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针刺伤危害的预防和控制(完整版本).ppt_第1页
医务人员针刺伤危害的预防和控制(完整版本).ppt_第2页
医务人员针刺伤危害的预防和控制(完整版本).ppt_第3页
医务人员针刺伤危害的预防和控制(完整版本).ppt_第4页
医务人员针刺伤危害的预防和控制(完整版本).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务人员针刺伤危害的预防与控制 一 基本概念 1 职业暴露 由职业原因 接触到某种感染因素而发生某种疾病等情况 2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 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 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 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 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 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3 安全注射 由WHO提出 对接受注射者无害 对医务人员无害 所产生的废弃物对社会及他人无害 4 全面预防 即所有的病人均被视为具有传染性 接触病人应使用防护措施 美国CDC提出 5 标准预防 所有的病人均被视为具有潜在感染性病人 即认为病人的血液 体液 分泌物 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 必须进行隔离 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液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 接触上述物质者 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要防止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 又要防止非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 强调双向防护 即要预防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 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给病人 隔离的发展及标准预防 XX医院急诊科2523名病人血标本结果 HBV 18 HCV 5 HIV 6 感染血液中所含病毒 HIV感染者一个标点符号里足以容下2 3亿个HIV病毒 HBVHBsAg 1毫升血液中有1亿个感染剂量 每30秒钟便有一名医护工作者被污染针头扎伤 每年将有近百万次针头扎伤事故发生 冰山图 10 15 AIDS明确诊断 85 90 AIDS感染者未被诊断 所以 不要认为只有在血液中检测到病原体的个体才具有传染性 很可能一个被感染的人看上去和健康人一样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 性HIV传播途径母婴大众宣传3条血或血制品医务人员被HIV污染针头 注射器 皮肤穿刺器具等损伤 针刺伤的主要危害 使受伤者感染经血传播疾病 历史记录1924年 第一例白喉 1949年 第一例血库人 肝炎 1984年 第一例医务人员艾滋病 对受伤者心理伤害 二 职业危害风险的相关因素 1 刺伤相关因素 刺伤深度 接触路径 针刺比粘膜接触引起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器械种类和被污染液体的数量 大量血液比少量的血液引起感染的可能性大 中空针头感染的血量比解剖刀大得多 时间长短 一只刚从病人血管抽出的针头比一只数小时或几天前使用的针头传染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2 病人相关因素 病毒浓度 疾病阶段3 医护人员相关因素 安全教育 防护意识 自我保护措施 整体健康状况 预防接种 接触频率 安全用具于防护措施 HIV HBV HCV在病人群体中的普遍性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岗位特征 造成职业经皮损伤的器械种类 造成经皮损伤的器械使用 三 血源性传染病的流行趋势 据报道 全球有3亿乙肝病毒携带者 中国有1 2亿 海南CDC调查 全省乙肝感染占84 77 乙肝表抗携带者有16 5 4岁以下儿童乙肝感染为71 2 全国之首 母婴 医院 预防接种 HIV流行趋势 女性1997年41 上升到2003年底48 非洲60 女性占两条途径 亚洲印度第一 中国第二 全球 中国从2000年24位上升到17位 遍布全国各省市 针刺伤流行病学 职业分布 护士41 2 IV护士32 8 技术人员9 5 医生6 2 学生2 2 其他人员8 2 地点分布 针刺伤率 美国护士 80 100万次 年我国 150万次 年广州 87 5 武汉 88 湖南 81 8 北京 86 6 美国研究 1984年英国一护士首先感染HIV 针刺伤 2000年11月6日 美国克林顿总统签署了联邦针刺安全和防护法案 新法案明确 医务人员必须使用具有安全防护装置的医用尖利物 从而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降低工作时感染HIV 乙肝和丙肝等血源性疾病的可能性 四 预防与控制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应该谁对 安全 负责 你 还有你的雇主 卫生部2004年6月发布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试行 2004年6月1日起执行 5章十九条 总则 预防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指征 登记和报告 附则5章 2004年4月20日 在 安全注射研讨会 上正式成立了 中国安全注射联盟 卫生部牵头 推广安全和合理注射技术与器械 职业安全发展趋势 政府部门重视 美 中 医务人员大量相关研究 发生职业危害的群体努力 安全医疗护理用具的开发 针刺伤易发生环节 操作前 掰安瓶时 拔下针帽时 抽吸药 抽完药物重新套上针头帽时 操作中 各种注射 病人擅动 抽血时将血标本注入到试管内 操作后 丢弃前 拔针等 针刺伤预防与管理 一 更新观念 重视自身职业安全与健康 摆正经济核算与职业安全的关系 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 厂商提供 院长批准 护士使用 二 使用安全用具 安全注射器 安全输液器 针刺伤发生时间 三 为操作者提供随手可得的符合国际标准安全盒 四 执行操作程序 评价 评估 计划 实施 五 执行全面预防措施 六 规范操作行为 禁用双手回套针帽禁针头进行输液时第二次连接 禁直接传递锐器物 禁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头和针筒 及时处理用后锐器 培养良好操作技能及素质 七 伤口处理程序被针扎伤后应该怎么办 当你被针扎伤后 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血液 用流动水冲洗受伤部位 最后用碘酒消毒伤口 同时向你的上级汇报记录 并做常规检查 八 全面管理与控制 执行规程 建立制度 3R原则 认识 认清你该做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