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神经学》PPT课件.ppt_第1页
《脊椎神经学》PPT课件.ppt_第2页
《脊椎神经学》PPT课件.ppt_第3页
《脊椎神经学》PPT课件.ppt_第4页
《脊椎神经学》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脊椎神經學 脊椎神經學 壹 神經系的區分 神經系可分為中樞神經系和周圍神經系 1 中樞神經系 包括腦和脊髓 位於脊椎管內 兩者都具有軀體神經中樞和內臟神經中樞 或稱植物神經中樞 2 周圍神經系 包括與腦連接的腦神經 十二對 和與脊髓連接的脊椎神經 三十一對 兩者都含有軀體神經和內臟 植物 神經中樞 脊椎神經學 3 軀體神經分佈到體表和運動系 凡屬能靠自己意志活動的隨意肌均屬軀體神經負責 4 內臟 植物 神經系分佈到內臟 心血管和腺體 即自律神經系統 負責支配不隨意器官 5 軀體神經及內臟神經都有感覺 傳入 和運動 傳出 纖維 分別由周圍向中樞及由中樞向周圍傳遞神經訊息 內臟神經的運動纖維根據其作用不同 再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 由上可知 人體的神經系統分佈於人體的所有軀體及所有的內臟 血管和腺體 脊椎神經學 貳 脊椎神經1 脊椎神經亦稱脊神經 由脊髓經椎間孔穿出 共三十一對 其中頸神經8對 胸神經12對 腰神經5對 薦神經5對和尾神經1對 2 上7對頸神經在相對應椎骨的上方 穿椎間孔出椎管 第8對頸神經由第7頸椎與第1胸椎間的椎間孔穿出椎管 胸 腰神經均分別按序排列通過相對應椎骨的下方椎間孔 上4對薦神經通過相對應的椎間孔 第5對薦神經和尾神經由薦管孔穿出薦椎管 脊椎神經學 3 每對脊椎神經都是由脊髓的前根和後根在椎間孔內合併而成 a 脊神經的前根為運動性神經 它除含有軀體運動纖維外 在第一胸椎至第三腰椎前根 以及在第二薦椎至第四薦椎前根內 還分別含有交感神經纖維和副交感神經纖維 b 脊神經的後根是感覺性神經 它除含有軀體感覺纖維外 在第一胸椎至第三腰椎後根 以及在第二薦椎至第四薦椎後根內 還分別含有交感神經纖維和副交感神經纖維 每條脊椎神經均由前根和後根合成 都含有運動纖維和感覺纖維 所以脊椎神經是混合神經 脊椎神經學 參 脊椎與神經的關係 所有的周圍神經和大部分的中樞神經 腦除外 都由脊椎中間管道通過 再從椎間孔伸出而分佈於身體的各個部位 並傳達腦的命令 同時將末梢部位的變化快速地傳達到腦部 因此 若脊椎產生移位 將使椎間孔的神經壓迫 造成軀體神經和內臟神經的症狀 如在頸椎移位時 除壓迫頸椎神經造成軀體神經的症狀外 亦將壓迫椎動脈 致使腦部血液供應不良 引起腦部缺氧 造成頭暈 頭痛 失眠及高血壓等症狀 同時亦影響臉部血液循環不足 造成顏面神經 五官及美容上的問題 脊椎神經學 肆 軀體神經系統一 頸叢神經 C1 C4 a 皮支 1 枕小神經 枕骨皮膚 2 耳大神經 耳廓皮膚3 頸橫神經 頸前區皮膚 4 鎖骨上神經 肩部皮膚b 肌支 1 膈神經 唯一混合神經 分布於膈肌 運動神經 胸膜和心包 感覺神經 肝和膽囊 感覺神經 右側膈神經負責 2 頸部神經3 舌骨下肌神經註 膈神經是頸叢神經中最重要的分支 脊椎神經學 二 臂叢 C5 C8 T1 1 尺神經肌支 支配前臂尺側腕屈肌全肌和指深屈肌的尺側半 以及手肌內側大部 皮支 支配手掌尺側1 3區 及 或 尺側1個半指的皮膚 在手背分佈到尺側1 2區 及 或 尺側2個半指的皮膚 