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新教材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全册教案_第1页
2016年新教材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全册教案_第2页
2016年新教材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全册教案_第3页
2016年新教材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全册教案_第4页
2016年新教材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 年新教材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 册 数学集体备课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 第一课时 :(认识容量和升)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包括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容量单位经常用来度量容器里容纳液体的体积。本册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容量和容量单位,是因为这一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尽量早点教学容量以及容量单位,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由于在体积之前教学,因此采取了直观认识、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 第一道例题通过三个活动使学生从不同的层次认识容量这 一新的概念,同时产生认识容量单位的心里需求,由此过渡到第二道例题容量单位“升”的教学,感受升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验认识 1升容量的大小,从感性上认识 1升有多少。 “想想做做”培养学生以不同的方法比较容器的容量,认识容量单位“升”。 学情分析: 学生的已有生活知识经验是: 盛的水就越多; 一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建立“容量”概念的表象至关重要,并为深层次理解“容量”的含义打下基础,学生建立概念的线索是“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的具体化”。第二个已有知识经 验对学生正确理解、体会“ 1升到底有多少”也是很重要的;虽然通过一个标有“ 1L”烧杯似乎也能让学生体会这“ 1升到底有多少”,但这样无法让学生将“升”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衔接起来,学生的认知也是“无本之木”,是表面化的,很难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目标 :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 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 1升有多少。 2、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 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容量单位 1升的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准备 :电子课件,量杯,每组一把同样大小的水壶,每组不一样大小的杯子,体积是 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小组自带大小不一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动物园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争夺冠军比赛,那就是老虎和狮子正在进行的“喝酒决赛”。老虎一连喝了 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 2杯就摇摇晃晃了,老虎得意地说:“我是森林中的酒仙,森林中的冠军!”狮子不服 气地嚷道:“你的杯子小,我的杯子大。所以我是冠军!”老虎和狮子谁也不肯让步,争得面红耳赤。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他们谁说的有道理呢? 生 1:老虎一连喝了 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 2杯就撑不住了,所以老虎的肚量大,老虎是冠军。 生 2:狮子用的杯子比老虎用的杯子大,所以冠军应该是狮子。 二、探索领悟,认识容量 1、初步认识容量 谈话 :同学们的两种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全面, (教师这时取出两个不一样大的杯子。 )这是大小不一的两个杯子 ,这个是老虎用的杯子,而这是狮子用的。 如果有学生说了两种想法,就说:你想得很 周到,我们不仅要看喝的杯数,还要看杯子的大小。 提问:同样是一杯酒,你们认为哪一杯多? 生:大的杯子里盛的酒多。 谈话:对,一看就知道大杯子比小杯子盛的酒要多,在数学上,我们就说, 盛液体多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较大。盛液体少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较小。 板书:容量 2、加深对容量的认识 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杯子 1号和杯子 2号。 谈话:比较完了狮子和老虎的杯子容量,看看这两个杯子,你觉得哪一个杯子的容量大呢? 生 1:杯子 1号大。 生 2:杯子 2号大一些。 谈话:光凭眼睛估计得到的结果可能有误差,我们可以想一个办法来验证 说明两个杯子容量的大小。 提问:想个什么办法呢? 生 1:我们可以先把杯子 1号装满水,倒入杯子 2号中,如果杯子 2号中水满时,杯子 1号中还有水的话,说明杯子 1号的容量大,杯子 2号的容量小;如果杯子 2号里的水没装满,说明杯子 2号的容量大。 生 2:用同一个杯子往里面倒水,倒得杯数多的那个杯子容器量大。 生 3:在这两个杯子里都装满水,把水倒到有刻度的杯子里,数字大的那个杯子的容量大。 谈话:同学们的想法真多啊!根据某某同学说的,我们就用这种倒水来验证一下吧!(根据同学刚才的说法操作验证。)