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文:古典诗歌教学如何走入意境.doc_第1页
初中语文论文:古典诗歌教学如何走入意境.doc_第2页
初中语文论文:古典诗歌教学如何走入意境.doc_第3页
初中语文论文:古典诗歌教学如何走入意境.doc_第4页
初中语文论文:古典诗歌教学如何走入意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论文古典诗歌教学如何走入意境摘要: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教材中的古典文学作品,特别是一些经典的名家诗词,大大超过以往,人们已经开始拾起传统,清楚地意识到经过大浪淘沙而流传下来的古典诗篇对一个人的人文精神起着特殊的启蒙与领航作用。那么如何教好这些经典诗歌呢?笔者先从目前的古典诗歌教学现状着手,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索古典诗歌教学如何走入意境,最后总结了古典诗歌教学要注意的两点,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关键词:走入意境 披文入情 整合圆融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中的古典诗歌每篇都是文质兼美的。教得不好就味同嚼蜡,索然无味。一些老师把“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八字真经”移植到诗歌教学中,这种讲析方式仅停留在语音(语义)层而未进一步深入;或者有所深入,直接告诉学生诗歌的主题,而缺少形象层的过渡,未经语境的整合,主题被抽象地建筑在语言的层面之上;或者以老师的解读替代学生的鉴赏。也有些老师干脆不教,让学生背起来,应付考试。结果可想而知,那是在消弭人类文明中的精华呀!诗歌是一种展示人的心灵世界的抒情艺术,在这个世界里不仅包括情绪、感觉,还扩张到潜意识、幻觉等非理性领域,更何况我国传统诗歌的美学价值取向一直是重意轻言、重神轻形、重虚轻实、重情轻景,在诗歌批评上判断好诗的标准也是看其有无意境。从钟嵘的“滋味”说到“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从王世贞的“意象”、胡应麟的“兴象”到王国维的“境界”都体现了对意境的重视,而意境的哲理意蕴就是“超越具体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由此看来,现行中学诗歌教学与诗歌本身相差甚远。诗歌教学应把重心放在诗歌意境的品赏上,其具体方法和途径就是走入诗歌意境。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的老师定能通过诗歌教学激发学生的热情,并使其产生共鸣,从而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满足和美的陶冶,甚至深入到心灵,化为血肉,影响终生。然而诗歌欣赏的主体毕竟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诗歌的意境也并非能象语文知识那样通过讲述就能让学生掌握。意境结构与意境状态二者也只有通过读者的妙悟直觉才能真正成为审美意境。姚斯期待视野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期待视野都不一样,现代阐释学也告诉我们,一个作品的意义是由文本提供的视野与读者的视野相融合而成的,是文本与读者共同建构的。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并不是一种自由稳固的存在,要达到“韵外之致”,也必须从作者的追求和读者的努力两方面进行。那么如何走入诗歌的意境?如何既重视教师的作用又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从以下两可操作性的方面来阐述:一、披文入情,把握文本结构层次我国古代文论一般言、象、意三者并提,这实际上是涉及到了文本的结构层次问题。北京大学教授陈旭光把诗歌文本结构从浅层到深层划分为:语音(语义)层、形象层、语境层、形而上超验感悟层,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走入诗歌意境的途径。除了形而上的超验感悟层隐含在文本结构的最深最终需靠学生来完成外,其他各层,老师如果能遵着一定之规,必能揭示诗歌文本自身存在的动力性与开放性,或者说必能充分展示诗歌文本自身这种不确定性与空白构成的结构性特征。同时又充分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想象与联想,促成其不断地积极填补诗歌文本的空白和未定点,完成对诗歌文本的解读与重构,从而最终到达诗歌意境这一塔尖。 (一)语音(语义)层与词语疏通 一首诗歌摆在面前的时候,首先接触到的是其语言,由于古今诗歌存在着较大差异,加之诗歌语言的一些特殊现象,这就要求老师在这一阶段主要注重字词句法的疏通。教师至少应该在这些方面给学生予以提示,使学生得到关于此诗词的一些相关信息,这样学生便能将这些信息纳入自己的“心理词典”、“认知结构”进行整合、编码。从而获得文本的浅层意义。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浅析: 1、字词的古今不同义。如“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中“尔曹”是“你们”的意思,“废”是“停止”的意思。