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号 0808127 毕业(学位)论文( 2012 届本科) 题 目: 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交能力的关系研究 以河西学院为例 学 院: 教师教育学院 专 业: 应用心理学 作者姓名: 牛芳龙 指导教师: 王欢 职称: 讲师 完成日期: 2012 年 6 月 5 日 二一二 年 六 月河西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年 月 日河西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论文题目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交能力的关系研究以河西学院为例作者姓名牛芳龙所属学院、专业、年级 教师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08级1班指导教师姓名、职称王欢 讲师任务下达日期2011-11-14一、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1.在学术道德上,必须单独完成并且原创,杜绝抄袭拼凑;2.在写作程序上,按照学校及指导教师规定的毕业论文写作程序进行,逐步完成;3.在写作格式上,要严格遵守河西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与要求,不得存在错误;4.在问卷调查过程中,要严格注意实测过程及数据的统计过程,以确保最终结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5.在写作内容上,鼓励学术创新,但要求对大胆的假设予以细心的求证,注意观点的合理性、论证的逻辑性,避免论据与论点的脱节及结论的唐突。二、论文(设计)中应该注意的其他问题 三.文献资料获取的方法和途径1.通过中国知网(cnki)搜索相关文献资料。2.在图书馆查阅相关学术专著。3.通过优秀硕士论文库搜索、参阅优秀论文等资料。4.通过指导教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四.需要收集和参阅的文献资料1岑国祯.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育公版社,1996.2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辞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3周家华,王金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桂世权.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5刘晓新,毕爱萍.人际交往心理学M.首都示范大学出版社,2003.6高湘萍,崔丽莹.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7桂世权.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教研室意见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学院意见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河西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 文 题 目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交能力的关系研究以河西学院为例作者姓名牛芳龙所属学院、专业、年级 教师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08班指导教师姓名、职称王欢 讲师预计字数6000字开题日期2011-12-10一、国内外研究的基本现状国外对孤独感进行过许多研究,有研究者明确了引起人们孤独感的两种特征。一是有孤独感的人倾向于在社交时对他人和自己给予严厉的、苛刻的评价;二是许多有孤独感的人缺乏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从而使他们无法与他人建立持久的关系。Claudia和Larry(1999)在对老年人的社交与孤独感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己婚但是没有子女或者朋友的老年人拥有很高的孤独感。国内学者俞国良、辛自强等(2000)认为儿童孤独感与同伴群体家庭功能与孤独感的关系要通过社会能力和行为、同伴接受性等中介变量实现。邹弘(1998)考察了同伴地位和学校适应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发现被同伴拒绝、没有朋友或虽有朋友却不能满足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都与孤独感有关。周宗奎、范翠英(2003)研究了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的关系,发现焦虑程度是影响其孤独感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消极退缩的儿童往往因为社交焦虑而把自己从同伴群体中孤立出来,因此,与同龄人相比,消极退缩的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次数较少,独处的时间更多,从而增加了他们体验孤立和孤独的机会。由此可看出人际关系问题仍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障碍。二、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目前关于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有关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的相关性研究并不多见,而现有的一些研究又多局限于定性分析,并且缺乏本土化的量表用于研究。