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2运动系统_第1页
Part2运动系统_第2页
Part2运动系统_第3页
Part2运动系统_第4页
Part2运动系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骨骼肌组成约占成人体重60%赋予形态支持体重保护内脏产生运动骨骼:全身借骨连结(关节)构成人体的支架成人骨共有206块,约占体重20%。有机体内的每一块骨都有一定的形态结构,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分布,每一块骨都是一个器官。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纽骨骼肌是动力器官,骨的形态:(一)长骨longbone:主要存在于四肢,呈长管状。可分为一体两端。体又叫骨干,其外周部骨质致密,中央为容纳骨髓的骨髓腔。两端较膨大,称为骺。骺的表面有关节软骨附着,形成关节面,与相邻骨的关节面构成运动灵活的关节,以完成较大范围的运动。(二)短骨shortbone为形状各异的短柱状或立方形骨块,多成群分布于手腕、足的后半部和脊柱等处。短骨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常具有多个关节面与相邻的骨形成微动关节,并常辅以坚韧的韧带,构成适于支撑的弹性结构。(三)扁骨flatbone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和胸腔的壁,以保护内部的脏器,扁骨还为肌肉附着提供宽阔的骨面,如肢带骨的肩胛骨和髋骨。(四)不规则骨irregularbone形状不规则且功能多样,有些骨内还生有含气的腔洞,叫做含气骨,如构成鼻旁窦的上颌骨和蝶骨等。,骨表面由于肌腱、肌肉、韧带的附着和牵拉,血管、神经通过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形态的结构,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有机质:支架,弹性和韧性骨胶原纤维束粘多糖蛋白无机质:硬度和脆性碱性磷酸钙,骨的构造:骨膜:紧贴在骨内外表面(关节面除外)上的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膜,分骨内膜和骨外膜。骨膜内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对骨起营养作用。骨外膜内层及骨内膜的成骨细胞在婴幼儿生长发育时期非常活跃,直接参与新骨的合成,使骨长粗。成年以后转入相对静止状态,但保持分裂增殖能力,一旦发生骨折,可增生,促进骨的愈合。骨质骨髓:填充于骨髓腔和骨松质的间隙内的网状结缔组织,分红黄骨髓。红骨髓分布于全身骨的骨松质内,具造血功能。扁骨,骺,短骨中红骨髓终身具有造血能力。胎儿和婴幼儿的骨髓全部为红骨髓。约从6岁起,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变为乳黄色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某些病理情况下如大量失血或贫血时,黄骨髓又可转变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骨的构造:,骨的发生:骨发生于中胚胎时的间充质。约在胎龄第8周,脊索的周围以及其它部分由间充质分化出胚性结缔组织,形成膜性骨。以后膜性骨的大部分被软骨所取代,再由软骨发展成骨(软骨化骨);小部分则直接从膜性骨衍化为骨(膜化骨)。由膜骨化的叫原骨;由软骨衍化的骨叫次骨。 由结缔组织膜或软骨衍化为骨的过程叫骨化。这一过程从胚胎时期开始,直至生后骨的发育完成为止。,膜化骨发育:膜化骨包括颅盖诸骨和面骨。胚胎时期膜性骨的一定部位的细胞,分化出成团的成骨细胞,成骨细胞产生胶原纤维和基质,基质内钙盐渐沉积,形成骨组织小岛,叫做骨化中心。再由此中心向周围生成幅射状的骨梁,骨梁再生小梁并互相结合成网,网眼内充以胚性造血组织。