再比如我们在读杜牧的山行时,读到其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定要明白“坐”的意思是“因为”;而当我们去赏析白居易的暮江吟时,也必须懂得“可怜九月初三夜”中“可怜”应解释为“可爱”,才能理解诗意。 2、成分异置、超常省略等非常规结构。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正常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而“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则是“山河破碎(如)风飘絮,身世浮沉(似)雨打萍”。古典诗歌由于较少语法的限制,加之声律(特别是近体诗)的严格要求和诗人的刻意追求,使得在诗句的表达上与日常语言规范有较大差异,于是影响了对诗句的理解。但这种差异却新奇生动,充满了美感。作家们总是设法把普通的话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话语,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增加读者感知的难度,延长了感知时间,使你反复体味,从而增强了审美效果。正是它使诗具有了特殊的情感韵味。 3、借代、借喻与用典。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现象,它的存在一方面契合作者情感表达,增强了诗的容量和未定性、多解性,也使诗具有了丰富的文化蕴涵;另一方面增加了诗句理解的障碍,势必影响到意象(形象)的呈现与整合。“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以“花自飘零”喻作者的青春凋谢,用“水自流”喻远行的丈夫。“愁损双蛾,日日画栏独凭”(温庭药金鹤鸽)以“双蛾”指代女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几乎通篇用典,教师有必要讲清典故中的故事、人物、传说或史实,至于诗人在诗歌中是用其本意还是翻用其意,有待学生在以后的层次中通过语境去整合和完形。(二)形象层与意象、画面的呈现 一首诗从字面看是词语的连缀,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看则是意象的组合。意象可以直接拼合,无须中间媒介。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可以省略,因而意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很确定。“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两个意象间没有任何关联词,可以说“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妃子在“一骑红尘”中露出了笑脸。意象之间的联系需要你去想象,补充。“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药商山早行)。“人迹”、“板桥霜”之间也没有连接词,但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比较清楚:人的足迹留在板桥霜上。“鸡声”与“茅店月”的关系则不甚明了,“鸡声”是报晓的鸡声,“茅店月”是晓天的残月,两个意象似乎属于同一时间。“鸡声”可能是从茅店传来的,残月可能就低挂在茅店的屋角上,耳闻的鸡声与目睹的残月又似乎属于同一地点。意象之间不确定的关系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而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才得以呈现。它们共同地有机结合成一个浑融的意境。在破解了语音一语义层面后,在这阶段教师要进行的工作便是如何使学生在解读诗歌时超越印刷文字表面的机械排列,从语音(语义)层经由艺术的想象、联想、联结等作用,使语符意象化,在头中呈现一个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完整画面。老师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指引学生从词语的原始义、本义等能指摆脱出来,着重其主观性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所指部分,阐释意象代码的民族文化内涵。比如“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中“菡萏”指的是荷花,而荷花往往象征着美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中“菊”则经常是高洁的象征。诸如此类的还有“郁郁涧底松”(松:坚贞);“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离愁)等等。 2、指引学生填补意象之间的不定点与空白所形成的“鸢飞鱼跃”“生气往来”的艺术画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画面当中的某种意趣。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晓风、残月串在一起的画面是:杨柳依依的岸边,晚风习习地吹着,一轮残月斜挂柳梢。它给我们的是凄清与孤寂的感觉。山居秋螟中空山、明月、清泉、翠竹、荷叶、小舟、洗纱女等意象给人的是清新、恬静的画面;而归园田居则是通过远人村、墟里烟呈现出一派田园风光。