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爱在屋檐下》教案_第1页
第一课  《爱在屋檐下》教案_第2页
第一课  《爱在屋檐下》教案_第3页
第一课  《爱在屋檐下》教案_第4页
第一课  《爱在屋檐下》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7 第一课 爱在屋檐下教案 第一课爱在屋檐下 一、我知我家(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家的涵义,认识家庭的特点及家庭关系的确立,明白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是不可选择的,了解父母的特点、家人的优秀品质。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与活动,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自己家庭的能力,培养学生感受并发扬良好家风、学习并继承家人优秀品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引导学生继承家庭的良好传统,学习家人的优秀 品质,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2对教学重难点的认识 教学重点:对 “ 家 ” 的理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视 “ 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 ” 的现实。 3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 我知我家 ” ,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家庭关系的确立,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和回答 “ 家是什么 ” 。二是与父母的关系不2 / 17 可选择,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父母的亲情,感谢父母赋予自己生命、对自己的养育,着重解决部分学生看不起家长、嫌弃家庭、不懂父母恩的问题。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 由于学生中存在相互攀比的现象,使得一些学生因家庭不富裕、父 母普通而埋怨家长没本事、没钱、没地位,看不起父母、嫌弃家庭、更谈不上感恩。针对这一心理,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视现实、爱自己父母的教育。就大多数学生而言,父母子女关系的确立基于血缘关系。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不可选择、无法改变。教学中应设计相关的活动,让学生感激父母给予生命,体会父母子女感情的天然和纯真。 2学生的需要: 家庭是学生最熟知的第一个社会环境,正是因为太熟悉了,反而不去思考其中的价值,不去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是很现实的社会问题。特别是作为独生子女,由于各种原因,过多地享受了家庭中长辈关爱, 反而想不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也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三、综合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 准备小时候与家人的全家福;学生向自己的长辈进行家庭访3 / 17 谈,使其对自己的家族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新课导入】 在我想有个家音乐声中出示三毛的漫画,体现对家的一种渴望。 引导思考:想要有个什么样的家?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特别想家、想父母的时候?回家的感觉是什么? 【教学过程】 1 “ 家 ” 的遐想 活动内容:请用一种水果来描述你对 “ 家 ” 的感觉? 根据你的理解,究竟什么才是家?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隐含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了什么,培养爱家、爱父母的情感。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顺利地开展本课的教学。 教师行为:归纳,家是一个地理位置,是我们的生活住所、人群集合体 但它又不同于这些,它最大的特点是 “ 有亲人,有亲情 ” 。 2我说我 “ 家 ” 活动内容:学生相互展示并交流自己准备的 “ 家庭照片 ” ,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 教师行为:由于不可能把每个人的故事都讲出来,教师在选取故事时要注意兼顾各种 “ 家 ” 的类型。在 “ 家 ” 的介绍4 / 17 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家庭关系的建立、家庭结构的类型和家庭功能。 教学建议:关于家庭的类型,教材只提及四个概念,即核心家庭、直系家庭、联合家庭、单亲家庭,学生看完后没什么印象。可以请学生写出自己家里都有哪些人?写完后请学生说出黑板上写的家庭各属于什么类型?学生马上再从书本中查找,一一辨别。关于家庭的功能,可让学生讨论在家里或与家人都有过哪些活动?并写到黑板上,然后归类。 3 “ 家 ” 的情结 阅读感悟:诺贝尔奖得主贝克特的剧本结局中,有这样一段:儿子对父亲吼: “ 混帐!你为什么生下我? ” 父亲 :“ 我不晓得。 ” 儿子: “ 什么?你不晓得什么? ” 父亲: “ 我不晓得生下的会是你! ” 设计意图:说明子女与父母之间是无法选择的,最重要的,是这层关系无法割舍。 阅读感悟:有一年年轻人向一位智者抱怨自己父母的平庸、家境的平凡。智者问: “ 假如有人用 100 万换你强健的四肢,你愿意吗? ” 年轻人回答: “ 不愿意。 ” 智者再问: “ 假如有人用 1000 万换你明亮的眼睛,你愿意吗? ” 年轻人摆手:“ 不愿意。 ” 智者接着问: “ 假如有人用 1 亿元换你健康的生命,你愿意吗? ” 年轻人连连摇头: “ 不愿意。 ” 智者说:“ 那就快感谢你的母亲吧,她一次性 馈赠给你超过一亿一千5 / 17 一百万的巨额财富。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父母要感恩而不是抱怨、嫌弃。明白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无法选择的,我们就应该学会接受。一个人所诞生的家庭是不可选择的,人们可以选择的是将要开创的家庭。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的不利状况,那是光荣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不必因为家境的某种窘迫而自卑,更不应该家境优裕而自傲。 教学建议:这一活动的结论,在教材的相关链接中已有答案。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可以提供相关具体实例(家贫出孝子、出才子的事例,家长地位不高但品德高尚的事例等)予以引导;注意保护 学生的家庭隐私,不宜强迫学生谈自己不愿意别人知晓的事;可以对学生中相互比家长地位高低、金钱多少的问题予以剖析;注意辨证看待家境的作用,引导学生发挥优势、发扬自强精神,避免消极因素的影响;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不能因为家境的差别而自傲或者自卑。 4绘一棵家庭树 活动内容:根据教材填写家庭树,知道自己与家人、亲戚的血脉关系。 设计意图:绘制家庭树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以自己的家庭作为研究的突破口,探究家庭演变与发展的普遍规律。让学生自己来思考、探索亲属之间的关系,在学生操作与实践的过程6 / 17 中,增强他们 对家的归属和热爱,为树立家庭责任感打下基础。同时,又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合作的意识。 教师行为:学生分小组开始动手绘制,学生画了树状的、示意图状的,教师肯定学生的绘图能力之后,要求在小组里介绍家庭树中所列出的亲属的基本情况,挑选出绘制比较好的“ 家庭树 ” ,拿到食物投影仪前向全班学生展示,并介绍家庭树中所列出的亲属的基本情况。 教学建议:这是学生了解自己家庭的一部分。对这个活动,不一定要求学生写出,可以让学生思考。因为这可能涉及学生的隐私。如果个别学生没有可谈的,或者个别家庭属于问题家庭,则不必让 学生讲,必要时可通过家庭的不可选择对这些学生加以开导。但对于好的家风、好的传统、家族里出的的名人,则可以让学生讲,因为这是光荣的事。 四、教学中的困惑 个别学生的家庭是悲哀的,如有的家长是犯罪分子,此时别的同学讲述自己家庭的优良传统、家人的优秀品质,越是感人,对他们的伤害越大。但这一环节在教学中应该呈现,如何处理 “ 体验好的家风与传统 ” 和 “ 呵护个别孩子受伤的心 ” 这两者关系,感到很困惑。 二、我爱我家(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7 / 17 知识目标:体会家庭中亲情的温暖,明白抚养和教 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义务,而父母也理应受到子女的孝敬。 能力目标:辨证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权利义务关系的能力;收集父母为家庭作贡献的具体事例的能力,感受家庭亲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和抚育,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培养学生权利与义务的意识,承担起自己的对家庭的责任。 2对教学重难点的认识 教学重点:感受家庭的温暖。 教学难点: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与家人一起营造温馨的家。 3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 我爱我家 ” ,主要讲三个问题。一是大人讲我小时候,主要是让学生回忆小时 候受父母呵护的甜蜜时光,把自己的童趣讲给同学听。二是无悔的奉献,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父母对家庭的贡献、父母的优秀品质。三是感受家庭温暖,主要从不同方面让学生体会父母所给予的爱、家庭的温暖。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 有些孩子可能在学校表现得很乖,对老师和同学都很温顺,但在家中却判若两人。孩子之所以会顶撞父母,对父母出言不逊,主要原因就是他们跟父母太熟悉了,不知珍惜身边的8 / 17 爱。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父母对他们的养育之恩,为了他们的成长父母要倾其一生的心血。 2学生的需要: 不少学生虽然每天与父母生 活在一起,但对父母的情况不一定知道,特别是父母的辛劳,即使学生看到了,也很少去体会。可以以 “ 说一说 ” 的形式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父母的了解情况,父母的生日、工作和辛劳。通过 “ 说 ” ,促使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对自己的生日、爱好全都知道,而不知道父母的?这样导入新课,学生更易信服。 三、综合设计思路 【新课导入】 在一个小生命还酝酿在母体的时候,已经倾注了家人对他的关爱,那就是他的名字。请学生说说他们的名字的用意。以此来体会家人的期待和关爱。 【教学过程】 1爱的回忆 活动内容:先让学生回忆小时候受父 母呵护的甜蜜时光,并把自己的童趣讲给同学听。再设问:在你的家庭中,有没有发生过令你感动的事?