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基础-1阴阳五行2藏象经络2015_第1页
中医理论基础-1阴阳五行2藏象经络2015_第2页
中医理论基础-1阴阳五行2藏象经络2015_第3页
中医理论基础-1阴阳五行2藏象经络2015_第4页
中医理论基础-1阴阳五行2藏象经络201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基础理论,医药学院 2015-3-16,参考资料,中医药学概论(7版) R2/112 作 者:王建 主编 出 版 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7-1 第36次印刷求医不如求己3 R212/454 作 者:中里巴人著 出 版 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11-16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黄帝内经 理篇22集;生篇22集;史篇16集。 每集25分钟、总时32小时CCTV-10 健康之路北京卫视 养生堂,21:38,主要内容,第一节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 中药学基本知识,21:38,第一节 中医基础理论,一、中医药发展概况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三、阴阳五行学说四、藏象经络学说,一、中医药发展概况,中医药的起源(约公元前3000年),神农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 ”的传说。他的部落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农业发明者,医药之祖(药食同源)。新石器时代,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靠狩猎和采集已不能满足人口对食物的需求。人们必须从森林中走出,从狩猎和采集转为农耕。神农本草经(秦汉时期 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黄帝(前2697-前2599年):即轩辕氏,统一中华民族的部落联盟首领 。促生产,创文字,制衣冠,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中华文明发展中承前启后的先祖。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素问侧重理论,灵枢侧重经络、针灸。以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倡导养生,是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理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年乃去。,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关于养生,法于阴阳:据寒热变化,调整衣着。和于术数:适当运动。食饮有节:饮食有节制,定时定量。起居有常:生活有规律。不妄作劳:不过度劳累。养生=适当的衣+食+住+行 养生吃补药,养生,就是养成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画家:黄永玉1924年7月9日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县。土家族人。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版画系主任。养生的关键是要起居适宜,心情愉快!,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醉死 撑死 累死。,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关于养生,于娟(1978-2011),上海复旦大学青年教师。 “回想10年来,基本没有12点之前睡过,学习、考GT之类现在看来毫无价值的证书,考研是堂而皇之的理由,与此同时,聊天、BBS灌水、蹦迪、K歌、保龄球、吃饭、一个人发呆填充了没有堂而皇之理由的每个夜晚,厉害的时候通宵熬夜”。此生未完成 长期熬夜+暴饮暴食+劣质家具甲醛污染=慢性自杀,中医药近现代发展情况,21:38,1936 民国政府颁布中医条例,法定“中医”以区别西医。 1982 “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被写入宪法。2006传统医药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官方:目前的中医医疗机构约占4%(替代医学); 其中在职的中医医生约占20%; 他们开出的西药处方约占60; 即使拿到正规中医处方,能否买到合格药材? 民间: 因其“简单、方便、价廉、效验”,仍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神医与庸医难以区分,“鱼龙混杂”,需要擦亮双眼,谨慎分辨。,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基本概念,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学说为基础理论,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的医学体系。中医的“中” :达到“致中和”,即阴阳平衡,自然和谐。,思维方法,取象比类 按照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与形态,分别赋予木火土金水五行属性,借以阐述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的生理、病理复杂关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以表知里 “有诸内者形诸外” 黑箱方法试探与反证,21:38,中医的治疗手段,扁鹊见蔡桓公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中医的六大医术:砭,针,灸,药,按跷和导引刮痧、针刺、艾灸、中药、推拿 和运动(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重视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人体的健康即生理上的平衡,受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各司其职;生理:协同或抑制;病理:相互影响。,人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 人体能对一定的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改变,当环境变化超出人体的适应范围,就可能导致疾病。,身部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泪、涕、涎、汗、唾二便 ,空气、水、食物红、黄、绿、白、黑酸、甜、苦、辣、咸,头部五官:眼、耳、鼻、 舌、口,四肢五体:皮、肉、筋、骨、血,光、温度、湿度、气流、电磁波,整体观念-生理整体性,21:38,外感病因: 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热(火) 六种外感病邪的合称。又称“六邪”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内伤病因 七情内伤:喜、怒、忧、思、悲、恐、惊。 饮食失宜: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寒热、五味、饮酒、荤素) 劳逸失度病理产物 肿块、痰饮、淤血、结石其它病因 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禀赋之邪,中医理论中的病因,治疗整体性,中医学的基本特点2辨证论治,辩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疾病的思维方法和过程。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症状是患者的感觉和表现,如发热、头痛等,体征是检查所发现的征象,如舌红苔黄,脉洪数等。证,即证候,由相互关联的症状和体征组成。能揭示病变的实质。如外感风寒,肝阳上亢等。病,即疾病,由若干证候构成。如感冒、痢疾。,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治疗。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同病异治举例: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异病同治:如胃下垂、体倦乏力、久泻,都可辩证为“脾胃虚弱、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丸(颗粒)”治疗。,感冒另有暑湿(藿香正气水)、气虚(玉屏风颗粒)等证。,三、阴阳五行学说,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中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它既可以表示相互独立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以表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是相对的,可以发生转化和无限可分。,背阳坡:山之北,河之南。,向阳坡:山之南,河之北。,温暖的、光明的向上的、轻盈的、躁动的,寒冷的、晦暗的向下的、沉重的、安静的,火、夏、昼、天 无穷尽,水、冬、夜、地 无穷尽,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四象”:太阴、少阳(阴中之阳)、少阴(阳中之阴)、太阳。四象对应四季,春为少阴,夏为太阳, 秋为少阳,冬为太阴。