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 0 11 3 0 12 2 518 2 5 2 5 J o u r n a lo fA g r o E n v ir o n m e n tS cie n ce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 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张鹏1 2 李涵1 2 贾志宽 王维1 2 路文涛1 2 张惠1 2 杨宝平1 2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 陕西杨凌7 1 2 1 0 0 2 农业部旱地作物生产与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陕西杨凌 7 1 2 1 0 0 摘要 为了探明秸秆还田对宁南旱区土壤有机碳及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为该区作物生产及土壤培肥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 通过4 a 2 0 0 7 2 0 1 0 年 秸秆还田定位试验 设置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 谷子秸秆按3 0 0 0k g h m 2 低L 6 0 0 0k g h m 电 中M 9 0 0 0k g h m 2 高H 粉碎还田 苄米秸秆按45 0 0k g h m t 低L 90 0 0k g h m 2 中M 1 35 0 0k g h m 五 高H 粉碎还田 对照为秸秆不还田 对不同处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 土壤碳矿化速率 累积矿化量及其与不同形态碳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土壤总有 机碳 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 各处理0 6 0cm 土层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比C K 显著提高了2 4 2 2 0 8 9 5 和5 0 3 4 6 6 3 4 8 P O 0 5 秸秆还田不仅增加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 同时也显著提高了0 2 0cm 土层活性有 机碳占总有机碳含量的比重 提高幅度达2 1 1 2 3 1 P 中量秸秆还田 低虽秸秆还田 秸秆不还田 各秸秆还田处理较C K 差异显著 P 0 0 5o 相 关性分析表明 土壤碳累积矿化量与不同形态碳素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 因此 在宁南半干旱区采用秸秆还田对提高土壤有机 碳含量和碳矿化具有明显作用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宁南旱区 土壤有机碳 土壤碳矿化 中图分类号 S 1 8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2 0 4 3 2 0 11 1 2 2 5 1 8 0 8 E f f e ct so fS t r a wR e t u r n in go nS o il0 r g a n icC a r b o na n dC a r b o nM in e r a l iz a t io ninS e m i a r idA r e a so fS o u t h e r nN in g x ia C h in a Z H A N GP a n 9 1 L IH a n u J I AZ h i k u a n l W A N GW e i L UW e n t a 0 1 Z H A N GH u i 2 Y A N GB a o p in g 啦 1 n eC h in e s eI n s t it u t eo fW a t e r s a v in gA 画cu l t u r e N o r t h w e s tA FU n iv e r s it y Y a n g l in g7 1 2 1 0 0 C h in a 2 K e yL a b o r a t o r yo fC r o pP r o d u ct io na n dE co l o g y M in is t e r o f A g r icu l t u r e N o r t h w e s tA FU n iv e r s it y Y a n g l in g7 1 2 1 0 0 C h in a A b s t r a ct Af ie l de x p e r im e n tW f l co n d u ct e dt od e t e r m in et h ee f f e ct so fs t r a wr e t u r n in gs y s t e m so ns o ilo r g a n icca r b o na n dca r b o nm in e r M iz a t io no fm il l e to r co r nu n d e rd if f e r e n ts t r a wr e t u r n in gs u p p l ie s I no r d e rt op r o v id eab a s ict h e o r e t ica lt oe s t a b l is ht h ef e r t il iz a t io ns y s t e ma n d cr o pm a n a g e m e n tf o rs e m i a r ida r e a so fs o u t h e r nN in g x ia w es t u d ie dt h ee f f e ct so fs t r a wr e t u r n in g t a k in gn os t r a wr e t u r n in ga st h eco n t r o l o ns o ilo r g a n icca r b o n m in e r a l iz a