膜性骨的表层部分形成骨膜,骨膜下还分化出一种破骨细胞,在成骨细胞不断造骨的同时,破骨细胞破坏已建成的骨质并将之吸收,在这样不断造骨又不断破坏骨的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中,骨不断生长的同时被改建和重建,使骨达到成体的形态。,软骨内化骨的发育:躯干及四肢骨和颅底骨与筛骨均属软骨化骨。胚胎早期在膜性骨的基础上形成与成体骨形状相似的软骨性骨,软骨外周的间充质形成软骨膜,膜下部分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化骨由软骨膜和软骨内同时进行。软骨膜形成骨密质及其外层的骨膜;软骨内骨化形成骨松质及充填于其内的骨髓。长管状骨的骨化,首先是软骨体中间部的软骨膜内层分化出成骨细胞,由它产生细胞间质并有钙盐沉积,形成圆筒状的骨领。骨领处原有的软骨膜变成骨膜。此时,间充质和血管侵入软骨体中央,间充质分化出造骨与破骨细胞,形成初级骨化中心,称原发性骨化点,并由此向两端不断发展,在最初骨化中心部位由于破骨细胞将骨质破坏、吸收而产生空腔,即骨髓腔,侵入的间充质转化为红骨髓。,到降生前后,软骨的两端也出现继发性骨化点,叫次级骨化中心。骨膜、初级骨化中心、次级骨化中心不断造骨,分别形成骨干和骨骺,骨干和骨骺之间的骺软骨,称骺板。骨外膜下的成骨细胞不断造骨,使骨干不断加粗;骺板在激素的作用下不断增长和骨化,使长骨不断加长。骺板在2325岁停止增长,完全骨化、消失,遗留线性痕迹,称骺线。骨骺表面的软骨则形成关节面软骨,终身不骨化。同其他器官一样,骨在人的一生中不断进行新陈代谢。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年龄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其成分、内部结构和形状都可发生一定的变化。,骨重建:骨重建是指骨组织的形态和密度随着生物力学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生理行为。定性地说,在载荷较高的区域,骨的质量和密度发生增长;而在载荷较低的区域,骨的质量和密度发生下降。骨组织这种用则变强、废则变弱的特征体现了其对生物力学环境的适应性,从而能够在特定的力学环境下用最少的骨量实现最大的承载能力。骨组织中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通过感受力学刺激来对骨的生长或吸收进行调控。当骨处于不利的外力环境中时,它的形态和密度会随之发生异常的改变,例如失重环境导致的骨质疏松、植介入物引起的应力遮挡等。对骨重建现象的认识对改进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格雷格-奥登 波特兰开拓者队,阿马雷-斯塔德迈尔菲尼克斯太阳队纽约尼克斯队,微骨折手术:慢性软骨损伤无法自我修复,通过在软骨下面的骨骼制造微小骨折,释放人体骨髓的多功能间叶干细胞,促进软骨生长,人体骨骼的组成人体共有206块骨骼,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3个大部分。其中,有颅骨29块、躯干骨51块(椎骨26块、胸骨1块、肋骨24块)、四肢骨126块。儿童的骨头实际上应是217218块,初生婴儿的骨头多达305块,因为:儿童的骶骨有5 块,长大成人后合为1块了。儿童尾骨有45块,长大时也合成了1块。儿童有2块髂骨、2块坐骨和2 块耻骨,到成人就合并成为2块髋骨了。这样加起来,儿童的骨头要比大人多1112块。,骨连结:,借致密组织膜相连:1.韧带连结 连结两骨的纤维结缔组织比较长,呈条索状或膜状,富有弹性,称为韧带或膜。如椎骨棘突之间的棘间韧带,胫腓骨下端的胫腓骨间韧带,前臂尺桡骨之间的骨间膜等。2.缝 两骨之间借很薄的纤维结缔组织(缝韧带)相连,无活动性,这种连结往往随年龄的增加,可出现结缔组织骨化。如颅的冠状缝、矢状缝等。,借软骨相连:可缓冲震荡1.透明软骨结合 两骨间借透明软骨连结,常为暂时性的结合,是胚胎时软骨骨骼的存留部分并作为所连结骨的增长区,如骺软骨,蝶枕软骨结合等。此种连结到一定年龄即骨化形成骨性结合。2.纤维软骨结合 两骨间借纤维软骨连结,多位于人体中轴承受压力之处,坚固性大而弹性低,如椎间盘、耻骨联合等。借骨组织相连:一般由纤维连结或透明软骨结合骨化而成。骨性结合使两骨融合为一块,如长骨的干与骺的结合,各骶椎之间的结合等。