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48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 2-4 周教案m 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二 课次 1 授课课题 认识 15 教学 基本内容 教材 P1213 页“想想做做”第 47 题。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进一步理解 15 各数的含义,会认、读、写 15 各数,会用这些数表示数量在 5 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用数进行交流的愿望。 3、结合教学进行爱学校、爱老师和有学习的教育,初步学生认真写数的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2 / 48指导学生写 15 各个数字。 把 15 各数写端正 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数? 2、范写 15 各数 二:练习 1、练习写 15 各数,写在日字格中,每个写一行。 2、完成第 4 题。 3、完成第 5 题。 4、完成第 6 题。 5、第 7 题:写 15 各个数字。 说说最后一行空的可以怎样利用。 3 / 48板书设计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二 课次 2 授课课题 认识几和第几 教学 基本内容 教科书第 14 页例题,第 1415 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让学生经历观察、活动、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几”4 / 48和“第几”的不同含义,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2、在具体的情境中练习运用“上、下、前、后、做、右”这些词语与“第几”相结合描述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探索规律和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语言表达的能力,并且能渗透尊敬老人的教育。 教学重点 及难点区分和理解几、第几的不同含义,并能在生活实际中运用。 教学方法 及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新授 5 / 481、教学例题 (1)提问:图上有几个人在买票?谁排在最前面,谁排在最后面? (2)提问:从前往后数,戴帽子的小男孩排在第几?不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几? (3)谈话:反过来说:排在第 2 的是谁,指几个人?排在第 5 的是谁,指几个人? (4)提问:看了图,你还可以说出什么? 2、 “想想做做”第 1 题。 (1)老师点灯笼学生回答。 (2)老师提要求学生涂色。 问:这里的第 2 个和 2 个意思一样吗? (3)书上练习。 从左边起点 4 个灯笼?()指名上黑板涂色 从左边起点第 4 个灯笼?()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几和第几。 (板书:几和第几) 3、小结(板书:几和第几) 二:练习 1、 “想想做做”第 2 题(左图) 。 (1)问:小丽住在第几层呢,你是怎么数的?(同桌讨论后交流) 6 / 48指出:一般楼房的第几层,是从下往上数的。 (2)问:如果小丽住在 3 楼应该出现在哪个阳台? (3)问:老师想了解哪些同学住的是楼房?你家住几楼?2、 “想想做做”第 2 题。 问:同学们看哪只猴子比较特别?它是第几只猴子,你是怎么数的? 得出:可以从上面数起,戴帽子的是第 2 只,也可以从下面数起,戴帽子的是第 4 只。 3、 “想想做做”第 3 题。 问:上山的动物有几只?谁第一?谁第二? 问:上山的动物有几只?谁第一?谁第二? 4、 “想想做做”第 4 题。 问:4 号车前面有几辆车?是哪些车? 问:5 号车前面是几号车?后面又是几号车? 问:4 号车前面是几号车?后面又是几号车? 问:除了这几个问题外,你还想到什么考考大家?(小组讨论) 三:应用拓展 1、 “想想做做”第 5 题。 2、你能说一句带有几和第几的话吗?在我们身边找一找!7 / 48引导:自己的座位是几排几座,红花榜的排名,自家住房是几楼几室等等。 3、发散练习。 告诉同学你喜欢吃的东西是第几个,让同学猜猜你喜欢吃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二课次3 授课课题认识 0教学 8 / 48基本内容教科书第 16 页例题和第 17 页“想想做做”的习题。教学目的 和要求1、理解 0 的具体含义,会读、写 0。 2、掌握 05 的顺序,加深认识数的排列顺序。 3、体会 0 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及难点了解 0 的不同含义 教学方法 及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教 学 环 节 设 计 9 / 48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出示 0 的卡通形象)“0”自我介绍说:小朋友,我的名字叫零,我神通广大,无处不在。想想你在哪儿见到过我呢?(让学生尽情地说)2、 “0”再说:那么你们知道我可以表示哪些意思呢?(让学生说说自己对 0 的认识)3、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 0。揭示课题:0 的认识。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教学例 1。 让学生思考每个小兔采的蘑菇可以用哪一个数来 表示。2、教学例 2 及 0 的写法。 先出示例 2 图,让学生想一想,两幅图表示怎样的一件事情,再跟同桌说一说。 原来的萝卜数用什么数表示?现在呢?教师强调一个萝卜也没有用 0 表示。 你会写 0 吗? 学生独立完成书本上的描红后继续在日字格里写出两个0,教师巡视,注意对个别困难学生的指导。 3、教学例 3。 讲述: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 0 这个数可以表示什么?是不是所有的 0 都表示一个都没有呢?请同学们拿10 / 48出自己的直尺,看一看直尺开始的地方是几? 直尺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请你从左到右依次读一读。 4、小结。 三、多样练习,巩固新知 1、 “想想做做”第 1 题(“小猴摘桃”的故事)。 2、 “想想做做”第 2 题。