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知识,市场部 周晓慧,皮 肤,皮肤概况,皮肤为人体最大的器官,覆盖在身体表面。皮肤会随着年龄、季节、性别、部位不同而变化。,皮肤概况,面积:1.62.0平方米厚度:0.54.0mm,眼睑最薄约 0.5mm重量:占体重的16%pH值:4.56.5含水量:皮肤的含水量约为人体含水量的18%20%,皮肤的结构 皮肤的生理功能 影响皮肤功能的因素,皮肤的结构,表皮层,复层鳞状上皮皮肤的外层由胚胎时期外胚层形成,皮肤的结构,基底层,棘细胞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表皮层,皮肤的结构,一个黑素细胞可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周围约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黑素的多少决定肤色;黑素遮挡和反射光线,保护深部组织免受辐射损伤;日照射可促进黑素的生成。,皮肤的结构,表皮层,真皮层,皮肤的结构,由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细胞和基质构成。与表皮犬牙交错,真皮层,皮肤的结构,乳头层,紧贴表皮的疏松结缔组织,向表皮突出形成真皮乳头,有触觉小体。,网织层,厚,致密结缔组织,纤维粗密,交织成网,有环层小体 。,真皮层,皮肤的结构,皮下组织,大量的脂肪细胞和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汗腺和深部毛囊等皮肤的外层。保温防寒,缓冲外力,保护皮肤,分解释放能量。皮下脂肪的厚薄对人的体形有很大影响。,皮肤的结构,皮肤的结构,皮肤附属器毛囊、毛发,毛发:分长毛,短毛,毫毛。结构上分毛干,毛根,毛球。毛乳头位于最下端,提供营养。毛囊:由内毛根鞘、外毛根鞘和结缔组织组成。,分为小汗腺和大汗腺汗液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特别的气味,皮肤的结构,皮肤附属器汗腺,皮脂腺开口于毛囊,所以,一旦毛囊被堵塞,皮脂将无法分泌出来,于是导致粉刺与面疱的产生,因此要保持毛囊的畅通。 在真皮层中,分布着众多的毛细血管,当我们在挤压面疱、粉刺时 ,会导致皮肤损伤、出血,其实,这样已经伤害到了真皮层,而真皮层中是没有基底细胞分裂增生来弥补皮肤缺损的,所以就会在我们的皮肤上留下疤痕。,皮肤的结构,皮肤附属器皮脂腺,皮脂膜:皮肤角质层的表面有一层由皮肤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角质细胞产生的脂质及从汗腺里分泌出来的汗液加空气中的灰尘、细菌、病菌等等融合而形成的一层膜就叫皮脂摸。这层膜对皮肤来说是天然的面霜,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皮肤的结构,皮肤附属器皮脂腺,保湿作用:皮脂膜是皮肤锁水最重要的一层,能有效锁住水分,防止皮肤水分的过度蒸发,并能防止外界水分及某些物质大量透入,其结果是皮肤的含水量保持正常状态。 润泽作用:皮脂膜是由皮脂和水分乳化而成,其脂质部分有效滋润皮肤,让皮肤保持润滑和滋养,而使皮肤柔韧、滑润、富有光泽;皮脂膜中的水分可使皮肤保持一定的湿润,防止干裂。 净化作用:皮脂膜中的一些游离脂肪酸能够抑制某些致病性微生物的生长,对皮肤有自我净化作用。,皮肤的结构,皮肤附属器皮脂腺,皮肤的结构,皮肤附属器指(趾)甲,皮肤的结构,丰富的淋巴、血管、神经肌肉,皮肤,屏障功能,再生功能,感觉功能,体温调节,吸收功能,分泌排泄,新陈代谢,皮肤的生理功能,免疫功能,1. 屏障功能,机械性损伤的防护;物理性损伤的防护;化学性刺激的防护;微生物的防御作用;防止体液丢失过多。,皮肤的生理功能,皮肤的生理功能,2. 吸收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透过角质层细胞;角质层细胞间隙和毛囊;皮脂腺或汗管。,皮肤的生理功能,3. 感觉功能,单一感觉:触觉、痛觉、冷觉等; 复合感觉:干、湿、硬、软、糙等; 瘙痒:产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皮肤的生理功能,4. 分泌排泄,小汗腺的分泌排泄 大汗腺的分泌排泄 皮脂腺的分泌排泄,皮肤的生理功能,5. 体温调节,皮肤通过汗液挥发、血管舒缩、流经皮肤血流量的多少在调节体温上起着重要作用。,皮肤的生理功能,6. 新陈代谢,糖、蛋白质、脂类代谢 水和电解质代谢 代谢能力儿童女性男性,皮肤的生理功能,7. 免疫功能,皮肤是机体免疫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来自机体内外的刺激作出积极的免疫应答。,皮肤的生理功能,8. 再生功能,细胞的更新 创伤的愈合,遗传,年龄,性别;皮肤的结构和部位;环境:季节、紫外线等等;生活习惯:吸烟、饮食、沐浴、睡眠等;疾病;完整性,影响皮肤生理功能的因素,创 伤,创伤:经典的创伤概念是指机体遭受机械力的打击后造成的局部组织破坏和可能发生的全身反应。它包括挤压伤、切割伤、火器伤以及烧伤等。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以糖尿病为首的代谢性疾病的不断增加,由疾病导致的创面也日益增多,如糖尿病足和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导致的溃疡等。因此,从现代疾病治疗的观点来看,这些由疾病并发症所致的创面也当归入创伤之列。