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晶SiOxNy薄膜的发光特性研究.pdf_第1页
非晶SiOxNy薄膜的发光特性研究.pdf_第2页
非晶SiOxNy薄膜的发光特性研究.pdf_第3页
非晶SiOxNy薄膜的发光特性研究.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制造技术 工艺装备现代制造工程2 0 1 0 年第5 期 非晶S iO xN y 薄膜的发光特性研究 徐小华 李群 游泳 刘义保 东华理工大学物理系 抚州3 4 4 0 0 0 摘要 采用双离子束溅射沉积法制备S iO N 复合非晶薄膜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F T I R 及x 射线衍射谱 X P S 测试表 明 薄膜成分由S i O N 元素组成 在室温下可观察到样品有波长为4 0 0 a m 紫光 4 7 0 n t o 蓝光 的光致发光 根据测试 结果分析研究S iO N 薄膜的可能发光机理 波长为4 7 0 n m 处发光峰来自于硅基薄膜中中性氧空位缺陷 0 S i S i 0 是由于氧原子配位的二价硅的单态一单态之间的跃迁所致 其发光强度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变化 8 0 0 C 时最大 高 于8 0 0 0 C 时慢慢减弱 波长为4 0 0 1 1 1 1 1 发光峰的发射与薄膜中的S i 0 N 元素所形成的结构有关 它可能来自于S i O N 元 素结构所形成的发光中心 该峰位的强度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关键词 非晶 薄膜 光致发光 中图分类号 T N 3 0 4 0 5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 3 1 3 3 2 0 1 0 0 5 删3 0 4 L u m in e s ce n cech a r a ct e r is t ico fa m o r p h o u sS iO x N vt h inf ilm X UX ia o h u a L IQ u a Y O UY o n g L I UY i b a o D e p a r t m e n to fP h y s ics E a s tC h in aI n s t it u t eo fT e ch n o lo g y F u z h o u3 4 4 0 0 0 J ia n g x i C h in a A b s t r a ct T h es ilico no x y g e nn it r id e S iO N co m p o s it ea m o r p h o u sf ilm sa 托p r e p a r e db yd u a l io nb e a ms p u t t e r in g F F I Ra n d X P Se x p r e s st h a tt h ed o m in a n tco m p o s it io no ft h ef ilm sa r ee le m e n t so fS i 0a n dN T w olu m in e s ce n tb a n d s a t4 0 0 h ma n d 4 7 0 n m r e s p e ct iv e ly a 托o b s e r v e da tr o o mt e m p e r a t u r ef r o mP Ls p e ct r ao ft h ef ilm sa n da r ee x p la in e db yt h e irp o s s ib lelu m in e s ce n tm e ch a n is m s T h e4 7 0 n mp e a kisu s u a llya s cr ib e dt on e u t r a lo x y g e nv a ca n cy 0 2 兰S i S i暑0 2 a n dt h e4 0 0 n n lp r o b a b lyo r ig i n a r e sf r o mt h elu m in e s ce n cece n t e rw h ichisco m p o lo ft h eco m p le xs t r u ct u r eo fS i Oa n dN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t h e irlu m in e s ce n tin t e n s it yw illin cr e a s ew it hin cr e a s in ga n n e a lin gt e m p e r a t u r e K e yw o r d s a m o r p h o u s t h inf ilm p h o t o lu m in e s ce n ce O引言 硅作为目前最主要的半导体材料 在微电子器件 材料领域占有主流地位 硅基光电子集成是当今研究 的热点之一 要实现硅基光电子集成 就必须解决硅 基材料发光问题 以便与硅基上的波导器件 探测器 件 以及电学器件等集成在一起 形成可以进行光和 