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出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下册第六单元第三十课诗词五首其中的一首。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方法和手段、说总体教学构思、说教学程序五大板块对本节课加以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的诗词五首俱是借景抒情或遇事感怀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其中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通过学习此诗掌握解诗之法,学习其它四首也就顺利得多。而且本诗是诗圣杜甫的名篇,千古传诵,学习本诗,学生对诗歌的形式和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名篇多了一份认识,学生还能在逐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的过程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2.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依据: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我个人理解就是使学生对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至于本课,字词知识不多,语言通俗,淡中见奇,意蕴深厚,所以计划以“熟读”、“解读”本诗为重点。针对这首诗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品味诗歌语言的形象、生动与凝练。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联想,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描写抒情,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在反复的吟咏中,体会诗歌的内涵,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二、说学生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究感悟”。因此,对学生的现状分析必不可少,本诗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年代,受经历与知识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鉴于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设计了三个环节:1.介绍背景,拉近和学生的时代距离。2.范读、配乐朗读,理解作者的感情.3.杜甫的其它诗作辅助理解。三、说教学方法和手段1. 学法指导依据“三有利”原则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的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2. 教法 情境感染法:利用音频、视频创设学习诗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朗读感悟法:朗读是入情的最好方式,把朗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读出内涵,读出情境。 问题探究法:问题要精当,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阅读评点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并能从诗歌的内容和情境中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个性思维。 迁移拓展法:根据教材的弹性和开放性把诗歌学习延伸到课外,链接到生活。对诗歌进行剧本改编和创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3. 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四、说总体教学构思围绕目标,注重知识迁移。引导阅读,读中感悟,探究研讨,因材施教。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追求教师和学生和作品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学习活动为基本方式。通过朗读领悟、合作探究、质疑创造、拓展运用等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增强语感,在质疑中学会创新,在探究中训练思维。唤起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让学生的感受得到生命的绽放、灵感的闪现、情感的激荡、思维的碰撞、美感的激发、欲望的实现 学生有了精神发展的足够空间,确保课堂的效率与生命。所以我设计了三大环节:(一)、情境导入。(二)、走进文本:以读为本,品读结合。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对诗歌不同角度的品读。1.范读、自由读,读准字音,了解大意。2.分段分组读,读懂内容,读出语气语调,读出自己。3.默读、个别读,质疑问难,读出问题。4.师生合作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读出内涵。5.熟读成诵,读出体会。让读成为发现感动的方法,成为承载感情的载体,成为师生共同交流的平台。(三)、走进生活,迁移拓展,延伸课堂。五、说教学程序激情导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首先作一段和诗歌相关的小诗,“秋风没有想到,茅屋被风撕去封面以后,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唐诗,就这么世世代代敞开着了,至今这些裸露着的文字,还在到处翻滚和飞扬。”利用多媒体制成音频动画,创设学习诗歌的情境。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教师导言: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以其强烈的时代感和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今天,就让我们和杜甫一起走进中国文学史上的这块圣地,走进浣花溪畔的茅屋,来学习诗圣在这写就的不朽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播放杜甫草堂的画面)设计意图通过播放音频动画的小诗,创设学习本诗的课堂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再通过教师的导入,把学生自然引入到学习本诗的意境当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为深入学习、体会内涵作张本。(二)赏析诗歌,走进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世界1.作者和时代背景简介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忧国忧时,流传至今有1450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是我国诗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极大成者。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时代背景:公元759年,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西行,奔波秦陇,辗转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公元761年,不料,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2.