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永久的悔_第1页
第2课 永久的悔_第2页
第2课 永久的悔_第3页
第2课 永久的悔_第4页
第2课 永久的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8 第 2 课 永久的悔 莲 山课件 m 第 2 课永久的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能力目标: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要点】 重点: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主 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教学步骤】 三课时 2 / 8 第一课时(总第 5 课时) 【导入新课】 文题入手,创建情景,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 【新课探究】 一、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教师结合课文注解简要介绍作者。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著有天竺新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 本文题为 “ 永久的悔 ” ,它的作者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 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 二、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词语的理解性听写(教师说出词语意思,学生写出本词) a、比喻依靠别人过活。(寄人篱下) 3 / 8 b、糊涂,不明事理。(懵懵懂懂) c、比喻非常容易 得到。(唾手可得) d、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立锥之地) e、只要弯下腰来拾,到处都是。(俯拾皆是) f、简单粗陋。(简陋) 3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作者悔什么?为什么悔?悔的表现是什么? 作者悔的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悔的原因是母亲受尽了苦难。悔的具体表现是第十段。 4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 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红的高粱饼。 白的、黄的、红的 ” 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 章始终。 5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 ?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 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 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 6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母亲4 / 8 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 7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 的苦难,更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写? 中间叙事部分主要叙写了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的苦。 写家庭的苦及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 “ 悔 ” 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 本文的结构层次: ( 1 2 段)开篇设疑:点出永久的悔。 ( 3 9 段)中间叙事:道明悔的缘由。 ( 10 11 段)结尾点题:突出永久的悔。 三、本课 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 “ 我 ” 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第二课时(总第 6 课时) 【导入新课】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分析课文。 5 / 8 【新课探究】 一、分析课文第 l、 2 自然段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 l、 2 自然段。 2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 “ 永久 ” 的悔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作者在第 1 段用了两个成语 “ 俯拾皆是 ” 和 “ 唾手可得 ” ,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 二、让学生阅读第 3 4 段 1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调。 2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3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 ,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4如何理解 “ 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6 / 8 距离 ”? 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 三、分析阅读 5-8 自然段 1让学生细读 5 8 段,掌握其内容。 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 “ 白的 与我们家无缘, 黄的 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 红的 。 ” 2但 “ 我 ” 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 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 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3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教师指导下领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第三课时(总第 7 课时) 【导入新课】 重点研读 9 一 ll 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新课探究】 1饱含深情地朗读 “ 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 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 。 7 / 8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 10 自然段 3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 痛。 “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 ,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啊!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情。 4以 “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 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踊跃发言,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联想自己的情况,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 5完成课堂练习 6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一般的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可让学生课外模仿作文。 7个性练习设计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 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 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 (如村边8 / 8 眺望、临终思念等 )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小结】 这是一篇现代记叙文。文章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回忆了过去的家庭生活,通过平凡小事来 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 “ 子欲养而亲不待 ” ,空悲切。文章语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