电信号的产生 传输 探测 放大和处理等功能的实用 集成器件 但由于硅是间接带隙半导体 电子不能直 接由导带底跃迁到价带顶而发出光子 基于动量守恒 定理 它只能发射或吸收一个声子 间接跃迁到价带 顶 这种间接跃迁的几率非常小 其发光效率比直接 带隙的 V 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G a A s I n 和P 等 低3 4 个数量级 所以硅基材料发光研究进展相当缓 慢 硅基材料发光器件成为硅基光电子集成的最大难 2 0 0 8 年教育部科技研究重点资助项目 2 0 8 0 6 7 题 硅基材料发光性质便成为最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1 9 9 0 年C a n h a m 论述多孔硅在室温下强可见光 致发光 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重视和强烈反响 促 进了硅基薄膜发光材料的研究 L B in s 旧1 指出 某种 新的直接带隙掺杂半导体发光材料可能存在于 S iO X 的体系旧j 对非晶S iO N 薄膜可见光致发光 以及诸如非晶S iN 等硅基合金材料良好光学属性的 报道 推动科学工作者对这种新型的S i O N 化合物 硅基发光材料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旧 氮气的离化率较低 目前大多数文献报道的制备 S iO N 薄膜方法为离子注入法 圳和化学气相沉积 C V D 法 1 0 1 3 本文尝试采用双离子柬溅射沉积方法 制备S iO N 薄膜 研究分析薄膜的发光特性及可能的 发光机制 6 3 现代制造工程2 0 1 0 年第5 期制造技术 工艺装备 1 试验样品的制备与测试 1 1 样品制备 本文采用双离子束薄膜沉积系统制备本试验系列 薄膜 双离子束中主溅射离子源主要用于引出惰性气体 或者掺杂元素气体 N 离子束 轰击靶材 产生溅射作 用 辅助离子源用于清洗和辅助离子轰击 在整个溅射 过程中可以边镀膜边清洗 以提高成膜质量 试验靶材为在高纯石英玻璃 S iO 片 咖1 0 0 n 珊 上 贴三片纯度为9 9 9 9 的硅片 试验用基片为P 型 单晶硅片 晶体晶向 密勒指数 为1 0 0 电阻率为 5 8 1 1 cm 清洗完后用氮气 M 吹干放入镀膜室 本试验采用氮气为溅射气体离子源 试验中加大主源气 体流量 以提高离子数量及能量 增大N 进入薄膜基质 的概率 薄膜制备好后 即对其进行各种测试与热退火 处理 另外 为方便对比 还用同样方法 相同工艺参数 在同一条件下制备了S i S iO S iO 复合薄膜 1 2 样品测试 采用S h im a t s u R F 5 4 0 型荧光分光光度计对样品 进行光致发光 P L 测量 激发光源为1 5 0 W 的氙灯 样品测试时用2 4 0 n m 波长激发 用H it a ch iH 6 0 0 A 一 型透射电子显微镜 T E M 分析样品的微区形貌和选 区电子衍射花样 S E A D 采用R ig a k uD M a x 3 C 型X 射线衍射仪 X R D C u K 射线 波长A 1 5 4 0 6 A 对 薄膜进行x 射线衍射分析 采用A V A T A R3 6 0 型傅里 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在室温下对样品进行红外光谱 I R 分析测试 采用P H l6 5 0 型光电子能谱仪 X P S M g K 射线 能量为1 2 5 3 6 e V 进行x 射线光电子能 谱分析 2 测试结果与讨论 图1 所示为S iO N 薄膜光致发光 P L 谱图 由 图1 可知 在退火前后状态下有波长为4 0 0 N m 和 4 7 0 n m 两个发光峰位 与图2 所示S i S iO 薄膜室温下 光致发光谱图 4o 比较 波长为4 7 0 n m 左右的发光峰 位仍存在 说明此峰位与掺氮无关 而波长约4 0 0 n m 的峰带为新的发光峰位 与S i S iO 薄膜波长为3 7 0 n m 的峰位 4 1 见图2 比较发生位移 说明氮元素进入后 薄膜结构发生改变 而引起波长为4 0 0 n m 峰位的产 生 样品在氮气气氛中进行退火后的P L 谱图如图1 中曲线b c所示 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 波长为4 0 0 n m 的发光强度也随之增大 说明升高温度能提高P L 的 发光强度 波长为4 7 0 n m 的峰强在8 0 0 时达到最大 越 嚼 巢 艇 毹 巢 魁 穰 呆 划 箭 米 图1S iO N 薄膜光致发光 P L 谱图 图2S i S iO 薄膜室温下光致发光 P L 谱图 1 0 0 0 时略有减弱 薄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F U R 谱图如图3 所 示 图3 a 为室温下S iO N 的F U R 谱图 与图3 b 所示 室温下S i S iO 的皿R 谱图区别较小 这表明 常温 下制备的S iO N 薄膜样品中没有探测到含氮结构存 在 可能的原因有 1 量少 2 没有形成可探测的含氮 结构 如图4 所示 分别对S iO N 薄膜样品在6 0 0 0 C 