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教学设计.doc_第1页
《乞巧》教学设计.doc_第2页
《乞巧》教学设计.doc_第3页
《乞巧》教学设计.doc_第4页
《乞巧》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乞巧教学设计后宰门小学 段晓莹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牛郎织女,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并强调要重视积累。本课教学以教材上这一首诗为依托,以一首诗带动相关的多句诗词的学习,力求在链接、拓展中丰富学生的语言及古诗文积累。在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利用多种方式创设情境,使朗读层层递进。同时注重学法的渗透。课堂上主要通过读、思、悟、说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体验感悟、入境动情的品味中,感受古诗文语言的魅力。体现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教学目标:1、认识“乞、霄”两个字,会写“乞、巧、霄、渡”四个字。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并会背诵。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领悟古诗的学法。4、初步了解乞巧节的民俗民风,感受诗中丰富的想象,体会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5、诵读与本诗相关的诗词名句,品味传统文化的丰富、灿烂,于字里行间感受古代诗词的魅力。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内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品味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的情感。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阅读牛郎织女。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哪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乞巧,其中也包含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3、板书课题。学生书空。提醒学生注意字的笔画和在田字格中的占位。【设计意图:以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为话题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乞巧”两个字都是要求会写的字,在揭示课题时顺势指导书写,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及关键笔画的占位。】二、解诗题、知作者1、齐读诗题。“乞巧”是什么意思?(1)提醒学生注意注释。学法指导:学习古诗的时候关注注释是一个好办法。(2)出示课后“资料袋”中的内容。学法指导:学习的时候关注课后“资料袋”可以了解许多相关内容。读了这段文字,你对“乞巧”又有了哪些了解?2、了解作者林杰。【设计意图:运用课程资源帮助学生理解“乞巧”之意,并且渗透学习方法,提示学生关注注释与课后“资料袋”。】三、初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2、指名读诗,正音。3、指导朗读:读诗光把字音读准了是不够的,还要注意断准句子,把握好诗的节奏。4、指名再读诗,断准句子,读出诗的节奏。5、指导朗读:古诗的朗读特别讲究韵律,读诗时还要把诗的韵味读出来。教师范读。6、指名朗读,尝试读出诗的韵律。7、全班齐读。【设计意图:在古诗的朗读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从最初的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到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体现出读的层次。】四、理解悟情(一)回顾理解诗意的方法1、导语:要把诗读得更好,就要深入理解,把每句诗的意思读懂,有时还需要了解诗的背景或其中的故事。2、方法指导:回忆我们以前学诗时,有哪些好办法可以帮助你理解诗意呢?(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多读,想象画面,了解诗的背景,与同学交流)(二)自主探究诗意,与同桌交流1、用自己刚才说到的方法来细读这首诗,把诗句读懂,并和同桌展开交流。2、通过刚才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三)理解第一行诗1、指名读第一行诗。提问:这里面有两个同音字,“宵”和“霄”,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出示两个意思,请学生将意思和对应的字连起来。)(1)部首不同。宝盖头原本的意思就是指房屋,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就要回家睡觉了,这个“宵”就是“夜晚”的意思。“雨”字头和天空有关,因此“霄”指的就是“天空”。(2)请分别用这两个字组词。方法指导:用组词的方式来区分字义也是一种好办法。(3)指导书写:霄a.这个字哪一笔易出错,要写正确?b.观察这个字的关键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c.我们一会儿会写到这个字,大家要注意刚才讲到的那些要点。2、刚才我们理解了“宵”和“霄”的意思,现在你能来说说第一行诗讲了什么吗?3、“碧霄”是什么样的夜空?欣赏美丽的夜空图片。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美丽的夜空呢?填空:( )的夜空4、方法指导:边读边想象画面是读古诗的一种好办法。让我们想象美丽的夜空,再读第一行诗,读出美的感受。(四)理解第二行诗1、导语:在这样的夜晚,人们自然就会想到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齐读第二行诗。这行诗包含的传说就是(牛郎织女)。2、课前我们已经读过这个故事了。从这行诗中你知道了什么?3、这里的“河”、“桥”指的是什么?引出成语“鹊桥相会”。再来说说对这行诗的理解。4、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行诗。(五)悟诗情(第一、二行诗)1、牛郎和织女在银河边遥遥相望,只有在每年的七夕才能踏上鹊桥来相会,你能体会到他们此时的心情吗?体会他们的心情,来读读第一、二行诗。2、引读悟情。七夕之夜,牛郎织女一家终于盼来了相聚的时刻,让我们一起读前两行诗七夕之夜,一双儿女终于见到妈妈了,让我们再读这两行诗七夕之夜,人们纷纷仰望碧霄,默默地为牛郎织女一家祝福,我们再来读3、拓展:引入秦观的词鹊桥仙上阕。这首词的上阕也描写了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让我们来欣赏一下(齐读)。(六)理解第三、四行诗1、导语:在七夕的夜晚,家里的女孩子们在做什么呢?引出后两行诗,说说女孩子在做什么。2、出示“资料袋”中“对月穿针”的内容,齐读。读了这段文字,相信你对诗句的理解又更深了一层,让我们再读这两行诗。3、方法指导:读诗时如果能抓住一些关键字词加以体会,理解就更深入了。在这两行诗中,你抓住了哪些字词,有所体会呢?(1)从“家家”一词体会到乞巧的人很多。 引入崔颢的七夕一句: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2)从“尽”、“几万条”体会到穿过的红丝有很多很多。(3)让我们紧扣这几个字词再读这两句,感受乞巧节上的盛况吧。(七)悟诗情(第三、四行诗)1、女子们向织女乞取什么呢?2、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她美丽、聪明、心灵手巧。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写道: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说的是织女纤细白皙的双手,灵巧地穿梭于织布机上,发出札札的响声。3、欣赏云锦:她织的锦缎又光又亮,光得像粼粼的河水,亮得如灿烂的云霞。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云锦。云锦上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花儿娇艳欲滴,鸟儿栩栩如生。4、听了老师的介绍,你再来说说:女孩子向织女乞取什么呢?5、让我们体会女孩子们的美好心愿,再读后两行诗。6、女子们仅仅是向织女乞取一双巧手吗?引入民间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1)结合这段文字来说说,女子们还向织女乞求什么?(2)愿望太多太多,所以才穿尽了几万条红丝呀!让我们再来读读后两行诗。(3)数不清的红丝线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因此诗人情不自禁地感慨(再读后两行诗)。7、小结:乞巧,正表达了古代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设计意图:课标对中段古诗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并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求使学生进入到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更好地体悟诗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学法,并进行拓展、链接,补充了一些与这首诗相关的诗词句以及关于织女的传说,既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五、读写结合,升华情感1、让我们也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许下美好的心愿吧!动笔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七夕之夜,仰望碧霄,我乞求提醒学生“霄”这个字的书写,要注意按照前面讲的几个要点写得正确、规范、美观。2、交流各自美好的心愿。针对内容与书写两方面进行评价。3、让我们把这些美好的心愿都融入诗中,伴着优美的旋律,再来齐诵这首诗。【设计意图:课标指出,要重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这一环节的设计既突显了“读写结合”的理念,又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更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深层次的理解。】六、背诵、拓展1、老师课前查阅了资料,得知乞巧对月穿针的习俗在唐宋时期是最为流行的,因此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