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本研究采用孤独感问卷和本土化的社交能力量表、对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而探讨大学生的孤独感问题的理论意义有,为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已有研究中的结论,而其实践意义有,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治疗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帮助大学生提升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并且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三、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研究思路:本研究的主要思路是采用UCLA孤独量表和人际交往能力问卷进行调查研究,选取200名河西学院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调查,以此来研究河西学院大学生的孤独感情况和人际交往能力情况,进而探讨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交能力的关系。研究方法:1.文献法:查阅相关文献,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有关孤独感与社交能力的资料来完成本研究。2.测量法:运用UCLA孤独量表和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测量,问卷施测以个体测试的方式进行,时间大约为20分钟。3.对所得的数据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四、论文(设计)进度安排阶段论文(设计)各阶段名称起止日期1收集资料并制定论文计划2011年12月10日2011年12月底2发放问卷、调查研究2012年3月初2012年3月中旬3收回问卷、数据统计分析2012年3月中旬2012年4月初4毕业论文一稿2012年4月初2012年4月底5毕业论文二稿2012年5月初2012年5月中旬6毕业论文定稿 2012年5月中旬2012年5月底7论文答辩2012年6月初五、参考文献1. 泰勒(Taylor),佩普劳(Peplau),希尔斯(Sears)著,谢晓菲等译.社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2. 俞国良,辛自强,罗晓路.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心理学报2000,32(l):59-64. 3. 邹乱.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4. 周宗奎,赵冬梅,陈晶等,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32(4):70-80.5. 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辞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6骆光林,阮俊华,楼成礼等.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9,(7):113.7张翔,常保瑞,赵燕.不同性别及科系大学、三年级学生孤独感与心理健康差异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2):34-60.8李韬,姚斌,汪勇.大学生网络使用与孤独、抑郁的关系研究 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6):83-85.9. 吴剑,蒋威宜.孤独感及我国小学儿童孤独感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6(8):105-110.10. 王宏伟.浅析青少年的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J.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2003(1):19-22 .11. 陈富国,陈红.当代青少年孤独感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淄博师专学报,2006(3):20-22.六、指导教师意见 签 名: 年 月 日七、开题小组意见成绩签 名: 年 月 日教研室意见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学院意见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文献综述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人们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越来越方便。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在缩短,而心理距离却在加大,人们之间越来越缺少心灵的碰撞和感情的交流,因而对孤独的感受也在逐渐加深。孤独会给人们带来沮丧、无助、自卑、烦躁、抑郁等各种消极的体验。而大学生作为一个从校园向社会过渡的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发展出强烈而广泛的情感性需求的关键时期。随着大学生成人感的增多、年龄的增加、生活环境的改变,再加上竞争激烈,学习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其需求常常无法满足或者仅仅只能低水平的满足,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1概念界定1.1孤独感的定义关于孤独的心理学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国外各种学派都从自己的角度给孤独下了定义,精神分析学派对孤独的关注最早。Sullivan(1953)在1953年将孤独定义为个体与人接触的需要不能满足而产生的一种负向体验。Peplau,Russel和Heim认为当个体的社会关系网比预期的更小或更不满意时,孤独就会出现。Schmit(1983)则认为孤独是由于个人感受到他所拥有的人际关系与希望的人际关系之间的不一致而导致的。Rook(1984)认为,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和人际情境都可能成为孤独产生的导火索,因而孤独的定义应是个体被他人疏远、误解或拒绝,或者缺乏亲密的社会同伴,或者缺少获得人际融合和情感亲密的活动时,体验到的一种持续的令人痛苦的情感。我国学者也对孤独进行了描述,黄希庭(2004)认为孤独是一种负向的情绪体验,是个体渴望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却又无法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岑国祯(1996)将孤独定义为个体因在人际关系中未能满足自己的社会期望,在主观上产生自己被忽视、被遗忘、被他人认为是无足轻重的感受,从而引发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在对孤独感的分类上,Weiss(1973)将孤独分为两类:情绪孤独感和社会孤独感。