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_第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_第2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_第3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_第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师生情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看图、初读课文。2学习生字词。教学过程:1仔细看图,说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图上还有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2总结看图的方法。(1)你是按什么顺序看这幅图的?(可从主要画面到次要画图,也可从次要画面到主要画面。主要画面是三位女同学,次要画面是雨伞、斗笠、书包、鸡蛋、吊瓶。)(2)除了按顺序观察图画外,还要注意什么?(还要根据画面合理地去想象画面以外的事物,扩充画面内容。)3打开书,找出与图相关的内容自己读读。4读全文,读准字音。5检查学生预习自学情况,学习生字、新词。“匆”:注意与“勿”区别。“蔼”: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尊”:书写时不要丢掉里面的小“一”;意思要与“遵”区分;查字典可查“丷”,也可查“寸”。“戴”:注意与“栽、载”区别。“累”:部首查字法“田”、“系”都可查到。“凑”:与“揍”区别。“补”:左边是“衣”字旁,不是“示”字旁。“输”:左面“车”末笔的横改提,先竖后提。“液”:右面“夜”的末笔是捺。“扰”:与“拢”不同。“扰”右面是“尤”;“拢”右面是“龙”。“玻”:“玻”与“波”组词进行区分。“璃”:倒数第二笔是竖提。“吊”:与“另”不同。“吊”下面是“巾”;“另”下面是“力”。“瓶”:右面的“瓦”有四笔,不要把第二、三笔各错分成两笔。“默”:左面“黑”的最后一个横笔和四点都是右上倾斜。理解词语:尊敬:重视而且恭敬地对待。肯定:一定,毫无疑问。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顺从:依照别人的意思,不违背,不反抗。深情:感情深厚。认识“憔、悴”两个字。6自由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7学生质疑:通过初读课文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还有什么问题?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养成尊敬老师的美德。2、能结合图画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阅读课文学习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事物的方法。3、练习用“首先然后最后”说一段话。教学过程:1看图回答问题:(1)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天气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下午放学后,在病房门口,天下着蒙蒙细雨。)(从同学们背着书包,病房门旁立着雨伞看出的。)(2)图上的三位同学在干什么?她们的心情怎样?(三位同学挤在一起,踮着脚,扒在玻璃窗上向里看的情景。)(她们迫切地希望早点看到老师。)(3)同学们为什么都非常尊敬和爱戴王老师?(因为王老师和蔼可亲,为了同学们健康成长,日夜操劳。所以,同学们尊敬、爱戴王老师。)2读课文,深入理解。(1)读第2自然段“心意”是什么意思?(对人的情意。)全班同学的心意是什么?(对老师的爱戴、尊敬、祝愿之情。)谁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朗读练习)(2)读第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她们为什么想早点儿看到王老师?(因为王老师为她们日夜操劳,累病了,她们要带去同学们的祝福,祝老师早日康复。)你还从哪个词、句中体会出什么?(3)读第4自然段:你从“顺从”一词中体会到了什么?(遵守纪律,懂礼貌)三个“也许”是什么意思?(根据图,谁也不知道她们看见了什么,只能是联想看到了什么。)师:看图作文,只有丰富的想象,才能丰富画面。她们还是深情地看着,等着,心里默默地祝愿着。“深情”在这里什么意思?(感情深厚。)她们在祝愿着什么?(老师早日康复,重返讲台,重返到她们的身边。)(4)有语气地读这一自然段。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领悟同学们尊敬老师、爱戴老师的一片深情。第三课时教学目的:完成课后练习。教学过程:读一段话,说说讲了几个意思,然后用画线的词说一段话。出示书中句子:见到老师,首先要告诉她,班里一切都好,请她安心养病;然后向她转达全班同学的问候;最后把同学们一个一个凑起来的鸡蛋送给她,要她补养身体。”(句子中用了“首先”、“然后”、“最后”这样的词语,把她们商量的几件连续要做的事情有序地叙述出来,增强了表达的条理性,这三件事是按先后顺序排列的,一般不宜前后相换。练习用这三个词说一句话时,要注意这个特点。)例1、开学的第一天,新接班的老师首先做了自我介绍,然后给大家提了些要求,最后把新书发给大家。例2、要想写好看图作文,首先要仔细观察图画,然后按顺序说说,最后把说的内容写下来。板书设计2 亲人第一课时目的:1指导看图,初知图意。2查字典自学生字、词。过程: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56个)除了汉族以外,其他民族都称为少数民族。各民族有各自的风俗习惯,有的少数民族还有自己独立的语言和文字。虽然我们是多民族国家,但各民族人民团结友爱,亲如一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看看不同民族的人民是怎样一起生活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2理解课题:齐读课题,说说什么叫“亲人”,谁是你的亲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3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她们各是哪个民族的,各有多大年纪,她们在干什么,联系图上的景物,想想她们会说什么?