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取丹心照汗青 导学案_第1页
留取丹心照汗青 导学案_第2页
留取丹心照汗青 导学案_第3页
留取丹心照汗青 导学案_第4页
留取丹心照汗青 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6 留取丹心照汗青 导学案 7.留取丹心照汗青导学案 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家作品 卞毓方,著名散文作家、教授、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作品有 “ 小说、诗歌和政论 ” 三结合的散文文天祥百年祭煌煌上庠,其他还有雪冠岁月游虹长歌当啸等多部散文集。以下是卞毓方在中国散文论坛中写的小传: 年过天命才正式开笔写散文,这就像吾乡的某些小孩子,由于反应迟钝,到五六岁还不会说话。然而,当所有的人,包括他的父母,几乎都对他失望之际,他却突然开讲了,而且出口成章,讲得还很利索。 五岁进私塾, “ 文革 ” 前进北大,这是基础。搞过情报翻译、理论刊物、国际国内新闻,还下过海,这是阅历、积累。 关于自传,我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表述,现简单罗列如下: 1.本人姓卞,什么变?接线的小姐总要反问。啊,就是那个,多一点就 “ 卡 ” ,少一点就 “ 下 ” ,卡不住,下不去,就是“ 卞 ” 。先生你真会说笑话,怎么是笑话,这是度,是境,也是缘。 2.曾经干过这样那样,属于非驴非马之族,天命之年忽然爱上散文,并且不觉得爱上的是散文,甚至不觉得摆弄的是文2 / 16 字。 3.文化者,先文后化,亦文亦化,全身心与文俱化;一笔在手,犹如乾坤圈在握,惟觉文 能补气,文能丰神,文能御侮,文能敌贼,而不忧其他。每思欲与我中华文化而化,这就是我心目中的真正文化。 二、写作背景 文天祥,宋末杰出的民族英雄,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江西吉安人。他是宋理宗时的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宋都临安(今杭州)危急时,文天祥请率二十万义师背城一战,宰相陈宜中不许。后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冒险逃脱到温州,拥立益王赵昰,以图复兴,转战于赣、闵、岭南等地,兵败被俘。在拘囚的四年中,敌人百般劝降,终以不屈被害。时隔 700 多年的 1996 年,作者缅怀英雄业绩,满怀对英雄人 品人格的敬意,写了这篇祭文。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噬碎( sh)戕灭( qin)聒噪( u)颜杲卿( o) 攘袂( mi)戏谑( xu) 2.词义 昂昂:形容精神振奋,很有气魄。 凛凛:可敬畏的样子。 枭雄:强横而有野心的人物;智勇杰出的人物;魁首。 3 / 16 趾高气扬:走路时脚步举得高高的,神气十足。形容得意忘形、自以为了不起。趾,脚。 孤注一掷:把所有的赌本都押上去,输赢就在这一把了。比喻不顾一切,以全力作最后的冒险,企图一举侥幸取胜。注,赌注。掷,指掷色子。 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第一部分:评价文天祥。 评其精神,评过零丁洋 第二部分:写元人对文天祥的几次劝降。 四位劝降者 第三部分:叙述文天祥创作正气歌的过程。 时间、地点、气候、情形 二、内容详解 本文是作者的 “ 出山之作 ” , “ 是 小说、诗歌、政论 的三结合 ” (作者语),文章通过史料及想象刻画出民族英雄文天祥 “ 威武不能屈 ” 的高大形象,格调大气而深沉。 根据文本的结构形式,可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子,通过写对文天祥的评价引出下文。 本部分开头,作者满怀对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敬仰和爱戴 之情写道: “ 怦然令我心跳的,是他已活了 760 岁。 7 个多世纪,一个不朽的生命,从南宋跨元、明、清、民国昂昂而来,并4 / 16 将踏着无穷的岁月凛凛而去。 ” 这样,文章开头作者即把按捺不住的激情,一下子全盘亮给了读者,巧妙地推出了一个永生的、大义凛然的历史英雄形象,并创造出一种强烈的感情氛围,为整篇文章奠定了基调。文天祥就是一种精神,他从肉体中超脱出来,自由自在,虽死犹生,永垂不朽。文天祥精神就是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忠贞爱国、正气浩荡的伟大人格。文天祥的肉体虽已消失于世间,但他的精神永放光芒。 “ 怦然令我心跳 ” 写出了 文天祥精神对作者的影响, “ 不朽的生命 ”“ 昂昂 ”“ 凛凛 ” 表现出作者对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由衷敬意。这两句话表明文天祥精神自诞生以来,跨越时空界限,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会深深植根于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中,这就是作者对文天祥的高度评价。文章开头就为全文奠定了一种抒情基调。下面,作者就用他那饱含对民族英雄敬意的笔追忆文天祥的英雄事迹。文天祥没能 “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 ,但他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 “ 九州百姓的精神疆域,陡地竖起了又一根立柱,虽共工也触不倒的擎天玉柱 ” 。正是这 “ 擎天玉柱 ” ,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 “ 慷慨赴 国难,誓死忽如归 ” ,赶走了一拨又一拨践踏中华大地、蹂躏九州百姓的侵略者,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本部分第 2 段中,作者追忆文天祥写过零丁洋一诗的情况。作者给这首诗以高度评价,认为 “ 真正配得上他 760 岁5 / 16 生命的 ” ,首推他在零丁洋上完成的这首 “ 浩歌 ” 。这首诗是大汉奸张弘范强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张世杰时,路过零丁洋,文天祥为表白心迹而写的。同时,它也是文天祥过零丁洋引出的感触之作。诗中叙述他从读书出仕到救亡报国所经历的艰危,抒写他被俘后为国牺牲的精神,表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诗的首联,上句是说明他的 出身,下句是写他的战斗生活。颔联概括了整个局势和个人经历,使读者有一个完整的印象。接着,颈联就从他一生中感受最深的、最有典型意义的两件事来说了。上句 “ 说惶恐 ” ,表现了文天祥渡险滩时和将士们言谈的情景,寓有同艰危、共患难之情;下句 “ 叹零丁 ” ,表现了他单身只影,含有战士死尽、残生独存的寂寞。可以说,它概括了文天祥的一生。尾联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话洋溢着文天祥的 “ 头可杀,志不可屈 ” 的崇高气节,英雄胆略和爱国爱家的耿耿忠心。诗的情调极其沉郁悲壮。文天祥写完这首诗后给张弘范看,张 看到诗中词义坚决,就不敢再逼迫了。 第 3 段开头,作者用了一个设问假设句: “ 假如文天祥在这时候就死去,结局又会怎样? ” 作者说, “ 他是可以永生的 ” ,即文天祥仍会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怀念。但 “ 他的使命还没有结束 ” ,文天祥精神的内涵还需进一步丰富,这为下文描述更能表现文天祥人格的事迹埋下伏笔。 6 / 16 第二部分,写元人对文天祥的几次劝降,表现文天祥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机智勇敢的品性。 本部分开头一句作者就指出 “ 考验他的人格的,是比杀头更严峻的诱降 ” 。诱降能 “ 戕灭一个人的灵魂 ” ,使好人变成坏人,忠臣变成贼子。我国历史上著名 的卖国贼洪承畴就是一个例子,他被清军俘虏之初,确实想以死报效明朝,做一个忠臣,故多次想绝食自杀,但最终经受不住 “ 美人 ” 的诱惑,失去了自尊,丢掉了人格,成为满清贵族杀害自己同胞的帮凶,流下了千古骂名。 