註 尺神經損傷時 屈腕能力減弱 小魚際肌萎縮 各掌指關節過伸 第4 5指間關節屈曲 表現為 爪型手 脊椎神經學 2 正中神經肌支 支配尺神經支配以外的前臂肌前群和手肌 皮支 分佈於手掌橈側2 3區 及 或 橈側3個半指掌面皮膚 以及手背橈側3個半指背面末兩節的皮膚 註 a 正中神經損傷時 運動障礙表現為不能旋前 屈腕能力減弱 大魚際肌萎縮 感覺障礙以橈側3指最為明顯 b 正中神經和尺神經合併損傷時 由於大 小魚際肌全萎縮 整個手掌變平坦 類似 猿形手 脊椎神經學 3 肌皮神經 支配肱二頭肌 上臂前部 4 橈神經 為臂叢最大的分支 支配肱三頭肌 上臂背部 5 腋神經 支配倒三角肌 肩部 註 當肩關節脫位或肱骨外科頸骨折時 腋神經易受損傷 損傷後 三角肌癱瘓和萎縮 上肢不能外展 肩部失去圓隆狀而成方形 脊椎神經學 三 胸椎神經 T1 T12 T1 T11 稱為肋間神經 T12 稱為肋下神經 T1 T6 分佈於肋間肌 胸壁皮膚和壁胸膜 T7 T12 進入腹內斜肌與腹橫肌之間 分佈於腹前外側壁的肌肉和皮膚以及壁腹膜 胸椎神經的自律神經 分別支配胸腔及腹腔內臟器官 脊椎神經學 四 腰叢 T12 L1 L4 1 髂腹下神經 為腹股溝部的主要神經之一 2 髂腹股溝神經 為腹股溝部的主要神經之一 3 閉孔神經 分佈於大腿內側緣皮膚 脊椎神經學 4 股神經 支配大腿前面的肌肉及皮膚 股神經向下的分支為隱神經 支配小腿內側面及足內側緣的皮膚 註 1 股神經為腰叢中最大分支 若損傷 則股四頭肌癱瘓 不能伸小腿和膝跳反射消失 大腿前面和小腿內側面皮膚感覺障礙 2 隱神經為股神經的分支中最長的一條 脊椎神經學 五 薦叢 L4 5 S1 S5 Co 1 坐骨神經 L4 5 S1 2 3 a 脛神經 內側 可分為足底內側神經與足底外側神經 分佈於小腿後群和足底的肌肉及皮膚 b 腓總神經 外側 可分為腓淺神經與腓深神經 分佈於小腿前外側面下部和足部 註 坐骨神經為全身最粗大的神經 脊椎神經學 2 陰部神經a 陰莖神經 尿生殖三角區的結構和皮膚 b 肛神經 分佈於肛門外括約肌及肛門部皮膚 脊椎神經學 伍 自律神經系統一 概論 1 1 自律神經由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組成 支配所有內臟器官 又稱內臟神經 2 自律神經的高級中樞在大腦的邊緣葉 較高級中樞在丘腦下部 低級中樞在腦幹和脊髓 3 由運動神經將中樞神經的訊息傳至內臟器官 脊椎神經學 二 概論 2 4 自律神經由低級中樞傳至內臟時 必須經過兩級神經元 即節前神經元與節後神經元 5 節前神經元的細胞體在低級中樞發出節前纖維 6 節後神經元的細胞體在低級中樞先聚成內臟神經節 再發出節後纖維 7 節前纖維與節後纖維在內臟神經節內聯繫 再由節後纖維的末梢分佈於內臟效應器 脊椎神經學 三 神經節自律神經共有三種神經節 1 交感神經節 位於脊椎兩旁 又稱椎旁神經節 2 內臟神經叢節 位於脊椎前方 又稱椎前神經節 3 終節 位於器官附近或位於器官內部 脊椎神經學 四 交感神經 1 1 其節前神經元位於第一胸椎至第三腰椎 T1 L3 脊髓神經之側角內 2 其節後神經元位於交感神經節或內臟神經叢節 3 節後纖維通常以下列三種途徑分佈 a 直接到達內臟 b 纏在血管上 隨血管到達內臟 c 隨脊椎神經分佈 脊椎神經學 五 交感神經 2 4 交感神經幹 交感神經幹上至第二頸椎平面 下達尾骨平面 共有23 26個神經節 以纖維連成交感神經幹 5 交感神經共有23 26個交感神經節 包括頸交感神經節3 