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斜巷防误揭煤层安全技术措施_第1页
运输斜巷防误揭煤层安全技术措施_第2页
运输斜巷防误揭煤层安全技术措施_第3页
运输斜巷防误揭煤层安全技术措施_第4页
运输斜巷防误揭煤层安全技术措施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运输斜巷防误揭煤层安全技术措施运输斜巷防误揭煤层安全技术措施 11 运输斜巷从 1695 920m 标高开始施工 以 277 方位平推 13 4m 的平巷 再以 307 方位平推 23 5m 的平巷 并以该点为起点以 24 的坡度向上施工至 1775m 标高与 m6 煤层贯通形成首采区的运输系统 但由于勘探不详 地质构 造复杂 可能在掘进过程中出现偏差误揭 m28 m18 m13 m9 m8 m7 等煤层 引发煤与瓦斯突出事故 为了我矿安全建设和确保职工的人身安全 依据 纳 雍县王家寨煤矿初步设计 纳雍县王家寨煤矿安全专篇 纳雍县王家 寨煤矿 11 运输斜巷及联络巷作业规程 煤矿防治水规定 及 防治煤与瓦 斯突出规定 等相关规定 特编制 11 运输斜巷防止误揭煤层安全技术措施 一 矿井概况 巷道名称 11 运输斜巷 巷道作用 为首采区运煤 矸 通风 一 区域地层 区域出露地层从老至新有震旦系 寒武系 石炭系 二叠系 三叠系 缺失奥 陶系 志留系和泥盆系 第四系零星覆盖在各时代地层之上 区域地层见表 1 2 1 表 1 2 1 区域地层简表 地层单位厚度 m 岩性及矿产简述 第四系 q 0 50 亚粘土 砂土 角砾 侏罗系 j 下统下禄丰组第二段 j1x2 51 78 粉砂质泥岩 泥岩平少量粉砂岩 未 见顶 上统 t3 须家河组 t2x 146 300 岩屑石英砂岩 底部夹炭质页岩和煤 线 法朗组 t2f 0 92灰岩夹泥质灰岩及白云岩 第三段 t2g3 194 319白云岩夹灰质白云岩 白云质灰岩 第二段 t2g2 157 369灰岩夹灰质白云岩 白云质灰岩 中统 t2 关岭组 t2g 第一段 t2g1 121 172 白云质泥岩 泥质白云岩 白云岩 灰岩 第四段 t1yn4 51 128 泥质白云岩 溶塌角砾岩 三 叠 系 t 下统 t1 永宁镇组 t1yn 第三段 t1yn 3 43 218灰岩夹泥质白云岩 白云质灰岩 表 1 2 1 区域地层简表 地层单位厚度 m 岩性及矿产简述 第二段 t1yn2 41 85 泥岩 含白云质泥岩夹泥灰岩 灰岩 第一段 t1yn1 154 272灰岩 底部为泥质灰岩 九级滩 段 第二段 63 3 88 329 387 粉砂质泥岩 泥 岩夹粉砂岩 粉砂质泥岩 泥岩 夹粉砂岩 玉龙山 段 78 3 94 灰岩 鲕粒灰岩 夜郎组 t1y 飞仙关组 t1f 沙堡湾 段 第一段 9 16 3 114 275泥岩 粉砂质泥 岩夹粉砂岩 泥岩 泥质粉砂岩 夹少量粉砂岩 顶 部 4 60m 为鲕粒灰 岩 大隆组 p3d 1 32硅质泥岩夹凝灰岩 长兴组 p3c 7 76钙质泥岩 白云质灰岩 第二段 p3l2 94 443砂岩 粉砂岩 粉砂质粘土岩夹煤 龙潭组 p3l 第一段 p3l1 0 15粘土岩 凝灰质粘土岩及砾岩 上统 p3 峨嵋山玄武岩组 p3 0 255 玄武岩 凝灰岩 砂页岩 第二段 p2m2 0 300 灰岩 白云质灰岩 含燧石灰岩 硅 质岩 茅口组 p1m 第一段 p2m1 70 251 白云质灰岩 泥质灰岩 白云岩 中统 p2 栖霞组 p2q 73 180 灰岩 燧石灰岩 泥质条带灰岩 二 叠 系 p 下统 p1 梁山组 p1l 13 67 石英砂岩 炭质页岩 煤 马平组 c2mp 0 73灰岩 白云质灰岩夹泥 页岩 上统 c2 黄龙组 c2hn 0 62灰岩 白云质灰岩 瘤状灰岩 石 炭 系 c 下统 c1 摆佐组 c1b 0 158白云岩 白云质灰岩 