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桃花源记 陶渊明.doc_第1页
21桃花源记 陶渊明.doc_第2页
21桃花源记 陶渊明.doc_第3页
21桃花源记 陶渊明.doc_第4页
21桃花源记 陶渊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 班级 学号 成绩 21桃花源记 陶渊明一、填空(每空1分,共5分)1、桃花源记作者是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 , 时期人,我国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2、文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 ,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空1分,共12分)(1)芳草鲜美( ) (2)屋舍俨然( ) (3)阡陌( ) (4)阡陌交通( )(5悉如外人( ) (6)便要还家( )(7无论魏晋( ) (8)此中人语云( )(9)便扶向路( ) (10)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 (11)闻之,欣然规往。( ) (12)寻病终( )三、选择(每题3分,共30分)3、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俨然(yn) 落英缤纷(bn) 问津(jn)B 邑人(h) 豁然开朗(hu) 武陵(lng)C 垂髫(tio) 阡陌交通(xin) 极狭(ji)D 诣太守(zh) 怡然自得(y) 叹惋(wn)4、为下列句子的“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渔人甚异之A 忘路之远近 B 问所从来,具答之C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C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口技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7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8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便舍船 太丘舍去 B欲穷其林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 D问今是何世 斯是陋室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停数日,辞去游人去而禽鸟乐也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D.设酒杀鸡作食食之不能尽其材10. 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B.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C.遂与外人间隔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得其船1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12、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3)孔子云:何陋之有?(4)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A 对偶 借代 反问 排比、拟人B 对比 比喻 反问 比喻、借代C 对偶 比喻 设问 比喻、排比D 对比 借代 设问 排比、比喻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每题2分,共18分)(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3)初极狭,才通人。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9)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五、阅读全文,回答问题。(共35分)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2、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3、第二段中描写桃花源环境优美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 。(5分)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3分) 5、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第三段中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3分) 6、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说一说桃源人为什么“叹惋”?(3分) 7、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每空1分,共4分)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8、从第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 ;(2) ;(3)。(3分)9、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19、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 20、从表达方式看,文章运用了 ,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主要运用了 ,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2分)22陋室铭 刘禹锡一、基础。(共18分)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谈笑有鸿儒鸿儒博学的人。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 有仙则名 名: 2、翻译下列句子。(10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孔子云:“何陋之有?”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同“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3分)A何陋之有 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醉翁之意不在酒4、默写填空(每小题2分,共6分)(1)刘禹锡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 。(2)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3)“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 “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 ”和“ ”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 (4)陋室铭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二、阅读文言文(10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6写出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的句子。(2分) 7文章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什么作用?(3分) 8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 、 、 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 的节操和 的情趣。(5分)22爱莲说 周敦颐一、解释加点的词。(6分)陶后鲜有闻 鲜: 濯清涟而不妖 濯: 可爱者甚蕃 蕃: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 出淤泥而不染 而: 不蔓不枝 枝: 二、选择(共6分)1、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2、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2分)( )A读xin,活鱼。 B读xin,新鲜。 C读xin,鲜艳。 D读xin,少。3、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晋陶渊明独/爱菊 B世人/盛爱牡丹C荷花为雨/所洗 D余忆年/少时三、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填空默写。4分1、予谓菊,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 。(爱莲说)2、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来洁去还洁清去,不叫污陷淖泥中。”爱莲说一文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 , 。”五、阅读文言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 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说是古代一种文体, , , ,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写法灵活,讲究文采,跟现代的 这一文体相近。2、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3、作者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是从他的 、 、 、 和风度等五个方面构思的。4、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 5、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6、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7、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5分)相同: 不同: 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10、 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结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11、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_,_”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_,_” 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_;_” 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8分)12、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杜甫诗三首一、基础题(共42分)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每空1分,共8分)岱宗()决眦()溅泪()簪()逾墙()戍守()老妪()幽咽()2杜甫字子美,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著有“三吏”,另外两篇分别是和。(3分)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词。(10分)齐鲁青未了(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钟:)荡胸生曾云(荡胸:)会当凌绝顶(会当:)家书抵万金(抵:)浑欲不胜簪(浑:)老翁逾墙走(逾:)吏呼一何怒(一何:)有孙母未去(去:)犹得备晨炊(犹得:)4填写。(12分)(1)望岳一诗中表现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巍峨的气势的诗句是。(2)望岳表现诗人登临泰山极顶的决心和坚毅豪迈气概的诗句是: 。(3)春望一诗中,感时事、抒发离别之情的诗句是:。(4)春望一诗中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思念的诗句是 。(5)石壕吏一诗中反映官吏残暴对待百姓的句子是! !(6)石壕吏描写兵役之苛酷、战争之惨烈的句子是:, 。二、选择题。(共12分)5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簪,妇女束发的首饰。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6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3分)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7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3分)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8、下面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D、石壕吏的主要人物是老妇,诗人用“吏呼一何怒”引出老妇的话,并把她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三、阅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共46分)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9、诗的颔联主要体现了“岱宗”的什么特点?(2分) 10、你认为颔联中哪一个字用的最好?好在何处?(3分) 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2分) (一)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2、解释诗句中的词语。(4分)一男附书至(书:)二男新战死(新:)死者长已矣(已:)室中更无人(更:)13、“妇人”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6分) 14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共6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3分)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3分) 15、石壕吏一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二)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6解释诗中加点的字。(4分)(1)城:(2)搔:(3)浑:(4)烽火: 17首联写什么?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3分) 18颔联寄于,表达之感,运用了的修辞。(4分)19用衬托手法写由于国破家亡,使人极度悲伤变得更加苍老的诗句是 。(2分)20本文以为线索,表达了诗人 之情。(2分)21表达思念亲人的句子是 。(2分)2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指出诗句所蕴含的情感。(3分) 21桃花源记陶渊明一、1、靖节先生、东晋、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1) 鲜艳美丽(2)整齐的样子(3)田间小路(4)互相通达(5悉:“全”或 “都”(6)同“邀”邀请(7不要说或更不必说(8)y告诉(9)沿、顺着(10)原来的,从前的;(11)计划,打算。 (12)随即,不久三、选择3B4.答案.B(交通:互相通达)(2分)5B6D7. B8.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 9.答案.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2分)四 (1)捕鱼的人对此感到很诧异。(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2).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3 (1)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4)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5 )答案: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小题“黄发垂髫”“怡然”能正确译出给2分;“妻子”“绝境” 能正确译出给2分。) (6)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7)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8)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9)(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五(桃源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10 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11、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氛围,也为下文写更令人惊异桃花源的美好做了铺垫。 1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3、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5、庆幸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园,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也为世人饱受战争之苦而惋惜。 16、答:欲穷其林怡然自乐处处志之不复得路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 17、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 18答案示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19、世外桃源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