她们为什么那么亲热?4同桌交流观察的情况,说明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5班上交流,请25人发言。6总结观察方法:(先看图上有谁,在干什么;看旁边有哪些景物,说明了什么,也就是按从人到物的观察顺序进行观察。)7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8查字典,自学生字、词。(1)“硬”:最后一笔捺与撇相交。“朗”:在“硬朗”中读轻声。“县”:上边不是“目”。“毕”:上面“比”的右边是“匕”,不是“七”。“灵”:第二笔不出头。“便”:多音字组词来区别。“及”查“丿”,因为第一笔先写撇。第二笔是横折折折撇。“盐”:左上“土”的末笔横改提,右上“卜”的两笔相接不相交。“换”:右下不是“央”。“净”:注意部首。“眯”:左面是“目”,不是“月”。(2)组词族( ) 汉( ) 济( ) 竟( )旅( ) 汗( ) 挤( ) 竞( )换( ) 净( ) 眯( )唤( ) 静( ) 咪( )通过查字典,理解以下词义:经济:本课指生活上所需要的费用。及时:指需要的时候就立刻去做。本课指不拖延,准时。毕竟:到底,究竟,终于。灵便:灵活。本课指四肢灵活、敏捷。硬朗:指老人的身体健康。9读文,巩固字词。质疑。汉族、硬朗、县城、经济、毕竟、灵便、及时、替换、干净、笑眯眯、出来进去。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能看懂图意,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敬老助老是人的美好品德。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汉族与少数民族人民之间的真挚感情。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人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与想象相结合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一、学习第5、6自然段1、快速读文,思考: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图上的内容?(5、6自然段)2、请1人读5、6自然段,大家用“”画出老奶奶发现了“我”悄悄地帮她洗、晾衣服后,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然后看投影填空:老奶奶( )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 )捧着我的头,把( )脸紧贴着我的脸,( )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3、指名说说,括号里应该填哪些词语,老师把词语填在括号里。4、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出几点意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一是老奶奶对“我”的行为表示感激;二是表达了老奶奶对“我”的喜爱之情;三是老奶奶把“我”当成了亲人。)(从老奶奶的语言中体会出:自己的女儿都没能这样照顾她,而我们母女俩却主动、热心地照顾她,超过了自己的女儿。)5、有语气地练读,请1或2人汇报。二、学习第13自然段1、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分小组围绕课文13自然段讨论,希望同学们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小组汇报,归纳如下:(1)老奶奶年纪大了,手脚不灵便,女儿又在县城工作,需要有人照顾;(2)尊重老人,照顾老人是一种美德,人人都应该做到;(3)各民族之间应团结,相互帮助,友好相处;(4)邻居之间也应互相照顾,互相关心。三、学习第4自然段1、请1人读,大家思考:“我们”帮老奶奶做了哪些事?而这些内容画面上没有,那么作者根据什么写出来的?2、小结:我们看图不仅要会看画面上的内容,还要会联想,推想,只有这样才能丰富画面,变静为动。四、理解课题1、老奶奶为什么说你们“真比我女儿还亲”?从这里体会出什么?(1)母女俩长期主动、热情、周到帮助,使老人深爱感动;(2)就连亲生女儿也难以做到;体现了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2、小结:她们并不是一家人,但胜似亲人,因此课题为亲人。五、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而小姑娘决心坚持把好事做下去。精神多么可嘉呀!)六、有语气朗读课文。附:板书设计3 灰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1读题,质疑:从题目你想到了什么?(灰雀什么样?它在哪儿?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以“灰雀”为题)2打开书,听老师范读课文,看看我们提出的哪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二、检查预习情况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郊”:左边的“交”是表音部分,末笔捺改点。“散”:可进行多音字组词练习。s3n s4n。“脯”:可进行多音字组词练习。p* f(。“蹦”:左面“足”的第六笔撇改竖,第七笔捺改提。“惹”:上面是“若”,不是“苦”。“仰”:右面不是“印”,比“印”少一笔。“渣”:右上的“木”,中竖不带钩。“定”:最后一笔是平捺。“或”:偏旁是“戈”字部;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倒数第二笔是“撇”不要忘写;最后一笔是点。“但”:右面的“旦”是表音部分。“肯”:下面第一笔是竖,不是撇。郊( )脯( )蹦( )若( )校( )哺( )崩( )惹( )仰( )渣( )但( )迎( )查( )担( )理解词义:郊外:城市外面。散步:随便走走。欢蹦乱跳:欢快而随意地蹦跳。惹人喜爱:惹,引起,引起人的喜爱。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说话。可惜:值得惋惜。肯定:本课是确定的意思。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指好的思想行为)。坚定:稳定坚强;不动摇。或态度坚决、果断。