重结晶灰岩 第二段 2 3ls2 0 515白云岩 中上统 2 3 娄山关群 2 3ls 第一段 2 3ls1 0 280 白云岩 泥质白云岩 粉砂质白云岩 金顶山组 1j 0 141粉砂岩 泥质粉砂岩 页岩 明心寺组 1m 165 548砂岩 粉砂岩 粉砂质泥岩 寒 武 系 下统 1 牛蹄塘组 1n 130 159 泥岩 炭质页岩 硅质岩 磷块岩 震旦系 z 上统 zb 灯影组 zbdn 374 白云岩 含燧石白云岩 夹磷块岩 二 区域构造 区域构造上矿区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贵阳复杂构造变形区和毕节 北东向构造变形区交汇部位 其主体构造为纳雍东西向构造带 矿区所处具体 构造部位为该构造带东段南侧 三 矿区地层及地质构造 一 地层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由老至新有二叠系中统茅口组 上统峨眉山 玄武岩组 龙潭组 长兴组 大隆组 三叠系下统夜郎组和第 四系 现分述如下 二叠系中统茅口组 p2m 出露于煤矿区东部外围的韩家冲至谭家丫口一带 岩性为浅灰 灰色厚层至块状粉至细晶灰岩 产大量蜓科化石 出露厚度大于 80m 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 p3 出露于井田西 西南和东部外围 岩性 以灰 深灰色块状拉斑玄武岩为主 顶部 3 3 6 8m 为灰 浅灰色块状沉凝灰 岩 凝灰质玄武岩 厚度变化较大 整体呈东薄西厚 东部厚约 50 80m 北 西部厚约 200 250m 与下伏茅口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p3l 分布于井田大部区域 但第四系覆盖严重 主要出露于井田南部 南东部及东 部化磋窝至垮岩脚一带 出露面积约 2 2km2 龙潭组为一套海陆过渡相含煤碎 屑岩组合 由深灰色 灰色 黑灰色粉 细粒砂岩 粉砂质泥岩 泥质粉砂岩 泥岩 炭质泥岩 粘土岩 煤及少量石灰岩等组成 薄层状至中厚层状构造为 主 为区内含煤地层 该层厚度为 240 38 261 45m 平均 250 57m 其厚度变 化不大 该地层与上覆 下伏岩层之间界线清楚 岩性较稳定 对比性较好 根据其岩性组合 厚度 沉积旋回及含煤特征 分别以 m6 煤层之顶和 m15 煤层 之底为界将其划分为三段 自下而上为龙潭组一段 p3l1 二段 p3l2 三段 p3l3 龙潭组一段 p3l1 以龙潭组底至中部 m15 煤层底为界 岩性为薄层状粉砂 质泥岩 泥质粉砂岩及泥岩互层 夹黑色煤 线 层和炭质泥岩 底部为浅灰 色铝土质粘土岩 龙潭组一段厚度为 134 92 159 56m 平均 138 84m 其中含 大部可采煤层 m30 和零星可采煤层 m18 m28 m32 龙潭组二段 p3l2 以 m15 煤层底至 m6 煤层顶为界 岩性为薄至中厚层泥质 粉砂岩 粉砂岩 粉砂质泥岩及泥岩互层 夹薄至中厚层或透镜状生物碎屑灰 岩 上部 及黑色煤 层 线 粉砂岩为不等厚夹石主要分布于上部 龙潭组 二段厚度为 63 84 76 13m 平均 66 36m 其中含全区可采煤层 m6 大部可采 煤层 m15 零星可采煤层 m7 m8 m9 m13 龙潭组三段 p3l3 以 m6 煤层顶至龙潭组顶为界 岩性为薄层状粉砂质泥岩 粉砂岩 泥质粉砂岩及泥岩互层 夹黑色煤 线 层 炭质泥岩 薄至透镜状 生物碎屑灰岩 厚度为 38 57 46 11m 平均 43 03m 含零星可采煤层 m3 m5 二叠系上统长兴组 p3c 零星出露于井田东部大坡脚 长冲垭口一带 岩性 为中至厚层状细至中晶灰岩 含燧石结核灰岩 厚 5 41 14 63m 平均 9 05m 该组与下伏龙潭组呈整合接触 二叠系上统大隆组 p3d 仅出露于井田东部长冲垭口 整合覆盖于长兴组之 