t io nr a t e m in e r a l iz a t io na m o u n ta n dt h eco r r e l a t io nw it hd if f e r e n tk in d so fs o ilca r b o nu n d e rd if f e r e n ts t r a w r e t u r n in gt r e a t m e n t s 30 0 0k g h m 2 L 60 0 0k g h m 2 M a n d90 0 0k g h m 2 H o f m il l e ts t r a wa n d45 0 0k g h m 2 L 90 0 0k g h m 2 M a n d1 35 0 0k g h m 4 H o f C O r ns t r a w J f o r f o u ry e a r s 2 0 0 7 2 0 1 0 A f t e r t h e m iH e t h a r v e s t 2 0 1 0 t h e r e s u l t so f f o u ry e a r s f ie l de x p e r im e n ts h o w e dt h a ts o ilt o t a lo r g a n icca r b o na n dl a b il eo r g a n icca r b o nd e cr e a s e dw it hd e e p e rl a y e r co m p a r e dw it hC K w it ht h er e d u ct io no f s t r a wr e t u r n in gin0 6 0cms o ill a y e r t h es o ilo r g a n icca r b o nin cr e a s e d2 4 2 2 0 8 9 5 P 0 0 5 a n ds o ill a b il eo r g a n icca r b o nin cr e a s e d5 0 3 4 6 6 3 4 8 f 0 0 5 s t r a wr e t u r n in g t r e a t m e n t im p r o v e d t h ep r o p o r t io no f t h e l a b il eo r g a n icca r b o n w h icha cco u n t s f o r 2 1 1 2 3 1 P M L C k t h es t r a wr e t u r n in gh a ds ig n if ica n td if f e r e n cew it hC K T h es o ilca r b o nm in e r a l iz a t io na m o u n th a de x t r e m e l ys ig n if ica n tco r r e l a t io nw it ho t h e r k in d so fs o ilca r b o n T h eco n t e n to fs o ilo r g a n icca r b o na n dca r b o nm in e r a l iz a t io nco u l db eim p r o v e de f f icie n t l yb yu s in go fs t r a wr e t u r n in g t e ch n o l o g yins e m i a r ida r e a 8o fS o u t h e r nN in g x ia K e y w o r d s s t r a wr e t u r n in g s e m i a r ida l a 8o fs o u t h e r nN in g x ia s o ilo r g a n icca r b o n ca r b o nm in e r a l iz a t io n 农作物秸秆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一种农业生产 副产品 中国是农业大国 也是秸秆资源最丰富的国 家之一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道 中国每年农作物 秸秆资源量占全世界总量的3 0 这使得秸秆在中国 农村生活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f l J 我国很多地区作物 秸秆仅作为燃材或就地焚烧 不仅污染环境 危害健 康 更是对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 因此 就地取材 秸 秆直接还田 变废为宝 是充分利用秸秆资源的有效 途径1 2 3 1 秸秆还田作为秸秆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 可 有效补充和平衡土壤养分 改良土壤 是高产田建设 的基本措施之一 对于优化农田生态环境 促进作物 的增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l 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直接或间 接地决定着土壤的水 肥 气 热条件 还决定着土壤 生物化学过程及物质的吸收与释放 土壤有机质数量 及其品质决定于进入到土壤中的有机物料数量和种 类 还与有机质进入土壤后的分解和积累过程密切相 关1 4 1 土壤有机碳矿化是土壤生物通过自身活动 分解 和利用土壤中活性有机组分来完成自身代谢 同时释 放出C O 的过程 直接关系到土壤中养分的释放与供 应及温室气体的形成等1 5 1 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与 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 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相关1 6 1 在有 机质的转化过程中 有机碳矿化是土壤中重要的生物 化学过程 直接关系到土壤中养分元素的释放与供应 以及土壤质量的保持 7 1 目前 已有一些研究者探讨了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有机物输人等对土壤活性有机碳 和碳矿化速率的影响1 8 J 