通过这种倒水的方法可以得出水 壶一号的容量比较大。 3、做“想想做做”第 1题,做“想想做做”第 2题。 谈话:比较完了那两个杯子的容量大小,我们现在来比一比这三个杯子的容量大小吧!先猜一猜,这三个杯子的容量关系怎样呢?结果是不是和我们猜测的一样呢?用你喜欢的方法小组一起合作验证一下。 学生操作、交流。 4、进一步感受容量的含义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这个杯子中盛了多少水。你能说出这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吗?可能一下子回答老师的问题有一点困难,在回答之前我们小组可以讨论一下,或者借助你手边的一些容器,把这一大杯水倒入我们的一次性杯子中, 看看可以盛多少杯。 小组活动,将一大杯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一次性水杯中。 提问:谁来说一说,这一大杯水可以倒几杯? 生 1:我们组倒了 2杯不到点。 生 2:我们小组只倒了 3杯半。 生 3:我们的小组倒了 3杯还多一点。 谈话: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说这个容器能盛 2杯不到,或者说能盛 3杯半水,或者说能盛 3杯多一点。你能知道这容器的准确容量吗? 谈话:因此,我们需要给容量定出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我们的容量单位。 三、联系生活,认识容量单位升 1、认识升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分别在小组里交 流一下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用的是什么单位。 小组交流。 谈话:生活中有很多的容器上都标有容量单位升或者毫升,亳升这个容量单位,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提问:你知道图中的这些容器盛的水、油、饮料的容量各是多少吗?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学生回答。 明确:计量这些容器盛了多少水、油、饮料等液体,通常用升作单位。升可以用符号“ L”来表示。 板书:升、 L 谈话:今天我们这节数学课主要来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升。 板书课题:认识容量和升 谈话:老师手中有一个容器,上面标着,“净含量 2L”。这里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用净含量而不用容量呢?净含量和容器的容量有什么关系呢?有谁知道吗? 讲述:“净含量”是指某种容器中实际容纳物体的多少。如,一瓶饮料的净含量是 1升,是指瓶子里装的饮料本身有 1升,但瓶子的容量可能会比 1升略大,因为通常不会装的满满的。 2、做“想想做做”第 3题。 提问:除了我们课堂上这些容器标有容量大小,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另外一些,你见过题目中的 3个容器吗?你能分别说出它们的名称和容量吗? 3、认识 1升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计量容量的单位是升,那么 1升究竟有多少呢? 谈话:要想科学地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 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请组长从袋子中拿出我们的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 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 1升。 谈话: 1升水到底有多少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出示正方体)这是一个空心的正方体,它的长、宽、高都是 1分米。现在我们在正方体容器内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看一看有什么发现呢? 生:正方体内的水倒入量杯中正好是 1升。 谈话:如果一个容器是正方体,容器内部的长、宽、高都是 1分米,这个容器盛的液体正好是 1升。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长、宽、高都是 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 1升 。 4、深化对 1升的认识的实践活动。 学生活动一 谈话:看一看我们小组里面有没有容器的容量正好是 1升的呢?谁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谈话:虽然这些容器的形状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容量都是 1升。 学生活动二(想想做做第一题) 谈话: 下面这些容器你见过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出示课件。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 1升大?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学习估算容量的方法) 学生活动三 谈话: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一些容器,你能根据刚才我们对 1升的认识,估计一下它的容量吗? 学生估计。 谈话:刚才我们学生估计地对不对呢 ?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学生实验验证。 交流反馈。 谈话:通过我们实验,我们得出了热水瓶的容量是?脸盆呢?沙锅呢?我们这个碗呢?还有我们这个烧水壶呢? 机动:看来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对一些容器有了一定的估计能力。 第 14页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 2、如果老虎和狮子要举行第二次比赛,你认为应该有一些什么规定? 板书设计 : 认识容量和升 容量 升 L 长、宽、高都是 1分米的正方体的 容量正好是 1升。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 让学生在自制量器的过程中感受并进一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 让学生练习估计一些常见的容器的容量,并能对自己的估计作适当解释,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 让学生练习用自制的量器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情境中提取的数学问题加以解释和说明。 