损),脉内,脉外,失血过多导致津液亏损,生理:津血同源 病理:血燥津枯,津枯血燥,临床应用:“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亡血家不可发汗”,“衄家不可发汗”,皮肤干燥,肌肤甲错图,大量外泄,血 液,渗出,津 液,津液,脉外,脉内,津液大量耗损导致血脉空虚,营气,(血脉空虚),气血津液关系示意图,气,津液,血,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生气血能载气,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精血同源津血同源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一)气能生精摄神(二)精能化气(三)精气化神(四)神驭精气,第四章 经络Theory of The Meridians,关键性问题 经络的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系统,经脉,十二经别,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五别络,浮络,十二经筋,孙络,连属部分,络脉,十二皮部,二、经络学说的形成来源内经,长期医疗总结三、经络系统的组成(一)经脉(二)络脉(三)连属功能, 第二节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命名含义及名称分类,十二经脉命名含义表,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头,胸,手,足,腹,手三阳经,足三阴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食指端,足大趾,目外眦,目内眦,足小趾端,无名指端,足大趾端,小指端,鼻孔旁,心中,胸中,肺中,灵枢.营卫生会篇:“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十二经脉表里关系,十二经脉分为六条阴经、六条阳经。阴经属里,阳经属表。十二经脉中的一条阴经与一条阳经配合关系,即为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相为表里两经的循行特点:都在四肢末端相交接,都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十二经脉表里关系的意义:不仅加强了相为表里两经的联系,而且使相为表里的脏与腑,在结构上通过经脉加强了联系,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可以相互影响,在治疗上可以相互利用。,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四肢部,注:内踝上八寸以下,足厥阴在前,足太阴经在中;内踝上八寸以上,足太阴经在前,足厥阴经在中。,头面部,躯干部, 第三节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奇经八脉的特点,1.循行不如正经有规则,上肢无奇经分布。2.与脏腑无特定的络属关系。3.彼此间无表里配合关系。,奇经八脉的功能,1.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3.与某些脏腑密切相关。,督 脉,一、循行部位起于胞中,行于背部正中。二、功能1.调节阳经气血,总督一身之阳经,称为“阳脉之海”。2.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任 脉,一、循行部位起于胞中,行于腹部正中。二、功能1.调节阴经气血,总任一身之阴经,称为“阴脉之海”。2.任主胞胎,与女子月经、生殖机能及妊娠有关。,冲 脉,一、循行部位起于胞中,行于人体前后上下。二、功能1.调节十二经气血,称为“十二经脉之海”。2.“冲为血海”,有促进生殖的功能,与妇女月经有关。,带 脉,一、循行部位起于季胁,环腰如带。二、功能约束纵行的诸脉。,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经别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一、循行特点 “离、入、出、合”二、功能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2.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3.加强了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4.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5.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经 别,别络从经脉中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为“十五别络”。若加上胃之大络,又称“十六别络”。一、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别络在本经四肢肘膝以下分出,表里两经的别络相互联络。任脉的别络分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分布于背部。脾之大络分布在胸胁部。二、功能1.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2.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统一联系,统率其它络脉。3.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别 络,经筋十二经脉连属的筋肉体系。一、分布规律一般都在浅部,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多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附近;进入胸腹腔而不络属脏腑。二、功能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运动。,经 筋,皮 部,皮部体表的皮肤按经络的分布部位分区。全身皮肤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十二皮部。皮部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功能:抗御外邪,传导病变。, 第五节 经络的功能,经 络,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联络脏腑器官沟通内外上下,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能平衡,脏腑与体表的联系,脏腑与官窍的联系,脏腑之间的联系,经脉之间的联系,药物归经引经报使,二、经络学说的应用,(一)阐释病理变化(二)指导疾病的诊断(三)指导疾病的治疗,思考题,1、经络学说在何方面运用广泛?2、如何看经络的实质?,第五章 体质,体质 定义个体在生理上的身心特性称为体质。 根据:人体在形质和功能,心理方面既有生理 共性,又有差异。 研究体质学说的意义 整体把握个体生命特征 分析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 对诊断、治疗、预防、养生、康复有重要意义。,第五章 体 质,体质学说的研究方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形成、特征、类型及对疾病的影响,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体质学说的范围包含生物学、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说,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研究人类体质与健康,疾病关系的新型学科。