情绪孤独感是指人们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孤独感,表现为缺乏亲密感;社会孤独感是人们社会整合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缺乏社会感时产生的孤独感。Young和Beck(1979)曾将孤独区分为长期性孤独、情境性孤独和暂时性孤独。Gerson和Perlman(1979)及shaver(1985)也对孤独从时间上作了区别,他们认为孤独既可为短期的、可为一时性、境遇性的,也可以是长期性的或特质性的。前者即Young所说的暂时性和情境性孤独,统称为状态孤独;后者称之为特制孤独,可能是一种漫长的和长期存在的慢性孤独,是个体长期人际关系不良或社交不足的反应,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格特质。尽管人们对孤独感的理解不同,定义不同,但是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孤独感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孤独感来自于人际关系的缺乏,它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的;其次,孤独感也是一种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而不一定非得处在社交孤立状态之中,一个人可在漫长的独处中毫无孤独感,也可以在众多人际关系中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最后,人们对孤独感的体验是不快乐的且令人痛苦的。总结起来,孤独感是一种痛苦的、主观性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体验。1.2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是指如何进行令双方都觉得有价值并感到愉快的交谈的知识。在我们身边常会有这样的人,初次见面时还可以和对方聊天说笑,但是随着交往时间延长和谈话内容的深入,往往变得退缩和被动,这可能是因为这类缺乏如何与人和谐交往的知识和能力。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是人际交往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主要是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生长环境等特点而形成的一个概念。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环境下,为了满足自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通过运用一定的交往手段,交往方式与他人或群体进行语言沟通、感情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素养的一种社会活动。1.3孤独感与社交能力国外对孤独感进行过许多研究,有研究者明确了引起人们孤独感的两种特征。一是有孤独感的人倾向于在社交时对他人和自己给予严厉的、苛刻的评价;二是许多有孤独感的人缺乏一些基本的社交能力,从而使他们无法与他人建立持久的关系。Claudia和Larry(1999)在对老年人的社交与孤独感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己婚但是没有子女或者朋友的老年人拥有很高的孤独感。Anna和Ekwall等人(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的看护者们可以通过帮助被看护人保持和发展社会交际网络来预防孤独感的产生。看护者要在老年人们变得脆弱之前逐步维持好他们的社会交际网络,因为健康的下降会使社交变得更困难。国内学者俞国良、辛自强等(2000)认为儿童孤独感与同伴群体家庭功能与孤独感的关系要通过社会能力和行为、同伴接受性等中介变量实现。邹弘(1998)考察了同伴地位和学校适应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发现被同伴拒绝、没有朋友或虽有朋友却不能满足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都与孤独感有关。周宗奎、范翠英(2003)研究了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的关系,发现焦虑程度是影响其孤独感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消极退缩的儿童往往因为社交焦虑而把自己从同伴群体中孤立出来,因此,与同龄人相比,消极退缩的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次数较少,独处的时间更多,从而增加了他们体验孤立和孤独的机会。Schmit和Sermat(1983)设计了一份量表来测量四种情况下人们的孤独感,即友谊、与家庭的关系、与异性的关系以及与团体的关系,用这个量表对某大学进行测验表明,大学生在所有项目上的平均得分通常为6到7分,得分越高说明越孤独;而在4种关系中,友谊类得分最高,其次为与团体的关系。由此可看出人际关系问题仍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障碍。由于许多人不懂得如何与人正当交往,致使白己与他人渐行渐远,从而进入了孤独的沙漠,甚而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情绪体验,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学习如何与人打交道,发展社交能力的好方法之一就是进行社交训练。由于在最初建立人际关系的时候就有困难,社交能力缺乏的人往往不可能主动去参加社交训练。国外学者做了很多这方面的细致研究,比如,Jones(1999)及其同事通过与孤独的和非孤独的人分别进行交谈,发现在孤独项目上得分高的人对他们的伙伴不太感兴趣,关于对方的问题提得很少,常常不能对于对方所说的加以评论,也较少向对方提供有关自己的信息;相反,这些孤独者更多的是谈论自己并且常介绍新的与对方的兴趣无关的话题。所以,我们常常感到与孤独者交往很乏味,他们不知道设身处地为别人多想一些,更多地是想到自己的感受,总是更多地活在自己的个人世界里。wittenberg等人(1986)考察了孤独者和非孤独者使用自我暴露的方式,结果发现孤独感程度很高的人们不能够掌握何时进行自我表露以及表露多少内容比较合适这些社交能力,这样往往让对方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这些孤独者的交往界限设置在哪里,并且感到他们忽冷忽热,难以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孤独感者也因为对方的不恰当反应同样认为自己在跟不合适的人交往,最终会越走越远。