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岳阳楼记_第1页
第26课 岳阳楼记_第2页
第26课 岳阳楼记_第3页
第26课 岳阳楼记_第4页
第26课 岳阳楼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8 第 26 课 岳阳楼记 第 26 课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背诵全文;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要点】 重点:理解作者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的崇高思想境界。 难点: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设想】 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语段。 【教学步骤】 四课时 第一课时 2 / 28 【导入新课】 以一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岳阳楼记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人生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新课探究】 一、解题 1背景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2作者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 989 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 人民的痛苦感受深。 26 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3 / 28 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 “ 思荫 ” 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 “ 范文正公 ” 。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 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3解题 ( 1)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 “ 岳阳楼 ” ,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 2)什么叫记 古代的 “ 记 ” 是一种不定体。一般地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地写出来,都可以叫做“ 记 ” 。它可以全是叙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全是写景,柳宗元 的小石潭记,还可以兼有叙事、写景、状物、议论等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虽有不同,但目的都在于4 / 28 抒发作者的情思和抱负,或阐述对某些问题的观点。 “ 记 ”在写法上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作者不直接说,或基本不表露自己的观点或感情状态,而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例如桃花源记。另一类是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发生出情理,而常以 “ 卒 卒:完 章显志 ” 的方式表现出来。本文属于第二类。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畅,注意音韵铿锵。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谪守( zh)朝晖夕阴( hu)迁客骚人( so)霪雨( yn)霏霏( fi) 薄暮冥冥 (b)(mng)潜形( qin)岸芷汀兰( zhtng)皓月( ho) 心旷神怡( y)宠辱偕忘( xi)浩浩汤汤( shng)滕子京(tng)予观夫 (y)(f) 衔远山 (xin)潇湘 (xio)(xing) 怒号 (ho)樯倾楫催(qing)(j)嗟夫 (ji) 山岳潜形 (qin)波澜不惊 (ln)沙鸥翔集 (u)皓月千里 (ho)静影沉璧 (b) 2读课文,读 清句读。 5 / 28 读清句读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此次朗读 ,完全可以借助课文下的注解 ,理解字义、词义 ,把握句意。这样在重新朗读时 ,就能体味出语句的停顿 ,读得韵味十足。 指导: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骄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提问: “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怎么停顿。 讨论并归纳: 学生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乙: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丙: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甲与丙的节奏停顿都没有错,没有读破句,只是粗细的区别。学生乙的节奏停顿明显错误。 “ 刻 诗赋 ” 而不是“ 刻唐贤 ” 意义不清。 “ 于其上 ” 是介宾短语,不可拆开。节奏错误说明学生己对文意不够理解,应通过多读、多思,琅琅上口。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就是这个道理。 3学生有感情的自读,并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4熟读课文,对照注释,翻译并理解课文。 原文: 6 / 28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 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 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7 / 28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 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依我看来,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清晨,湖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的景象。前人已经描述得很详尽了。然而,(此地)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湘,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翻腾到空中;日 月星辰的光辉消失了,山岳也隐藏在阴霾之中;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歪斜,船桨折断;(特别是)在傍晚时分,湖上一片昏黑,(只听到)老虎的长声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来临),湖面平静,天光和水色交相辉映,碧绿的湖水一望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8 / 28 展翅高飞,时而落下聚集在一起,五光十色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的主革和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绿。有时 湖上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儿的影子犹如一块壁,静静的沉浸在水底,渔夫的歌声也响起来了,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唉!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不因环境顺心而高兴,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这样看来,进朝廷做官也担忧,退处江 湖也担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大概他们一定会说 “ 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 ” 吧!