指出易矿化的土壤活性有机 碳主要来自于新鲜凋落物的分解 根系分泌物以及土 壤腐殖质1 9 1 F u g e n 等陋1 2 l 的研究表明 土壤碳矿化速 率与土壤中生物活性较高 稳定性较差 易矿化的那 部分活性有机碳密切相关 且土壤温度和土层对有机 碳矿化影响较大 1 3 l 劳秀荣等1 5 I I 发现 秸秆直接还田 对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有明显效果 能显著增加土壤 有机质积累 提高土壤养分 增强土壤蓄水能力和田 间水的利用效率 显著提高作物经济产量 许多研究 均表明I I 1 5 J 秸秆还田是提高资源利用率 节本增效 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发展有机可持续农业不可替代 的有效途径 在农业生态中具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关于秸秆还田的研究报道较多 主要集中 在对土壤物理性状 土壤养分 作物产量及温室气体 C H 和N 2 0 的影响等方面I 6 8 关于半干旱偏旱区秸 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尤其是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鲜见详细报道 为此 于2 0 0 7 2 0 1 0 年在宁南旱区进 行定位试验 通过设置不同秸秆还田量 研究长期秸 秆还田条件下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 壤碳矿化的影响 为旱农区作物生产及土壤培肥制度 的建立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 0 0 7 2 0 1 0 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 旱地农业试验区进行 该区海拔18 0 0m 地貌类型属 黄土高原腹部梁峁丘陵地 该地区年平均降水量4 3 0 m m 左右 其中7 0 的降雨集中在7 叫月 试验区属 典型的温带大陆型气候 年平均气温6 1 年平均 日照时数25 1 8 2h 境内年蒸发量较大 为17 5 3 2 m il l 干燥度 I 0o C 的蒸发量 为1 2 1 1 9 9a m 无霜 期1 4 0 1 6 0d 土壤质地为黄绵土 试验地0 4 0cm 土 层土壤养分状况如表1 1 2 试验设计 秸秆还田量设4 个处理 谷子秸秆按30 0 0k g h m 2 L 60 0 0k g h m 2 M 90 0 0k g h m 之 H 0k g 表l 试验地0 4 0cm 土层土壤养分状况 T a b l elN u t r ie n ts t a t u so f0 4 0cms o ill a y e r 2 5 2 0 张鹏等 秸秆还田对宁南早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l I D l 2 cK 粉碎还田 玉米秸秆按45 0 0k g h m 4 L 9 0 0 0k g h m M 1 35 0 0k g h m H 0k g h m C K 粉碎还田 每个处理设3 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 面积为1 8m 2 秸秆被粉碎机打碎成5cm 左右的小 段 人工均匀翻埋至不同处理小区2 5cm 左右深度的 土层 2 0 0 7 年按谷子秸秆还田量于播前进行粉碎还 田 4 月2 8 日试种玉米 品种为沈单1 6 密度5 2 5 万 株 h n l 2 1 0 月1 1 日收获 玉米收获后按试验设置要 求进行玉米秸秆还田 2 0 0 8 年4 月2 8 日试种作物为 谷子 品种为大同1 0 号 密度3 0 万株 h m t 1 0 月1 7 日收获 收获后按谷子秸秆还田量进行粉碎还田 2 0 0 9 年4 月2 2 日种玉米 品种为沈单1 6 密度5 2 5 万株 h m t 1 0 月1 3 日收获 收获后按玉米秸秆还田 量进行粉碎还出 2 0 1 0 年4 月2 1 日种谷子 品种和 密度同2 0 0 8 年一致 1 0 月2 3 日收获 2 0 0 7 2 0 1 0 年 施肥水平 以鲁西化工生产的磷酸二铵 N 1 7 P 2 0 4 5 K 2 0 为0 为基肥 播种时一并施人 各处 理小区施肥量相同 施用量2 2 5k g h m t 在作物生长 期间不进行追肥 1 3 研究方法 1 3 1 采样方法 2 0 1 0 年1 0 月谷子收获后第2 d 进行取样 用土 钻在各试验小区采集土层深度分别为o 2 0 2 0 4 0 c1 1 1 和4 0 一6 0cm 的土壤作为供试土样 各试验小区随 机采集5 个样点 同层混合作为1 次重复 每个处理 取3 次重复 样品采回后 剔除石块和动植物残体等 杂质后风于 磨细 过1 m m 和O 2 5 m m 筛备用 1 3 2 测定方法 土壤全量有机碳测定 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 土壤活性有机碳测定及C M I 计算 采用3 3 1 6 7 m m o l L 一和3 3 3m m o l L K M n O 氧化法分别测定土 壤样品中高活性有机碳 中活性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 含量 以对照处理土壤为参照 碳库指数及碳库管理 指数 C M l 等相关指标参照徐明岗等忡l 的方法计算 C M I 计算方法为 碳库指数 C P I 样品总有机碳含量 g k g 参 考土壤总有机碳含量 g k 一 土壤碳的不稳定性即碳库活度 L 样本中的活 性有机碳 L O C 样本中的非活性有机碳 N L O C 碳损失及其对稳定性的影响即活度指数 样 本的不稳定性 X 十照的不稳定性 L O 基于以上参数可以得到碳库管理指数C M I C P I x L x l O U 土壤矿化碳的测定 采用室内恒温培养 碱液吸 收法测定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量 将田间取回的鲜土 2 m m 加入适量蒸馏水混后匀 在 2 8 1 的恒温培 养箱内预培养2 周以恢复土壤微生物活性 然后 分 别称取相当于风干土5 0g 土样各3 份 置于10 0 0 m L 培养瓶中 