下面,作者具体形象地描述了 “ 各种身份的说客 ” 对文天祥的诱降过程。 第一个登门劝降的是留梦炎。对留梦炎,作者先交代了他的身份:和文天祥 “ 同为南宋的状元宰相 ” ,然后指出两人“ 位同志不同 ” 。在文天祥保家卫国之时,他却破坏抗战,弃城弃职逃跑,最终投敌卖国卖家,成了可耻的汉奸卖国贼。作者在这里将留梦炎和文天祥作了对比 ,通过对比,留梦炎的丑恶嘴脸昭然若揭,文天祥人品的可贵得到突出。留梦炎之流为什么会蜕变成汉奸卖国贼?作者对此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并作了分析。作者认为是他们的 “ 不倒翁哲学 ” ,作者将这种投降哲学形象地称为 “ 有奶便是娘 ” 。在这里,作者气愤地发表议论: “ 这种 奶 里缺乏钙质。 ” 他们是软骨头,他们失去了人格!他们是 “ 精神侏儒 ” ,他们不识也7 / 16 不配听文天祥那气壮山河的诗句!在这里,作者连用两个感叹句表达了对留梦炎之流的痛恨,同时也表明了对文天祥的钦佩。文天祥最恨的就是卖国贼,故将前来劝降的留梦炎骂得鼠窜而去。元的第一次劝降以 失败告终。第二位来劝降的是九岁的南宋小皇帝赵。这对文天祥来说,是又一次更严峻的考验,因他宁死不降的原因就是忠于宋帝,而宋帝若叫他降,他将怎么办呢?对此,文天祥早已想好了应对之策,他用 “ 哭 ” 使宋帝 “ 无从开口 ” ,元的第二次劝降又一次失败。这次劝降,不但是对文天祥人格的考验,也是对他才能的考验。这样,一位宁死不屈、足智多谋的民族英雄活生生地站在我们眼前。软的不行来硬的,依靠汉奸不行,元人自己赤膊上阵了。第一位与文天祥交锋的是元中书平章政事阿合马。阿合马想以淫威气势压倒文天祥,文天祥不卑不亢,从容应对,弄得阿合马理 屈词穷,只好抛出其杀手锏:用杀头逼迫文天祥就范。在此,作者发出了一番感慨: “ 像文天祥这样的一代奇男,是杀头所能吓趴的吗?! ” 这句话是对阿合马浅陋的嘲讽,也是对文天祥的礼赞,句中饱含着作者浓郁的感情。作者由此联想到毛泽东关于人品人格最高层次标准的阐述,即太史公司马迁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的箴言。接着引用了文天祥经常用来勉励自己的话: “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 ” 这句话和毛泽东的标准惊人地相似,它一方面解释了文天祥能够保持伟8 / 16 大人格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对他人格的高度评价和赞美,崇敬爱戴之情溢 于言表。下面一段,作者描写了文天祥对阿合马的恐吓所作的反应, “ 昂首挺胸 ”“ 一脸不屑 ” 写出了他傲视敌人的神态, “ 要杀便杀 ” 道出了文天祥早已置生死于度外的决心。这使阿合马黔驴技穷,没能完成主子所给的任务。诱降的屡次失败并没能使忽必烈死心,这反而加强了他使文天祥降服的决心,因文天祥的价值便在此。作者说“ 这就见出了他的目力,一代政治家的战略巨眼 ” , “ 往往是那些敌对派别的首领,也就是对峙的双峰,才更为了解,更为识得对方的价值 ” 。这些句子实质上是从侧面折射文天祥的人品和才能,它也是作者从另一角度对文天祥的高度评价和赞美 。为使文天祥投降,忽必烈又想出给文天祥铐上长枷囚禁的方法,想以此 “ 耗蚀文天祥的锐气,消磨他的精神 ” ,从而达到目的。他们猜想文天祥肯定受不了这番折辱,因为这是比杀头还要厉害的惩罚。作者详细地描述了文天祥被囚禁一个月后元丞相孛罗亲自出马诱降文天祥的过程。作者先交代了当时 “ 天寒地冻,漫空飞雪 ” 的环境特点,为英雄的出场渲染了一种悲壮凄冷的气氛,接下来是一番唇枪舌剑的交锋。孛罗 “ 挖空心思,多方诘难,企图从根本上摧毁文天祥的自尊,以便乘隙诱归 ” ,文天祥抱着必死的决心,沉着应战,冷嘲热讽,这又使孛罗败下阵来,劝降又一次失败。元统治者只好继续囚禁文天祥,幻想以此达到自己的目9 / 16 的。 本部分写了文天祥与各种劝降者的交锋。他们既有元的重臣,也有宋的叛徒;既有与文天祥地位相平的前同僚,也有已成为元的傀儡的宋皇帝;所用方法既有软的也有硬的。文天祥经受住了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这使文天祥精神的内涵更丰富,使他的形象更伟大,使他的人格更崇高。在这里,作者采用以描述为主,兼有议论抒情的方法,形象地给我们展示了一代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满怀深情地高度评价了文天祥的崇高人格 。 