上 岩性为薄层硅质泥岩 顶部夹鲜黄绿色玻屑凝灰岩 厚 3 53 6 90m 平 均 4 78m 三叠系下统夜郎组 t1y 出露于井田北部和北东部大白岩 猴子洞 路分丫 化以岩一带 按岩性组合从下至上分为以下三段 夜郎组沙堡湾段 t1y1 岩性为薄至中厚层粉砂质泥岩 泥质粉砂岩 钙质 泥岩及泥质灰岩 由下向上钙质含量逐渐增多 厚 187 85m 夜郎组玉龙山段 t1y2 岩性为厚层夹块状细至中晶灰岩 鲕粒灰岩 与下 伏沙堡湾段泥岩呈渐变过渡 厚约 129 05m 夜郎组九级滩段 t1y3 岩性为薄至中厚层泥岩 粉砂岩夹泥灰岩 灰岩及 鲕粒灰岩 仅出露于井田北部路分丫一带和北东部大白岩山顶 厚度大于 70m 该组与下伏大隆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以大隆组硅质泥岩夹凝灰岩结束 该组 沙堡湾产双壳类化石的泥岩出现为分界标志 第四系 q 为浮土型 残积型 堆积滑塌型 不整合覆于各地层之上 为粘 土 亚粘土 砂砾 卵石 碎石等 厚 0 50m 二 地质构造 区域构造上矿区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贵阳复杂构造变形区和毕节 北东向构造变形区交汇部位 其主体构造为纳雍东西向构造带 矿区所处具体 构造部位为该构造带东段南侧 位于井田北部的猴子洞断层 f1 为该构造带 的组成成分 以北东东向横跨井田 为井田北部边界构造 褶皱 本矿井构造形态总体为一微型向斜构造 井田及邻区褶皱有桃园向斜 化以岩向斜和大营坡向斜 对本矿井煤层赋存有影响的褶皱为桃园向斜 桃园向斜北起井田北部外围 北东起从猴子洞向南西经桃园一带 在井田南西 侧外围的大沟头汇于 f2 之上 总体呈北东向展布 区内长约 2 5km 向斜核部 及两翼出露为 t1y1中部至 p3l地层 岩层产状平缓 倾角一般 5 20 两 翼岩层产状不甚对称 北西翼岩层产状不稳定 倾向一般为 150 250 倾 角 5 30 平均小于 20 南东翼岩层倾向 250 320 倾角 5 15 除局部地段外 总体上岩层呈缓倾斜产出 断层 井田内已查明的断层共有 8 条 其中除 f1 f2 f3 断层断距较大以外 其余位于井田以外或断距较小 现分述如下 f1断层 位于井田北部及外围的龙头山垭 大河沟 化以岩 猴子洞一线并延出井田以 外 井田内长约 1500m 呈北东东 南西西向展露 为逆断层 断距由北东向 南西逐渐从约 30 50m 增大至 250m 断层倾角为 60 68 为本矿井北部边 界断层 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小 f2断层 为一逆断层 位于井田西部及外围 北端交于 f1 之上 南端延伸出井田以外 井田内展布长度约 1200m 呈北北东 南南西向展露 北西盘地层岩层倾向由 北向南逐渐从南西 南东过度为北西向 倾角一般为 6 13 南东盘地层岩 层倾向整体为北西向 倾角一般为 6 15 断距约 30 50m 该断层地表附近 为居民区 设计已将其划在煤柱保护区内 因此对井下资源开采影响较小 f3断层 为逆断层 位于井田东南角及外围的柯家营 栅子门西侧一线 北端在栅子门 北西侧尖灭 展布长度约 2700m 断距约 0 30m 该断层为本井田东南边界 断层 在井田范围内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小 f4断层 位于 f1 断层以北 性质不明 对煤矿区内煤层没有影响 f5 f6 f7 f8 等断层 为井田内零星分布的一些次级小断层 产出于含煤岩系岩层中 断距一般为 2 10m 除 f6 为正断层性质外 其它均为逆断层 它们对煤矿区内含煤岩系 及煤层造成小规模的错断 但破坏性不大 对煤层开采基本没有影响 本矿井资源主要赋存于桃园向斜东南 煤层沿走向起伏较小 