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5汽轮机级内损失及级效率解析.ppt_第1页
s25汽轮机级内损失及级效率解析.ppt_第2页
s25汽轮机级内损失及级效率解析.ppt_第3页
s25汽轮机级内损失及级效率解析.ppt_第4页
s25汽轮机级内损失及级效率解析.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节汽轮机的级内损失和级效率 一 级内损失 级内损失主要有叶高损失 扇形损失 叶轮摩擦损失 部分进汽损失 漏汽损失 湿汽损失等上述损失并不是每一级都同时存在 如 全周进汽的级就没有部分进汽损失 过热区工作的级就没有部分湿汽损失等 图 叶栅中的二次流示意图 a 双涡流示意图 b 附面层和压力分布示意图 腹面 压力图 附面层增厚区 对涡流动 一 叶高损失1 叶高损失的原因 1 端部附面层中的摩擦损失 2 二次流损失 叶高损失又称端部损失 它实质上是属于喷嘴和动叶的流动损失 它主要取决于叶高 2 叶高损失计算 叶高损失常用下列半经验公式计算 式中a 试验系数 单列级a 1 2 不包括扇形损失 或a 1 6 包括扇形损失 双列级a 2 为叶栅高度 对单列级为喷嘴高度 对双列级为各级叶栅平均高度 mm 叶高损失也可用下列半经验公式计算 式中a 试验系数 单列级a 9 9 双列级a 27 6 二 扇形损失1 产生原因 环形叶栅的节距 圆周速度及蒸汽参数均沿叶高发生变化 即这些数值均偏离了平均直径处的设计值 蒸汽流过时会增加流动损失 在等截面直叶片级的轴向间隙中 汽流还会径向流动引起损失 这些损失统称为扇形损失 a 环形叶栅的节距变化 b 平面叶栅 2 计算扇形损失的经验公式 扇形损失与径高比平方成反比 越小 越大 扇形损失越大 一般当 8 12时 采用等截面直叶片 存在扇形损失 当 8 12时 采用扭叶片 避免扇形损失 三 叶轮摩擦损失速度不同引起的摩擦损失1 叶轮摩擦损失的原因涡流引起的能量损失2 计算公式 影响叶轮摩擦损失的因素 圆周速度u 蒸汽的比容 级的平均直径dm及流量等 其中沿流动方向变化最大 高压级小 大 低压级大 小 反动级无叶轮 没有叶轮摩擦损失 减小叶轮摩擦损失的措施 1 尽量减小叶轮与隔板间腔室的容积 即减小叶轮与隔板间的轴向距离 2 尽可能提高叶轮表面的光洁度 四 部分进汽损失 部分进汽 将喷管布置在隔板的部分圆周上 使蒸汽沿部分圆弧进汽的方式 采用部分进汽的原因 使叶栅高度不小于15mm 部分进汽度 安装喷管的弧段长度与整个圆周长的比值 即 鼓风损失部分进汽损失产生的原因 斥汽损失 1 鼓风损失发生在不装喷管的弧段内 鼓风损失的计算 单列级 双列级 选择合适的部分进汽度减小鼓风损失的措施 加装护罩装置 如图所示 图 部分进汽时采用护罩的示意图 动叶片 护罩 叶轮 汽缸 2 斥汽损失 发生在装有喷管的进汽弧段内 斥汽损失的计算 喷管组数 与级型有关的系数 单列级双列级 合适的部分进汽度减少斥汽损失的措施 减少喷管组数部分进汽损失 减小部分进汽损失的措施 1 部分进汽度不宜太小 选取部分进汽度的原则是使叶高损失与部分进汽损失之和最小 2 减少喷管组数 以及减小两组喷管之间的间隙 五 漏汽损失隔板漏汽损失原因叶顶漏汽损失 1 隔板漏汽损失 1 产生原因 隔板中心孔与主轴之间存在间隙 且间隙前后的蒸汽存在压差 产生漏汽 引起损失 2 计算公式 减小隔板漏汽损失的措施 1 隔板与主轴之间装设隔板汽封 2 在动叶根部设置轴向汽封 3 在叶轮上开设平衡孔 并选择适当的反动度 使隔板漏汽从平衡孔流到级后 