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回忆,感受家庭的温馨,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呵护。 教师行为:开展这一活动,一要注意正面引导,防止学生讨9 / 17 论亲子矛盾,而要着重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爱;二要注意辨证地看待这些事,因为许多家长对子女爱护有余,严格要求不足,所以要对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作具体分析。 2无悔的爱 活动内容:让学生填写表格,即 “ 在你家,下列事情通常由谁来做? ” 另外,讨论两个问题: “ 说说自己家中贡献最大的人是 谁,要说出具体理由 ” 和 “ 夸夸自己的父母,并讲给同学听 ” 。 教师行为: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一要让学生根据家庭情况如实填写,通过填写体会父母的贡献;二要引导学生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渗透在家尽责的教育;三是说说家人的贡献,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良好道德、优秀思想方面的精神贡献;四是找父母的优点,夸夸自己的父母。 教学建议:开展这一活动,可以不限于教材表格中所列的项目,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家中的事,凡学生能做的,要鼓励学生做,这既能培养学生能力,又能陶冶学生情操,而且有助于增进学生与父母的亲情,与父母更好地沟通。在学生的讨论中,可以讲 “ 大 ” 的事情,也可以讲感人的具体事例,有些小事反而更能体现父母的一片苦心,容易感动人。在活动中,要注意家庭有缺陷的学生的反应,防止伤害这些学生。 3爱的低诉: 10 / 17 活动内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写一段他对母爱或父爱的认识,交流自己对这种爱曾经的误会或曾经的感动。 教师行为:呈现两个关 于母亲的故事(见附录),并引导学生用心感悟他对母爱或父爱的认识,并将优秀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意在让学生体会原来未曾注意的东西,也是丰富学生情感、促进其良知发展的重要环节。有的老师说,现在的学生不知感恩,不被感动,认为父母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的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体验,缺乏正确有效的引导。有的学生对家长不满甚至看不起父母,也与他们缺乏对父母的理解,不会感受或感受不到亲情呵护有关。因此,要通过这一活动,让同龄人自己教育自己,在轻松的氛围中深切感悟在家庭中获得的爱。 教学建议:开展这一活动,老师要善于引导,可以用具体事例来启发;要注意以情感人,烘托出良好氛围;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发动学生积极地说、积极地体验就行了;要有意识地从父母的良苦用心、子女的责任两个方面来启发,突出正面教育的效果。如果有学生从反面冲突来讲,要注意剖析分析的本意和期望,剖析其中所蕴涵的爱,把学生引导到爱父母、爱家庭上来。 4爱的告白: 活动内容:让学生给父母写寄言,即在感激父母抚育、理解11 / 17 父母心情的基础上,写几句话并交给父母,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心情。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活动,在于让学生与父母心灵碰 撞,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表达自己对父母的责任和决心。 教师行为: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第一步,可以让学生写父母的优点长处,也可以让学生写父母对自己的呵护和期望,还可以让学生写自己的感受和决心。第二步,在同学中互相交流,互相感染启发。第三步,把自己所写的交给父母,与父母沟通互动。 教学建议:在这一活动中,要注意展示学生的才气,如让他们写诗歌、散文等形式来写。要强调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避免说空话,避免应付。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情感和意志结合起来,即要把自己的决心和打算反映出来。这件事是一个学生与家长的互动 过程,要注意发挥家长的作用,如将学生的感受反馈给家长,有条件的可以让家长也给学生写寄言,在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5爱的成长: 活动内容:讨论:当你们的父母发生了矛盾,你是怎样做的?若父母一方或双方下岗怎么办?为了使你的家庭更美满,你还应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温馨的家庭需要全家人的齐心协力。 12 / 17 四、教学中存在的疑问 个别学生的家庭可能不幸,比如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或双方离开人世,甚至有学生受继父或继母的虐待等。对此,不宜这些学生将家庭情况公之于众,对他们要理解、保护,防止伤害这些学生。 我们的教学,只从一般意义上讲,从普遍现象讲,只是关与 “ 度 ” 的把握是个难题。 三、难报三春晖(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知识目标: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孝敬父母长辈要受道德的谴责,要承担法律责任;孝敬父母长辈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能力目标:辨证分析孝敬父母好处与不孝之坏处的能力,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的能力;孝亲敬长的具体行为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厌恶不孝行径的情感;体验尽孝后的快乐;树立家庭中的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观念。 