1 0 0 0 0 C 温度下退火后 在波数为9 4 6 cm 1 处出现S i N 的非对称伸缩模式的弱吸收峰 9 b 这说明 在高温 热处理条件下S iO N 薄膜逐渐形成S i O N 结构 F T I R 的测试结果显示 S i N 的吸收峰非常弱 经血离子溅射表面剥离后测得的S iO N 薄膜的 N 1s S i2 p 氮的ls 硅的2 p 子壳层电子能谱 的电子 X 射线衍射谱 X P S 特征峰如图5 所示 能量为 3 9 8 4 e V 时 见图5 a 对应的峰位是S i N0 1 6 文献 1 6 中有专门对S i N 元素结合能进行的测试分析 说明薄膜中的氮与硅结合 S i2 p 的特征峰对应的能量 为1 0 3 8 e V 见图5 b 对应于S i N 和S i O 说明S i与 O N 元素结合 引 通过图4 图5 分析可得出结论 氮进入薄膜并与硅结合形成S i O N 三稳定的结构 根据N 1 8 的特征峰谱图可以计算得到薄膜中的氮含 量较低 这在图3 所示薄膜F T I R 谱图中也体现出来 制造技术 工艺装备现代制造丁程2 0 1 0 年第5 期 j 面 魁 骥 拓 魍 趟 麓 按 嘲 2 0 0 01 6 0 01 2 0 08 0 0 波数 cm 1 a s io x N y 薄膜 j d 魁 鬻 摇 缎 2 0 0 01 6 0 01 2 0 01 0 3 38 0 0 波数 cm l b S i S i0 2 薄膜 图3 室温下薄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V r lR 谱图 图4 退火后S iO N 薄膜的F r lR 谱图 制备S iO N 薄膜选取的靶材为在石英靶上粘贴 三块硅片 以获得富硅结构薄膜 因此S iO N 薄膜样 品应为欠氧富硅结构 即薄膜存在着氧的空位缺陷 在众多文献中提到关于N O x 2 薄膜的发光机理 并且都把波长为4 6 0 4 7 0 n m 能量为2 6 2 7 e V 的 发光峰位归因于硅基薄膜中的富硅所引起的中性氧 空位缺陷 0 兰S i S is 0 是由于氧原子配位的二价 硅的单态 单态 一S i2 一一S i2 以及三态一单态 兰 S i 一S i2 之间的跃迁所致 3 1 5 川 此发光峰位与 掺杂无关 但是掺杂可能改变缺陷密度而引起发光强 度的变化 在未退火状态下可以看到 在波长为 4 7 0 n m 左右的发光强度 S i S iO 薄膜 见图2 明显比 S iO N 薄膜 见图1 曲线口 的大 可以肯定由于氮进 入富硅薄膜 使得此处峰强减弱 对薄膜N O N 样品高温退火后 波长为4 7 0 n m 处 的峰强呈现增大趋势 这极有可能由于高温状态下薄 膜中的缺陷密度增大而使得峰强增大 5 通常情况 下由于缺陷态产生的发光中心在高温状态下会使缺 陷密度减小 熔解因缺陷产生的发光中心 1 7 因此在 魁 氍 鹫 崩 聋 趟 爱 堑 甚 馨 4 0 0 图5S iO N 薄膜的N Is S U p 电子X P S 谱图 1 0 0 0 退火处理后 波长为4 7 0 n m 的峰强略微有所减 弱 从总体上说 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 得到样品的 P L 发光强度增强 来自S iO N O N 薄膜发光的报道 很多 但是就笔者所能获得的资料来看 几乎没有对 波长为4 0 0 n m 能量为3 1 e V 发光机理详细阐述的文 6 5 镐 拍 弘 勉 加 嬲 拍 孔 勉 现代制造工程2 0 1 0 年第5 期制造技a x 艺装备 献 对比S i S iO 薄膜P L 谱图 可以得出结论 正是N 元素的掺入对S iO N 薄膜发光产生了很大影响 这其 中氮元素与薄膜中硅元素的结合起了关键作用 F T I R X P S 测试表明 薄膜中少量的氮元素与硅元素结合 形成了氮氧化物结构 由此推断出 在富硅的硅基薄 膜中由于掺入氮元素而形成了S i O N 三元素组成的 网络结构 正是因为网络结构有可能形成新的发光中 心并存在于薄膜中 引起了4 0 0 n m 波长峰位的发射 而且 掺入氮元素能使薄膜结构更加稳定 从退火后 的样品P L 谱图可以看到 退火后波长为4 0 0 n m 处发 光峰强增强 说明s i O N 结构随温度升高变得愈稳 定 发光中心数量也随之增多 3 结语 本研究采用双离子束溅射沉积法制备S iO N 复 合薄膜 样品的X R D T E M 测试表明 薄膜呈非晶态 F T I R 及X P S 测试表明 薄膜结构由S i O N 元素组 成 在室温下可观察到样品有波长为4 0 0 h m 紫光 4 7 0 n m 蓝光 的光致发光 分析了S iO N 薄膜的可 能发光机制 4 7 0 n m 处发光峰为来自于硅基薄膜中中 性氧空位缺陷 O 兰S i S i O 是由于氧原子配位的 二价硅的单态 单态之间的跃迁所致 其发光强度随退 火温度升高而变化 8 0 0 cc时最大 高于8 0 0 时慢慢 减弱 波长为4 0 0 n m 发光峰的发射与薄膜中S i O N 三元素所形成的结构有关 它可能来自于S i O N 结 构所形成的发光中心 该峰位的强度随退火温度的升 高而增强 说明温度愈高 S i O N 三元素所形成的发 光中心密度愈大或者数量越多 参考文献 1 C a r d a a mLT S ilico nq u a n t u mw ir