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oc_第1页
北师大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oc_第2页
北师大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oc_第3页
北师大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oc_第4页
北师大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一、 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1. (5分)填空。(1)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_,_;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_,_。(2)渡荆门送别中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3)使至塞上描绘西北高原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4)庭下如积水空明,_,盖竹柏影也。二、 诗歌鉴赏 (共1题;共3分)2. (3分)阅读下面古诗文,回答后面小题。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这首诗首句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_的特点。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11分)3. (7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人琴俱亡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1)人琴俱亡选自 , 作者是(朝代)文学家刘义庆。(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语时了不悲子敬素好琴因恸绝良久(3)翻译下列句子。语时了不悲。因恸绝良久。(4)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中所含的两件事。(5)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 不调”说明了什么?4. (4分)阅读世说新语二则完成题目。 咏 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下列黑体划线的词 雪骤_差可拟_相委而去_入门不顾_(2)把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文 未若柳絮因风起。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3)“寒雪日、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陈太丘与友期 这篇短文给了我们在待人处世方面什么启示? 四、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0分)5. (6分)(2014包头)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问题。植物不失眠乔娟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它们很快就会入睡。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是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晚风飞舞,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他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像合欢树,不仅夜晚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1正是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结论出来了: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植物也一样,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选自网络有删改)(1)文章第段有什么作用?(2)现代科学家与达尔文对植物睡眠的原因分别如何解说?(3)第段中划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4)这篇说明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简要说明。(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植物也会睡眠,不同的植物睡眠的形式不同,有的用叶子睡眠,有的用花朵睡眠。B . 夜间气温低,容易产生露水,而叶片上如果积满了露水,叶片更容易受到伤害。C . 在夜晚,不同植物的叶子温度存在着微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植物是否进入睡眠而造成的。D . 有些植物还会“午休”,为的是降低光合作用,从而使叶子气孔关闭,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6. (14分)阅读散文唯有少年心,回答问题。整理书柜时,“刺啦”一阵响。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我一直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材,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得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 “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差”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随手“朱批”。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略有删改)(1)阅读原文-段,分别用四字短语依次概括作者找到的童年踪迹。(2)阅读第段,用原文句子回答画线句中。“我”一连串的翻书动作为什么如此细腻与温柔。(3)结合语境品析第段中“眉色飞舞”一词的妙处。(4)为什么“我”在“最简陋的功夫戏”中却能演绎“最最快活的童年”?(5)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为什么“我”却无从寻觅了?结合全文内容回答。五、 语言表达 (共1题;共1分)7. (1分)钱塘江的夜潮作者_,中国民俗学之父、民间文艺学家、诗人、散文家、教育家。他提出了民俗学结构体系的学说,并于90年代提出了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等新学说,其代表作有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下)、新的驿程、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钟敬文民俗学论集等。他被国内外学者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六、 名著阅读 (共1题;共5分)8. (5分)名著导读。 (1)法布尔的昆虫记自1923年经周作人的介绍至国内,90多年来,不断有各种出版社翻译整理,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影响了几代人的传世经典。比较对照下面两个翻译内容,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并简述理由。 花城出版社绿蚱蜢泽林出版社绿蛔蛔儿“我甚至见到过胆量惊人的蚱蜢窜起追扑晕头转向乱飞逃命的蝉,犹如在空中追逐云雀的苍鹰。与胆量过人的蚱蜢相比,猛禽略逊一筹。”“我甚至曾经目睹过蝈蝈儿追捕蝉的情景,它勇气百倍,而蝉则惊慌失措,飞行着逃窜。这就好像是雀鹰在高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不过,这靠掠夺为生的鸟儿却及不上蝈蝈儿。”(2)豆瓣网友“静水流深”在给昆虫记的书评中写道:“透过这厚厚的书,人们能看到的不仅仅是奇异的昆虫世界,还有一个科学家闪光的人格。”请你结合昆虫记举例谈谈这句话的理解。 七、 作文 (共1题;共5分)9. (5分)作文:请以“那一刻,我很幸福”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要有真情实感,不抄袭。不少于600字第 10 页 共 10 页参考答案一、 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