朗读诗歌,增强语感,了解大意,整体把握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诗的字音、节奏、大意和感情。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感情充沛的配乐范读,为整堂课浓厚的情感饱和度奠定了基础,增强课堂的感召力和号召力。学生自由读诗,把握字词。学生自己放声读诗两遍,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学生个别朗读,师指导、点拨。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初步体验诗歌的情感,使学生的感受能力得到锤炼,欣赏能力得到提高为深入学习诗歌作铺垫。呜呜的风声,哗哗的雨声,诗人忧国忧民的高亢呼声,此起彼伏,交互错杂,激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感情,进行朗读练习,品味语言与内涵指导学习第一节(八月秋高风怒号)生自由读诗,并用四个字概括内容,一个字概括诗人的心理活动或思想感情。(参考答案:秋风破屋急)进行朗读训练(以“急”为感情基调)以学习第一节的方式,分三组分别学习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并评选出一个最佳学习活动小组。明确探究内容: 每节诗都写了什么内容?(四字概括) 每节诗所表现的心理活动或思想感情?(一字概括) 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困惑和疑问吗?(同伴交流)设计意图不同的思想交锋、碰撞,极大的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启了学生的灵智,学生的情绪处于高度亢奋状态,求异求新的思想就会不由自主的迸出来。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合作,采用激励式教学,激发学习热情,不仅获得语文学习的乐趣,而且让学生知识有所增进,能力有所提高,情感有所释放。分组汇报学习成果,进行朗读训练和师生间的质疑、释疑从学生的许多答案中选出最贴切的:第二节:顽童抱茅叹 师质疑:为什么是顽童?诗人感叹的是什么?预期学生质疑:为什么要写群童顽皮?以“叹”为感情基调朗读第二节。第三节:屋破难眠忧师质疑:你们从哪里看出是屋破难眠呢?诗人担忧的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和品质?以“忧”为感情基调朗读第三节。第四节:广厦庇寒愿师质疑:这首诗运用了许多对比词:“屋漏广厦”、“长夜沾湿风雨不动”、“俱欢颜死亦足”,这些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有什么作用呢?预期学生质疑:这节中有个“呜呼”,第二节中有“归来倚杖自叹息”。“呜呼”与“自叹息”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吗?设计意图这一步是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朗读教学与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质疑、释疑,学生不仅亲历了体验品味赏析评价的心路历程,而且实现了认知结构的迁移和整合,深化了认知、形成了能力、掌握了方法。激发了内心深处更大的情感波澜,提升了道德价值观。同时,合作探究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而且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全体学生的不足。品味语言,体会内涵用词的形象传神。/内涵的丰富深刻。/对比词的鲜明突出。师生合作,分任务朗读诗歌。以“急叹忧愿”的感情基调朗读全诗。明确朗读要求:男生读第一节,女生读第二节,全班同学齐读第三节,师生共同读第四节。师读到“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时候,学生重复这一句,师读完后,学生把最后一句再重复一遍。设计意图在充分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境的基础上,在多种朗读方式的吟咏下,重唱式朗读设计,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课堂教学氛围也进入高潮阶段,为下一步学生自由谈论学习体会,发表个性见解酝酿感情。4. 诗歌主题升华主题:表达诗人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情怀。师质疑:在杜甫的诗歌中,你还知道哪些忧国忧民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学生齐读这些诗句)设计意图既加深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深入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悲壮形象,又在回顾、提炼诗句的同时,增加了学生的文学积累。5. 学生谈学习体会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思维和情感体验。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多元化解读诗歌。(三)迁移拓展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描写。设计意图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实现和学生生活的对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从而实现艺术化的语文教学。(四) 结束语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流逝的时光淹没了苦难的岁月,却淹没不了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发高亢呼声。历史不能忘记,人民不能忘记,他那舍己为人、至死不渝的决心,他那胸怀天下、心系国家的忠心,如日月照千古,如苍穹闪星辉,永驻我们心中。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喊出诗人的理想,倾听诗人的心声吧!(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设计意图感受诗人形象,体会诗人情怀,强化诗歌主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亚么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创新项目实施中的教育内容设计研究
- 技术赋能课堂变革打造高效教学环境研讨会
- 教育政策在医疗设备研发中的作用
- 打造智能教育资源体系设计思维的探索与实践
- 烟草制丝培训课件
- 公交优先战略2025年对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影响研究报告
-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戏曲剧目研习》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小动物麻醉与监护》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在2025年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报告
- GB/T 41574-2022信息技术安全技术公有云中个人信息保护实践指南
- GB/T 3672.2-2002橡胶制品的公差第2部分:几何公差
- GB/T 18884.2-2015家用厨房设备第2部分:通用技术要求
- GB/T 12239-2008工业阀门金属隔膜阀
- 军标类型整理文档
- 山东中医药大学2020-2021学年内科护理学试题及答案1
- DB32T 4174-2021 城市居住区和单位绿化标准
- 基本原理与性能特点多自由度电磁轴承课件
- Q∕SY 1836-2015 锅炉 加热炉燃油(气)燃烧器及安全联锁保护装置检测规范
- 北京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应用图册(图文并茂)
- 仪器使用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