ea r r a yf a b r ica t io nb y e le ct r o ch e m ica la n dch e m ica ld is s o lu t io no fw 出璐 J A p p l P h y s L e t t 1 9 9 0 5 7 1 0 4 6 1 0 4 9 2 B r u sL P o t e n t ia lF u n ct io n sf o rS ilicaa n dZ e o lit eC a t a ly s t sB a s e do na bI n it ioC a lcu la t io n s J P h y s C h e m 1 9 9 4 9 8 3 5 1 5 3 5 1 8 3 A u g u s t in eBH I r e n eEA H eYJ e ta 1 V is ib leL ig llt E m is s io nf r o mT h inF ilm sC o n t a in in gS i O N a n dH J A p p l P h y s 1 9 9 5 7 8 4 0 2 0 4 0 2 3 4 O y o s h iK T a g a m iT T a n a k aSS S t r u ct u r eI n v e s t ig a t io no f S iI ico nG e lF ilm sb yI n f r a r e dS p e ct r o s co p y J A p p l P la y s 1 9 9 0 6 8 3 6 5 3 3 6 5 8 5 H o s o n oH A b eY O y o s h iK e ta 1 E f f e ct so fco im p la n t a t io no fs ilico na n dn it r o g e no ns t r u ct u r a ld e f e ct sa n d S i Nb o n df o r m a t io nins ilicag la s s J P h y s R e v B 6 7 8 9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9 9 1 4 3 1 1 9 6 6 一1 1 9 7 1 廖良生 刘小兵 熊祖洪 等 硅基S iN O C 薄膜的 光致发光 J 半导体学报 1 9 9 8 1 9 3 1 7 2 1 7 7 Z h a oJ M a oDS D in gZX e ta 1 S h o r t w a v e le n g t hp h o t o lu m in e s ce n cef r o ms ilico na n dn it r o g e nco im p la n t e d S i0 2f ilm s J A p p l P h y s L e t t 1 9 9 9 7 4 1 0 1 4 0 3 1 4 0 9 T y s ch e n k oIE Z h u r a v le vKS V a n d y s h e vEN e ta 1 S t u d yo fP h o t o lu m in e s ce n ceo fS iO N F ilm sI m p la n t e d W it hG e I o na n dA n n e a le du n d e rt h eC o n d it io n so f H y d r o s t a t icP r e s s u r e J E le c o p t P r o p S e I I I i 2 0 0 1 3 5 2 1 2 9 1 3 3 C h e v o f ie a nT S z e k e r e sA A le x a n d r o v aS O x id a t io no f N I m p la n t e dS ilico n O p t ica l a n dS t r u ct u r a l P r o p e r t ie s J S u r f a cea n dC o a t in gT e ch n o lo g y 2 0 0 2 1 5 1 1 5 2 2 8 1 2 8 6 A u g u s t in eBH H uYZ I r e n eEA A na n n e a lin gs t u d y o flu m in e s ce n ta m o r p h o u ss ilico n r ichs ilico no x y n it r id e t h inf ilm s J A p p l P h y s L e t t 1 9 9 5 6 7 2 5 3 6 9 4 3 6 9 8 陈俊芳 王为乡 廖常俊 等 E C R P E C V D 制备 S i N 薄膜的光学特性研究 J 光子学报 1 9 9 7 2 6 9 N o m aT S e o lKS K a t oH e ta 1 O r ig ino fp h o t o lu m i u e s ce n cea r o u n d2 6 2 9e Vins ilico no x y n it r id e J A p p l p h y s L e t t 2 0 0 1 7 9 1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