一些纯名词意象叠加的诗词则只要稍加指点,学生便能在脑海中整合成一幅鲜明的图画来。 (三)语境层与价值追寻 在对形象层的感知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艺术画面所隐藏的诗人情感与主题意蕴。如前所述,成分异置、超常省略、借代、用典以及意象因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所造成的模糊性等一系列因素使诗歌具有了多个不定点与空白,形成了诗歌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这种如格式塔心理学所谓的“不完全形”,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审美张力,他们可调动自己的经验、情感、思想等审美积淀去联想、去补充,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并且因接受者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正如伊塞尔所说,这种自由度与不确定性并非可以由读者根据个人需要任意填补,而是由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来进行,并且填补的方式必须为文本自身的规定性所制约。也就是说,诗歌文本在具有不确定性的同时还有确定性。这种确定性来源于诗歌内部所具有的内涵与旨意上的指向性,也即指向或暗示一定的社会、历史或文化的或诗人个体感情的内容。或者说是诗歌的深层的主题思想和价值意蕴造成了这种确定性。也正是由于它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最大的总体的语境,使诗歌成为一个圆融的艺术整体。老师的任务便是使学生从天马行空的、无拘无束的想象中回到具体语境中来,在语境的挤压下,不断调整自己对意象内涵和旨意的理解,最终消解审美张力走向完形,从而完成对诗歌主题思想、整体意蕴、价值或意义的理解和追寻,得出自己对诗作的独特理解。 1、解说诗人的身世遭遇、时代背景。比如讲解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时学生在语音(语义)层、形象层已经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幅鲜明的图画:北方的原野在茫茫苍弯之下一望无际,一座高台之上一位诗人遥望远方、思绪万千,他泪光闪闪,面色悲戚。在学生调动其审美体验、移情入境后,已隐约体会到诗中透露出来的某种孤独与悲壮,但还无法深入去阐明其内在意蕴。这时老师适当地讲解此诗的背景:武则天通天元年即65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派武牧宜率军征讨,陈子昂任随军参谋,因主帅无谋,一败涂地。陈子昂请战出击,却遭贬斥。诗人接连受挫,在这种情况下,登蓟北楼,写下此诗。这些背景材料被学生整合进其认知结构,必定会在上述形象画面基础上仰慕诗人高远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对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屡遭打击的遭遇深表同情和叹惋,对不听忠言打击人才的武攸宜及武后王朝的批判,从而完成了对诗歌主题意蕴的把握。2、点拔:在关键处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想象联想向纵向深入,并使之在语境的整合上向主题意蕴归趋。比如这几个意象为何联结组合在一起?形象画面呈现出什么情感意蕴?作者用意是什么?代字用典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作者蕴含于其中的情感倾向是什么?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必定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求诗中的“言外之意,韵外之旨”,从而在总体语境下得出自己的理解或解释。例如:山居秋暝:空山、明月、清泉、翠竹、荷叶、小舟、洗纱女等意象的组合透露的清新、恬静是诗人主观心境的反映,作者借此正是传达内心的宁静与闲适以及对这种清幽山水之景的挚爱与留恋,显示出诗人独特的山水雅趣。“王孙自可留”典故则反其意而用之,春景固美,但此情此景更使人流连。 (四)“形而上的超验感悟层”与人生意识 应该说,到以上三个层次为止,教师已引导学生完成了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在学生的心理认知结构中已形成了关于诗歌的完整圆融的认识,在对诗歌空灵结构的把握中进入了诗歌意境。如果说意境这顶皇冠之上还有一颗璀灿的明珠,那么这颗明珠的摘取要靠学生超越诗歌文本进入形而上的超验感悟,达到对人生意识的感悟、体验的层次。而这“往往是一种超越的时间和空间,具有永恒性意义与价值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思考,这种人生感悟和哲理思考与通常我们津津乐道的作者身世、时代背景都毫无干系”,“也正是这种永恒性的人生感悟与哲理思考使诗歌永葆了一种永久性的艺术魅力”。当然不是每一首诗都能达到这一层次。教师的价值在于提供给学生一个思考体悟的契机。如:这首诗给我们的人生启悟和启迪如何?我们的人生有时何尝不是如此?等等。诱使学生进一步地思考玩味,反观自身,探寻其人生意蕴。在王之涣登鹤雀楼中可能会超越登楼本身,而体验到一种人生的追求:只有志存高远,才会目光远大,人生的攀登是无止境的。