,愈合:由于外伤或其他疾病过程造成组织缺损后,局部组织通过增生或再生等方式修复创面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创伤愈合概念主要强调自身参与与组织修复的能动过程。,再生:一般指机体对于丧失组织或细胞的补偿。,生理性再生,病理性再生,肉芽组织: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等。,愈合类型:一期愈合、二期愈合、痂下愈合。,一期愈合,二期愈合,伤口愈合的过程,可按时间先后发生分为三个阶段,但事实上每一个阶段的发生都是彼此重叠的,难以清楚地区分伤口愈合过程为三个独立的阶段。,伤口愈合的分期,炎性反应期,肉芽增生期,瘢痕形成期,到伤口瘢痕的平滑及恢复组织最大韧度,伤口愈合的过程可为1-3年。,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全身因素,一、年龄因素:衰老是影响创伤愈合的主要全身因素;二、低血容量休克或严重贫血:严重创伤后低血容量休克或容量复苏不完全的伤员,为保证心脑等生命器官功能,机体首先代偿性减少皮肤和软组织的血液供应;三、全身疾患: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四、细胞毒性药物和放射治疗;五、类固醇类抗炎药物;六、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反应。,局部因素,一、伤道内异物:二、伤口内坏死、失活组织和凝血块:清创是预防伤口感染等的必要措施。三、局部感染:伤口的轻度细菌污染对创伤修复过程不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当上口的细菌由污染转变为感染时,影响创伤修复的速度。四、血肿和死腔: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创伤愈合。五、局部血液供应障碍六、局部固定不良七、局部外环境:湿性环境八、放射线照射 ,1958年Odland首先发现水泡完整的伤口比水泡破溃的伤口愈合的快。1962年伦敦大学Geoge Winter博士在Nature发表文章“幼猪皮肤表浅性上皮形成速度和瘢痕形成”,发现湿性环境的伤口愈合速度比干性愈合快一倍。1963年Hinman进行人体研究,证实湿性愈合的科学性。七十年代“湿性伤口愈合”观念逐渐被广泛接受。2000年8月,美国FDA在新颁布的行业指南中特别强调,保持创面湿润环境是标准的伤口处理方法。,湿性愈合理论,修复:由于外伤或其他疾病过程造成组织损伤后,由机体局部组织通过增生或再生等方式主动修复创面或通过人工干预影响创面修复作用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学过程,如通过手术技巧转移皮瓣来修复创面等。因此,该概念既包括了生物体自身的愈合过程,同时也包括了人为因素对创伤愈合的影响。,主动修复被动修复,生长因子,人体发育过程,滋养层,外胚层,体表架构(皮肤、五官)、神经系统,中胚层,结缔组织、血液、肌肉、骨骼等,内胚层,消化系统、呼吸道的表皮,受精卵,囊胚,生长因子:指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多肽或蛋白质。 如与创伤修复和组织再生密切相关的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等。,EGF:外胚层、内胚层FGF:中胚层,生物学作用: 趋向性:EGF对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智慧校园校园安全管理创新技术应用深度报告
- 2025年电商平台售后服务质量提升策略与实施路径报告
- 2025年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链上下游对接与合作报告
- 2025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资金申请中的职业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报告
- 2025年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历史文化保护报告
- 2025年文化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与服务体系建设趋势分析报告
- 解析卷冀教版8年级下册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B卷】
- 推拿治疗学考试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夺分金卷】
- 2025年度输送泵租赁及现场技术服务合同
- 2025版大型设施设备定期检修劳务合同范本
- 金融工程.郑振龙(全套课件560P)
- 读书分享交流会《全球通史》课件
- 古典诗歌的生命情怀
- 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思维导图
- 诚信展业与法律法规月演示
- 第十一章-异常分娩-1产力异常
- P公司采购管理程序
- 《发展汉语(第二版)中级综合(Ⅰ)》第7课+课件
- 跆拳道竞赛规则
- 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 教学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