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高三历史华师大版第七册一二单元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 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单元核心概念: 儒家学说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的春秋乱局,以重振礼乐制度为己仁,希望通过仁爱的方式恢复宗法制度下的身份等级秩序。汉代儒士兼采阴阳五行学说,为儒家的伦理纲常敷上浓郁的神学色彩。宋明理学家则将儒学提升至哲学的高度,使之更为精致而周密。从本质上说,儒学是与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相辅相成的理论体系,在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长期延续的过程中,儒家文化对古代中国的社会观念、行为规范、政治思想、法律制度等都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儒学还辐射东亚,形成“儒家文化圈”,并在西方引起很大反响。第1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一、孔孟之道(C)(一)孔子创立儒家学派:1、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春秋时期,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动荡纷争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救世的主张。2、孔子的主张:“礼”,重建周礼的权威,遵循宗法制度的原则,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使社会成员安分守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仁”,“复礼”的关键在于“为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义”,孔子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就是“义”。正人君子应重义轻利。3、评价:保守的一面:面对春秋以来的社会大变革希望通过恢复过去西周的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来实现治国救世,且强调等级制度。积极的一面:重视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实现社会的安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对当今建立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二)孟子继承发展儒家学说1、背景:战国时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2、孟子的主张: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是儒家道德准则仁、义、礼、智的基础与开端。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结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局面。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后人习称“孔孟之道”。3、评价:“仁政”的主张是当时抑制统治者暴政的有力武器,民本思想也考虑到下层民众的需要,被广泛认同。但孟子的“民本”观念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三)荀子的思想从“性恶论”出发,更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二、儒学的经学化(B)1、背景: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这成为儒家地位迅速上升的契机。汉儒大家董仲舒,他兼采阴阳五行学说,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系统提出“天人感应”之说,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学说神圣化。政治上倡导“君权神授”,认为天子受命于天,所以臣民必须服从天子;同时天又对天子进行监督考察。伦理上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将仁、义、礼、智、信视作为人处世永恒的道德准则。后人习称“三纲五常”。顺应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2、儒学在各家学说中获得“独尊”地位:儒学的经学化儒家典籍被称为“经”,解释和阐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称为“经学”。武帝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设立五经博士,专事儒经的研究与传授。在长安兴办太学,教授五经,入学者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即可担任官职。郡县也建立地方学校,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3、影响:由于经学的研习、传授位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通途,因此通经致用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追求。汉代以来,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广泛而深远。第2课 宋明理学一、程朱理学(B)1、背景: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儒、道、佛三教并行对儒学的正统地位构成威胁,经学体系既不符合时代的认识水平,也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儒家极力维护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及伦理纲常遭到巨大冲击。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2、内容:北宋中期的程颐、程颢兄弟合称“二程”,他们明确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观念,认为天理是超越万物、永恒存在的宇宙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二程”还将天理与礼治秩序和伦理纲常直接联系。南宋的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核心是天理论,他认为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人世间的伦理纲常就是其具体体现。提出“明天理、灭人欲”。“二程”和朱熹都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力图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追求。为此,他们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途径和“正心诚意”的修身公式,要求人们通过一步步的体验、领悟,逐渐达到道德与天理一体的最高境界。3、影响:“二程”、朱熹的学说世人习称“程朱理学”,后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居于正统地位的官方哲学和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工具,严重束缚个体独立、自由,但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独特民族性格重气节、重道德、富有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有积极意义。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一、远播西方(A)1、时间:1618世纪2、代表人物及著作::16世纪,最早进入中国内地的耶稣会士罗明坚曾向欧洲寄回大学、孟子的部分译文。长期居留中国的利玛窦贡献尤为卓著,不仅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西方,还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以很大的篇幅对儒家及其社会影响做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17世纪后,明朝天启年间,金尼阁对“五经”做了部分翻译,刊印于杭州。