呈单斜构造 且 f1 f2 f3 位于村寨煤柱范围内或井田边界 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小 f4 f5 f6 f7 f8 断层断距较小 呈零星分布 规模较小 因此 桃园向斜 东翼构造简单 桃园向斜西翼构造中等 总之 本矿井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 四 矿区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p3l 为本区含煤地层 底部与峨嵋山玄武岩组呈假整合接触 顶部与长兴组整合接触 主要由粉砂质泥岩 泥质粉砂岩 粉砂岩 细砂岩 泥岩夹炭质泥岩 页岩 灰岩和煤组成的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组合 含煤地层 厚 240 38 261 45m 平均厚 250 57m 煤层 线 累计总厚度 14 26 16 28m 含 煤系数 5 71 6 77 全区可采 大部可采和零星可采煤层 12 层 其中全区可 采煤层 2 层 m6 m30 大部可采煤层 1 层 m15 其余均为零星可采煤层 现将各煤层分述如下 m6 煤层 位于龙潭组二段 p3l2 顶部 呈层状产出 煤层厚 1 44 6 08m 平均 厚度 2 95m 变化系数为 39 78 稳定指数为 8 63 属全区可采较稳定中 厚煤层 该煤层在东部 南部一带普遍含 1 3 层夹矸 沿倾斜方向夹矸数量及 厚度减少 煤层直接顶板主要为粉砂质泥岩 炭质泥岩 泥岩 部分具炭质页 岩 泥岩 伪顶 煤层底板多为深灰色泥岩 部分为含炭质粉砂质泥岩 煤层 结构复杂 上距 p3c 约 50m 左右 下距 m15 煤层 62m 左右 m15 煤层 位于龙潭组二段 p3l2 底部 呈层状产出 煤层厚 0 39 1 80m 平 均厚度 1 12m 变化系数为 38 91 稳定指数为 22 25 属大部可采不稳定薄 煤层 由东向西 煤层厚度增厚 变化趋势明显 煤层直接顶板主要为粉砂质 泥岩 炭质泥岩 泥岩 部分具炭质页岩 泥岩 伪顶 煤层底板多为深灰色 泥岩 部分为含炭质粉砂质泥岩 煤层结构较复杂 下距 m30 煤层 104m 左右 m30 煤层 位于龙潭组一段 p3l1 下部 呈层状产出 煤层厚 0 90 1 87m 平均厚度 1 41m 变化系数为 18 20 稳定指数为 8 28 属全区可采较稳定中 厚煤层 厚度变化无明显规律 煤层直接顶板主要为粉砂质泥岩 炭质泥岩 泥岩 部分具炭质页岩 泥岩 伪顶 煤层底板多为深灰色泥岩 部分为含炭 质粉砂质泥岩 煤层结构较简单 各煤层厚度 变化系数统计见表 1 2 2 根据煤层及其顶底板特征 可采煤层特征见表 1 2 3 表 1 2 2 煤层厚度 变化系数统计表 可采性 煤层 编号 均值 m 标准差变化系数 稳定指数 稳定程度 m62 951 173839 788 63 较稳定 全区可采 m301 410 255818 208 28 较稳定 大部分可采 m151 120 435438 9122 25 不稳定 m50 720 309342 9638 19 不稳定 m70 700 307244 2040 70 不稳定 m80 640 251339 4639 65 不稳定 m90 800 377347 0637 56 不稳定 m130 650 371357 3756 74 极不稳定 m180 590 323954 5558 79 极不稳定 m200 400 206252 2084 58 极不稳定 零星可采 m280 680 364653 9651 11 极不稳定 m320 630 296247 0147 76 极不稳定 表 1 2 3 可采煤层特征表 厚度 m 间距 m 煤层 结 构 煤层 倾 角 顶底板岩性 煤层 编号 最小最大平均最小最大平均 