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新用_第1页
补中益气汤新用_第2页
补中益气汤新用_第3页
补中益气汤新用_第4页
补中益气汤新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补中益气汤新用,南京中医药大学 周仲瑛,补中益气汤源出东垣脾胃论,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辅以人参、炙甘草、白术益气健脾,助黄芪增强补中益气之功而为臣药;血为气母,气能生血,气虚则血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助参芪以补气生血,配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并用少量升麻、柴胡,助主药以升提中气,而为佐使。诸药合用,则气虚得补,气陷能升。且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众体之母,五脏六腑、百骸九窍,皆受气于脾胃而后治,若饥困劳倦,伤其脾胃,则众体无以受气而皆病,病则可涉多脏。故本方在临床应用范围广泛,涉及病种甚多,概而言之,则仍以“脾胃气虚证”为其主治依据,但在临证还当针对具体病证加减变通,不可执方不变。,一、痿证、睑废(脾气虚弱证)重症肌无力,患者:钟某,男,57岁,高校教师。初诊:1997年4月30日。病史:左侧眼睑下垂至今8个月,在南京某医院住院诊治,CT、核磁共振全身检查无异常发现,经“疲劳试验”、“抗胆碱脂酶药物试验”、肌电图检查确诊为“重症肌无力”,服用“新斯的敏”治疗2周后一度好转出院。今年3月中旬又见复发。,治疗经过:刻诊左侧眼睑下垂,舌体不和,语言不清,咀嚼困难,口唇周边肌肉有乏力感,头昏,舌苔两侧花剥,境界明显,舌质紫暗,脉细。查见语声低微,语言不清,呼吸平稳,心肺正常,睁眼无力,咽反射良好,左上肢握力V级,右上肢握力IV级。证属脾气虚弱,肝肾亏虚,清气不能上承,治当益气升清、培补肝肾。药用:生黄芪20克、党参15克、葛根15克、当归10克、炙甘草3克、石斛12克、黄精12克、杞子10克、陈皮10克、石菖蒲6克、升麻5克、炙僵蚕10克、炮山甲6克,初投7剂,1周后复诊,眼睑下垂稍复,语言清晰,咀嚼功能改善,但不耐劳累,舌苔能化,质光红好转,但尚暗紫,脉细滑,治守原法。原方改生黄芪30克,继服30剂,一月后续诊,眼睑下垂复常,语言清晰,咀嚼功能恢复,精神改善,舌苔薄腻,质黯紫,脉细有力。效不更章,原方嘱持续服用1个阶段,以资巩固,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按:中医古籍中与重症肌无力相似的证名记载有“痿证”、“睑废”、“脾倦”、“大气下陷”等。对病机和治疗的阐述,着重脾胃的较多。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主四肢、肌肉,五脏六腑之精气皆赖其供养,四肢肌肉均为其主持。脾虚则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四肢肌肉失于濡养,故痿而不用,气不运血,或痰湿阻滞,可见肌肤麻木不仁等瘀征。关于治疗,素问痿论早就指出:“治痿独取阳明”。亦即补益后天之法。故治疗常以益气健脾升清为主,方用补中益气汤之类。因临床上不仅脾虚,且常有兼症,其中最常见者为肾虚,即脾胃论中指出的“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治疗当在健脾益气升清的基础上加补肾之品。辨其阴阳化裁。久病痰瘀阻络者又当兼顾。,二、头痛(清阳不升证)原发性低颅压症,患者:王某,女,30岁,南京市某院护士。初诊:200年3月28日。