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八中2010年初二语文半期试卷.doc_第1页
隆昌八中2010年初二语文半期试卷.doc_第2页
隆昌八中2010年初二语文半期试卷.doc_第3页
隆昌八中2010年初二语文半期试卷.doc_第4页
隆昌八中2010年初二语文半期试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隆昌八中2010年初二语文半期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题号一二三(一)(二)(三)(四)得分一、积累运用(37分)1、选下列加点字注意全对的一项( )(3分)A震悚(sng) 荒谬(mio) 溃退(ku) 锐不可当(dng)B要塞(si) 瞥见(bi) 惊骇(hi) 歼灭(qin)C俨然(yn) 幽咽(y)嫉妒(j)差使(chi)D阡陌(qin)匀称(chn)寒噤(jn)仄歪(z)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张皇失措 转弯抹角 走头无路 谈笑风生B、永垂不朽 穷愁撩倒 振聋发聩 言简意赅C、鬼鬼嵩嵩 众志城成 荡然无存 意想天开D、杯盘狼藉 得意洋洋 锲而不舍 踌躇满志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我们的人影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B、我给它们莴苣叶,它们吃了一点儿,所以不喜欢。C、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奔驰着。D、他们激动地在狭窄的指令舱里紧紧地握手。4、浏览下面一则新闻,按要求作答。(4分)反映1937年中国南京的战争灾难片南京!南京!4月16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首映礼,导演陆川携刘烨、范伟、高圆圆等演员到场,敬一丹、杨澜、许戈辉等众多名嘴也前来助阵。一如该片沉重的主题一样,昨天的首映礼凝重而感人。央视“大姐大”敬一丹则现场感谢陆川:“为什么要拍这样的电影?他说,是为让现在的青年知道,我们的先辈不是懦弱的,他们为这个国家、民族所做的是不会被忘记的。我们感谢他,感谢这部电影。”(1)根据第一段导语部分的概述,请把这则新闻压缩成不多于15字的一句新闻。 (2)习惯上,1937年的南京是血腥而懦弱的,而从主体部分看,南京!南京!似乎突破了习惯,请你说说它应当被感谢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5、在某此事物的身上似乎也可以看到人类自己的影子。依照下面救命的构思方式,写一句讽喻人类的文字。(可用备选事物,也可自选其他事物作答)(2分)示例:电视机自以为拥有一切,但无论想炫耀什么,都得完全听众人的摆布。备选事物:空调、台灯、电脑、稻穗、篮球 6、综合探究。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答。(8分)材料一:一位来自河南的老人每天用一辆破旧的板车推着他重病的妻子沿街乞讨,并跪谢每一位施舍他的好心人。材料二:一位身穿校服背着书包的青年学子低头站在熙熙攘攘的街边,胸前牌子上写着:因家中贫困无法继续学业,恳请各位施以援手。牌下附有某某中专的录取通知书。材料三:一个本来四肢健全的少年在众目睽睽之下将自己的双腿熟练地捆扎起来,转眼间改头换面变成了下肢“瘫痪”的残疾乞丐,一有人经过,就装出一副痛苦的模样,没人时他便满脸无所谓地坐起来东张西望。(1)根据上述材料,请结合你所了解的生活实际,试探究产生乞丐的原因。 (2)假设你分别遇到了上述材料中的三个乞讨者,你准备如何奉献自己的“爱心”?(3分)遇到贫困的老人: 遇到贫困的学生: 遇到“瘫痪”乞丐: (3)虽然我市有收容乞丐的救助站,但却门前冷落。如果你是救助站的一名工作人员,遇到一位寒风中瑟瑟发抖、年老体弱的乞丐,你会怎样劝说他自愿接受救助站的救助?(3分) 7、默写(8分)(1)望岳中表达站得高望得远这种思想境界,蕴含着深刻哲理,给人以启示的两句话是 , 。(2)杜甫春望一诗中因典型地写出了战火迷漫中人们共有的感受而传诵千古的名句是 , 。(3)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中比喻不与污浊的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的句子是 , 。(4)夜久语声绝, 。(5) ,恨别鸟惊心。二、阅读理解(49分)(一)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8、在括号中填写省略的内容。(2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9、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3)无论魏晋 (4)处处志之 10、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本文中的“ ”一句;出自本文的另一个成语是 ,现在的常用义是 。(2分)11、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12、翻译下列句子(2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3、写出渔人和桃花源中的人在酒桌上的对话,要求写出双方说话的神情态度。(2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文中画线句子的句式是(1分)A、省略句 B、判断句 C、被动句15、用上面文段中的原句回答(2分)(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中品质的语句是: (2)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俗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16、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 的“牡丹之爱”?(4分) 1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人多而爱莲的人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 ,这句话讽刺了 的社会世态。(2分)18、下列诗句中咏菊的有 ,咏莲的有 ,咏牡丹的有 。(可多选)(3分)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B、秋丛绕舍以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C、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D、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E、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三)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13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9、文段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外貌描写,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2分) 20、选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怎样的?(2分) 21、选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2分) 22、选段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父亲的背影?这位父亲给你怎样的印象?(3分) 23、选文中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的心理?(2分) 24、在你的记忆宝库中,是否也留存着上文一样精彩的瞬间?是否也有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母亲、父亲或其他)定格?请用你的笔告诉我们吧,那一定很感动人心的。(2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向一棵树鞠躬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天天从它跟前走过,竞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竞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25、第2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2分) 26、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1)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2分) (2)于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