夹石 层数 顶板底板 煤层稳定性 m61 446 082 95 1 37 16 粉砂质泥岩 炭质泥岩 泥 岩 泥岩 较稳定 全区 可采 煤层结 构 简单 复杂 58 566 361 94 m150 391 81 12 0 17 16 粉砂质泥岩 炭质泥岩 泥 岩 泥岩 不稳定 大部 可采 煤层结 构 简单 复杂 m300 91 871 41 73 5122104 2 0 7 16 粉砂质泥岩 炭质泥岩 泥 岩 泥岩 较稳定 全区可采 煤层结构较简 单 二 误揭煤层的原因 由于本矿井内未进行详查和精查的地质勘探工作 区域内的地质构造 煤层层 数 煤层埋深 煤层产状及断层 褶曲等不甚了解 煤层瓦斯含量 瓦斯压力 瓦斯释放情况 瓦斯渗透情况等有待测定 再加上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管理不 到位或人为因素导致出现偏差 就有可能出现误揭煤层现象 引发煤与瓦斯突 出事故 三 加强组织领导 一 成立防止误揭煤层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杨明国 副组长 胡明华 郑盛钗 成 员 唐 勇 郭 祥 赵院生 赵绍林 欧夏斯 徐显光 高怀斌 张进 柯 贞举 王桂蜜 娄现军 刘家强 林加兵 林日品 郭密 李 静 谭佳喜 熊 灿跃 组长 对整个防止误揭煤层统一安排 负主要责任 副组长 听从组长指挥 负责安排 督促落实误揭煤层的相关事宜 成员 负责落实防止误揭煤层的具体工作 二 成立探防队 王桂蜜为队长 主要负责探放水及防突工作 成员由高怀斌 张进 柯贞举 林加兵 刘家强 谭佳喜 林日品 熊灿跃 郭密 李静组成 严格按设计钻 孔进行施工和记录 四 安全技术措施 1 巷道的掘进施工 必须严格做到 有掘必探 有疑必探 先探后掘 钻孔 的深度 个数 方位必须符合 11 运输斜巷防止误揭煤层钻孔示意图 的规定 必须保留 20m 的安全超前距离 2 加强钻孔检查验收 提高钻孔施工质量 打钻过程中 必须安排一名专职瓦 检员现场盯守 密切注意打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 随时掌握第一手资 料 特别注意打钻穿透的各个层位 并做好记录检查 3 加强瓦斯地质预测预报 准确掌握煤层赋存位置情况 防止误揭煤层 瓦检 员要不断检测钻孔中瓦斯涌出情况 发现瓦斯异常或超限时 必须停止一切工 作 切断井下动力电源 撤出人员 加强通风稀释瓦斯 4 钻进过程中 如遇到破碎 顶钻 卡钻 喷孔等其他动力现象 必须立即停 止钻进 但不得拔出钻杆 5 加强监测监控 保证监控有效 按照 装备齐全 数据准确 断电可靠 处 置迅速 的要求 加强监控设备的日常检修和维护 保证监控设备完好 数据 准确上传 实现井下 24 小时不间断的监测监控 6 必须保证井下所有电气设备的防爆性能良好 杜绝一切火源入井 7 掘进中发现地质 矿压 瓦斯异常 必须立即停止工作 待采取措施安全后 方可恢复其他工作 8 必须保证掘进工作面有足够的新鲜风流 风量必须满足现场需用 严禁无计 划停风或微风作业 9 严格执行 四位一体 综合防突措施 安全矿长加强防突知识的培训 提高 施工人员防突意识和能力 切实抓好突出煤层掘进 异常地质构造条件下防突 工作 采取有力措施 防止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发生 10 掘进过程中注意事项 1 刚开始钻进时压力不宜过大 要轻压慢钻 以免崩刃或打坏变速齿轮 待 钻进两根钻杆 工作平稳后 压力再逐渐增大 2 开钻前先开水 并要保证足够的流量 不许干式钻眼 3 钻工在钻进过程中要认真观察钻机运转情况 即观察油压 钻孔内的排水 钻孔内的震动声音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