图1 调节水分达到田间持水量的 7 5 将盛有2 5m L 0 0 1m o l L N a O H 溶液的5 0m L 吸收瓶小心置于培养瓶内 将培养瓶加盖密封 在2 5 的恒温培养箱内培养 在第2 7 1 4 2 1 2 8 3 5 4 2 4 9d 取出吸收瓶 将其中的溶液完全洗入三角瓶中 加入1m 0 1 一B a C l 溶液2 m L 及2 滴酚酞指示剂 用硫酸滴定至白色 根据C O 的释放量计算培养期内 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量口I a 衄土件头鞋舰 T h e b o t t l e w it hs o ils a m 胡8 卫C O 二 N a O I I 甜w il hN a 0 HI n I I 样 iI 剐m d I b r u 安娃i T h eb o t t l ew it h o u ta o il s a m p l ef o rb l a n kt e s t 图1 吸收c0 2 的培养瓶示意图 F ig l l r e1T h e d ia g r a mo f b o t t l e s f o ra b s o r b in g c0 2r e l e a s e db y m in e r a l iz a t io no f S O C 1 3 3 数据分析 采用E x ce l2 0 0 3 进行数据处理 绘制图表 S P S S 1 3 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 O n e W a y A N O V A 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不同处理之问多重比较采用 D u n ca n 新复极差方法 然后经过t 检验 P 0 0 5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 的影响 土壤中3 种不同程度的活性有机碳和总有机碳 含量在层次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均表现为随着土层 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秸秆还田的处理效果受土层深度 变化的影响比较明显 在0 2 0cm 土层 各指标上秸 秆还田处理较cK 均呈显著性差异 P o 0 5 随着土 层加深至4 0 6 0cm 秸秆还田处理较C K 在土壤总有 机碳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p o 0 5 其他指标均无显 著性差异 表2 叠 第3 0 卷第1 2 期农业环 境 科学学报 2 5 2 1 土壤总有机碳 T O C 和碳库管理指数 C M I 受秸 秆还田的影响显著 尤其在0 2 0cm 土层 随着秸秆 还田量由高到低 T O C 和C M l 分别较C K 显著提高 2 4 2 2 0 8 9 5 P 0 0 5 和5 7 4 5 3 4 4 2 0 P 0 0 5 在2 0 4 0cm 和4 0 6 0cm 土层也表现出相 同的趋势 秸秆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 L O C 的影响 较明显 在0 2 0 ca 土层 随秸秆还田量由高到低 较 C K 显著提高5 0 3 4 6 6 和3 4 8 P 0 0 5 秸秆 还田处理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含量比重为2 1 8 2 2 2 显著高于C K 处理 1 8 o 说明秸秆还田不 仅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 同时也增加了其占总有 机碳含量的比重 与活性有机碳相比 高活性有机碳 H L O C 和中活性有机碳 M L O C 含量相对较低 0 2 0cm 土层H L O C 和M L O C 含量随秸秆还田量由高 到低 分别较C K 显著提高7 6 2 6 1 9 3 3 3 P 0 0 1 和5 4 9 5 1 0 3 5 3 P O 0 5 H L O C 和 M L O C 含量占T O C 含量的比重也分别由2 4 和 5 7 提高到了2 9 3 3 和7 1 7 1 总之 实施 秸秆还田的处理尤其是H M 处理 其总有机碳含量 和3 种活性有机碳含量均较C K 得到显著提升 碳库 管理指数明显提高 说明秸秆还田不仅提高了土壤有 机碳数量 而且改善了土壤有机碳质量 提高了土壤 的综合生产力 2 2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土壤有机碳的矿化过程是在微生物的参与下进行 的 受温度 水分 土壤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从土壤 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矿化量两个方面对不同秸秆还田处 理下宁南旱区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2 2 1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的影响 2 0 1 0 年谷子收获后 0 6 0cm 各土层土壤有机碳 矿化速率变化趋势一致 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两个阶 段 第一阶段为0 1 4 d 左右 即在培养前期 C O 产生 速率先升高而后迅速下降 变化幅度较大 此过程持 续时间短但分解量大 第二阶段为1 4d 至培养结束 C O 产生速率缓慢 且随培养时间的延长不同秸秆还 田量处理土壤的C O 产生速率基本接近 此过程分解 量较小但持续时间长 图2 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差异较大 在整个 培养期间 0 6 0cm 土层内各处理C O 产生速率均随 土层的加深而降低 下降幅度达6 0 5 5 2 3 9 P 0 0 1 同一土层各处理土壤C O 产生速率均随着秸 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升高 这在培养初期 0 1 4d 表现 