,第一节体 质 学 说 概 述,一体质的概念,(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体质的形成体质受先天和后天影响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个体特性。表现形式:形质、功能和心理方面的差异性。,(二)、体质的构成,1. 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外部形态结构体表形态、体格、体形等。 内部形态结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2. 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脏腑功能、防病能力、新陈代谢情况、自我调节能力等。3.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人格、气质、性格等。,构成体质的基本要素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外部形态结构: 范围: 体表形态、体格、体形等。 意义:体质的外在表现。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是体质的标志之一。 内部形态结构:范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意义:体质的内在基础。,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个体不同的形态结构特点决定机体生理功能及对刺激反应的差异,包括:脏腑功能经络功能精气血津液功能 体现于: 防病能力、新陈代谢情况、自我调节能力等,2. 生理功能的差异性,心理特征:属于”神”的范畴,是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 形态、机能、心理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 心理特征还与不同个体的社会经历和所处的文化环境有关。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表现为人格、气质、性格等。,3.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三)、体质的标志,体质的标志: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特征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1、体质的评价指标身体的形态结构状况:体表形态,体格,体型,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和协调性。身体的功能水平:新陈代谢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身体的素质及运动能力: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性等。心理发育水平:智力,情感,行为,个性,意志,性格等。适应能力:抗损害能力,调控能力,修复能力等。,2、理想健康体质的标志,健康的标志的标志: 形神统一的良好状态。具体有: 1. 身体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体重适当;2. 面色红润,双目有神,须发润泽,肌肉皮肤富有弹性;3. 声音洪亮,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脉象和缓均匀,睡眠良好,二便正常;4. 动作灵活,运动,劳动能力较强;5. 精力充沛,情绪乐观,感觉灵敏,意志坚强;6. 处事态度积极、镇定、有主见,有理性和创造性;7. 应变适应能力强,抗干扰、抗刺激和抗病能力强。,四、体质的特点,体质是人体身心特性的概括体质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和复杂性体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体质具有连续性和可预测性,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内经:形,质等表示体质之义,是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渊薮。 分类:灵枢中的阴阳二十五人和通天,提出了两种体质分类方法。明代张介宾:提出禀赋, 气质,体质概念。叶天士:直称体质,强调治法须顾及体质。当代(1970年后):从理论、临床、实验等方面研究体质差异和分类。,一、 体质与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1.脏腑盛衰偏颇决定体质差异:脏腑的形态和功能特点是影响体质的根本因素 2.经络气血多少决定体质外部形态特征 3.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二、影响体质的因素,先天禀赋年龄因素性别差异饮食因素劳逸所伤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一)、先天禀赋,先天禀赋:子代出生前在母体内禀受的一切是体质形成的基础,是体质强弱的前提条件。父母的体质特征遗传于后代使其具有类似父母的个体特点。胎儿的发育营养状况对体质特点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二)、年龄因素,人体的结构、功能与代谢的变化同年龄有关,从而形成体质的差异。灵枢营卫生会:“老壮不同气” 。表明年龄不同对体质有一定影响。小儿:纯阳之体,稚阴稚阳。 老年人:精气渐衰,脏腑功能减退,气血淤滞。,(三)、性别差异,男女性别具有不同的解剖结构和体质类型,而且在生理特性方面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男子性多刚悍,女子性多柔弱,男子以精气为重,女子以血为先。灵枢五音五味提出:“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对妇女的体质特点作了概括说明。,(四) 、饮食因素,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对体质有明显影响。饮食性味影响脏腑之精气阴阳。,(五)、劳逸所伤,过度劳动和安逸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过度劳动:损伤筋骨,耗伤气血。过度安逸:肌肉松弛,气血不畅。,(六)、 情志因素,情志: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心理活动。 人的情志因素能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活动,也可以改变体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即指情志异常变化伤及内在脏腑。,(七)、 地理因素,人类的形态结构,气化功能在适应客观环境的过程中会逐渐发生变异。地理环境因素对体质的形成和变异具有重要的影响: 水土、气候、饮食、居住生活习惯等。,(八)、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疾病:是促使体质改变的重要因素。药物:不同的性味特点可影响体质的改变。针灸:补泻疗法可补偏救弊,纠正病理体质。,一、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