第三部分,重点叙述文天祥创作正气歌的过程。 本部分首先交代元人以囚禁逼迫文天祥屈服这一事实。在此基础上,作者对这一事实发表了自己的感慨:站在文明文化的角度看,一位 700 年后 “ 犹然光芒四射 ” 的, “ 依然如钻石般璀璨 ” 的人物却被 “ 扼杀、窒息 ” ,是人类的灾难;但站在同样的角度看,正是灾难磨炼了文天祥的意志,考验了他的人格,体现了他的价值,使他为人类的文明文化内涵的“ 丰富、完满 ” 作出了贡献,故这是人类的一大骄傲。这是作者对文天祥人格的充分肯定和赞美。在此,作者又联想到了能体现文天祥人格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 他给后人留下的有形的宝贵财富 诗文。这样,作者由评述文天祥的人格转成对文天祥诗文的评述。关于最佳诗文的产生,作者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 “ 最为悲壮、高亢的诗文,往往是在人10 / 16 生最激烈、惨痛的漩涡里分娩。因为写它的不是笔,是生命的孤注一掷 ” ,然后列举了几个中外历史事例论证自己的观点。这几个事例一方面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另一方面,它还和文天祥写正气歌相类比,说明文天祥及其正气歌同那些历史人物及其作品一样光照千古;同时,它也引起了下文对正气歌的介绍。以下几段作者用他那传神之笔给我们介绍了这一气壮山河的 大作的创作过程。 作者先交代了文天祥创作正气歌的时间: 1281 年夏末的一个晚上。又介绍了环境特点:牢房中,苦热难耐的天气,难以入鼻的恶气浊气。然后想象到文天祥对自己艰难奋斗的一生的追忆,想到此时此景激起了创作传世名作正气歌的欲望。正气歌是文天祥崇高人格的真实写照,也是他能保持这种人格的动力和原因。 “ 天地间的正气、先贤们的正气仿佛已经流传灌注到了他的四肢百骸、关关节节 ” ,强风暴雨都不能打动他、使他动摇,他对它们 “ 浑身不觉 ” ,这也暗示了元人无论动用什么手段,也丝毫撼动不了浑身充满正气的文天祥。写到 这里,作者忍不住抒发对正气歌的赞美之情: “ 啊!古今的无穷雄文宝典,在这儿都要黯然失色。这不是寻常诗文,这是中华民族的慷慨呼啸。 ” 接着,作者借 “ 兴 ” 的手法引出正气歌是借文天祥之口 “ 为社会立言 ” 的说法,从而将他提升到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挖掘出了它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由此可见,文天祥固然是11 / 16 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但作者并没有只限于他自身,把他的行为看作孤立的偶然的现象,而是注重从历史的民族的高度,去寻找其形象的必然性、精神的永恒性。后面作者连用整齐的语句、诗化的语言、浓烈的感情,热情洋溢地歌颂了正气歌对世 间万物的影响。它也使文天祥最终完成了 “ 尘世的使命 ” , “ 跨入辉煌的天国 ” 。正气歌的最后四句又特别点出:那些具有 “ 正气 ” 的古代圣贤,虽已离去很久,但他们的光辉榜样仍然鼓舞着自己坚强不屈的意志。古代圣贤的浩然正气激励着文天祥,而文天祥身上的浩然正气又感动了上苍。文本最后写到 “ 室外,滂沱大雨裂天而下,夹杂着摧枯拉朽的电闪雷鸣,天空大地似乎将要崩裂交合了 ” 。这壮观的场面暗示着文天祥及其正气歌感动了苍穹大地。文天祥的高大形象 “ 俨如一尊山岳 ” ,永远矗立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至此,文天祥的生命历程达到了顶点,作者的 思想感情达到了高潮。文章戛然而止,让读者在震撼中回味思索。 通观全文,一位浑身充满正气,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形象跃然纸上;整齐、传神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读者;精辟的分析、中肯的评价揭示出文天祥精神的精髓之所在。读罢此文,我们会感受到文天祥的正气,感受到卞毓方的正气,我们也会浑身充满正气! 12 / 16 三、技巧鉴赏 1.