尤为明显 在培养第7d 0 6 0cm 土层各秸秆还田处 理较C K 极显著提高了4 1 8 2 8 3 和1 5 1 P 0 0 1 其中H M 处理均较L 处理差异显著 P 0 0 5 其余处理间均无明显差异 总体来说 不同秸 表2 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 T a b l e2T h ech a n g eo fo r g a n icm a t t e ra n ds o ilca r b o np o o lm a n a g e m e n tin d e xins o il st r e a t e dw it hd if f e r e n ts t r a wr e t u r n in g 土层S o ill a y e r 处理 高活住有机碳H ig h l yl a b il e 中活性有机碳M id l a b il e活性有机碳L a b il ro r g a n ic总有机碳T o t a lo r g a n iC 碳库管理 cmT r e a t m e n t so r g a n icca r b o n H L O C g k g o r g a n ic ca r b o n M L O C g k g 1ca r b o n L O C g k g ca r b o n T O C 儋 k g 1 指数C M I 注 同列不同土层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 P M L C K 各秸秆还田处理较C K 显著增加了 6 8 O 4 0 0 和2 0 3 尸如 0 5 但随着土层的加深 各 处理C O 累积释放量逐渐减小 在4 0 6 0cm H 处理的 C O 累积释放量从0 2 0cm 的19 6 8 0 6g k g q 下降到 8 1 8 4 6g k g 一 降幅达1 4 0 5 其余各处理下降幅度分 别为1 2 6 9 1 6 0 1 和1 9 7 9 尸如 0 1 对培养期间 C O 累积排放量曲线进行拟合可发现 土壤对数曲线 模型 y 2 9 9 3 5 1 n 彳 一1 5 0 2 4 佾甚很好地描述不同处理累 积矿化量的变化趋势 且相关性较好 尺 9 9 22 2 3 土壤有机碳矿化量与不同碳形态之间的相关性 分析培养过程中土壤C O 累积排放量与不同碳 第3 0 卷第1 2 期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 5 2 3 形态之间的相关性发现 表3 3 种活性有机碳 土壤 总有机碳及C M l 均与C O 累积排放量存在极显著相 关性 说明各种有机碳与有机碳矿化关系密切 3 种活 性有机碳之间极显著相关 且与总有机碳呈极显著相 关 C M I 与3 种活性有机碳的相关性均高于它与总有 机碳的相关性 这说明活性有机碳既区别于总有机碳 又与总有机碳紧密相连 是土壤总有机碳的一部分 3 讨论 3 1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3 1 1 秸秆还田对土壤总有机碳的影响 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物质的输入量 减少 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分解 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1 2 1 2 2 1 从 而使农业土壤成为大气C O 的 汇 但秸秆还田对土 壤有机碳的具体增幅是多少 是不是还田量越多对有 机碳的累积就越多 由于土壤有机碳容易受到土壤质 地 气候 生物量以及采样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目 前的各种研究报道结果不一 洪春来俐和钟杭等 的 研究表明 秸秆全量还田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 量 也有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碳并未增加的例子 张 振江1 2 5 1 报道 C K 土壤有机碳平均每年减少0 4 5g k g 一 单施秸秆平均每年减少0 1 2g k g 1 本研究认为 经过4a 的秸秆还田试验 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提 高 尤其在0 2 0 cm 土层 各秸秆还田处理T O C 含量 较C K 显著提高 H 处理较M 处理在提高土壤有机碳 含量方面并没有体现出优势 这可能由于秸秆还田量 过高 导致土壤C N 比失衡 从而影响还田秸秆的腐 解效果 3 1 2 秸秆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土壤活性有机碳是指土壤中有效性较高 易被土 壤微生物分解利用 对植物养分供应有最直接作用的 那部分有机碳 在指示土壤质量和土壤肥力的变化时 比总有机碳更灵敏 能更准确 更实际地反映土壤肥 力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关于短期内秸秆还田是否 能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的说法不一 有人认为l J 9 牿秆 还田对提高土壤总有机碳有作用 但并不能增加土壤 中活性有机碳和高活性有机碳含量 也有人认为f 碉 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土壤中的活性有机碳组分 同时明 显改善有机碳质量 本研究表明 秸秆还田能显著增 加0 2 0cm 土层L O C 含量 随秸秆还田量由高到低 各处理L O C 含量均较C K 提高显著 这与陈尚洪 李 琳1 2 6 2 7 1 的研究是一致的 而与徐明岗1 1 9 J 的研究结果不 太一致 可能与土壤质地和种植制度不同有关 3 2 秸秆还田对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有机碳矿化是土壤中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 直接 关系到土壤中养分元素的释放与供应以及土壤质量 的保持1 7 此过程是在微生物的参与下进行的 