4、 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感知 1升有多少。难点:培养学生对容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 复习引入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了解了容量的含义、认识了升;还知道长、宽、高都是 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 1升) 升可以用什么字母符号来表示?( L)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升。(板书课题:认识升) 二、 自主探究,实践求知 1.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 1升的量器?(学生会兴趣高涨,急于表现自己) 2. 出示题目要求:做一个 1升的容器,并分别标出 1/4升、 1/2 升和 3/4 升。 ( 1) 让学生根据手中的材料,以组为单位讨论怎样做。 ( 2) 每组选一人汇报讨论方案。 ( 3) 选出可行的方案(往一个上下一样粗的瓶子里倒 入 1升水,在瓶上贴上纸条,在 1升处记上记号。把纸条 1升处以下的部分平均分成 4份,并分别做上记号)。 ( 4) 动手制作。 教师加强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3提问 ( 1)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是怎样制作的? ( 2)有没有不同的标法?( 1/2L 和 2/4L)它们的大小相同吗?(一样大) 4用自己做的 1升的量器来量一量 ( 1)量出 1升水,试一试 1升水能倒满几纸杯? 让学生在组内合作完成。待学生做完后,提问: 1升水能倒满几纸杯? 你一天能喝这样的几纸杯水?你喝的水够 1升吗? 谈话:同学们要注意每天多喝水,预防疾病的发生。 ( 2)先估计桌子上放着的一碗水比 1升多还是比一升少,再量一量它大约有多少升。 先让学生以前获得的感受与经验把一碗水与 1升水进行比较,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估计意见。 再实际量一量,来验证估计。 三、 运用新知,展示能力 1 做“想想做做”第 1题 ( 1) 让学生拿出带来的容器,例如碗、锅、盆等。 ( 2) 用自制量器盛 1升水。 ( 3) 把水倒入自带容器里,观察水面高度。 ( 4) 观察本组其他同学容器里水的高度。 ( 5) 全组同学一起讨论,估计这些容器的容量各是多少升,再量一量。看哪组估计的水平高。 2 解决白菜博士提出的问题 ( 1) 谈话:再找几个容器,先估一估能盛多少升 水,再用自制量器量一量。 ( 2) 学生估计并动手量。 ( 3) 汇报估计和测量的结果。 四、 解决问题,升华提高 1 做“想想做做”第 2题 谈话:下面检验同学们的眼力怎样。 让学生读书上的题目。 指名说说容器的名称。 各自作出判断,做在书上。 指名说答案,全班共同校对。 2 做“想想做做”第 3题 谈话:知道了 1升水有多少,那么想不想知道 1升水有多重?想一想,怎样称出 1升水的重量? 学生分组活动。各组汇报称法和结果。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1升水正好是 1千克。 五、 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谈话:这节课同学们能积极动脑筋,与同伴合作一定收获不小吧。谁能谈 谈有什么收获? 关于容量的知识还有很多,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认识毫升)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 1毫升的容量观念。 2掌握升和毫升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4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感知毫升以及升和毫升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滴管、水 、量杯、饮料等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容量单位:升。 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关于升的知识吗? 2今天给大家介绍位新朋友,揭示课题:毫升(板书) 二感知、操作、体验 (一)请看图片,细心观察: 500 毫升橙汁 750 250 毫升豆奶 100 从这些图片里,你了解到什么?还有什么发现吗? 让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受: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 “ 毫升 ” 作单位。 它还可以用符号 “ 表示。 (二)看一看,玩一玩,体验 1毫升 1 1毫升究竟有多少呢? (生答) 你们看,这是一个 10毫升的量筒,里面盛的水就是 1毫升。 看了这 1毫升水,有什么想法? (很少,体会 1毫升是很小的计量单位) 2小组活动:用滴管向空量筒滴入 1毫升水。 看看,多少滴水大约是 1毫升? 把这 1毫升水倒在桌上,或你的手心里,重吗?多吗?(很少,很轻) (三)说一说,倒一倒,感受几到几十毫升 1这些小容器你们一定也见过。里面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多媒体出示图片:针筒、盐水袋、口服液、眼药水) (介绍一下勺子的容量) 2每个小 组 都带来家里的小容器了吧。请你们拿出来吧。 它们是:碗、杯子、 保鲜盒 请每个小组根据这样的要求来试一试。 把 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观察:水面各在哪里? 3估一估 你能估计一下,这只碗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吗?杯子呢? 你知道吗 ?人体每天需要的水份大约是 1600毫升。一杯 200 毫升左右的话,一个人,每天要喝 8杯水。 保鲜盒的容量呢?猜一猜。我们来看一看,它的容量到底是多少? 4 谈话 :通过刚才的活动,相信你们对家里,身边常见的容器的容量,都能进行正确的估计了吧。 相信今后你在生活中,会常常用到这个本领的。 (四)体验更大的毫升数及升与毫升的进率 1好,刚才你是 用什么又快又准量出 50烧杯,看刻度) 我这里也有,你能看着刻度说出里面有多少毫升水吗? 100 毫升(请你来掂一掂) 250毫升 500毫升 瞧,这是一个我们自己制作的量器。