啊!除了这样的人,我还能扣谁同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复习第一堂课内容,找学生复述内容。 【新课探究】 一、整体感知、讨论课文的结构 1朗诵全文。 9 / 28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 6 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1 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 2 4 段):描写岳阳 楼周围的景色,写 “ 迁客骚人 ” 或悲或喜的 “ 览物之情 ” 。(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 2 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的景色并提出 “ 迁客骚人 ”“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的问题。 第二层( 3 4 段):写 “ 迁客骚人 ” 的 “ 览物之情 ” 因景而异。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 5 段):借对 “ 古仁人之心 ” 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第四部分( 6 段):点明作 “ 记 ” 的时间。 二、分析第一段。 1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2思考与讨论 ( 1)整体 分析:首段从 “ 庆历四年 ” 谈起,点出人物:滕子京,交代地点:巴陵郡:述说遭遇:谪守,指的是滕被御史中丞王拱辰奏贬岳州之事。 “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 一句极赞滕子京的政绩,这虽不免有过誉之词,但据巴陵县志记载,他着实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是个颇有点10 / 28 才干的官吏。然后在些基础上重修岳阳楼。其楼装饰一新,一定是彩壁辉煌,飞阁流丹,但作者并没有详细描述,只有一句 “ 增其旧制 ” 表明增设规模,增刻诗赋,是说明重修后其楼的骚趣雅致。从文章结构上看,也为下文 “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 埋下伏笔,最后一句,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密合题意,循题目的 “ 记 ” 字,交代作文的缘起,指的是滕子京绘一画洞庭晚秋图,派人带信和图去请范仲淹写 “ 记 ” 的事。 ( 2)首句中 “ 谪 ” 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 “ 凭栏不恸数场 ” 。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 “ 谪 ” 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 引导要点:从这个 “ 谪 ” 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 “ 迁客骚人 ” ,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着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 “ 古仁人 ” 那样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11 / 28 (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 1 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 “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的基础上 “ 重修岳阳楼 ” ,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 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 “ 迁客 ” 不同。 3齐背第一段。 三、分析第二段。 1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2思考与讨论 ( 1)整体分析: “ 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既是说明洞庭湖集岳州诸景之大成,又是说作者的笔墨是以它为主要描写对象,这便行云流水般地过渡到洞庭壮景的描绘上。 先写气势阔大。 “ 衔远山,吞长江 ” ,洞庭之于远山是“ 衔 ” ,于长江是 “ 吞 ” ,两个动词超神入化,赋予洞庭以宏阔的气象。凝练形象的语言既交代湖与山、湖与江之间的关 系,又描摹了洞庭巨嘴般的形象,将静止的景物注进入生命,变静态为动态。 次写水势浩大。 “ 浩浩汤汤 ” 。重叠式的用语写出烟波浩淼、浪涛汹涌的景象。尔后,把笔推开去, “ 横无际涯 ” ,极目12 / 28 而不见边际,盛夸范围寥廓。 再写景象变幻。 “ 朝晖夕阴 ” ,晨昏不同,明暗相异,自有说不尽的万千气象,最后,以总体性的描述和概括性的评论总括一句: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用 “ 大观 ” 同 “ 胜状 ” 呼应,文章肌理绵密。 作者拎起来后,再一笔宕开去: “ 前人之述备矣 ” 说明这不是作者笔墨中心,最后又用 “ 然则 ” 一词转过来,直入本文主旨 -随物赋 感,因景生情。 骚人 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 “ 迁客骚人 ” 若换成 “ 迁客诗人 ” 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 “ 骚人 ”比 “ 诗人 ” 有时还多一层 “ 恍然失志 ” 的意思,本文中 “ 骚人 ” 与 “ 迁客 ” 相配比较合适。 ( 2)这一段写 “ 岳阳楼之大观 ” ,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 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 “ 衔 ” 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 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 “ 吞 ” 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 “ 吞 ” 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 “ 衔 ” 、 “ 吞 ” 字连用,更使静景富13 / 28 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 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 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 “ 横无际涯 ” 的 “ 横 ” ,与 “ 广 ” 近义,但作者用 “ 横 ” 而不用 “ 广 ” ,因 “ 横 ” 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 “ 朝晖夕阴 ” 的 “ 晖 ” 换成 “ 晴 ” 字,义通顺,但作者用 “ 晖 ” 而不用 “ 晴 ” 字,因为 “ 晖 ” 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 “ 春和景明 ” 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 3)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 “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 “ 霆雨罪罪 ” 和 “ 春和景明 ” 的景象伏线。 “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 “ 情 ”“ 异 ” ,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 4)提问:第 2 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 “ 衔远山,吞 长江 ” ,如果把 “ 衔 ” 改为 “ 连 ” ,把 “ 吞 ” 改为 “ 接 ” 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 “ 衔 ”“ 吞 ” 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 “ 远山 ”“ 长江 ” 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14 / 28 “ 连 ”“ 接 ” 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 1)气势非凡: “ 衔远山,吞长江 ” 。 ( 2)宽阔无边: “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 。 ( 3)湖光山色: “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 ( 6)提问:作者没 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 “ 然则 ” 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 “ 迁客骚人 ” 的 “ 览物之情 ” 。 3齐背第二段。 四、总结 1-2 节的内容及词语。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找学生试背课文 1-2 节。 【新课探究】 一、分析阅读第三、四段: 1学生齐诵 3 4 节,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2问题探究 ( 1)整体分析: 这两段合在一起是文章的第三部分。 15 / 28 境界多变,作者笔墨亦多变。细心揣摩,具有这样几种描写特点: 有层次感。两种环境和两种不同的心境划出结构上的两大层次。先描景后写情,划出每一部分景与情之间的层次;先写白天再写夜晚,划出写景部分的景物层次。有着眼点,其一是天色,天雨霏霏和碧空万里;其二是湖光,浊浪、水鸟、舟船、游鱼、芷兰,其三是人情, “ 商旅不行 ” 和 “ 渔歌互答 ” 。有对比度。有景物上的明暗对比。其一是色调上的对比,于乱雨纷纷之日,阴风狂吼之时, “ 日星隐耀 ” 笼罩着一片昏暗的景象,尤在薄暮时分,天空和湖面迷茫冥冥。但是,暮春三月,就明媚,水天一色,游鱼闪光,尤在晚月临空之时,整个湖光浸染在月水之中。色调明丽、舒 美、妩媚。其二是气氛上的对比,前者狂风大作,令人战栗不止;虎啸猿啼,使人毛发倒立。后者是沙鸥自由飞翔,鱼儿悠然沉浮,渔歌此唱彼和,欣然怡然的气氛氤氲其中。其三是状态上的对比,环境恶劣时,一切都处在激烈变化的动态之中,风为号,浪为排,樯为倾,揖为摧。浪借风势,风催浪激,打翻了舟船,遏止航行,把洞庭上下搅得天地翻覆,而到境况平静时,一切都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中, “ 波澜不惊 ” ,湖光涟漪,鸟能飞翔栖息,鱼可游泳湖中,以动衬静。 “ 长烟一空 ” ,烟雾消散,玉轮东挂,能照千里大地,倍显静谧,而 “ 静影沉璧 ” ,月光似白璧,投入 水中,则更从静态上下16 / 28 笔;有情感上的悲喜对比。见 “ 风急天高猿啸哀 ” ,则触景伤怀。有别离国都的忧伤,有怀念故土的思情,有凄凉满目的慨叹,有担心谗毁的恐惧。 “ 感极而悲者矣 ” ,可想悲的程度。见春光万里气象新,则即景抒怀,宠辱得失一切都抛到九霄云外,临春风而欢愉,斟美酒而酣饮,自是另一番心情。 “ 其喜洋洋者矣 ” 。显出喜的情怀。 这两段文字,墨蕴彩色,淋漓尽致,并举两种瞩景睹物的不同感情和态度,形成判然不同的艺术画面,迥然有别的心理境界(内在实为一致)。这一段看来泼墨如注,似为全文重心,但都是为下文的议论作准备。 ( 2)问: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 “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和 “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 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作者选用了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描绘:连绵阴雨的天气、令人胆寒的风声、恐怖的浊浪、天色昏暗、交通阻绝,这是写的白天。夜间却是经常听到虎啸猿啼,等等,凄凉的气氛更加浓重了。(三峡就曾经引用民歌词 “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以 “ 猿呜 ” 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这 样的景物,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17 / 28 “ 异 ” 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这一段采用与上一段对照的写法。 “ 至若 ” 以下写昼景, “ 而或 ” 以下写夜景。写白天,写天写水,写天水相连的晴明;写沙鸥,写游鱼,更增添自由闲适的气氛;又写兰芒,生机勃勃,有色有香。写夜间,再次写天写水,有动有静,此时不再有恐怖凄凉的虎啸猿啼,却有悠扬动听的渔歌飘荡在湖面夜空。这样的景物怎能不令人陶醉其中?写了这样的景物,就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 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 “ 异 ” 字的又一方面。 ( 3)分别指名朗读第、段,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和作用。 朗读第 3 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 “ 悲 ” 的气氛,因己而悲。 朗读第 4 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 “ 喜 ” 的气氛,因物而喜。 3背诵第三、四段。 二、分析第五、六段 1学生齐诵 5 节,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2整体分析: 18 / 28 第 5 段是全篇的重心, 以 “ 嗟夫 ” 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 “ 居庙堂之高 ” 还是 “ 处江湖之远 ” ,忧国忧民之心不改, “ 进亦忧,退亦忧 ” ,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 一 句结语,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3问题探究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 “ 景 ” 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 “ 情 ” 。作为一篇“ 记 ” ,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 “ 嗟夫 ” 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 “ 古仁人之心 ” 来,并且指出 “ 古仁人之心 ” 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 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19 / 28 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提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 ()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不是忧 “ 民 ” ,便是忧 “ 君 ” 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 “ 进亦忧,退亦忧 ” ,可见他们的 “ 忧 ” 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 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 古仁人之心 ” 。 ()这种 “ 古仁人 ” 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 “ 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可见这种 “ 先忧后乐 ” 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 “ 假托 古人,自写怀抱 ” ,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20 / 28 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 5)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 “ 迁客骚人 ” 的 “ 悲 ”和 “ 喜 ”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 概括说明了 “ 迁客骚人 ” 的 “ 悲 ” ; “ 心旷神恰,宠辱偕忘 ” 概括说明了 “ 迁客骚人 ” 的 “ 喜 ” 。