丰富的想象 历史题材的散文要写得生动,除了详实的史料之外,还离不开丰富的想象。作者在充分参考史料的基础上,展开了大胆的想象。如第二部分写文天祥与几位劝降者的对话 ,既使行文生动,又表现出文天祥的忠贞;第三部分描写文天祥创作正气歌的过程,写牢狱情景,写室外天色,写天祥思索,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丰富的想象补充了史料的不足,增加了生动的细节,使文章更加摇曳多姿,使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2.真切的抒情 本文激情洋溢,感人至深。开篇就充满感情: “ 怦然令我心跳的,是他已活了 760 岁。 ” 这样以直接抒情开头,开篇就能吸引住读者,也令读者 “ 怦然心跳 ” 。有时候,作者采取间接抒情,把感情融入写景、叙事之中,如: “ 室外,滂沱大雨裂天而下,夹杂着摧枯拉朽的电闪雷鸣,天空大地似乎将 要崩裂交合了。天祥凝立不动,身形俨如一尊山岳! ” 这些抒情语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读后令人深思,令人振奋。 3.精当的议论 说理不必长篇大论,只需点到为止,这才耐人寻味,恰到好处。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往往忍不住自己也 “ 掺入 ” 进历史事件中来,以当代人的视角发几句议论。如第一部分写到13 / 16 文天祥自杀不成,作者说: “ 打量历史,我们只能作这般理解 日月还要从他的生命摄取更多的光华;社会还要从他的精神吸收更多的钙质 ” ;写到文天祥不理会留梦炎的劝降,作者又忍不住发表议论说: “ 真的,你让葵藿如何与狗尾巴草对话?你让铁石如 何与秽土论坚? ” 而且,作者还常常借题发挥,调侃揶揄一下现代人的弊病: “ 留梦炎之流的后人对乃祖的投降哲学又有发挥,最形象,最直白的是 有奶就是娘 ” 。这些议论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文章内涵,增加了文章容量。 四、疑难探究 疑难问题:有人认为,在南宋灭亡,元人统一天下的情况下,文天祥的宁死不屈显得没有意义,是不值得的。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探究思路:可从文天祥的精神对后世的影响这一角度考虑,允许发表不同的意见。 参考答案:民族英雄文天祥以其坚贞的民族气节和 “ 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 的战斗精神受到后人的 怀念和爱戴。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在国家危难之机,以文天祥为榜样,高唱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奔赴战场,含笑刑场。在对文天祥的民族气节赞颂的同时,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在南宋已不复存在,元人已统一全国的情况下,文天祥仍舍弃宝贵的生命,这是很不值得的。因为在封建社会,14 / 16 忠君和爱国是密不可分的,封建皇帝代表国家,忠于封建皇帝就等于爱国。南宋已亡,文天祥已无皇帝可忠,已无国家可忠,爱国从何谈起?我想,持这种意见的人太不了解文天祥,更不了解爱国的真正含义。文天祥被捕以后,南宋降将张弘范曾问过文天祥: “ 南宋 已不存在了,天下也已成了元人的天下,你为什么还不愿意为元人做事?文天祥对此的回答是: “ 君为轻,社稷为重。 ” 由此看来,文天祥眼中看中的并非哪个封建皇帝,而是 “ 社稷 ” ,也就是国家,他也没有狭隘地把皇帝和国家看成一个统一体。国家的独立、主权的完整在文天祥的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故文天祥在南宋皇帝投降后,仍然激励并领导人民继续进行抗元斗争。在狱中,文天祥受尽非人的折磨,经受住了各种各样的考验,保持了忠于国家民族、矢志不移的浩然正气。临刑时,他从容问左右曰: “ 何为南方? ” 有指之者,即向南再拜,说:“ 臣报国至此矣! ” 慷慨就义。曾参加过抗元斗争的王炎午在生祭文丞相文中说: “ 名相烈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