里面有 1 升水。 现在我要把他倒入这样的量杯里,每杯 500毫升,能倒几杯呢?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1升 1000 毫升) 2 4升( )毫升 (怎么想的?) 2000毫升( )升(怎么想 ?) 9升( )毫升 5000毫升( )升 3今天都带了饮 料来了吧。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这瓶里有多少饮料吗? 100毫升 200毫升 250毫升 拿出一瓶橙汁, 500 毫升。想想,这种饮料需要几瓶正好是 1升。 250 毫升呢? 100毫升呢? 4讲到现在,我可真渴啊!特别是看到你们带了这么多的饮料。 能让我喝一口吗?我想喝 100能帮我倒出来呢。 真好喝! (笑 ) 我刚才喝了几口,把大约 100 那我一口能喝多少毫升呢? 谁再来试一试,大约几口能把 100料喝完? 大家算算,他这样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 5回家请你们家人都来试一试,看看各自一口,大约能喝多少毫升。 6介绍:你知道吗?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跟大伙交流交流。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练习一) 教学目标 :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地使用合适的容量单位。 2、能通过一些常见容器的测量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补充习题 1,作为当堂练习。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练习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 1)下面各容器的容量用什么单位计量比较合适? 可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容器具 体的容量,如热水瓶约 2升 ( 2)在括号里填上“升”或“毫升” 2、练习升和毫升的进率: ( 1)在里填上 、 3提问: 420 30 得多少,你们能估计一下商大约是多少吗 ? 三,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估算出结果。 (1)、学生独立思考 420 除以 30 大约是多少, 同桌交流估算的结果和方法。 (2)组织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确:这题的结果在 10 到 20 之间,是一十多。 2笔算出结果。 (1)同学们试着用竖式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交流笔算过程,教师板书。 提问:你是怎么想到要商 1 的 ?这个 1 为什么要写在商的十位上 ? 30 怎么来的 ?接下去怎么算 ? (先用 42 个十除以 30,商 1 是表示 1 个十,应该写在个位上。 ) (3)同学们验算, 看看算的对不对。 3教学“试 试”。 (1)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的两题,教师巡视。 (2)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3)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 相同的地方是:它们都是除数为整十数的除法;不同的地方是: 420 40 的商是两位数, 420 50 的商是一位数。 提问:为什么商的位数不同 ?(420 40 的被除数的前两位够除,而 420 50 的前两位不够除。 ) 4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1)同学们分小组说一说,除数是 整十数的除法可以怎样算。 (2)组织全部交流。 (3)教师补充、小结: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时都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时,再看被除数的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每次除后如果有余数,要和被除数的下一位合起来再除。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 1 题。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选择其中两题说一说计算过程。 (3)比较前两题和后两题,为什么被除数一样,但商的不同 ? 进一步明确:首位商的书写位置,以及除到某一后不 够商 1 要商 0。 2“想想做做”第 2 题。 (1)学生独立找出错误。 (2)全班交流,分析错误原因,并订正。 3“想想做做”第 4 题。 (1)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表格。 (2)引导学生观察左表,你们有什么发现 ?长方形面积不变,长变化时,宽也随着变化,而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即长变大,宽就变小;长变小,宽就变大。 五,课堂作业 1完成“想想做做”第 5 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 练习 二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 10 页练习 二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通过练习,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一的第 1 题。 (1)练习第 l 组。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竖着做。 指名说说其中几题的口算过程。 比一比几组题,使学生进一 步体会到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练习第 2 组。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说说其中几题的口算过程。 比一比几组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可以先用几十除以几,再用几或十几除以几,算出得数。 2口算下面各题。 4804 842 463 9003 18020 27090 28040 693 755 21030 42070 72080 3 笔算练习一的第 2 题。 (1)出示第 2 题,请学生读一读题目要求。 (2)学生独立思考估计一下每题的商,指名回答。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4)集体订正时,选择其中两题说说笔算过程。 提问:这几题都是几百几十几除以一个整十数,为什么商都是一位数 ? (5)说说怎样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二,提高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 6 题 1学生独立计算,完成表格填写。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张表,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将自己的观点在四 人小组内交流一下。 3组织全班交流,教师可适时点拨,使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算式中的“商不变的规律”。即:被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除数也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三,完成思考题 1指名读题,说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2每四人一组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再同组内交换意见。 3组织全班交流 (如果第一次转换发生在 5 时以后,则转换的次数是 600 30 20;如果第 1 次转换恰好发生在 5 时,则转换的次数是 600 30 二 20, 20+1 21)。 四,课堂作业 1完 成练习一的第 3、 5 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 4、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不要调商 ) 教学要求 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不需调商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教具准备 : 例题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答。 (1)96 里最多有几个 30 190 里最多有几个 30 (2)74 里最多有几个 2 0 274 里最多有几个 20 2口答。 42 ( ) 31 ( ) 7l ( ) 69 ( ) 75 ( ) 87 ( ) (1)指名回答。 (2)说明;当个位上的数是 4 或比 4 小时,可以舍去直接看出接近的整十数;当十位上的数是5 或比 5 大时,可以向十位进 1 后再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这叫做“四舍五人法”; 二,教学新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例题图,请同学们说说从图上知道些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 (2)请学生列出算式。 (板书: 192 32) (3)组织学生估计一下它的结果,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2笔算 192 32。 (1)提问:是不是 6 天正好看完呢 ?请大家用竖式来算一算。 (2)学生尝试练习。 (3)组织全班交流。 提问:你是怎样想到商 6 的,有什么好方法 ? 说明:我们可以将 32 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 30 来进行试商,这样简单些。 请同学完整地说出计算过程。 (4)组织学生验算,看看算得对不对。 3完成“试 试”。 (1)出示题目,质疑:可 以先怎样估计一下商 ?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提问:你是把 39 看作多少来试商的 ? (3)讨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 ?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 试商。 三 、 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 1 题。 1 出示题目要求,指名读题。 2请学生说说各题都是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的 3学生们独立计算,并指名板演,选其中几题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4发现错误,及时纠 正。 四、课堂作业 1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 2 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 除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 13 页 教学要求 : 学生熟练的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 一、学习例题 4 弄清题意。 2 个书架一共放了 224 本书。 还有什么已知条件呢?求什么问题? 清数量关系。 与同学交流。 224 = = ( ) 用“把得数代入原题”的方法检验一下,看看解答是否正确。 有什么体会? 二、巩固练习 一练” 交流订正 9、 10 题 三、作业 补充习题中的练习 教学反思 : 练习 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15 页练习二第 1 5 题 11、 12 题 。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 商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通过提高题练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练习二第 3 题。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一组一组对比着做。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答案。 比一比:每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 提问:计算下面一行时要注意些什么 ?(个位相乘满几十就要 I; 一位进几。 ) 2口算下列各题。 