2练习朗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时爱护灰雀更爱孩子的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教学过程:一、理清课文层次1默读课文,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用“( )”画出来。2我们把课文按照不同时间划分为三个部分。过渡语:我们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二、学习第一部分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灰雀可爱的词语,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列宁喜欢灰雀?边读边画批。2汇报自学情况:(1)三只灰雀十分可爱;从“粉红”、“深红”、“欢蹦乱跳”等词看出。(2)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小灰雀;从“每次”、“都要”、“仰望”、“经常”等词语中看出。3填空,读一读,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投影)课后思考练习4过渡语:这么可爱的三只灰雀,会发生什么意外呢?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从“一天”到“男孩坚定地说”。)1请两名同学分角色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四组对话,其他同学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列宁,在说话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你想通过哪些词、句来体现这种心情?(1)同桌说一说,然后汇报:(一天,我(列宁)突然发现平日关心、照顾的三只灰雀少了一只,心里别提多着急了。)(我是从“找遍”、“问”、“自言自语”中体现出来的。)(2)练习读出列宁说话中的语气。(第一句表现出急切的心情;第二句表现出担心;第三句表现出惋惜;第四句表现出满怀希望。)(3)小结:列宁这些思想感情的变化,充分说明了他对灰雀的喜爱。2假如你就是这个小男孩,你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你想通过哪些词句来体现?(1)同桌交流,然后自由汇报。(我(小男孩)突然听列宁这么一问,十分惊慌,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于是,张口就说:“不知道。”说完怕列宁不信,紧接着又强调一遍:“我不知道。”) (当听到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色严寒,它怕冷。”看到列宁如此地怜惜、关爱这只美丽可爱的灰雀,“我”真想告诉他灰雀没有死,它被“我”捉回家了,因为“我”太喜欢它了。可是,话刚要出口,又被“我”吞回肚里,因为,“我”怕列宁知道此事后,会严厉地批评“我”。)(可是,“我”又听到列宁自言自语地话,知道他那么喜爱这只小灰雀,又为它的失踪而那么惋惜、伤心时,“我”再也不能不说实话了,于是,“我”婉转地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在列宁的追问下,“我”更加坚定了说出实话的决心。)(2)小结:由小男孩开始惊慌地说:“不知道。”到坚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这一矛盾的心理变化看出小男孩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3分角色练习对话,思考:列宁是怎样一步一步使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1)请同学们质疑、解疑。A列宁为什么问这个小男孩而不去问别人。(列宁善于观察,他过去肯定见过这个小男孩,从他的表现分析灰雀的失踪肯定和这个男孩有关系,所以就故意去问他。)B听了男孩的回答,列宁会怎么想?(孩子在回答列宁的问话时,显得恐慌,不知所措,更进一步证明失踪的灰雀与他有直接关系。)C列宁为什么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列宁的话中,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的觉悟,以情育人,体现了这位伟大领袖高超的教育艺术和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D列宁为什么要自言自语呢?(列宁自言自语,实际是说给小男孩听的。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看不见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听不到灰雀的歌声,别人心里会难过的。)(2)在列宁真情实感的启发下,男孩鼓起勇气说出了原来不敢讲的话,读孩子的话,体会男孩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心地善良、诚实。)过渡语:男孩说的话兑现了吗?四、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113自然段)默读1113自然段,质疑,解疑。1男孩送回了灰雀,为什么还低着头?(他还在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懊悔、内疚。)2列宁为什么不明明白白地问问男孩灰雀失而复回的原因?(事情已经很明显,没有必要再问,更主要的是列宁不愿让男孩难堪,说明列宁善解人意,也说明了列宁对小男孩的喜爱。)3为什么说男孩是诚实的?(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五、总结全文课文以灰雀为线索,记叙了它丢失又复回的经过。表现了伟大导师列宁喜爱灰雀,更爱诚实的孩子的崇高而伟大的爱。附:板书设计4 三个儿子教学目标:读懂故事,理解老爷爷的话,并从中得到启示。教学重难点: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教学过程:一、质疑引题: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呢?出示课题,学生读课题,导入新课“三个儿子”。二、检查预习情况(根据预习题目):读课文,通过预习你认识、学会了哪些生字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