同样,许多研究发现孤独者更易于胆怯、内向并且社交谨慎,人际角色被动,因此孤独者建立和维持满意的人际关系变得因难,增加了孤独的可能(Horowitz,1982)。研究表明,社会性强的个体外向、喜欢参与社会活动,愿意主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对别人的情感反应也更为敏感,容易做出积极的响应,所以他们在家庭、社会生活中获得的情感支持和稳定连结会显著多于社会性弱的个体。他们的积极、主动、对别人的反应保持敏感都是建立满意人际关系的有利因素,使得他们体会到更少的孤独感。对于大学生而言,绝大多数人与家人接触、交流的时间并不多,所以社会性与爱情孤独的关系比与亲情孤独、社会孤独的关系更为密切。2我国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现状及取得的主要成果我国关于孤独感的大量研究是最近十年来的事情,通过对已有研究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已有研究主要涉及孤独感与大学生的性别、学历层次、年级、学科门类、学校性质、生源地等的层面的关系。2.1大学生性别与孤独感蒋艳菊、李艺敏、李新旺(2005)的研究表明,在性别变量上,大学男生在人际孤独感、 社会孤独感以及孤独感总分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大学女生;在自我孤独感维度上的得分却显著低于大学女生;男、女大学生在发展孤独感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这一研究结果与孟晋、王希林(2000)的研究是一致的,却与骆光林、李传银(1999)的大学生的孤独感在性别维度上差异不显著的研究结果相矛盾。2.2大学生的年级与孤独感李艺敏(2005)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年级在孤独感总分以及各维度上的效应非常显著,表明大学生不同生活阶段的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在社会孤独感维度上,一年级与二年级、四年级大学生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二年级与三年级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三年级与四年级大学生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人际孤独感维度上,一年级与三年级、 四年级大学生之间差异非常显著;二年级与三年级、四年级的大学生之间有显著差异;三年级与四年级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自我孤独感维度上,一年级与三年级、四年级大学生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二年级与三年级大学生之间差异极其显著。在发展孤独感维度上,一年级与二、三、四年级大学生之间有显著差异。在孤独感总分上,一年级与二、 三、四年级大学生之间差异极其显著。二年级与三年级大学生之间差异显著。说明大学新生在孤独感总分上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大学生,二年级与三年级大学生之间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这一研究结果与孟晋、骆光林、李传银(1999)等的研究结果相矛盾,他们认为大学生经常产生孤独感的比例基本上是由低年级向高年级逐渐递增,二、三年级间差异不显著。2.3大学生所在学校的性质与孤独感李艺敏(2005)等的研究表明,在人际孤独感方面,公办学校、民办学校与军队学校存在显著差异;在自我孤独感方面,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存在显著差异,民办学校与军队学校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发展孤独感方面,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孤独感总分上,民办学校与军队学校存在显著的差异。2.4大学生的生源地与孤独感在生源地变量上,李艺敏(2005)等的研究表明,生源地对大学生孤独感体验的影响在总分方面并不显著,但在人际孤独感维度上的差异却非常显著,具体表现为农村生源的大学生体验到更强烈的人际孤独感,原因可能是不同的早年生活环境、生活阅历以及经济差异等条件的影响所致,与骆光林、李传银(1999)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3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发展趋势3.1现有研究的不足第一,虽然孤独感的研究已经开展了30年,但即使是在今天,该领域的研究仍然是很不成熟的。纵观中西方关于孤独感的研究和测量,无论是在孤独感的概念、理论、预测指标和影响因素上,还是在孤独感的应对方式的研究上,学者们日前还都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第二,迄今为止以往对孤独感的研究多集中在儿童、老年两个年龄段,并且就特殊群体如离异家庭、学习困难儿童、流动人口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而对于大学生这个从青少年向成人过渡的具有相当可塑性的群体的孤独感研究还很不深入。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出强烈而广泛的社会性和情感性需求的关键时期,该年龄段容易出现心理闭锁、白我中心等特点,再加上一些环境因素如多元价值取向、高竞争和学习压力等,使其需求常常无法或仅仅是低水平地满足,在社会性和情感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孤独感作为一个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并对个体、社会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心理现象理应成为关注的焦点。第三,虽然以往研究者们都认同社交能力水平与孤独感有很高的相关,但是关于大学社交能力水平如何影响孤独感的定量研究还比较少;而关于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交能力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没有专门研究过。