,关节的基本结构关节的基本结构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这些结构为每一个关节所必备的。1.关节面是构成关节各相关骨的接触面,每一关节至少包括两个关节面,一般为一凸一凹,凸的称关节头,凹者称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较薄的关节面软骨,表面光滑又有弹性,可减轻运动时关节面之间的摩擦,缓冲运动时的冲击和震荡。2.关节囊是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囊,附于关节面周围的骨面并与骨膜融合,像袖套把构成关节的各骨连结起来,密闭关节腔。关节囊的松紧和厚薄因关节的不同而异,活动较大的关节,关节囊较松弛而薄,反之亦然。关节囊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层,主要起固着作用;内层为滑模层,能分泌滑液(润滑作用)。3.关节腔是由关节软骨和关节囊滑膜层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腔内有少量滑液,关节腔内呈负压,对维持关节的稳定性有一定的作用。,关节的辅助结构关节除具备上述基本结构外,某些关节为适应特殊功能的需要而分化出一些特殊结构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增强关节的稳固性。1.韧带是连于相邻两骨之间的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束,可加强关节的稳固性。2.关节内软骨是为存在于关节腔内的纤维软骨,有关节盘、关节唇两种:(1)关节盘:是位于两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板,其周缘附着于关节囊内面,将关节腔分为两部。(2)关节唇:是附着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它加深关节窝,增大关节面,有增加关节稳固性的作用。,关节的运动:在肌肉的牵引下,关节的运动有屈和伸、内收和外旋、环转等。关节的运动范围与关节的形状有关,关节的灵活性和牢固性与关节的构造有关。屈和伸:沿冠状轴进行的运动跖屈:足尖下垂为踝关节的屈背屈:足背向小腿前面的靠拢为踝关节的伸内收和外展:沿矢状轴进行的运动旋内和旋外 :沿垂直轴进行的运动旋前:手背转向前方的运动旋后:手背转向后方的运动环转:关节头在原位转动,关节的分类,人体骨骼 的组成,椎骨(vertebrae),颈椎C1-7胸椎T1-12腰椎L1-5骶椎S1-5 骶骨1尾椎Co3-4 尾骨1,椎骨的一般形态:椎骨由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椎弓两部分组成。椎体约呈短圆柱状,内部为骨松质,外为薄层骨密。上、下椎体以软骨连成柱状,是椎骨承重的主要部分。椎弓呈板状。与椎体相连的部分叫椎弓根,稍细,上下各有一切迹,分别称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椎下切迹较明显。相邻椎骨之间在椎弓根处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形成椎间孔。椎弓的后部呈板状,叫椎弓板。左右椎弓板相连形成完整的椎弓。椎体和椎弓共同围成椎孔,各椎骨的椎孔连成贯穿脊柱的椎管以容纳保护脊髓。椎弓上有七个突:向后方伸出的一个叫棘突,多数可在背部正中线摸到;左右各伸出一个横突,棘突和横突都有韧带和肌肉附着;椎弓上下各有一对突起,叫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相对,以关节面组成关节突关节。,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颈椎,共7个,第1、2颈椎属特殊椎骨。一般颈椎的椎体较小,近似长方形;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几乎呈水平位;椎孔大,呈三角形。横突根部生有横突孔,是颈椎最显著的特点。横突孔内有椎动脉和静脉穿行。