4個 胸交感神經節11或12個 腰交感神經節4或5個 薦交感神經節4個 尾交感神經節1個 脊椎神經學 六 頸交感神經節 1 頸交感神經節來源於第1 2胸椎的白交通支上行 頸椎神經通過灰交通支與交感神經節相連 共有3 4個 a 頸上交感神經節 最大 呈紡錘形 在第1 2或3 4頸椎橫突水平 其節後纖維進入上三個頸神經內 b 頸中交感神經節 最小 呈卵圓形 在第5 6頸椎橫突水平 其節後纖維進入第4 5頸神經內 c 頸中間交感神經節 在第6頸椎橫突水平 有時單獨存在 有時與頸中交感神經節合在一起 其節後纖維亦進入第4 5頸神經內 d 頸下交感神經節 常與第1胸交感神經節合成星狀神經節 在第7頸椎橫突或第1肋骨小頭前方水平 其節後纖維進入下三個頸神經內 脊椎神經學 七 頸交感神經節 2 1 頸交感神經節的節後纖維支配脊膜 後縱韌帶 椎間關節 關節囊 2 頸交感神經節的末梢分佈咽喉部 心臟 頭頸及上肢的動脈 3 頸內動脈的交感神經纖維分佈眼部 支配擴瞳肌和上眼臉的平滑肌 4 圍繞在椎動脈上的交感神經纖維 除調節椎動脈外 並隨椎動脈上行分支到內耳動脈 5 頸交感神經的幾個灰交通支可合成心臟支 組成頸上 頸中及頸下心支 脊椎神經學 八 胸交感神經節1 胸交感神經節共有11或12個 沿兩側肋骨前方下行 但最下兩個神經節偏向內側 2 上胸部 T1 5 交感神經節的一部份節後纖維分佈到食道 氣管 支氣管和肺 3 下胸部 T6 12 脊髓側角發出節前纖維 通過T6 12交感神經節後纖維 組成大 小內臟神經 達腹腔神經節和腸繫膜上神經節 再經交換神經元後 隨腹腔血管分佈到腹腔器官 脊椎神經學 九 腰 薦及尾部交感神經節1 腰交感神經節共有4或5個 薦交感神經節有4個 尾交感神經節有1個 2 腰 薦交感神經節之節前纖維分別經腸系膜下神經節及骨盆腔神經節後 再經節後纖維分別隨血管分怖到直腸 膀胱及男 女生殖器各個器官 脊椎神經學 十 交感神經的作用1 當交感神經興奮時 有促進心跳 血管收縮及唾液分泌 並抑制腸 胃之蠕動作用 2 當交感神經抑制時 抑制心跳 血管收縮及唾液分泌 並促進腸 胃之蠕動作用 脊椎神經學 十一 副交感神經1 其節前纖維起源於中腦 橋腦 延腦之部份腦神經 及第二至第四薦椎 S2 S4 之脊髓神經 與交感神經有相互拮抗作用 2 第三對腦 動眼 神經分佈於睫狀肌及瞳孔括約肌 3 第七對腦 面 神經分佈於淚腺 合下腺及舌下腺 4 第九對腦 舌咽 神經分佈於唾腺 5 第十對腦 迷走 神經分佈於心 肺 食道及腹腔叢的各器官 6 第二至第四薦椎神經分佈於結腸左曲下消化道 骨盆腔及會陰部的器官 脊椎神經學 陸 脊椎神經與內臟疾病的關係1 傳統醫學大都強調脊椎神經與疼痛 即軀體神經 的關係 而忽略了脊椎神經與內臟疾病 即自律神經或自主神經 的關係 因而造成許多相關疾病在診斷及治療上的缺失 2 一九八三年 美國派克脊骨神經研究協會 ParkerChiropracticResearchFoundationLithoinU S A 發表 脊椎異位後引起神經根 自律神經 椎動脈或脊椎損害 會出現相對應的內臟疾病 一九七七年 RuthJackson也發表 頸椎異位可引起頭部 眼部 耳部 喉部 胸部及心臟等器官症狀的報導 一九七八年 廣州軍醫總醫院發表 二百三十八例消化性潰瘍患者 有94 11 患者均有第五 八胸椎椎關節異位 韌帶損傷或脊椎側彎 並經脊椎矯正療法有效率達98 51 脊椎神經學 3 在動物實驗中 一九七二年Hukuda及Wilson用狗作實驗 一九七五年Doppman及Girton用猴作實驗 