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 “ 古仁人之心 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 7)提问: “ 古仁 人之心 ” 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内涵是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 ( 8)提问: “ 古仁人 ” 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 “ 忧 ” :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 “ 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讲 “ 乐 ” , “ 后天下之乐而乐 ” 。 ( 9)提问: “ 进 ” 指什么? “ 退 ” 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 “ 进 ” 指 “ 居庙堂之高 ” ,在朝廷上做官;“ 退 ” 指 “ 处江湖之远 ” ,不在朝廷上做官。(借代) ( 10)提问: “ 微斯人 ” 的 “ 斯人 ” 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现箴之意。 21 / 28 ( 11)提问 :怎样理解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 “ 与民同乐 ” 的思想。孟子: “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这里说的 “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 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 12)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 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 “ 不以物喜 则忧其君 调明 “ 古六人之心 ” 的内涵,显示了 “ 古仁人 ” 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 “ 进亦忧,退亦忧 ” 的论断,突出一个 “ 忧 ” 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 “ 何时而乐 ” ,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 嗟夫! ” 一声长叹,撇开上文,转入感慨,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 ,继谓叹之后,进入对作者奉为楷范的 “ 古仁人之心 ” 的解说。 “ 何哉 ” 的设问,引起下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表示了与上两类人不同的处世方略,不因环 境的变化而更易心志,不以个人的得失而喜怒哀22 / 28 乐。入朝作官,则关心黎民百姓,一朝下野,就关心至尊君王, “ 然则何时乐耶? ” 再用 “ 然则 ” 转折,提出自己的忧乐观: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末尾,表示一定与此类人为同道,表达其志向的坚定不移,语意丰富,语气恳切。 三、难句解析: 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分析:()这是一个对偶句。 “ 锦鳞 ” 特指美丽的鱼。 () “ 翔 ” 跟 “ 集 ” 是一对反义词, “ 游 ” 跟 “ 泳 ” 也有反义因素。 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分析: “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 “ 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 ,也是对偶句,各又隐含着一个比喻,就是 “ 浮光如跃金,静影似沉壁 ” , “ 跃 ” ,不只是 “ 闪动 ” ,更有跃出水面的意思。一阵风吹来,微波涌起,峰尖在日光照耀下像是跳荡着的黄金。上句写水上之景,下句写水下之影。或说 “ 浮光跃金 ” ,从意思、从工整的对偶上看,应当接 “ 沉影静壁 ” , “ 静影沉壁 ” 实在是错综形式。 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乎 分析: “ 先 ” 、 “ 后 ” 的后面省去了介词 “ 于 ” 。就是 “ 在天下之忧先 ” 、 “ 在天下之乐后 ” 。 “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 ,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23 / 28 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 4说说 “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和 “ 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 两句中的 “ 异 ” 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的 “ 异 ” ,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 “ 迁客骚人 ” 不同的感触,即 “ 悲 ” 与 “ 喜 ” 两种不同的心境。 “ 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 的 “ 异 ” ,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 “ 迁客骚人 ” ,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 第四课时 【导入新课】 文言总结(作业) 【新课探究】 一、通假字 百废具兴( “ 具 ” 通 “ 俱 ” ,全,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 “ 属 ” 通 “ 嘱 ” ,嘱咐,嘱托。) 二、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 骚人:诗人 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薄暮冥冥:薄,迫近。 去国怀乡:去,离开 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24 / 28 在树上。 锦鳞游泳:锦鳞,指美丽的鱼儿。 连月不开开:放晴 三、词类活用: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 守 ” :名词作动词,“ 做 太守 ”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先 ” :形容词作状语 “ 在 之前 ” 。 “ 后 ” :形容词作状语 “ 在 之后 ” 。) 四、一词多义 和:政通人和(和乐)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通: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初极狭,才通人(通过)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 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 一:一碧万顷(一片)长烟一空(全) 极:南极潇湘(尽,直通)感极而悲者矣(极点)此乐何极(穷尽) 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国恒亡(国家 )则有去国怀乡(国都、朝廷) 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面山而居(居住)居十日25 / 28 (停了) 旷:则有心旷神怡(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宽广) 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因;因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凭)所以动心忍性(用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