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后达标检测 人民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7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后达标检测 人民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7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后达标检测 人民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7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后达标检测 人民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7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后达标检测 人民版必修1.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 第7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后达标检测 人民版必修11渡江战役期间,毛泽东发表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新中国初期,与此声明相一致的外交方针是( )A“和平共处”B“一边倒”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另起炉灶”解析:选D。“和平共处”是我国一直奉行的外交政策,与材料声明不一致,故A项错误;“一边倒”是指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材料声明不一致,故B项错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与材料声明不一致,故C项错误;“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与材料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一致,故D项正确。2(2016嘉兴模拟)1950年1月18日新华社评论指出:“北京市军管会要收回的不是任何领事馆的办公地点和产业,而是某些外国根据不平等条约而占据的中国地产。”该评论( )A反映了中苏结盟之后加快清除资本主义势力B说明近代以来民族革命尚未胜利C体现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D表明抗美援朝战争迫在眉睫 解析:选C。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950年”“收回某些外国根据不平等条约而占据的中国地产”并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外交方针的含义可知,体现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故C项正确;从材料关键信息“收回的不是任何领事馆的办公地点和产业”来看A项不符合材料意思,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民族革命在1949年取得了胜利,“说明近代以来民族革命尚未胜利”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表明抗美援朝战争迫在眉睫”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3“这一原则让中国同冷战中的美苏保持了距离;这一原则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大、最成功的价值理念的输出;这一原则写进了1954年宪法”。“这一原则”是指( )A不结盟原则B睦邻友好原则C“一国两制”原则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析:选D。不结盟原则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故A项错误;睦邻友好原则与“中国同冷战中的美苏保持了距离”不符,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原则是80年代初提出的,故C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提出的,主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当代中国最大、最成功的价值理念的输出,故D项正确。4(2016广州调测)邓小平在1988年谈到如何处理国际关系时说,它虽然是亚洲的产物,也适用于全世界,能够为不同制度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左邻右舍服务。 “它”是指(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不结盟政策C“一国两制”的方针D“一边倒”的方针解析:选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得到了中国、印度和缅甸政府的共同倡导,是“亚洲的产物”,后来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故A项正确;不结盟政策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与材料“如何处理国际关系”不符,故C项错误;“一边倒”是指中国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一边,与材料“适用于全世界”不符,故D项错误。5(2016台州模拟)周恩来总理在出席某次会议上说:“我们不想垄断为亚洲国家讲话的权利。但是,在讨论面临亚洲的迫切问题时,不应忽视亚洲各国人民的愿望。”下列表述与该会议相符合的有( )周恩来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修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原则,得到与会各国的支持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A BC D解析:选B。根据材料“我们不想垄断为亚洲国家讲话的权利。但是不应忽视亚洲各国人民的愿望”可知这次会议是在亚洲区域之外举行的国际会议。这是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发言。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修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提出“求同存异”的原则是在1955年举行的万隆会议上,故错误;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符合材料要求,故正确;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符合材料要求,故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6(2016广东佛山模拟)1955年,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这表明中国政府( )A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B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推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D愿意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解析:选D。“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体现了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说明中国政府积极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与“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无关,选择D项符合题意。71969年,中共高层对国际问题达成普遍认识:“反华大战不致轻易发生,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基于该认识,中国( )A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争取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D加入不结盟组织共同反霸解析:选C。“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不符,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从“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可知中苏关系恶化,美苏对立比中美对立严重,中美都与苏联有矛盾,对此,中国可以改善和美国的关系,故C项正确;中国不是不结盟组织的成员,故D项错误。8(2016福州高三模拟)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我国外交关系新突破的关键因素是()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中美关系的解冻D“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解析:选C。注意题干信息“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关系新突破的关键因素”,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而且主要是关于祖国统一问题,故A、D两项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增强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但是相对而言,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推动了更多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故C项正确,B项错误。9中美两国同时发表的某公报中写道:“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该公报的发表()A直接促成了中日邦交正常化B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C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进程D有助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可知该公报是1978年中美发表的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即中美建交公报。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故A不正确。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发表,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故B不正确。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D不正确。用排除法可知C项正确。10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邓小平访问美国A BC D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和立场。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是在美国政府接受中方提出的“断交、废约和撤军”建交三原则情况下取得的成果。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时这种障碍仍然存在,邓小平访问美国是在这一障碍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后,故应排除,答案为C项。11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解析:选C。本题考查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读题干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实行相对封闭的对外政策,而20世纪70年代末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反映了中国由思想禁锢逐渐转向对外开放,C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全面反映单边外交向多边外交的转变,排除A项;B、D两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12(2016金丽衢十二校联考)2014年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荷兰王国首相吕特邀请赴荷兰海牙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此次核安全峰会以“加强核安全、防范核恐怖主义”为主题,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和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峰会,并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洲总部进行访问。这主要反映出( )A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B中国致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C有利于世界多极格局的加强D推动了中欧之间的同盟合作解析:选A。材料体现我国与全球多国领导人合作商讨全球安全问题,是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的表现,故A项正确;从题目中可以获得的信息为中国应邀赴荷兰参加核安全峰会,参与方为全球多个国家领导人,并非局限于睦邻关系,故B项错误;世界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并没有形成格局,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国与全球多国的外交活动,并不局限于与欧洲的合作,故D项错误。13(2016杭州模拟)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既与国内形势发展相连,也与国际政局变化有关。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国的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下列表述,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A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调整的出发点B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是基本依据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促进了国际合作D开展广泛结盟运动是调整的具体表现解析:选D。不结盟是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具体表现,因此D项与史实不符,符合题意;A、B、C三项均符合史实,但与题意不符。14(2016皖南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60、70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与英国订立的天津条约甚至规定,官方文件中禁止使用“夷”字。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就认为西方人与中国人本质上是一样的,西方人有知识、讲礼貌,正直,不应该称之为蛮夷。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60年代之前一般称“夷务”,但此后则由“洋务”“西学”之类的褒义型概念替换了,这虽然有列强武力逼凌的因素,其中也透露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的转变。摘自齐廉允 “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的错位中国传统外交观考察材料二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材料三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李克强在英国智库的演讲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9年以来中国是如何以包容姿态融入世界的。(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关系的认识。解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提到的开始阶段“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体现出的是传统观念,带有封建等级色彩,而后“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再到“褒义型概念替换”,则呈现出近代平等外交的理念,从中进行总结即可,另外注意“转变”的表述方式一般是:从什么到什么;第二小问,原因的分析应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政治、思想等方面回答即可。(2)解答时注意利用材料提示,材料二提示了重要时间段,而材料三则提示了包容的具体解释,因此,说明时分成建国初、70年代、90年代以来几个重要时期,列举体现包容姿态的中国外交成就即可。(3)该问注意利用材料一和材料三的出处分析,从“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的错位中国传统外交观考察中,看出应将“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统一起来指导对外交往;从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中,看出应该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兼顾世界,具有包容的心态。答案:(1)转变:由传统的华夷观(或“天朝上国”观念)和封建等级外交理念转变为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原因:鸦片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民族自尊心受挫,“天朝上国”观念逐渐被打破;西方近代外交观念的传入;一些晚清官员和知识分子,学习西方,推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