受诸多 因素的影响 很多研究结果表明I 簋圳 作物秸秆作为外 源有机物质 由易分解成分 如糖类 淀粉 脂肪等 和 难分解成分 如木质素 多酚等 组成 长期秸秆还田 后秸秆分解会增加土壤中碳源 改变土壤理化性质 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1 3 0 l 促进土壤有机质积累 提高 土壤矿质养分的生物有效性f 3 l J 从而对土壤有机碳矿 化产生重要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培养前7d 各土层各处理 C O 产生速率较快 土壤累积矿化量的变化趋势同矿 化速率一致 在培养初期 前1 4d 各土层各处理土壤 累积矿化量均达到总矿化量的4 9 2 6 4 2 第2 8d 时占到了总矿化量的7 9 1 9 0 1 这与史学军等 弼 的研究结果一致 这主要是因为前期土壤中易分解组 分快速分解 大量养分迅速释放 促进了微生物活性 所以土壤中碳的矿化速率和矿化量增长迅速 但随着 培养时间的延长 土壤中易分解组分被微生物利用完 后 开始转向较难分解的组分 矿化速率随之减缓 碳 分解量随之下降1 3 3 随着土层的加深 C O 产生速率和 矿化碳总量均呈下降趋势 各处理累积矿化量下降幅 表3 土壤C O 累积排放量与不同碳形态之间的相关关系 T a b l e3R e l a t io n s h ip sb e t w e e nC O zcu m u l a t iv ee m is s io na m o u n t sa n dd if f e r e n ts o ilca r b o nf r a ct io n s 注 在0 0 5 水平上相关性显著 n 1 2 在O O I 水平上相关性显著 n 1 2 N o t e C o r r e l a t io n iss ig n if ica n ta t t h e 0 0 5 l e v e l n i2 C o r r e l a t io n iss ig n if ica n ta t t h e 0 0 1l e v e l 稿1 2 2 5 2 4张鹏等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2 0 11 年1 2 月 度达5 4 6 6 1 6 这与前人的结论相似1 3 蚓 可能因 为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较高 活性有机碳所占比例较 高所致 同一土层内 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 矿化速 率和累积矿化量的顺序均为H M L C K 各秸秆还 田处理较C K 差异显著 P 0 0 5o 主要可能是因为秸 秆还田后 为土壤中储存了大量易分解的糖类和蛋白 质等有机物质为微生物提供较多的养分 导致微生物 活动剧烈 王清奎等1 3 6 I 研究表明 土壤有机碳矿化受活性有 机碳组分初始含量的影响 土壤有机碳中活性较高的 那部分易被微生物分解利用 是潜在的可矿化有机 碳 龚伟等 3 7 J 对川南地区人工天然常绿阔叶林研究也 发现 土壤有机碳矿化与土壤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含 量密切相关 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说明3 种活性有 机碳 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及C M I 与有机碳矿化累积 量之间密切相关 4 结论 本文综合探讨了不同秸秆还田量条件下对土壤 有机碳含量和碳矿化的影响 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相 关性 得出以下结论 1 秸秆还田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库 管理指数 尤其在0 2 0cm 土层提高明显 2 秸秆还田对土壤碳矿化具有重要影响 显著 提高了O 6 0cm 土层土壤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 P 0 0 5 提高程度因秸秆还田量的多少而异 3 相关陛分析表明 3 种活性有机碳 土壤总有 机碳含量及C M I 均与C O 累积排放量存在极显著相 关关系 4 还田秸秆的腐解效果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制 约 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 中高量秸秆还田在提高土壤 有机碳含量和碳矿化方面都体现出了显著优势 因此 本试验区的最适秸秆还田量为90 0 0k g h m Z 左右 参考文献 1 1 张晓文 赵改宾 杨仁全 等 农作物秸秆在循环经济中的综合利用 J 农业 亡程学报 2 0 0 6 2 2 增1 1 0 7 1 0 9 Z H A N GX ia o w e n Z H A OG a i b in Y A N G R e n q u a r t e ta 1 C o m p r e h e n s iv eu t il im t io no fa g r icu l t u r a ls t r a w sinr e cy cl ee co n o m y J T r a n s a c t io n so f t h eC h in e s eS o cie t yo f a a r ic如u r dE n n e e d n g 2 0 0 6 2 2 S u p p l1 1 0 7 1 0 9 2 沈善敏 中国土壤肥力f 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 9 9 8 l l l 一1 5 1 S H E NS h a h m in C h in e s es o ilf e r t il it y M B e ij in g C h in aA g r icu l t u r a l P r e s s 1 9 9 8 1I1 1 5 1 3 杨玉爱 我国有机肥料研究及展望 J 土壤学报 1 9 9 6 3 3 4 1 4 4 2 0 Y A N GY u a i P e r s p e ct iv e so fo r g a