444 90 167060 15”或“ ”或“ 平角 钝角 直角 锐角 ) 8练习。 练一练 (二 )教学角的画法。 1我们已经知道角的分类,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 ? 2请同学们尝试着去画一个 60的角。 (1)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2)小组交流,说说是怎样画的。 说明:像这样画指定度数的角 ,最好的方法就是用量角器。 (3)教师小结画角方法,并演示: 画一条射线。 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端点重合, o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对准 60的刻度线点一点。 从射线的端点起,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注意:画角时要弄清,看外圈刻度,还是内圈刻度。 3试一试。 (1)请同学们试着用量角器画出书上的角。 (2)请一名学生演示画角的过程。 (3)画好后同桌交换,用量角器量一量角的度数。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四 1、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练习十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87 88 页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线、角的概念,比较熟练地度量线段和角,培养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 L 请学生画一条 3 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射线、一条直线。 提问:从线段怎样得到射线 ?从线段怎样得直线 ? 射线能量出长度吗 ?直线呢 ? 2练习 十四 第 1 题。 (1)小组交流、讨论,并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 (2)指名汇报。 (3)提问: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 ?有什么不同点 ? 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 3练习 十四 第 2 题。 (1)学生试着练习。 (2)小结:经过 4 点中的任意两点画一条直线,最多可画 6 条,如果经过 4 点只能画一条直线,那么这 4 个点肯定是在同一条直线上。 二、复习角的认识 1提问:怎样的图形叫做角 ?你认识了哪些角,能举例说说吗 ? 2把学过的角按一定的顺序排起来。 3提问:什么叫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 4练习 十四 第 4 题。 (1)学生观察钟面后,先说说钟面上的分针从 12 起各转动了几分 ? 再说说形成的角是什么角及其度数。 (2)说明:分针从 12 起转动不满 15 分,形成的角是锐角;转动 15 分就形成直角;转动 30 分就形成平角;转动 1 小时就形成周角。 5练习 十四 第 5 题。 (1)按图示,同学们将正方形纸折一折,再展开。 (2)完成之 1、 2、 3 度数的填写。 (3)提问:直角和平角有什么关系 ?直角、 平角和周角有什么关系 ? (4)再按图示将正方形纸中一个直角等分折成 3 折。 说说自己的发现,并算算图中三个角的度数。 6提问:你怎样知道一个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角时要注意什么 ? (1)练习 十四 第 6 题。 学生先估计角的大小,再用量角器量一量,看估计的是否差不多。 (2)练习 十四 第 8 题。 学生先填写出八个方向。 同桌两人活动:量任意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 7提问:如何用量角器画指定的度数的角 ? 完成练习 十四 第 9 题。 三、思考题 先自己想方法,再组织汇报交流,可以通过测量,也可以通过推理比较。 四 、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 认识垂直 教学目标 : 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能从现实情境和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找出相互垂直的线段,会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让生在学习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发展空间观念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准备:三角尺 量角器。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 用量角器量出下面各角的 度数 ,说出各是什么角 ? 用三角尺画一个直角,指出直角的两条边。 二、教学新课 认识垂线。 请学生看老师在黑板上画两条直线。 指出:这两条直线是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追问:这两条直线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两条相交直线交点在哪里? 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成哪几个角?标出角 1、角 2、角 3 角度,说说它们各是什么角 出示例题 3 幅照片。 说明:这里的直线是相交的,有什么共同点? 请学生用三角尺去比一比。 提问:这里的两条直线相交成对个角,当 其中有个角是直角时,其余三个角各是什么角?为什么? 指出:两条直线样交成直角时,我们就是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再观察几个图形,看两条相交的直线成不成直角。 提问:哪几个图形里的直线互相垂直,为什么? 图 3 的两条直线为什么不互相垂直? 指出图中谁是谁的垂线。 根据所学知识,请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过的情景。 2 教学画垂线。 出示三角尺,这把三角尺的直角两边是不是互相垂直的?指出:我们可以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垂线。 教师演示说明。学生跟着画。 3、完成课本第 90 页“ 练一练 ” 三、巩固练习:完成 练习十五 第 1、 2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合集体交流。 