3.2本研究的发展趋势3.2.1大学生孤独感的跨文化研究以往的大学生孤独感研究往往是在某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而对大学生孤独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比较研究则较少,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孤独者的表现的共同因子方面研究也比较少。未来研究可以加大大学生孤独感跨文化研究的比较范围,譬如通过量化方式研究不同文化模式与大学生孤独感之间的作用机制;探究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孤独感的异同;探究不同文化模式下大学生孤独感的共同性等。3.2.2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使用的关系在未来可以采用混合研究模式,探讨网络使用的各种变量 (上网时间、上网时的心境、 上网者的个性人格、现实社会的人际状况、网络内容的种类和性质等 )与大学生孤独感之间的深层关系,以期揭示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与有效减少孤独感的条件。3.2.3大学生孤独感量表的本土化以往研究中,孤独感的测量多采用国外量表,或仅对国外量表进行必要的修订,这样做总会给人一种“新瓶装旧酒”的感觉。未来研究应从中国人的心理现实出发编制本土化的孤独感量表,只有运用本土化的研究工具才能更准确地测量自己人的心理特点。3.2.4大学生孤独感的团体干预在今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必要加强针对孤独感的教育活动和心理调控,采用团体干预引导大学生走出孤独的阴影,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交能力的关系研究以河西学院为例牛芳龙(河西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甘肃 张掖 734000)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200名河西学院大学生为样本,主要考察了性别、年级和城乡生源因素对我校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影响,以及我校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交能力水平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我校大学生孤独感水平在性别、年级和生源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孤独感水平显著高于女生,来自农村学生的孤独感水平显著高于来自城市学生的孤独感;大学生社交能力水平总体上在性别、年级和生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男生在适当拒绝和情感支持这两个维度上显著低于女生,一年级学生在情感支持上显著高于其他各年级学生,农村学生在主动交往和自我表露方面显著低于城市学生;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水平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社交能力水平 Abstract: In this study, a sample of 200 university students was studied by questionnaires. Mainly the factors of the gender, grade and the urban or rural influence on social skills leve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neliness level and social skills level.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x, grade, urban or rural. Loneliness level of mal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s. The loneliness level of rural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students from the city; Social skills level h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 grade and urban or rural, Male students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girls in appropriate rejection and emotional support dimensions. The lower grade students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higher students on emotion support. Rural students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urban students in active contacts and self-disclosure dimensions; there i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mong loneliness level and social skills, the level of social support and self-disclosure factor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level of loneliness.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Loneliness;Social skill level 1引言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人也许能够忍受诸如饥饿或压迫等各种痛苦,但却很难忍受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一种那就是全然的孤独。黄希庭(2004)认为孤独是一种负向的情绪体验,是个体渴望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却又无法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社交能力是指如何进行令双方都觉得有价值并感到愉快的交谈的知识。人类的本性是社会性,所以人们需要通过交往来融入到群体当中,然而由于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交技能,因此往往在与人交往时屡屡碰壁。