n icf e r t il iz e rr e s e a r chinC h in a 田 A ct a P e d o l o g ica S in ica 1 9 9 6 3 3 4 1 4 4 2 0 4 l 王娇 张玉龙 张玉玲 等 不同灌溉方式对有机肥碳矿化及土壤 活性有机质含鼙影响 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 0 1 0 4 l 1 3 7 4 1 W A N GJ ia o Z H A N GY u l o n g Z H A N GY u l in g e ta 1 E f f e ct so fd if f e r e n tir r ig a t io np a t t e r n so nm in e r a l iz a t io no fo r g a n iciim a r eca r b o na n d co n t e n t so f s o ill a b il eo r g a n icm a t t e r j J o u m a to f S h e n y a n g A g r icu h u r a l U n iv e r s it y 2 0 1 0 4 1 1 3 7 4 1 5 劳秀荣 吴子一 高燕春 长期秸秆还田改土培肥效应的研究 J 农 业工程学报 2 0 0 2 1 8 2 4 9 5 1 L A OX iu m n g W UZ i y i G A OY a n e h u n E f f e cto fl o n g t e r mr e t u r n in gs t r a wt os o ilo ns o ilf e r t il it y J T r a n s a ct io n so f t h eC h in e s eS o cie t yo f A g r icu h u r dE n g in e e r in g 2 0 0 2 1 8 2 4 9 5 1 6 lN y a m a d z a w oG N y a m a n g a mJ N y a m u g a f a t aP e ta 1 S o ilm ie r o b ia l b io m a s sa n dm in e r a l iz a t io no fa g g r e g a t ep r o t e ct e dca r b o ninf a l l o w m a iz es y s t e m su n d e rco n v e n t io n a la n dn o t il l a g eince n t r a lZ im b a b w e f J S o il T il l a g e R e s e w ch 2 0 0 9 1 0 2 1 1 5 1 1 5 7 7 李忠佩 张桃林 陈碧云 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动态及其与土壤有机 碳矿化的关系 J J 土壤学报 2 0 0 4 4 1 4 5 4 4 5 5 2 L IZ h o n g p e i Z H A N GT a o l in C H E NB i y m a D y n a m icso fs o l u b l eo r g a n ieca r b o na n dit sr e l a t io nt o m in e r a l iz a t io no fs o ilo r g a n icca r b o n I J A ct a P e d o l o g ica S in ica 2 0 0 4 4 1 4 5 4 4 5 5 2 8 1 吴建国 张小令 徐德应 六盘山林区几种上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 碳矿化影响的比较 J 1 植物生态学报 2 0 0 4 2 8 4 5 3 0 5 3 8 W UJ ia n g u o Z H A N GX ia o q u a n X UD e y in g T h em in e r a l iz a t io no f s o ilo r g a n icca r b o nu n d e rd if f e r e n tl a n du s e sint h eL iu p a nm o u n t a in f o r e s tz o n e J A ct aP h y t o e co l o g icaS in ie a 2 0 0 4 2 8 4 5 3 0 5 3 8 9 9 焦坤 李忠佩 土壤溶解有机质的含量动态及转化特征的研究进 展 土壤 2 0 0 5 3 7 6 5 9 3 6 0 1 J I A OK u n L IZ h o n g p e i A d v a n ce sinr e s e a r cho nco n ce n t r a t io na n d t r a n s f o r m a t io no fd is s o l v e do r g a n icm a t t e rins o il s J S o i s 2 0 0 5 3 7 6 5 9 3 6 0 1 1 0 F u g e nD A l a nLW F r a n kMH S e n s it iv it yo fl a b il es o ilo r g a n ic ca r b o nt ot il l a g einw h e a t b a s e dcr o p p in gs y s t e m s 伽 S o ilB io l o g y 肋一 ch e m is t r y 2 0 0 8 7 2 1 4 4 5 1 4 5 3 11 Z H A OM a n x in g Z H O UJ ia n l iin K a l b it zK C a r b o nm in e r a l iz a t io n a n dp r o p e r t ie so fw a t e r e x t r a ct a b l eo r g a n ieca r b o nins o il so ft h es o u t h l o e s sp l a t e a uinC h in a 忉 E u r o p e a nJ o u r n a lo f S o ilB o l o g y 2 0 0 8 4 4 1 5 8 一1 6 5 12 陈涛 郝晓军 杜丽君 