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卷及答案.doc_第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卷及答案.doc_第2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卷及答案.doc_第3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卷及答案.doc_第4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卷及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时间120分钟 150分)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41分)1、按括号中的表意要求,将“国、吃、在、中”四个字各组成一句话。(2分) 、_(颂扬中国有悠久的美食文化)、_(讽刺当今社会用公款大吃大喝,给中国带来极大的危害)2、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2分) A枯瘠(j) 轻颸(s) 剽悍(pio) 凝眸(mu) B. 慷慨(ki) 腼腆(tin) 携手(xi) 真挚(z) C.嶙峋(xn) 镂空(lu) 贻误(y) 措手不及(cu) D.萦回(yng) 勉强(qing) 融融泄泄(y) 嫉妒(j)3、下文横线上应填入的诗句,恰当的一项是( ) (2分)自然美有两种,一种是刚性美,一种是柔性美。古人的“ , ”两句诗,可以说分别体现了这两种自然美。A、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C、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D、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4、说明下列各句所运用的说明方法。(4分) (1)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 ) (2)板凳的腿就是“桥墩”,桥墩下面,伸入土中的“脚”,就是“基础”,板凳的板就是“桥梁”。 ( ) (3)按起飞位置和攻击对象可分为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空对地等,按飞行方式可分为弹道式和巡航式,按射程可分为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等。 ( ) (4)针鼹的外形和刺猬差不多,长300450毫米,宽不到70毫米。( )5、下面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作者 国籍 作品 出处 体裁A 丰子恺 中国 白鹅 中国现代散文精华 散文B 莫德林赛 美国 地毯下的尘土 美德书 童话C 埃德加斯诺 加拿大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西行漫记 传记D 泰戈尔 印度 纸船 泰戈尔散文诗全集 诗歌E 王尔德 英国 巨人和孩子 世界著名童话作品选童话6、中国的农历是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的,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如1984年为甲子年,1985年为乙丑年,2004年为甲申年,依此类推,2008年为 年。(2分) 7、课文内容默写。(8分) (1)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2)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 (3)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4) ,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5)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明月别枝惊鹊, 。(辛弃疾西江月) (7)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8、在古诗中填表示颜色的词。(4分) (1) 树村边合, 山郭外斜。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 于二月花。 (3)日照香炉生 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4)两个 鹂鸣 柳,一行 鹭上 天。9、我爱这土地诗中有两句诗经常被引用,成为人们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是:“ ” (3分)10、阅读北京晨报6月2日的一则简讯,按要求作答(6分)记者日前从有关部门获悉,“青少年”这个概念即将“淡出”,18岁以下的孩子都是“儿童”,都可以尽情享受“六一”儿童节。