在这个时候,如果他们遭遇挫折后自己不能够反省或者求助,而学校、家庭也不能帮助和引导他们,那么就有可能陷入人际障碍的漩涡中不能自拔,由最初的美好愿望变为逃避人际关系。由此可见,孤独感与社会交往的问题的存在,在大学校园里已不是片面特殊的心理现象,而是带有典型性,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因此,本文就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交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目前关于孤独感和社交能力的研究己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本研究采用孤独感问卷和本土化的社交能力量表、对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而探讨二者关系问题的理论意义有,一方面为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已有研究中的结论;而其实践意义有,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治疗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帮助大学生提升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并且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2研究方法2.1被试被试为河西学院大学生共200人,以班级为单位对在读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进行施测。总共收回有效问卷196份,问卷回收率为98。其中男生92人,女生104人;生源中来自农村的有100人,来自城市的有96人;大一的被试有50人,大二的被试有58人,大三的被试有47人,大四的被试有41人。196名被试的基本情况参见表1:表1 被试基本情况统计频率百分比性别男9246.9女10453.1生源城市9648.9农村10051.1年级一年级5025.5二年级5829.7三年级4723.9四年级4120.92.2研究工具2.2.1 UCLA孤独感量表该量表含有20个自评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4等级计分法,分为1=从不,2=很少,3=有时,4=一直。总分80分,得分越高表明孤独感越高,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8,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汪向东等,1999)。问卷附带调查项目包括:(被试的)性别、年龄、年级、来自城市(农村)。2.2.2人际交往能力问卷用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共包括40个题目,分为主动交往、适当拒绝、自我表露、冲突管理与情感支持等五个维度,每一个维度各有八个题目,用来测试被试的社交能力水平。量表采用五点记分,分别为:1=做不到,感觉极其不安并且没有把握,因此尽量逃避开、2=可以这么做,但感觉非常不安,并且处理起来有许多困难、3=能做,不过感觉稍有不安,并且处理起来有些困难、4=擅长这么做,感觉轻松,并且能够处理这类问题、5=非常擅长这么做,并且能够处理的非常出色。该问卷的克龙巴赫系数为0.87,问卷5个维度相隔三周的重测信度为0.78-0.86,所以说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魏源,2005)。3结果分析 本研究首先对河西学院大学生孤独感、社交能力水平的总体发展状况进行了探讨,考察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然后考察了性别、年级、生源对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影响,最后探讨了社交能力水平和孤独感的相关关系。3.1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总体状况为了考察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基本情况,我对参与本次调查的196名被试在各变量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进行了统计,具体结果见表2:表2 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各因子水平的统计分析及比较NMSD孤独感19658.35715.20207主动交往19622.18975.16330适当拒绝19623.04594.55541自我表露19620.07145.36800冲突管理19626.04594.52831情感支持19629.44395.55549人际交往总得分196128.794917.97475从上表描述统计的结果可以发现:(1)孤独感总平均分大约为58.36分,所以从总体来看,我校的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孤独感。(2)就社交能力水平各维度来看,在主动交往、适当拒绝、自我表露、冲突管理、情感支持等五个维度的平均值都在低分等级范围内(常模分别为23、24、23、24、30以下)。3.2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性别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了我校大学生在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上的性别差异,具体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我校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上存在明显差异,男生的孤独感水平明显高于女生(p0.01)。在社交能力水平上,有两个维度在性别上存在较明显差异,其中,男生在适当拒绝能力上不如女生会运用(p0.05),在情感支持上男生也不如女生获得多,在主动交往、自我表露、冲突管理、社交总分上无差异。表3 大学生在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上的性别差异变量性别N均值标准差TP孤独感男9255.00004.799482.935*.006女10452.57695.87232适当拒绝男9223.46153.66468-2.080*.026女10424.25694.83106情感支持男9226.69235.30460-4.355*.0216女10430.43755.32013注:*p0.05, *p0.01。