清朝康熙年间,柏应理在法国巴黎以拉丁文编著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内容包括作者对儒学的详细介绍、孔子传和孔子画像、“四书”译文等,并附有中国王朝纪年表。3、影响:至18世纪中叶,已有相当数量的儒学著作译本及相关介绍经传教士之手流往西方。儒家思想启发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第二单元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单元核心概念: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西学源源而入,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倡导“中体西用”到输入进化论,再到主张共和革命,中国的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高举“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大旗的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学堂的创设、留学大潮的涌动、科举制度的废除以及新学制的建立,使新式教育得以迅速推广。近代科技的引进、西学书籍的大量翻译出版以及报刊业的繁荣,在传播西学新知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交通、通讯手段的改进,民间社团的兴起以及社会习俗的变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生活的嬗变,以及经济、政治的变革,推动着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转型。第7课 新文化运动的勃兴一、“德先生”与“赛先生”(B)1、背景: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的帝制复辟以及随后出现的军阀统治、军阀混战和种种社会危机,使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就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旧思想、旧文化和旧礼教,引进民主和科学。2、开始: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一号起更名为新青年。3、中心:北京大学,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发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4、前期的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陈独秀借用这两个词的英文发音,形象地称之为“德先生”和“赛先生”。所谓民主,就是要宣传民主思想,建立民主政治,用民主精神来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独裁;所谓科学,不仅仅是指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方法,提倡科学精神,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5、后期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阐释。6、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猛烈批判封建旧文化、旧思想、旧礼教,大力倡导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二、中西文化论战(C)1、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观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瞿秋白等人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为舆论阵地,公开宣称“所谓新者就是外来之西洋文化,所谓旧者就是中国固有之文化”,主张以新易旧、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固有文化。2、反对派的观点:从1916年起,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连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以中济西”论。五四运动之后,章士钊、梁启超等人又先后提出“新旧调和”论、中西文化“化合”说。梁漱溟“三阶段论”明确主张维护儒家文化。3、评价:这场中西文化论战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国知识分子出于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而产生的不同治国救世主张的碰撞。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和不同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性,扩大了新文化的影响,进一步传播了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新文化精神,其主流无疑是正确的,但他们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在着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第9课 科技与文化的发展一、近代科技的引进(A)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冯如研制出中国第一架飞机。二、西书的翻译和出版(A)创建于1897年的商务印书馆,编译出版了许多西学名著,在传播西方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三、报刊业的繁荣(A)创办于1872年的申报是历时最为长久、影响最大的一份中文报刊。申报内容丰富,较为翔实地记载了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曲折历程,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堪称是中国近代史的史料宝库。第10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交通通讯的改进(A)唐胥铁路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二、社会习俗的变化(A)背景: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西方文明礼仪的传入,中国人的社会习俗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尤其是民国建立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涉及剪发辫、禁缠足、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等方方面面,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习俗的变革。内容:服饰:辛亥革命以后,许多象征封建等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车间安全知识培训目的
- 2025年学术诚信与科研伦理相关知识考试试卷及答案
- 15.3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教案 (表格式)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
- 做教学课件怎么售卖呢
- 特色小吃培训基础知识课件
- 大班雪花片教学故事课件
- 离子束混合设备维护考核试卷及答案
- 服务机器人传感器集成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矿棉板隔热层施工技术要点讲解考核试卷及答案
- GB/T 19289-2019电工钢带(片)的电阻率、密度和叠装系数的测量方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第一章导论
- 《安娜·卡列尼娜》-课件-
- sg1000系列光伏并网箱式逆变器通信协议
- 妇科疾病 痛经 (妇产科学课件)
- 重庆大学介绍课件
- 《李将军列传》教学教案及同步练习 教案教学设计
- GMP基础知识培训(新员工入职培训)课件
- 基于Java的网上书城的设计与实现
- 酒店客房验收工程项目检查表(双床房、大床房、套房)
- 开音节闭音节中元音字母的发音规律练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