在登幽州台歌中则从悠远深邃的时空画面中体验到天地时空永恒,个体人生渺小、短促的感慨。 二、整合圆融的意境,处理诗歌结构内部几对关系真正的诗的意境,是内情与外景水乳交融、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能引发读者丰富的审美联想和想象的艺术境界。我们讲意境的空灵,也正是由于诗歌内部的虚实、形神、动静等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几对关系造成了其空灵的特征,使其表现为一个开放的富于弹性的动转流走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在诗歌教学和品赏中,充分认识和把握这几对关系,调动学生的知识、阅历、经验、感情、想象,在浮现画面的同时去创造各自所得的意境。下面仅就其中的虚与实、动与静、形与神简述之。1、 虚与实有论者指出,“就虚与实的具体内涵而言,至少应该包括情景、今昔、时空、有无这四个重要的方面。”虚实相生则指意境的结构特征。司空图在与极浦谈诗书中一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第一个象和景即指实,第二个象和景指虚,最能道出艺术的虚实之奥妙。正因为虚实之间存在着这么一种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的关系,所以我国古代艺术家进行艺术意境创作时,常常是匠心独运,虚实间出,以获得兴象玲珑,意趣横生的艺术效果。以实运虚、以虚运实、虚实相生,使得诗歌有着无穷的魅力。我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予以简析。这首诗表层意思简单,然而由于虚实结合巧妙,营造了委婉、缠绵、深邃的意境,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因而成为千古绝唱。从情景来看,景为实,情为虚。四句诗呈现给我们的是两个画面:巴山夜雨图和西窗剪烛图,如果我们进一步赏析会发现蕴藏在画面当中的情感氛围。前者:通过对巴山、夜、雨、秋等意象及涨的双重意蕴的分析,感受到其中的孤独、凄凉、阴冷;后者:通过对共话、剪烛的分析,仿佛感受到一丝温馨和暖意,然而这丝温馨和暖意在何当、却话的作用下与前面的内容连接起来,在更大的语境下进行整合,于是作者对被贬的不满与无奈便鲜明地凸现出来。情与景,眼前之景与设想之景虚实相参,自成妙境。从今昔来看,这首诗更为复杂。作者当时身处巴山蜀地为实,设想将来剪烛西窗为虚,但将来的谈话内容又是今天的巴山夜雨,因而虚中有虚,现实、过去、将来交错,虚实互转,构成隽永的诗境。从时空来看,作者时而巴山听雨,时而西窗共话,如果这一空间流转可想象为实的话,那么时间却因何当一变为虚,被贬之旅立刻变得遥遥无期起来,从而给诗蒙上了一层感伤的色调。同时时空交感,也使诗的意境变得深远、阔大起来。 2、动与静动与静是用以概括事物运动变化的状态及其内在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在诗歌当中,动与静的互相对立,互相联结,互相渗透,互相衬托,可以增强形象的具体可感性和艺术的感染力,诗歌的意境便也更加灵动,富于气韵。王国维曾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红杏枝头,己显出春意,而且二月杏花开,繁花满枝,在严寒的北国,使人充分感觉到早春的气氛。虽如此,但着一“闹”字,却觉得这春意仿佛有了知觉,雀跃、跳动、蓬蓬勃勃,从静而动起来了。春夜,月下花前,己显出优美的环境气氛。但是,着一弄字,使人感觉不仅有花,而且花在摆动,地上的花影在婆婆起舞。“传出了春天欣欣间荣的喧闹声和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的意境。”王维的很多诗清丽自然,动、静表现手法在诗中结合巧妙。其鹿柴诗写森林傍晚时一种极为幽静的境界,前两句写深山幽谷,林木苍郁,只闻人语响,不见有人行。是静中寓动,以动写静。后两句写林深杳冥,夕阳的余辉返照在青苔上,倏忽逝去,又是寂静的空山了。是动中寓静,愈显出其静来。这种动与静的对立统一既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又是诗人情怀的自然流露。由此看来,我们正是要在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动与静的品赏中去领悟句中之句、味外之味这一诗歌的最高境界。 3、形与神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特色就是注重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形与神相互依存,互相对立。形神论由先秦的哲理思辩,到魏晋的人物品评,到六朝的绘画写真,最后在唐宋的诗词园地大放异彩。唐代山水诗彻底摆脱了对形似的单纯追求,刻画山水,不滞于山形水态,力求把握和表现山水的个性,人和自然、情和景,契合交融,臻于化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没有去雕刻庐山的层崖叠嶂,也没有去描写瀑布如何皎洁,如何飞珠溅玉,而略其山形水态,摄其神理,用极度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新颖贴切的比喻,使我们似乎看到了那银色的瀑布,在青山蓝天、紫烟红日映衬下飞流而下,似乎还可以听到它一泻千里,冲石击岩所发出的巨响轰鸣,更有一位胸襟开阔、气概超迈的诗人正独立山前,昂首远眺。李白的山水诗充分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