一九七七年Hofy用狗作實驗 均證明脊髓若受壓迫與缺血會出現症狀 另一動物實驗指出 手術將家兔的第六頸椎神經至第五胸椎神經的不同節段脊椎造成錯位 均可出現心律失常及心電圖的T波改變 若將異位脊椎矯正復位後 心律失常及T波即可自癒 4 以中醫來說 經絡學中的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 均循行於脊椎兩側 督脈為陽脈之綱 足太陽膀胱經中五臟六腑均有俞穴注於背部 因此 許多治療內臟疾病的民間療法 都常規性地在背部治療 脊椎神經學 5 以解剖生理學來說 脊椎神經除具有軀體神經外 在第一胸椎至第三腰椎處還含有交感神經 在第二 四薦椎處還含有副交感神經 相互協調拮抗相對應的內臟器官功能 6 據有關資料證明 目前世界醫學界在脊骨神經治療 而達到治療內臟器官的病症幾近百種 且正繼續研究發現中 脊椎神經學 柒 脊椎神經與各內臟的關係一 胃 十二指腸1 交感神經 由第五至第八胸椎 T5 T8 脊髓側角發出 其節前纖維經該椎間孔至內臟大神經 再經交換神經元後至腹腔神經節 再由節後纖維至腹腔叢 沿腹腔動脈而行 與動脈分佈於胃及十二指腸 當刺激第五至第八胸椎神經時 引起交感神經興奮 胃及十二指腸之蠕動受抑制 當壓迫第五至第八胸椎神經時 交感神經抑制 胃及十二指腸之蠕動作用增加 脊椎神經學 2 副交感神經由延髓內迷走神經背核支配 當刺激該神經時 副交感神經興奮 胃及十二指腸之蠕動作用增加 當壓迫該神經時 副交感神經受抑制 胃及十二指腸之蠕動作用受抑制 脊椎神經學 3 整脊療法 1 交感神經中段胸椎 T5 T8 矯正 2 副交感神經上段頸椎 C1 C2 矯正 脊椎神經學 二 小腸1 交感神經由第五至第十胸椎 T5 T10 所管制 當刺激第五至第十胸椎神經時 引起交感神經興奮 小腸蠕動功能遲緩 消化 吸收延緩 因而出現便秘現象 當壓迫第五至第十胸椎神經時 交感神經即受抑制 小腸蠕動增加 消化 吸收加速 因而出現拉肚子現象 脊椎神經學 2 副交感神經由延髓內迷走神經背核支配 當刺激該神經時 引起副交感神經興奮 小腸蠕動增加 消化 吸收加速 因而出現拉肚子現象 當壓迫該神經時 副交感神經受抑制 小腸蠕動功能遲緩消化 吸收延緩 因而出現便秘現象 脊椎神經學 3 整脊療法 1 交感神經中段胸椎 T5 T10 矯正 2 副交感神經上段頸椎 C1 C2 矯正 脊椎神經學 三 大腸1 交感神經由第十至第十二胸椎 T10 T12 所管制 當刺激第十至第十二胸椎時 交感神經興奮 大腸蠕動功能減緩 當壓迫第十至第十二胸椎時 交感神經抑制 大腸蠕動功能加速 脊椎神經學 2 副交感神經位於第二至第四薦椎脊髓之側角部位 當刺激該神經時 副交感神經興奮 大腸蠕動功能加速 當壓迫該神經時 副交感神經抑制 大腸蠕動功能減緩 脊椎神經學 3 當壓迫交感神經 或刺激副交感神經時 使大腸交感神經功能降低 副交感神經功能興奮 腸壁細胞處於 類去神經 的過敏狀態 因而對許多正常食物或某些刺激性食物顯示過敏現象 產生腹部絞痛 腹瀉或便祕症狀 脊椎神經學 4 整脊療法 1 交感神經 下段胸椎 T10 T12 矯正 2 副交感神經 薦椎 S2 S4 矯正 脊椎神經學 四 肺和支氣管1 交感神經由T2 4脊髓側角發出 其結前纖維經該椎間孔至 胸心神經結 再經交換神經元後 再由節後纖維經肺叢而達支氣管 當交感神經興奮時 支氣管擴張 可吸入大量空氣 並可引發如支氣管擴張症 但當交感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