避免这部分汽流干扰主流 2 动叶顶部漏汽损失 1 损失产生的原因 动叶顶部与汽缸之间存在间隙 且间隙前后的蒸汽存在压差 产生漏汽而造成损失 2 叶顶漏汽损失的计算 或 3 减少漏汽损失措施 在围带上安装径向汽封和轴向汽封 对无围带的叶片 可将动叶顶部削薄以达到汽封的作用 尽量设法减小扭叶片顶部的反动度 用于反动级 六 湿汽损失1 原因 湿蒸汽中的一小部分蒸汽凝结成水滴 使做功的蒸汽量减少 挟带损失 蒸汽带动水滴运动时 造成两者之间的碰撞和摩擦 损耗一部分蒸汽动能 制动损失 扰流损失 水滴撞击在动叶片背弧上 四处飞溅 扰乱主流 水滴进入下级时 与汽流交叉 过冷损失 湿蒸汽在喷嘴中膨胀时 由于汽态变化非常快 蒸汽的一部分还来不及凝结成水 汽化潜热没有释放出来 形成了过饱和蒸汽或称过冷蒸汽 致使蒸汽的理想焓降减小 形成过冷损失 工质损失 2 湿汽损失计算 3 湿蒸汽对动叶片的危害 产生水蚀损伤 其中以动叶进汽边顶部背弧处最严重 由于侵蚀 叶片形成不平的海绵状表面 使级效率降低 同时侵蚀会改变叶片的振动和强度特性 是叶片断裂的起因 提高级效率和防止动叶水滴侵蚀损坏的措施 1 采用去湿装置 以减少湿蒸汽中的水份 常用的去湿装置 1 减少级前湿度提高蒸汽初温和降低初压 采用外置汽水分离和中间再热器 增加末级比焓降 降低凝汽器真空等 2 采取级内除湿 从喷嘴叶片的汽道除湿 采用空心喷嘴叶片 又称为内槽式除湿 可以排出大约35 40 的水分 从喷嘴叶片之后腔室除湿 汽轮机低压缸 从喷嘴中叶片之后除湿 由离心力分离出来的水分被引入叶片围带上部的除湿腔将水收集起来除掉 从工作叶片除湿 在工作叶片背弧上开齿形沟槽 水滴在离心力作用下进入沟槽至外缘排走 工作叶片之后腔室除湿 从工作叶片之后的腔室或专设的槽道排除水分是应用最广泛的除湿结构 3 降低叶片外缘圆周速度u 降低u对减少侵蚀十分重要 降低转速和减小末级叶片高度往往是从这一观点出发的 4 采用耐侵蚀材料 叶片的基体材料选用强度高 耐蚀的铬钢 一些大功率汽轮机末级叶片用钛合金制造 叶片表面覆盖防护层 在叶片上部1 3长度的叶片进口边的背弧采用高频电流焊接司太立合金覆盖层 二 汽轮机级的相对内效率和内功率 蒸汽流经汽轮机各级作功时存在损失 考虑级内各项损失后冲动级的热力过程线如图所示 级的有效比焓降 1千克蒸汽所具有的理想能量中最后在转轴上转变为有效功的那部分能量 级的相对内效率 级的有效比焓降与级的理想能量之比 即 或 级的相对内效率反映了级内能量转换的完善程度 它的大小与所选用的叶型 速比 反动度 叶栅高度等有密切的关系 也与蒸汽的性质 级的结构有关 级的内功率 可由级的有效焓降和蒸汽流量来确定 即 三 级内损失对最佳速比的影响 衡量级内能量转换过程完善程度的最终指标是级的相对内效率 能保证获得级的最大相对内效率的速比才是真正的最佳速比 级的相对内效率与速比的关系曲线是在轮周效率曲线的基础上 扣去级内其它各项损失之后得到的 级的相对内效率可表达为 结论 1 级的相对内效率最大值比轮周效率最大值要低 2 级内损失使级的相对内效率最高时的最佳速比小于轮周效率最高时的最佳速比 第六节扭叶片 1 沿叶高圆周速度不同引起的损失 演示文稿4 ppt2 沿叶高节距不同引起的损失 演示文稿4 ppt3 轴向间隙中汽流径向流动所引起的损失 演示文稿4 ppt 当径高比较小时 若仍以一元流动为依据 以平均直径处的参数计算 不考虑汽流参数沿叶高的变化 设计成直叶片 将产生很大的附加损失 使级效率显著下降 附加损失表现为 7 在喷嘴出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