病史:患者于去年12月份,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睡后缓解,站立加剧,且疼痛难忍,遂往南京某脑科医院就诊。经腰穿测压为20mmH2O,诊为原发性低颅压症。迭经西药治疗,至今罔效,故来我处求治。,辨治:当时患者由人搀扶而来,哭诉病情,自觉后脑疼痛明显,痛不欲生。伴有头部重压感,头昏,颈僵,烦躁欲哭,且怕冷,出冷汗,口干口苦口粘,恶心欲吐,纳差,大便偏烂,苔腻色黄,脉细滑。辨证属脾气虚弱,清阳不升,痰浊上蒙,郁而化火。治予益气升清,化痰降逆,兼以清心除烦。药用 潞党参12克、生黄芪15克、炒苍白术各10克、炙甘草3克、石菖蒲10克、法半夏10克、葛根15克、陈皮10克、当归10克、淮山药10克、制黄精10克、砂仁3克(后下)、炮姜3克、苦丁茶10克。7剂,清水煎服,每日一剂。上药仅进一剂,即已头胀不痛,但背有火辣感,嘱原方加黄连3克,清心降火,续服。 二诊:3月3日。头痛已平,谈笑风生,与初诊时判若两人。食纳改善,烦躁有减,仅偶有头昏不清,目花,左耳听力不佳,有搏动感,寐差,苔薄黄腻,脉细滑。治守原法。原方加黄连3克、白蒺藜10克、夜交藤15克,14剂。病愈,续予调理善后。,按:患者头痛历时三月,虽屡经治疗无效。考虑其病起多日,可首先排除外感头痛,其头痛睡后缓解,站立活动后加剧,显与气虚清阳不升有关;且有纳差、便溏、怕冷、出冷汗等表现,不难辨为脾气亏虚。痰浊内生,上蒙清阳,则见头部有重压感,头昏,颈僵,口粘,恶心欲吐等证。痰浊郁久化热,心肝火旺,则烦躁欲哭,寐差,口干口苦。苔黄腻,脉细滑为痰浊化热之征。治当补气升清,兼以化痰清火。仿补中益气汤意。方中潞党参、生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升清,葛根升发清阳,苍术、法半夏、干姜、陈皮、砂仁化浊和中,当归、淮山药、黄精补益阴血,苦丁茶苦泄清上以散郁火。一剂后,因后背出现火辣感,且烦躁紧张,痰郁化火之象显现,嘱原方中加黄连,7剂后头痛明显缓解,表明黄连与炮姜配合既能苦降辛通和胃降逆,又能及时缓解痰郁化火之势,故药效甚彰。,三、气短(中气不足证),患者:刘某,女,60岁。初诊:2005年5月6日。呼吸憋气、吸气困难2年,极度疲劳,厌食,懒言,咽喉有痰,但无咯出,不咳,晨起腹痛,大便不实。久治难效,查无异常。中气不足,肾虚不纳。治予补中益气,脾肾兼顾。药用 柴胡5克、潞党参12克、生黄芪15克、当归10克、焦白术10克、陈皮6克、炒枳壳10克、桔梗4克、沉香3克(后下)、山萸肉10克、炙甘草3克、炒苏子10克、法半夏10克。 7剂。,二诊:2005年5月13日。疲劳明显改善,吸气尚未好转,寐差,入睡难,早醒,晨起腹痛缓解,大便正常。苔薄黄腻,质黯红,脉细。上方改生黄芪20克,加五味子3克、熟枣仁20克。 14剂。三诊:2005年6月17日。憋气,吸气困难显减,心慌亦轻,仍有胸闷,不耐劳累,食纳平平,大便已成形,苔黄,质红偏暗,脉细。中气不足,肾气下虚。5月6日方改生黄芪20克,加五味子5克、淮山药12克、熟枣仁20克。 14剂。药后胸闷亦缓,呼吸顺畅,停药。,按:本例以吸气困难为特点,并见脾气虚弱征象,显属中气不足之征,然呼吸出多入少,又与肾虚不能纳气有关,故在补中益气的基础上,配伍山萸肉、五味子、淮山药以纳肾,苏子、半夏、沉香以降气,因气虚可致气滞,而使升降窒塞,故又用枳壳,桔梗调其升降。说明补中寓行,升降相因的组方用药思路,非常切合病情。,四、气虚发热发热待查,患者:潘某,女,30岁。 初诊:97年12月18日。病史:97年11月11日,无明显原因出现畏寒、发热,体温波动在37.740.8之间,伴有轻咳、无痰;无呕吐、恶心,腹痛、腹泻;无明显尿频、急、痛;无明显关节痛。曾用青霉素、先锋V抗感染治疗无效,扑热息痛、激素可短时间降温,但不久体温即复升,11月17日住某医院静滴福呈必妥、司帕沙星亦无效,停用一切药物5 天,呈弛张热型,试验性抗疟治疗无效,此后改为红霉素、复达星等抗感染治疗,体温波动在36.339.3之间,呈间歇热型。