2教学重难点的认识: 教学重点:如何孝敬父母。 教学难点:孝敬父母的道德和法律基础,防止愚孝。 3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13 / 17 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 “ 爱洒心间 ”, 主要让学生感悟父母对子女的爱心。课文由小峰与妈妈的故事引入,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二是 “ 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 ” ,主要有 5 层意思。 强调孝亲敬长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 要求学生能辨析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什么是孝的表现,什么是不孝的表现。 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谈尽孝后的感受。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明确今后怎样孝敬父母,体会尽孝的好处,为选择孝敬行为提供情 感基础。 在孝的问题上的是非界限。对父母的孝,不是古代的愚孝,也不是盲目的顺从。 对爷爷奶奶等祖辈要孝敬。本课最后,要求学生制定孝亲敬长的小计划,目的在于让学生知行统一,将自己在课堂所学的知识落实到行动中去。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 常言道: “ 身在福中不知福 ” ,加上成长中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心智不成熟,所以容易忽视父母的爱心,受到父母的呵护而不知温暖,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如何孝敬。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 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 14 / 17 2学生的需要: 本课内容较浅,不必作更多的准备。但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必要了解学生。主要了解学生对父母的态度,帮父母做家务的情况,即在孝敬父母长辈方面的好事和存在的问题。收集好人好事是为了课上宣传鼓励,找出问题意在加强教育的针对性。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咨询父母:自己的成长有哪些坎坷,哪些事最让父母操心。了解这些有助于学生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增强爱家、爱父母的情感。 三、综合设计思路 1爱洒心间 活动内容:出示材料:一封别样的信(见附录),引导思考:你能读懂母亲这样做的良苦用心吗? 设计意图:一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二是与教材中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效。 教师行为:引导相互交流并分享自己感受到的父母的爱。 2爱的回报 活动内容:小组竞赛,孝亲故事知多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 “ 孝亲 ” 的典例中感受榜样的力量,为自己 “ 孝亲 ” 行为提供借鉴。 活动内容:讨论: “ 你平时是怎样孝敬父母的?你认为孝敬父母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 ”“ 把自己尽孝后的感受谈出15 / 17 来与大 家分享。 ”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自己孝敬父母的做法和收获,达到同龄人互相教育、启发、感染的效果。 活动内容:讨论,遇到下列情形该怎么办: 父母只要我读好书,我该怎么办? 父母不让我做家务,该怎么办? 外出时应对父母说什么? 父母生病了,该怎么办? 当父母劳累一天下班回家,我该做些什么? 当父母烦恼时,我该怎么做? 作业未完成被老师留下来而迟归,我该怎么面对父母? 成绩没考时,该如何面对父母? 我想买电脑,父母认为我控制能力不强而不赞成,我该怎么办? 朋友来访,但父 母不喜欢,该怎么做?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把孝敬父母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上。孝敬父母表现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在与父母交往的任何活动中,都有孝与不孝的问题。通过这一活动,可以把学生孝敬父母的心意、表现与行为选择结合起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教学建议: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可以就教材所给材料进行讨论,通过分析、选择来判断是与非,进而明确应该如何16 / 17 对待父母。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题目都是开放性的,有许多可以辨析之处,关键是帮助学生树立为父母着想的观念,找出孝与不孝的出发点的不同。比如,成 绩要不要告诉父母,本身很复杂。就学生的权利而言,不告诉并不一定错。但如果从爱父母、孝敬父母出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与父母沟通,这对学生自己也有利。如果从怕批评、防父母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