横突末端分为前、后结节,第6颈椎横突的前结节较大,颈总动脉经其前面上行,故称为颈动脉结节,当头部受伤严重出血时,可在此压迫颈总动脉暂时止血。第26颈椎棘突短而分叉。第7颈椎棘突则长而水平,末端不分叉,容易扪到,故又名隆椎,是临床上计数椎骨序数和针灸取穴的标志。,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突起,称椎体钩。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两侧的唇缘相接,形成钩椎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如Luschka关节过度增生肥大,可使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产生相应症状,为颈椎病的病因之一。 第1颈椎又称寰椎,呈环状。主要由前弓、后弓及侧块组成。侧块上面的椭圆形上关节面与枕骨髁相关节,下面稍凹的圆形下关节面与第2颈椎相关节,前弓后面有齿突凹。上关节凹后方有椎动脉沟,椎动脉出横突孔经此沟而入枕骨大孔。后弓长,中点略向后方突起,叫做后结节。寰椎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第2颈椎又称枢椎,椎体向上有指状突起,称齿突,与寰椎的齿突凹相关节。在发生学上齿突来自第1颈椎椎体。枢椎其余形态同一般颈椎。,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胸椎从上向下椎体逐渐增大,横截面近三角形。椎体的后外侧上下缘处有与肋骨头相接的半关节面叫肋凹,分为上肋凹和下肋凹。横突的前面也有横突肋凹,与肋结节形成关节。棘突长,伸向后下方,邻位椎骨的棘突依次掩叠。呈瓦楞状排列。关节突明显,其关节面位于冠状方向。第1胸椎体的肋凹有一个圆形的全肋凹和一个半圆形的下肋凹;第10胸椎只有一个上肋凹;第11、12胸椎各有一个全肋凹,横突无肋凹。,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腰椎共5个,椎体粗壮,横断面呈肾形,椎孔大而呈三角形,关节突关节面几呈矢状位,棘突宽而短,呈板状,几乎水平地伸向后。,各部椎体的主要特征: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骶骨底前缘向前突出称骶岬,是产科骨盆测量的一个重要标志。骶骨前面有4对骶前孔。骶骨后面的骶正中嵴两旁有4对骶后孔。骶前、后孔均与骶管相通,分别有骶神经的前支和后支通过。骶管为椎管的下段,其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临床上,常以骶角作为确定骶管裂孔位置的标志进行骶管麻醉。骶骨的外侧面有耳状面与髂骨的耳状面相关节。尾骨(coccyx)由3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为尾骨尖。,两个相邻的椎弓根围成椎间孔,脊神经由此通过。相邻椎骨间接软骨、韧带、关节相连。相邻椎体之间借椎间盘及前后纵韧带等相连接。,胸廓是胸腔壁的骨性基础和支架。胸廓由12个胸椎,12对肋骨,和1个胸骨借关节、软骨连结而组成。肋骨12对,左右对称,后端与胸椎相关节,前端仅第1-7肋借软骨与胸骨相连接,称为真肋;第8-12肋称为假肋,其中第8-10肋借肋软骨与上一肋的软骨相连,形成肋弓,第11、12肋前端游离,又称浮肋。胸骨是位于胸前壁正中的扁骨,形似短剑,分柄、体、剑突三部。在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形成一个向前突的角,称胸骨角。其两侧与第二肋相连,故将胸骨角作为计数肋的骨性标志。,颅骨颅骨位于脊柱上方,由29块形状和大小不同的扁骨和不规则骨组成(中耳的3对听小骨构成中骨链)。除下颌骨及舌骨外,其余各骨彼此借缝或软骨牢固连结,起着保护和支持脑、感觉器官以及消化器和呼吸器的起始部分的作用。颅分脑颅和面颅两部分。脑颅位于颅的后上部,内有颅腔,容纳和保护脑,共8块。颅腔的形态与脑相适应。面颅为颅的前下部分,包含眶、鼻腔、口腔等结构,构成面部的支架,共15块。,脑颅分颅顶和颅底两部分。颅顶各骨均为扁骨,各骨之间以结缔组织相连,称骨缝。