北京市妇联儿童部有关人员介绍说,国际上习惯把0岁至18岁的孩子统称为“儿童”,18岁以上为成年人。a.对于与国际接轨,北京市已经采纳了这一称呼方式;b.在市妇联近期出台的工作文件中,已经尽量少使用“青少年”这个词了。(1)请用常用的修改符号修改主体部分划线的两个病句:(3分)a.对于与国际接轨,北京市已经采纳了这一称呼方式。 b.在市妇联近期出台的工作文件中,已经尽量少使用“青少年”这个词了。(2)请补出简讯标题:(3分) 1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4分)(1)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 (严格、严厉、严肃),后来却好了起来。(2)他觉得非常 (悲痛、哀痛、悲哀),因为自己长得那么丑陋,而且成了全体鸡鸭的一个 (嘲笑、嘲弄、玩弄)对象。(3)我看看老师, (请求、征求、求取)他的同意,老师也微笑地点点头,表示答应我出去。12、下列语句正确的语序是( )(2分)南有长江滚滚东去,北有嘉陵江滔滔而来,两江汇合,将重庆为成一个弯月似的半岛,好似两条龙托起一座变幻多姿的海市蜃楼。待到新月高悬,登上枇杷山公园俯瞰万家灯火,恰似繁星闪闪,又使人产生仿佛飘然登天的感觉。重庆又是一座美丽山城,周围青山环抱,城下绿水围绕。而到秋去冬来,江雾缭绕,水天一色,山城又时隐时现在一片神秘飘渺的雾海苍茫之中。每当旭日东升,给市区林立的高楼大厦披上金色的朝霞,山城就显出它雄壮绚丽的英姿。A. B. C. D.二、赏析与探究(共49分)(一)朋友(11分)据说动物是人类的朋友,那天到公园游春,这公园里恰巧有动物园,顺路就去拜访一次朋友。逛了一圈我发觉我们的动物朋友虽然各个安居无忧,但骨子里却并不快乐。鸵鸟眼窝深黑,像文过眼线图过眼影的时髦的女人,只是少了在沙漠乡下时的那份活气,心事重重,是乡愁吗?蓝孔雀昂首蹁步,依然美丽骄傲也依然虚荣,囚禁中也不忘争艳之能事,笼外有亮丽的衣物闪动,它立即打开金碧辉煌的屏。可惜缺少了奇花异草的热带风光的烘托,雀屏很暗淡,好像从箱底翻出的一段陈年织锦。说暗淡,梅花鹿最暗淡。鹿之美,是动态的美:大大的温柔的双眸,警觉的耳,细瘦有力的腿,一盘丫丫杈杈的角像一丛漂亮的灌木,稍有风吹草动便四蹄生风绝尘而去,真神仙中物,我们的寿星和老外的圣诞老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它。而如今梅花鹿有些恹恹的,望望天嗅嗅地,有什么值得再奔跑一回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梅花鹿的神采飞扬之美是死于安乐了。狮笼前人声鼎沸,一对慵怠的狮子对人们的热情呼唤置若罔闻,谁也别想听到他们振聋发聩的吼声。到了受制于人的田地,英雄懒寻旧梦。狮子的紧邻是东北虎,山大王失去了山林也就失去了王位的威严。铁栅外的人们敲击叫喊扔果皮仍瓶盖仍随手捡起的东西。笼中有一方小水池,杂物飘在水中,人们在自身绝对安全的条件下想欣赏山大王之怒。山大王终于被惹怒了,它奋身而起迈着虎步围着小池不停地兜圈子,同时甩出有力的虎尾一遍一遍横扫水面,水花泼溅开来溅湿了人们的头脸衣衫,人们更加兴奋地扔更多的杂物。山大王想跳涧,想过岸,想纵身一跃,想一剪一扑,但是,这小小的铁笼不是苍莽的大山,它只好潜伏爪牙忍受,只有更激烈地甩尾巴兜圈子。虎落平阳困兽犹斗这两条人类词典中的成语,此时令我感同身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居高临下把朋友弄来园中关着供养,磨灭它们的个性,供我们收藏甚至戏耍,动物们的骨子里真的很不快乐呢!1、全文可分三部分,其结构关系为 。(2分)2、本文说梅花鹿“死于安乐”,“死”的含义是指它 。(2分)3、本文详写的动物是东北虎。最后一段“ ”这个词可以概括出人们对它的态度。(2分)4、你是如何理解第四段最后一句“虎落平阳困兽犹斗这两条人类词典中的成语,此时令我感同身受。”的。(2分) 5、说说本文要表达的中心(3分) (二)苹果皮(19分) 那是30多年前的事了。在外地工作的姑父回来看望奶奶,带来很多礼物,其中有两个又圆又大、又红又香的苹果。我和哥哥第一次见到苹果,我们眼巴巴地看着那鲜红的苹果,闻着那诱人的香气,一口一口地咽着口水。吃罢早饭,姑父走了。奶奶把我和哥哥喊到跟前,拿起两个大苹果,塞到我和哥哥手里。她乐呵呵地对我们说;“我早就看到你们俩馋猴儿似地盯着苹果。快到一边吃去吧,别让你们妈看见了。”我们拿着苹果,来到院子外的一堵矮墙边。哥哥看着苹果,眼睛乐成了两个弯弯的小月牙。我呢,不时把苹果凑近鼻子,一边闻,一边连声说:“好香,好香。”哥哥说:“咱们吃吧。”我说:“咱们吃吧。”不知说了多少遍“咱们吃吧”,可谁也没舍得在苹果上咬一口。哥哥说:“咱们别吃,等晚上爸爸回来,你的和妈妈分着吃,我的和爸爸分着吃。”我咽了咽口水,连声说:“好好好。”我和哥哥正高兴地商量着,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已经站在我们身后。妈妈笑盈盈地看着我们,问道:“这苹果是你们姑父给谁带来的呀?”我们齐声回答:“是给奶奶的。”妈妈说:“是啊,这苹果是给你们奶奶的。你们奶奶已经80多岁了,身体又有病,咱家有了什么好吃的,应该给她留着,让她多吃几次。你们说我说的对不对?”我和哥哥没有回答,忙把苹果放到妈妈手里。妈妈看了看手里的苹果,又看了看我和哥哥,脸上忽然没了笑容。好一阵之后,她才模了模我们的头,转身走进屋里。我们在院子里玩了一会儿,哥哥说:“别玩了,咱们该做作业了。”