等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土壤有机碳矿化的 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 0 0 8 1 9 7 1 4 9 4 1 5 0 0 C H E NT a o H A OX ia o ia n D UL i j a n e ra 1 E f f e ct so fl o n g t e r mf e r t il iz a t io nO np a d d ys o ilo r g a n icca r b o nm in e r a l iz a t io r I 闭 C h in e s eJ o ii r n d o f A p p l ie d E co l o g y 2 0 0 8 1 9 7 1 4 9 4 1 5 0 0 1 3 艾丽 吴建围 朱高 等 祁连山中部高山草甸土壤有机碳矿化 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草业学报 2 0 0 7 1 0 2 2 3 3 A IL i W UJ ia n g a o Z H UG s o e ta 1 T h em in e r a l iz a t io no fa l p in e m e a d o ws o ilo r g a n icca r b o na n df a ct o r sin f l u e n e in titint h eQ il ia n M o u n t a in J A ct aP r a t a ct d t u r a eS in ica 2 0 0 7 1 0 2 2 3 3 1 4 K a s p e r b a u e rM J C o t t o ns e e d l in gr o o t 酬r e s p o n d st ol ig h tr e f l e ct e dI ot h es h o o t sf r o ms t r a w co v e r e dv e r s u sb a r es o il l J C r o pS cie n ce 1 9 9 9 1 1 6 4 1 6 7 1 5 路文涛 贾志宽 张鹏 等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活性有 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I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 0 1 l 3 0 3 5 2 2 5 2 8 L UW e n t a o J l AZ h i k u a n Z H A N G P e n g e ta 1 E f f e ct so fs t r a wr e 第3 0 卷第1 2 期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 5 2 5 t u r n in go ns o ill a b il eo r g a n icca r b o na n de n z y m ea ct iv it yins e m i a r id a a 8o fs o u t h e r nN in g x ia C h in a J J o u r n a o f A g r o E n v ir o n m e n t i e n ce 2 0 1 l 3 0 3 5 2 2 5 2 8 1 6 C H E NH u a l in Z H O UJ ia n g m in X I A OB a o h u a C h a r a ct e r iz a t io no f d is s o l v e do r g a n icm a t t e rd e r iv e df r o mr ices t r a wa td if f e r e n ts t a g e so f d e ca y l J l J o u r n a t o f S o il sa n d S e d m e n t s 2 0 1 0 1 0 5 9 1 5 9 2 2 1 1 7 吕美蓉 李增嘉 张涛 等 少免耕与秸秆还田对极端土壤水分及 冬小麦产量的影响f J 农业工程学报 2 0 1 0 2 6 1 4 1 4 4 L VM e i t o n g L IZ e n g j ia Z H A N GT a o e ta 1 E f f e ct so fm in im u mo r n o t il l a g es y s t e ma n ds t r a wr e t u r n in go ne x t r e m es 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香港高中政治题目及答案
- 葡萄酒培训知识大全课件
- 小镇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合同
- 2025年重庆市高考生物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 2025年重庆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详解
- 2025长期供应合作协议合同
- 萧红简介资料课件
- 2025合同续签补充协议
- 2025年4月公共营养师复习题(含答案)
- 营销礼仪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奥迪TT汽车说明书
- 融资租赁测算表-2016-2
- 物流基础(中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通信工程用电登高等高风险作业施工安全操作
- 邮政储汇业务员高级技师理论知识试卷
- 护理服务规范整改措施(共15篇)
-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 张琳主编 PPT
- 建筑施工过程中成品保护施工方案
-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
- 整理版第三届宁波国际海报双年展2004获奖作品选
- 关键过程(工序)和特殊过程(工序)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