冠状缝:额骨与两侧顶骨连接处矢状缝:两侧顶骨连接处人字缝:两侧顶骨与枕骨连接处顶孔:矢状缝后两侧小孔顶结节:顶骨中央最隆凸处枕外隆凸:枕鳞中央最突起出处,新生儿颅顶各骨尚未完全发育,骨缝间充满纤维组织膜,在多骨交接处,间隙的膜较大,称颅囟。颅囟主要有前囟(额囟)、后囟(枕囟)、蝶囟和乳突囟。额囟为胎儿分娩时提供有力的结构支持,在产道内受挤压变形,便于产妇分娩。,颅底内面观颅底内面凹凸不平,有很多脑神经穿行的孔、管、裂隙。由前向后依次为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1)颅前窝:主要由额骨和筛骨构成。颅前窝体积较小,左右对称,容纳大脑半球的额叶。在凹下的正中央前方是被称为鸡冠的纵形骨嵴,两侧是筛骨的筛板,筛板中有许多筛孔,嗅丝从这里通向鼻腔。(2)颅中窝:主要由蝶骨和颞骨构成,容纳大脑半球的颞叶。中部隆起,外侧部下陷。中部由蝶骨体构成。蝶骨体上面呈鞍形,称蝶鞍,中央的凹窝叫垂体窝(垂体位于此)。垂体窝的前外侧有一与眶相通的圆形短管,叫视神经管。在视神经管的外侧,有一条鱼眶相通的裂缝,叫眶上裂,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由此入眶。在蝶骨体的外侧,自前内向后外依次有圆孔、卵圆孔和棘孔,圆孔和卵圆孔分别是三叉神经的分支出颅的部位。,(3)颅后窝:主要由枕骨和颞骨构成,容纳小脑,脑桥,延髓。颅中窝的后外侧部与颅后窝之间的长方形隆起是颞骨的岩部,其骨质中含有位听器官。颞骨岩部后面的中央有一个较大的孔,称内耳门。由此向后外通入内耳道,内耳道内有面神经和位听神经通过。在内耳门下内侧有有一大的颈静脉孔,是颈内静脉、第9、10、11对脑神经出入颅腔的通道。颅后窝中央有一个大孔,为枕骨大孔,向下与椎管相接通,是脑和脊髓相连接的部位。枕骨大孔的前外侧缘有一条通向颅外的短管,是舌下神经出颅的部位,称舌下神经管。,面颅:由15块骨分别围成的眼眶、鼻腔和口腔构成。由于人脑的高度发达和咀嚼肌的退化,面颅小于脑颅。面颅的眼眶成四棱锥形,容纳视觉器官,眼眶尖斜向内后,经视神经管通颅中窝,眼眶内侧壁前方有内囊窝,向下经鼻泪管通鼻腔。骨性鼻腔位于面颅中央,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骨性口腔由上颌骨,下颌骨围成。人类因长期熟食,其上下颌骨较哺乳动物显著后收,并出现下巴。,上肢骨:由上肢带骨(包括锁骨,肩胛骨)和自由上肢骨(包括肱骨,桡骨,尺骨,手骨(8块腕骨,5块掌骨,14节指骨))组成。与劳动机能相适应:上肢骨一般较轻、小,关节囊松弛,运动灵活度大。锁骨:“S”型,胸廓前上方,内侧2/3凸向前,外侧1/3凸向后肩胛骨:三角形扁骨,胸廓后外面,2-7肋之间下角:内侧缘(脊柱缘)与外侧缘(腋缘)会合处,平对第7肋或第7肋间隙,下肢骨:下肢骨分为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下肢带骨即髋骨,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及7块跗骨、5块跖骨和14块趾骨。与机能相适应,下肢骨一般较粗大(以利于传递重力),关节囊紧、关节腔小,骨连接牢固。,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和两块髋骨(由髂骨、坐骨及耻骨融合而成)所组成。骶骨与髂骨和骶骨与尾骨间,均有坚强韧带支持连结,形成关节,一般不能活动,妊娠后在激素的影响下,韧带稍许松弛,各关节因而略有松动,对分娩有利。,足弓:足弓是由跗骨、跖骨的拱形砌合,以及足底的韧带、肌腱等具有弹性和收缩力的组织共同构成的一个凸向上方的弓,可分为纵弓及横弓。足弓的主要功能是使重力从踝关节经距骨向前分散到跖骨小头,向后传向跟骨,以保证直立时足底支撑的稳固性。当身体跳跃或从高处落下着地时,足弓弹性起着重要的缓冲震荡的作用。在行走,尤其是长途跋涉时,足弓的弹性对身体重力下传和地面反弹力间的节奏有着缓冲作用,同时还有保持足底的血管和神经免受压迫等作用。足弓的维持一是楔形骨保证了拱形的砌合,二是韧带的弹性和肌肉收缩,使肌腱紧张,后者是维持足弓的能动因素。如韧带或肌肉(腱)损伤,先天性软组织发育不良或足骨骨折等,均可导致足弓塌陷,形成扁平足。,骨骼肌:骨骼肌附着于骨骼上,全身共有600余块,约占成年人体重40%。骨骼肌的活动受意识支配,故又称随意肌。