3.3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年级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了大学生在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年级差异,具体结果见表4:表4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年级差异均值差 (I-J)标准误P孤独感一年级二年级1.76923*.87511.045三年级-1.380771.29909.289四年级-1.333211.01323.019四年级一年级1.33321*1.01323.029二年级3.10244*.99913.042三年级.04756*1.38567.013情感支持一年级二年级5.99780*.85476.000三年级4.11923*1.26889.001四年级4.60338*.98967.000注:*p0.05, *p0.01。* p0.001从上表的统计结果可以发现:(l)从各年级孤独感比较上,发现总体上大一学生与大二学生相比,孤独感水平偏高,且存在差异性(p0.05),大四学生与其他各年级学生相比,孤独感水平也高且也存在差异性(p0.05),而其他各年级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性。(2)在社交能力总分上,各年级之间并不显著差异。具体到各维度上,只有情感支持这一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性,经过分析,发现总体上大一比其他各年级学生在情感支持上得分高,并且差异性显著。而在主动交往、适当拒绝、自我表露和冲突管理维度上四个年级之间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4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生源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了大学生在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生源差异,具体结果见表5:表5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生源差异 生源地N均值标准差TP孤独感农村10054.50355.21357.646*.009城市9653.96235.19971主动交往农村10025.45455.19985-1.189*.016城市9624.46155.03891自我表露农村10023.78324.32018-1.236*.018城市9624.84917.49973注:*p0.05, *p0.01。结果表明,在孤独感程度上,农村学生要低于城市学生且差异性显著(p0.01)。在社交能力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主动交往、自我表露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性,城市学生在主动交往性上高于农村学生(p0.05),同样,城市学生在自我表露程度上也高于农村学生(p0.05)。而在适当拒绝、冲突管理、情感支持上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5孤独感与社交能力水平的相关分析采用Person相关分析,考察了大学生孤独感、社交能力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具体结果见表6:表6:孤独感与社交能力水平的相关分析孤独感主动交往适当拒绝自我表露冲突管理情感支持孤独感1-.016 *-.064*-.037*-.122 *-.123 *注:*p0.05, *p0.01, *p0.001从表6中可以看到,孤独感与社交能力水平各维度都存在显著负相关(p0.001),具体为:孤独感与主动交往存在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适当拒绝存在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自我表露存在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冲突管理存在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情感支持存在显著负相关。4讨论4.1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整体情况由于UCLA孤独感量表主要用来评价人们由于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一种负性情绪。所以,可以如此理解,我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因为感觉到自己所拥有的人际关系与其所希望拥有的人际关系差距太大而体验到一般的孤独感。而这一结论可以得到此前一些调查结果的支持。例如,孟晋(2002)对533名大学生的孤独感调查结果表明,有63%的被试处于高于一般人的社交孤立和情绪孤立中,甚至有3.9%的被试处于严重社交孤立和情绪孤立中。这些都说明孤独感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因为:其一,难以适应新的大学环境,从高中进入大学,所接触的一切都是陌生的,而以前的办法往往难以解决现在复杂多变的问题。其二,学业与竞争压力,外松内紧的学习环境和之后的就业压力使学生们无暇顾及与人交往,即使与人交往时也往往建立起较高的防御机制,人与人之间渐渐疏远,从而导致内心经常充满孤独感。其三,缺乏社交技巧,社会化的大学环境要求学生们运用更高的社交技巧来与周围人打交道,一旦与周围人搞不好关系就会受到冷落与忽视,个体就会体会到极大的孤独。在社交能力水平上,我校大学生在五个维度上得低分的人数较多,所以说我校的大学生中的社交能力水平还是偏低的。4.2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性别差异本次研究发现,性别差异在孤独感上表现为男生会体会到更高的孤独感水平,这与之前国内学者孟晋(2002)、蒋艳菊等人(2005)的研究结果一致。之所以出现男生孤独感水平较高的结果,这是因为大学时期虽然男女生都渴望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结识更多的朋友,但是与女生相比,男生可能对人际交往的标准更高一些,他们在交往中会更多的保持自己的独立个性和与众不同,更关注体现自己的个人价值,遇到事情时更趋向于独自解决,不轻易寻求帮助;而女生依赖性更多一些,没有亲密朋友的情况下有人陪伴也好,更容易屈从于小群体中。所以,在人际交往中男生更难以达到自己期望的社交标准,会更容易产生孤独感,所体会到的孤独感水平也会高于女生。