我和哥哥走进屋里,看到妈妈站在奶奶床前,正准备削苹果。奶奶看到我们,擦擦眼泪对妈妈说:“孩子长这么大还没吃过苹果,你就让他俩一人吃一个吧。”妈妈笑着说:“奶奶,他们以后吃苹果的机会多着哩,你就别老想着他们了。”奶奶又擦了擦眼泪说:“孩子,难得你的这一片孝心,可你不让他俩尝尝,我吃着也没啥味呀。”妈妈给我们使了个眼色,我和哥哥忙拎着书包走出屋外。那天我们吃罢晚饭,妈妈把我和哥哥叫到她面前,端起放在案板上的一只碗说:“伸手。”我们把手伸了出去。妈妈在我和哥哥的手里放了几片苹果皮,笑盈盈他说:“吃吧,孩子。”我捏起一片苹果皮放到嘴里,慢慢嚼着,立刻,满嘴都是苹果的香、苹果的甜。正在细细品味的时候,哥哥叫了起来:“妈妈,苹果度是苦的。”“苹果皮苦?”妈妈有些惊奇地看着哥哥。哥哥把苹果皮递到妈妈面前,妈妈忙捏起一片放到嘴里嚼了嚼,忽然笑了起来,轻轻拍拍哥哥脑门儿说:“你这小鬼头哟。”我也连忙捏起一片苹果皮放到妈妈嘴里。妈妈把我和哥哥搂在怀里,一边嚼,一边高兴他说:“真甜真香啊。”我常常想起第一次吃苹果皮的往事,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愈来愈深刻地认识了妈妈那美好的心灵。如今,吃苹果已是极平常的事,但在我的感觉里,第一次吃的那几片苹果皮,滋味是多么难忘啊。1、从文章前三段筛选出最能表现“我和哥哥“特别想吃苹果的三个语句。(3分)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在写作上的作用。(2分) 3、第段写“妈妈看了看手里的苹果,又看了看我和哥哥,脸上忽然没了笑容。”请揣摩并写出妈妈此时的心理活动,字数在40个左右。(3分) 4、第两段对母子三人嚼苹果皮情景的描写,十分传神而富有情趣。你读后有什么感受,请用简洁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6分)“我”第一次嚼苹果皮,感觉它的味道怎么样? 哥哥为什么说“苹果皮是苦的“? 这个家庭具有怎样的情调或氛围? 5、第段说“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愈来愈深刻地认识了妈妈那美好的心灵。”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美好的心灵”的具体含义。(3分) 6、与本文主题思想差距较大的一项是( )(2分) A、游子吟(孟郊) B、晨起缝破衣(郑燮) C、散步(莫怀戚) D、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三)包拯(节选)(19分)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1、解释加点的词。(5分) 务敦厚 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 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使得至前陈曲直 2、用原文词语或语句填空,(5分) (1)包拯的性格是: 、 。 (2)包拯憎恨的是: 。 (3)文中表现包拯不屈从苟同、不结党营私的句子是: 。 (4)表现包拯生活节俭的句子是: 。3、上文节一段重点写了包拯的 、 的特点,穿插运用了 描写;第二段重点写了包拯的 的特点,主要运用了 描写。(3分)4、文中写“童稚妇女,亦知其名”“京师为之语曰”意在说明什么?(2分) 5、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并简要说说这段话表现了包拯的什么品格。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1)译成白话文: (2分) (2)包拯的品格: (2分) 三、作文(60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曾经这样说过:“朋友是这么一批人,是你容易忘掉的人,是你痛苦时第一个想找的人,是给你帮助不用说谢谢的人,是惊扰之后不用心怀愧疚的人,是你走麦城也不对你另眼看待的人,是你步步高升对你称呼从不改变的人。”根据以上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41分)1、A、吃在中国;B、在吃中国。2、D 3、A4、作比较 打比方 分类别 列数字 5、C 6、戊子 7、(1)悠然见南山 (2)草色遥看近却无 (3)黑云压城城欲摧 (4)山随平野尽 (5)忽如一夜春风来 (6)清风半夜鸣蝉 (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1)绿 青 (2)红 (3)紫 (4)黄翠白青 9、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0、(1)a、为了与国际接轨,北京市已经采纳了这一称呼方式。B、市妇联在近期出台的工作文件中,已经尽量少使用“青少年”这个词了。(2)“青少年”这个词将不再使用。等。11()严厉()悲哀 嘲笑()征求12二、赏析与探究(共49分)(一)朋友(11分)、总分总、这里指失去了神采飞扬之美、戏耍、作者看到东北虎身陷囚笼的无奈后,心中很有感触,仿佛亲自体验到了“虎落平阳” “困兽犹斗”的滋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