在神经的支配下,收缩舒张,牵拉骨骼产生运动,属于运动系统的动力器官。每块骨骼肌都是一个器官。拮抗肌:每组关节至少配布有两组运动方向完全相反的肌,在作用上相互对抗,在功能上既相互对抗,又相互协调和依存协同肌:关节在完成某一运动时,常不是单独一块肌肉收缩的结果,而是有赖于若干成群的肌的配合,这些功能相同的肌为协同肌,骨骼肌的形态分类:骨骼肌的形态各异,有长肌、短肌、阔肌、轮匝肌等基本类型。长肌多见于四肢,主要为梭形或扁带状,腱多呈条索状,肌束的排列与肌的长轴相一致,收缩的幅度大,可产生大幅度的运动,但由于其横截面肌束的数目相对较少,故收缩力也较小;另有一些肌有长的腱,肌束斜行排列于腱的两侧,酷似羽毛名为羽状肌(如股直肌),或斜行排列于腱的一侧,叫半羽状肌(如半膜肌、拇长屈肌),这些肌肉其生理横断面肌束的数量大大超过梭形或带形肌,故收缩力较大,但由于肌束短,所以运动的幅度小。短肌多见于手、足和椎间。阔肌肌腹扁平而且宽阔,可整块收缩,肌腱呈扁平状,称腱膜,多分布于胸、腹壁,收缩时除运动躯干外,还对内脏起保护和支持作用。轮匝肌则围绕于眼、口等开口部位,收缩时关闭孔、裂。,骨骼肌的辅助结构:筋膜可分为浅、深两层。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在真皮之下,包被整个身体,若其内的脂肪细胞储脂增多,称皮下脂肪,对其包绕的肌肉、血管、神经有保护作用。特别是位于手掌和足部的浅筋膜较发达,能对内外压力起缓冲作用。深筋膜又叫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遍布全身,骨骼肌包裹肌肉、血管神经束和内脏器官。深筋膜除包被于肌肉的表面外,当肌肉分层时,固有筋膜也分层。在四肢,由于运动较剧烈,固有筋膜特别发达、厚而坚韧,并向内伸入直抵骨膜,形成筋膜鞘将作用不同的肌群分隔开,叫做肌间隔。在体腔肌肉的内面,也衬以固有筋膜,如胸内、腹内和盆内筋膜等,甚而包在一些器官的周围,构成脏器筋膜。一些大的血管和神经干在肌肉间穿行时,深筋膜也包绕它们,形成血管鞘。,筋膜的发育与肌肉的发达程度相伴行,肌肉越发达,筋膜的发育也愈好,如大腿部股四头肌表面的阔筋膜,厚而坚韧。筋膜除对肌肉和其它器官具有保护作用外,还对肌肉起约束作用,保证肌群或单块肌的独立活动。在手腕及足踝部,固有筋膜增厚形成韧带并伸入深部分隔成若干隧道,以约束深面通过的肌腱。在筋膜分层的部位,筋膜之间的间隙充以疏松结缔组织,叫做筋膜间隙,正常情况下这种疏松的联系保证肌肉的运动,炎症时,筋膜间隙往往成为脓液的蓄积处,一方面限制了炎症的扩散,一方面浓液可顺筋膜间隙的通向蔓延。,滑液囊在一些肌肉抵止腱和骨面之间,生有结缔组织小囊,壁薄,内含滑液,叫做滑液囊,其功能是减缓肌腱与骨面的摩擦。滑液囊有的是独立封闭的,有的与邻近的关节腔相通,可视为关节囊滑膜层的突出物。一旦滑膜囊发炎将对肢体局部的运动功能造成影响。腱鞘一些运动剧烈的部位如手和足部,长肌腱通过骨面时,其表面的深筋膜增厚,并伸向深部与骨膜连接,形成筒状的纤维鞘,其内含由滑膜构成的双层圆筒状套管,套管的内层紧包在肌腱的表面,外层则与纤维鞘相贴。两层之间含有少量滑液。因此肌腱既被固定在一定位置上,又可滑动并减少与骨面的摩擦。在发生中滑膜鞘的两层在骨面与肌腱间互相移行,叫做腱系膜,发育过程中腱系膜大部分消失,仅在一定部位上保留,以引导营养肌腱的血管通过。,骨骼肌的起止点:肌通常以两端附着于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面上,中间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运动过程中相对固定的一点为起点,相对活动的一点为止点。一般以接近身体正中面或四肢部靠近近侧的附着点为起点。肌肉的起止点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肌肉的配布:大部分骨骼肌跨越关节附着于骨的表面,配布与关节轴的两侧,形成两群互相对抗的肌肉。(屈肌,伸肌等)在关节周围配布的肌群数量,则按该关节绕几个轴运动而配布相应肌群。最主要的特点是为适应于直立行走和劳动。,肌肉的命名:肌肉可根据共形状、大小、位置、起止点、纤维方向和作用等命名。