春季又可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大意是:太极运转后生成阴阳两种属性的物质,阴阳两种属性的物质不断分化、组合,又产生了“四象”和“八卦”。,阴中之阴,阴中之阳,人的生理活动也随着昼夜和四季的交替产生变化和周期性的循环。,21:38,现代阴阳立体图,阴阳互藏示意图太极生两仪(阴阳)黑为阴,白为阳,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一)阴阳对立(二)阴阳互根(三)阴阳消长(四)阴阳转化,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塞翁失马,否极泰来,乐极生悲。,21:38,中医学中的阴阳属性,实证(有余),虚证(不足),阳盛者泻热,阴盛者祛寒,阳虚者扶阳,阴虚者补阴,阴阳盛衰示意图,治则,正常调节范围,五行的概念、特性,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的概念、特性、生克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以及相互关系的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五行属性示意图,金衰退,木发生,火发展,水消亡,土平衡,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表,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五行生克制化,五行相生(促进):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抑制):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与相克,才能生化不息,并维持着事物之间的动态平衡。,2.五行的乘侮,乘:即是以强凌弱,也称为“过克”。如 “木乘土”, “木虚金乘”。侮:反侮亦称反克。如 “木侮金”, “木虚土侮”。,克,克,木侮金,木乘土,金乘木,土侮木,金,木,土,太过,不足,1.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利用五脏所主的色、味等外在的表现,来诊断疾病。 如在诊断本脏病中,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 从他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五脏疾病的传变情况。 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脉现弦象,为肝病传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见红色,脉现洪象,为心病传肺(火乘金)等。五脏中任何一脏有病,都可以传及其他四脏,用五行学说来分析,存在着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种传变关系。,2.指导疾病的诊断,3.指导疾病的治疗,(1)相生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治法:滋水涵木(滋肾养肝)法;泻心火则有助于泻肝火等。(2)相克治疗原则:“抑强扶弱”法,即泻其克者之强,补其被克者之弱。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等。(3)精神疗法方面,利用情志之间的五行克制作用,来达到调节异常情志变化,恢复其正常的情志活动。 如悲可以胜怒,是因为悲为肺志属金,怒为肝志属木的缘故。同理,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四、藏象经络学说,藏象学说概述1.藏象的概念,“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包括: 五脏(实质结构,贮藏精气):肝、心、脾、肺、肾 六腑(空腔结构,传化水谷):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形似腑,功能似脏):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征象和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比象)。如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等。以象测藏:通过外在生理病理之“象”来推测“藏”的功能状态。,2.藏象学说的形成古代解剖学+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3.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六腑、五体、五官、五液、五华、五声、五志、五神均可通过阴阳五行类比、经脉络属归属于五脏系统中。 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自然界的五时、五方、五气、五化等与人体五大功能系统密切联系,构成了人体内外环境相应的统一体。 将人体与天地置于同一体系中考察研究,强调内外环境的相关性,是藏象学的重要特点。,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表,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2.心的病理表象心 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统摄脏腑,3.肺(宰相之官)的病理表象肺 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权衡治理,4.脾的病理表象脾 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输布四方,5.肝的病理表象肝 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蕴含生机,6.肾的病理表象肾 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造化形容,7.六腑的病理表象,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脏与脏关系1.心主血,肺主气,共同维持气血运行。2.心藏神,肝调情志,共主神智活动。3.心火下降,肾水上升,维持阴阳平衡。4.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影响生殖功能。5.肺为气之本,肾为气之根,共调呼吸。6.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共同影响体质。(二)腑与腑关系 互相连通,共同维持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三)脏与腑关系通过经脉的络属,互为阴阳表里,在病理上可见互传转移。,经络的概念及组成,(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脉,是纵行的主干线,多巡行于人体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巡行路线。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网络之意。深浅皆有,多巡行较浅。(二)经络学说的形成1.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2.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压痛、结节、皮疹、色泽变化等)3.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推理(针感酸、麻、胀、痛)4.腧穴功效的总结(主治范围相同的穴位规律的在一条路线上),(三)经络系统组成,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1.上肢为手、下肢为足2.内侧为阴、外侧为阳 一阴分三阴:太阴、厥阴、少阴 (在四肢对应:前缘、中线、后缘) 一阳分三阳:阳明、少阳、太阳 (在头面对应:面额、头侧、颊/头顶/头后)3.脏为阴、腑为阳,十二经脉命名分类互为表里的脏腑之经络在四肢的内外侧位置相对应,(二)十二经脉巡行规律,1.走向规律手三阴从胸到手,手三阳从手到头;足三阳从头到足,足三阴从足到腹,再与手三阴交会。2.交接规律互为表里的阴阳二经在四肢末端交接;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诸阳之会);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手太阴肺经,止咳要穴中府穴: 主治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证。 可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等。(中指中焦,府是聚的意思。肺、脾、胃合气于此穴,所以名为中府)。,手阳明大肠经,通鼻要穴迎香穴: 主治鼻炎。头部止痛合谷穴: 牙疼痛(交叉治,+压痛点)、青春痘、咽喉肿痛等。治便秘商阳穴(指甲掐),足太阴脾经,三阴交:(脾、肝、肾)主治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溏;月经不调,不孕,难产,遗精,遗尿;失眠,神经衰弱,神经性皮炎。公孙穴:消化不良、胃痛、呕吐、腹泻、痢疾、妇科病等。,(三)奇经八脉,奇经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上肢无奇脉分布),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也不存在表里相合的关系,故称“奇经”。奇经八脉的基本功能1.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督脉“总督诸阳”;任脉“总任阴经”; 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