四、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3、认识垂直( 2) 教学目标 : 1通过测量,使学生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进一步认识垂直的有关知识 2联系生活实际,懂得数学知识(垂直)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尺、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 一、交流展示: 1以黑板为例,说说长方形的相对的边是什么关系?相邻的边是什么关系? 指出:平行和垂直是两种比较特殊的位置关系 2学生在自备本上分别画一组平行线、一组互相垂 直的线 同桌互相检查画法及结果 二、自主探究 1画:请大家在自备本上沿本子的线画一条直线,再在直线上大约 5 格的地方画一个点, A 点。 从 A 点出发,向直线画线段。先老师比画,让学生想象:可以画多少条?(无数条)其中有一条最特殊,想一想,是哪条?(垂直的线) 学生画:从 A 点出发,先画一条垂线,再分别在垂线的两边各画另外的两条线段(共 5 条) 画好后,同桌互相检查。老师也可请画得比较好的同学分组给大家展示 2量:依次量出这 5 条线段的长度 比较量得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说给同桌听 全班交流。 再 分别请几个学生报一报自己的测量的结果,其他学生根据发现判断他的测量是否有明显的问题。 在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阅读书上的结论:这条垂直的线段最短 三、精讲点拔 继续读书: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问:“距离”一说,你在前面也学过,是哪里? (把书翻到第 17 页)回忆什么是点到点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再看第 44 页,这个距离指的是点到线的距离,比一比,两个距离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都是最短的) 练习第 45 页的第 2 题: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 段 先指名交流:你可以画几条?怎么画? 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学生动手画一画 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线段的长度都是 2 厘米,是相等的。) 继续摆动手中的尺,试一试,有没有用别的方法,可以得到这两条平行线之间更短的线段?(没有) 指出:连接这两条平行线,只有这些垂直的线的长度是最短的。那谁能来试着说一说:这垂直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条平行线之间的什么?(距离) 为什么可以这么说?(最短) 回忆:在开始认识平行线的时候,有同学指出一种画法,可以先任意地画出一条直线,然后再在这条直线 之外分别量两个 2把这两个点连起来,这样得到的另一条线就和刚才的那条是平行的关系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四、运用提升 1量出 A 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 问:量的是距离,也就是要量什么? 动手画一画,量一量。交流结果。 2看一看测量身高和跳远成绩的照片,你知道为什么这样测量吗? 要同桌交流的基础上,再组织全班的交流。 你在生活中还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 3右图(略)是人行横道线。如果从 A 点穿过马路,怎样走路线最短?为什么?把最短的路线画出来。 五、全课小结:通过练习,你有那些收获? 六、达标作业 教学反思 : 认识平行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观察,让学生认只到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地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学会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培养一定的操作技能,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学会画平行线的方法。 教学准备:例题图。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引入 出示第 39 页上的两幅图片。提问:照片上的场,场你在哪里见过? 提问;看着照片上的红线和蓝红,说说哪些是相交的,哪些是不相交的? 指出:在同一平面内 ,两条直线可以相交,也可能不相交,今天我们就研究不相交的直线的关系,这就是平行。 二、教学新课 认识平行线。 出示一个长方形平面图。 老师把长方形的两条长边分别向相反的方向延长,成为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会相交吗? 请学生们打开练习本看一看,练习本上的两条直线会相交吗? 追问:长方形两条对边,练习本的两条横格线所在的两条直线,都有什么样的特点? 完成想想做做第 1 题。 提问:长方形对边延长的直线,横格线所在的两条直线,书上的两组图形,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追问:再来看一看,长方形对边延长成的直线在同一平面内 吗? 小结: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互相平行。 辨析:特别注意第 2 题。 做出平行线 老师演示摆出小棒,请学生照样子摆一摆。提问:这两根小棒平行吗? 请学生分组讨论,并动手折一折,摆摆,想办法做出一组平行线。 请学生分组汇报,演示。 教师演示:将两根小棒摆成异面不相交的直线。 提问;现在这两根小棒不在同一平面内,这两条直线相交吗?可以说这两根直线平行吗?为什么? 追问:两根直线平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教学画平行线和检验平行线。 画平行线。看书 93 页图示,教师演示并说明画法。 学生按照老 师的样子再画一次。 学生完成试一试。 检验平行线。如果有两条直线或线段,怎样检验它们是不是相互平行呢?教师示范说明。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老师集体讲解 四、全课小结: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4、练习 十五 教学目标 :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对于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更加清楚的认识。 