系统体检始终未见明显异常,心肺(),心率较快,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肝脾(),浅表淋巴结(),未见皮疹。多次血常规RBC3.424.191012/L,Hb98-120g/L,WBC5.8109/L,N 0.58-0.86,LO.12-0.34,PLT138-258109/L;多次血沉5085mm/h;C反应蛋白41mg/L;血嗜酸粒细胞计数40106/L;肥达氏反应丙1:320;军团菌反应(),抗“O”500U,自身抗体();血培养、骨髓培养、中段尿、痰培养();骨髓细胞学检查“增生活跃,嗜酸粒细胞增多”;肝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LDH318UL;血气分析、X片胸透();胸、腹部CT“胆结石”、“轻度脾大”。用多种西药罔效。,辨治经过:身热,体温最高达39.3,午后为著,热升时略有形寒,热退时有汗,体温日晡逐渐下降,口干欲饮,苔薄腻微黄,质暗,脉濡数,先从湿热逗留气分,少阳枢机不利治疗。用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豉栀汤合方。药进7剂,寒热起伏不定,最高体温40,一日两次出现体温高峰,形寒不著,汗出热退。继转和解清化、宣达募原,用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合达原饮再投,服7剂后,发热仍未控制,体温午后升高,最高39.3,最低38.5,持续时间多则10小时,少则7小时,热前微有形寒,体温下降时汗出不多,自觉怕风,大便正常,口干时欲饮水,左下肢有时酸痛,脉细数,苔淡黄薄腻、质暗。发热持续至今近两月,和解少阳、宣达募原,均难控制,但精神状态并无明显异常,证属内伤发热范畴,转从气虚阳陷入阴,卫表不和治疗。,处方:柴胡10克、炙桂枝10克、炒白芍10克、葛根15克、升麻5克、黄芪15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3克、炒黄芩10克、橘皮6克、法半夏10克、潞党参12克、生姜3片、大枣4枚,4剂。初服上药,当天仍有发热,午后2时开始,最高体温38.2,近三天未见发热,昨日体温37.2,汗出后稍有形寒,左下腹时有酸痛,口干,时欲饮水,苔薄白腻不厚,质淡紫,边有齿印,脉濡兼数。和解太少,甘温除热有效,宜原法观察,原方4剂。体温控制,未见反复,精神面色良好,但双下肢酸疼,左胁肋下隐痛,食纳、二便正常,苔淡黄薄腻,脉细略数。药证合拍,疗效显著,治守原法巩固。原方加鸡血藤12克。7剂。,按语:不明原因发热临床并不乏见,中医辨治有外感、内伤之别。本例患者初起有恶寒、发热、咳嗽等外感之候,经用西药抗菌治疗发热不退,住院二月经系统检查病因仍难明确,曾试用抗菌、抗病毒、抗疟、抗痨及激素等多种方法治疗,发热始终未能控制,而花费甚巨,经人引荐前来门诊,辨证为湿热逗留气分,少阳枢机不利,先予和解清化、宣透募原法,服药过程中,身热仍然起伏不退,细察患者发热持续二月,而精神食纳尚可,据此断属内伤发热范畴,转从气虚阳陷入阴、卫表不和治疗,仿补中益气汤甘温除大热,同时因热前形寒,汗出怕风,合柴桂各半汤和解太少法遣方用药。药证相合,竟能迅速起效,如此疑难之病,数剂中药而愈。“甘温除大热”确属言之有据。,五、尿浊(脾虚气陷证)乳糜尿,患者:黄某,男,34岁。患乳糜尿病一年,稍疲劳或食油脂后即发作,形体消瘦,精神不振,舌苔薄白,脉细软。乙醚试验阳性。病由脾虚气陷,清浊泌别失常,脂液下流。治拟补中益气。药用 党参、淮山药各12克、当归、白术各10克、黄芪15克、陈皮6克、升麻4克、柴胡、炙甘草各3克。上药共服30余剂,尿浊转清,活动及食油脂亦无影响,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