依形态命名的如斜方肌、菱形肌、三角肌、梨状肌等;依位置命名的如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肱肌等;依位置和大小综合命名的有胸大肌、胸小肌、臀大肌等;依起止点命名的如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等;依纤维方向和部位综合命名的有腹外斜肌、肋间外肌等;依作用命名的如旋后肌、咬肌等;依作用结合其它因素综合命名的如旋前圆肌、内收长肌、指浅屈肌等。,头肌分为面肌和咀嚼肌两部分。面肌位于面部和额、枕部,位置较浅,起于骨骼,止于皮肤,主要分布在眼、鼻、口和耳周围。收缩时改变五官的形状和外观,产生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故亦称表情肌。环形肌纤维具有括约作用,辐射状肌纤维具有开大孔、裂的作用。面肌主要有:枕额肌,位于颅盖中线的两侧,为二腹肌,分别为额腹和枕腹,额腹与枕腹之间为帽状健膜,它们与颅部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共同构成头皮,而与探部的骨膜则隔以疏松的结缔组织;眼轮匝肌,位于睑裂周围,环绕睑裂,收缩时使睑裂闭合;口轮匝肌,位于口裂周围,收缩时使口裂闭合。鼻肌:鼻肌不发达,为几块扁薄小肌,分布在鼻孔周围,有开大和缩小鼻孔的作用。,颈以斜方肌前缘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为颈部,后部为项部。根据颈肌的位置,将颈肌分为颈浅肌,颈前肌,颈深肌3群和颈部筋膜。颈阔肌位于颈部浅筋膜内,为一皮肌,薄而宽阔,起自胸大肌和三角肌表面的筋膜,向上内止于口角、下颌骨下缘及面部皮肤。作用:拉口角及下颌向下,作惊讶、恐怖表情,并使颈部皮肤出现褶皱。颈部手术此肌缝合时应注意将断端对合,以免术后形成较大瘢痕。胸锁乳突肌位于颈部两侧,大部分被颈阔肌所覆盖,为一强有力的肌肉,并在颈部形成明显标志。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端,二头会合斜向后上方,止于颞骨的乳突。作用:一侧肌收缩使头向同侧倾斜,脸转向对侧;两侧收缩可使头后仰,当仰卧时,双侧肌肉收缩可抬头。该肌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头的正常端正姿势以及使头在水平方向上从一侧到另一侧观察物体运动。一侧病变使肌挛缩时,可引起斜颈。,背部肌群是背部骨骼肌的总称,包括浅层的斜方肌、背阔肌和深层的骶棘肌。斜方肌位于项部和背上部,起于枕外隆凸、颈椎和胸椎棘突,止于锁骨外侧1/3段,肩峰和肩胛岗。如两侧同时收缩,可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呈挺胸姿势。上部纤维收缩,可上提肩胛骨。背阔肌位于背下部,起于下部胸椎棘突,全部腰椎棘突和髂嵴等处,肌纤维向外上方集中,止于肱骨上段的前面。可使肱骨内收,内旋和后伸,形成背手的姿势。骶棘肌位于棘突两侧,从骶骨的背面一直延伸到枕骨,是一块强大的伸脊柱的肌肉。,胸部肌群是胸部所有的骨骼肌。主要有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肋间肌。胸大肌在胸前部最浅层,呈三角形,起于锁骨内侧以及胸骨和肋软骨,肌纤维向外上方集中,止于肱骨上段的前面,有内收和内旋肱骨的作用,还可以参加深呼吸的吸气动作。胸小肌位于胸大肌的深面。前锯肌以肌齿起于上部肋骨的外面,肌纤维向后内止于肩胛骨的内侧缘。收缩时,牵动肩胛骨向前,并使肩胛骨的下角外旋,协助上肢上举。肋间肌位于肋间隙,有肋间内肌和肋间外肌。肋间外肌在浅层,肌纤维从后上方斜向前下方,收缩时上提肋骨,助吸气。肋间内肌在深层,肌纤维从后下方斜向前上方,收缩时可降肋,深呼吸时助呼气。,膈肌,为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阔肌,位于胸腹腔之间,成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松弛时膈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少,以助呼气。随着膈肌的上下往返运动,也促进了各部混元气之间的混化。膈肌下降时,心肺之气可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