在社交能力水平上统计结果表明男生在适当拒绝和情感支持两个社交能力维度上显著低于女生,也就是说,男生在如何恰当拒绝异性朋友或者熟人的不合理要求和伤害白己的行为这一能力上显著低于女生,同样,在给予他人关注与情感支持上这一能力上也不如女生。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男生在交往中可能更好面子,比女生更讲哥们义气,一旦拒绝对方的请求就等于是折了对方的面子。如果能够满足他人的要求可以表现得自己更有能力;还有男性不善于表达白己的心理和情感,说话更为直接,所以不能像女生那样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当朋友或家人遇到问题时,女生性格中温柔细致,体贴照顾的一面往往能够带给他人更多情感上的支持和慰藉,而男生往往倾向于更多地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帮助他人解决实际问题,他们会更多地选择默默用行动来表达对他人的支持。4.3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年级差异在孤独感程度上,结果显示一年级学生比二年级学生体会到更高的孤独感。这是由于大一新生刚踏进校园,对新生活特点的不熟悉会产生很多的不适应,而亲人和旧朋友又都不在身边,加之适应问题和远离家人亲友,一年级新生难免会感到孤单、寂寞,体会到较高的孤独感水平。而到了四年级,已经逐渐熟悉大学的日常活动,但日益增长的学业要求和各种竞争压力、人际关系和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同时要求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参与和应对,当面对众多问题且又难以解决的时候,学生的情绪性波动就会比较大,容易抑郁、悲伤和愤怒,而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正好处在自我封闭水平较高的阶段,不愿或者不懂如何求助,只好独自忍受各种情绪困扰,往往体会到更高的孤独感。可见,四年级的学生要比其他各年级的学生体会到更高的孤独感,情绪波动上也更为强烈。4.4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生源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孤独感存在着显著的城乡差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体会到更高的孤独感水平。该结果与骆光林等人(1999)、李传银(2000)的研究结论一致。产生这一城乡差异的原因有:由于城乡差别导致农村籍大学生的严重自卑心理,从农村到城市,由于他们在群体中地位的变化,心理没有重新定位而导致强烈的失落感,这与农村学校教育中忽视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家庭教育不利有关。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籍学生家庭条件不优越,有的很清苦,而高校开始施行收费制度,必然增加了部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所以大部分的农村学生在学业上都非常努力,但是由于价值观和金钱上的差异,他们不能够更大方、更无所顾忌的参加各种活动,而现在的大学生聚会和活动都需要一定数目的开销。为了寻找精神家园,就会在同乡会里寻找精神归宿,但还是没能充分融入到广阔的集体交往中来,必然会体会到较多的孤独感。在社交能力水平方面,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交往主动性和自我表露程度上都比城市学生低,再次印证了上面的结论。正因为农村大学生在心理上更为敏感,羞怯,自卑心更重一些,才会羞于主动交往,怕遭到拒绝而受挫。4.5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相互关系从相关分析的结果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交能力水平中的五个维度,即主动交往、适当拒绝、自我表露、冲突管理、情感支持之间都呈显著负相关,这一结果表明,孤独感与社交能力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性,具体来说,即社交能力水平越低,孤独感水平越高;越愿意积极主动参加活动、结交朋友的人孤独感越低,情绪起伏波动越大的人,孤独感水平越高。5结论我校大学生孤独感水平在性别、年级和生源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孤独感水平显著高于女生,相比较来说,一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孤独感水平显著高于二三年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来自农村学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877-1:2025 EN Plastics - Methods of exposure to solar radiation - Part 1: General guidance
- 【正版授权】 IEC 61850-10:2012/AMD1:2025 EN Amendment 1 -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systems for power utility automation - Part 10: Conformance testing
- 陶瓷彩绘考试题及答案
- 电力考试试题及答案
- 国企工会面试题及答案
- 中医针灸毕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 警校色觉测试题及答案
- 水果导购考试题及答案
- 校园信息化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金融精算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小红书商业影像婚美行业峰会
- GB/T 45304-2025干欧芹
- 高考改革生物培训
- 2025年民生民情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中外航海文化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 学校食堂保洁服务方案(技术标)
-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完整版课件
- 续贷款申请书范文
- 小孩上户口民族不一致委托书
- 2025年福建中闽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科研项目管理质量承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