通过练习以及教材中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有兴趣的练习。在练习中产生一些新的体会。 3、能利用已经学习得知识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会画已知直线的 平行线和垂线。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 教学准备:三角尺 量角器 一张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 一、基本练习 口算 4804 842 463 9003 18020 27090 28040 693 755 21030 42070 72080 完成练习 十五 第 1 题。 出示三幅图,提问:说说每组中两条直线的关系。 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时,如图( 3),我们有可以如何说?如何判断?指出垂足。 提问:图二中两条直线有没有相交?它们有是怎样的位置关系?是不 是所有不相交的直线都是相互平行的?提问: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垂线,一组平行线。 完成练习 十五 第 3 题。 我们不仅可以画出垂线和平行线,也可以动手折一折。 按图中所示,学生们照样子分别折一折,打开后看一看,哪些折痕互相平行,哪些折痕互相垂直。 自己动手再找一找,折一折。 两条直线相垂直有什么特点?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有什么特点? 完成练习 十五 第 3 题,第 5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练习。 二、操作与运用 1、给一张正方形,做一组平行线,说出你的操作方案。 2、给一张正 方形纸,做一组垂线,说出你的操作方案。 3、在大写字母中找出平行线和垂线。 4、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盒垂线。说说操作步骤。思考,如果这一点在已知直线上,你能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吗? 5、第五题:指一指,说一说。 6、看看角 1 和角 2 是不是在同一个方向?猜一猜,量一量。 7、自来水管在那里?怎样接比较合适?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话的。 8、第八题:在书上按要求操作。如果时间允许,可以画一画平行四边形。三、全课总结: 通过练习,你对垂直与平行有了哪些进一步认识?自己阅读你知道吗。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 习 十五 第 4 题,第 6 题,第 7 题。 教学反思 : 实践活动:怎样滚得远 教学目标 : 1、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收集、记录数据并计算,掌握有关数据,体会什么情况下圆柱形物体能滚得比较远 2、在与他人的合作中,感受合作的快乐,动手实践的乐趣 教学准备:木板、尺、圆柱形物体等 教学过程 : 一、介绍活动要求: 1、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实践活动课:怎样滚得远 说到“滚”,你想到了什么?(圆柱形物体) 书上要求我们利用木板搭建一个 一定角度的斜坡,然后用圆柱形物体在一定高度滚下来。 想一想:在这个滚动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影响滚的距离? (圆柱形物体的重量、滚动的高度、木板的角度、地面的光滑度) 为了使实验的数据,更具有可比性,所以我们同一组的同学在实验的时候要采用同一的标准,如:在同一块地面上用同一个圆柱形物体,从同一个高度来进行。 2、具体操作方法: 介绍搭斜坡:用三角板上的某个角去搭成一定度数的斜坡,在这块板上可事先每 10做一个记号。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 以提醒自己每次滚的高度都应该从同一初,二是可以把它作为一把尺,进行简单的测量等量距离:量的时候应该从木板的底部开始测量。如果圆柱形物体在滚动的时候遇到障碍物了,那该次实验就不能算了,所以要找比较阔的地方。 3、选择具体地点:教室太小了,不适合做实验。下面有三种地面供选择: 水泥地、道板地、塑胶操场 想一想:这三种地面,哪一种更利于滚动? 指出:我们学校的水泥地,还有一个特点,能帮助我们计算,是什么呢? (是一样大小的正方形,边长都是 120样,当物体滚动后,我们可以先直接数几块,再加或减相差的部分。) 4、分组:可以自由选择,但要利于学习。 5、记录方面的要求: 书上 29 页,自己通过实验,完成书上的 4 份表格。 完整的数据得到后,思考: 比较每次得到的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生分组活动 三、全班交流反馈: 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 整理与复习 1、复习除法计算 教学内 容:教科书第 100页整理与复习第 1 4 题。 教学要求 :通过练 习、比较,帮助学生回顾、整理笔算除法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试商的能力,同时能较熟练地运用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提高估算的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理回顾 1揭示课题。 这学期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们学了不少知识,今天开始我们将这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一定的整理并加以复习。 (板书课题 ) 2整理回顾。 (1)引导学生看目录,自己先回忆一下所学的知识有哪些。 (2)分小组讨论、交流每一个章节有哪些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说一说。 (3)填写教科书第 108 页的表 格。 (4)组织交流。 3教师做适当小结,并提出复习的要求。 二、复习除法计算 1口算复习。 (1)出示, 8517 7 724 186633 16 543 59018 333 655 24指名学生口算,并说说其中两、三道题的计算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