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然后汇报交流,并说说其中0 所表示的意思。 3、 “想想做做”第 3 题。 4、 “想想做做”第 4 题。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11 / 48二 课次 4 授课课题认识、和教学 基本内容教科书第 1819 页的例题,第 19 页“想想做做”的习题。教学目的 和要求 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 、 “多” 、 “少”的含义。认识=、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会比较 5 以内数的大小。 2、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喜爱学习数学。 教学重点 及难点学会用、和表示两数关系 教学方法 及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12 / 48学法指导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情境导入,诱发参与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教学“=” 。 提问:小兔队有几只?(4 只)贴出 4 只兔。小猴队有几只?(4 只)对应贴出 4 只猴。 提问:一个对一个地比,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呢?(小兔和小猴同样多;4 个对 4 个正好同样多;4 和 4 相等) 提问:4 和 4 相等,我们可以在 4 和 4 中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学生猜一猜,再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讨论交流,说明:像“=”这样的符号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它的名字叫等号,4=4 读作:4 等于 4。(板书)13 / 48教师示范写法,学生描红。 2、教学“” 。 指名贴出松鼠的只数,再一一对应贴出小熊的只数,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松鼠队比小熊队多;小熊队比松鼠队 少等) 提问:从图中看出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几比几多? 提问:4 和 4 同样多,我们可以用等号来表示,那么 5比 3 多,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学生猜一猜,再看书上是怎么告诉我 们的。) 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位新朋友(板书),它的名字叫“大于号” ,53 读作:5 大于 3。(板书) 提问:让我们仔细瞧瞧,长的是什么样子?学生汇报。提问:怎么写呢? 提问:你们能用手势做出的样子吗? 3、用同样的方法教学“” 。 4、总结。 三、巩固强化,拓展思维 1、 “想想做做”第 1 题。 2、 “想想做做”第 2 题。 四、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板书设计14 / 48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二 课次 5 授课课题练习一教学 基本内容教材第 20 页练习一第 15 题。教学目的 和要求 1、通过对 5 以内数的认识、几和第几的认识以及数的大小比较的综合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 5 以内数的顺15 / 48序的认识、数数和数的大小的比较。 2、训练学生应用数数的知识收集相应的信息,应用学过的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的能力,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加强学生数的书写训练,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加深对 5 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方法 及手段讲授法、谈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复习回顾 二、进行练习 16 / 481、第 1 题: 让学生独立填写。 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让学生从小到大和从大到小读一读,体会这些数的顺序。2、第 2 题: 说说图意,观察有哪些小动物在比赛? 先让学生数出每个小动物套中了几个,并在相应的里填一填。 再比较填出的数,确定每个小动物的名次。 3、第 3 题: 观察图,说说图中画了一些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下面的小图说清是把哪两种花(或小动物)进行比较。 完成填空后,说说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4、第 4 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通过交流,使学生知道有些题目可以是不同的答案。 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有条理的思考。 5、第 5 题: 提醒学生规范的写数。 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17 / 48三、总结评价 板书设计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三课次1授课课题认识 69 教学基本内容教材第 21 页的例题,第 2122 页“想想做做”的第 13 题。教学目的 和要求 1、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 69 的过程,认识并会读写 69,掌握 69 的顺序。 18 / 482、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初步的数感。 3、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能够运用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 6-9 各数的含义,并且能够正确的书写各数。 教学方法 及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认识 6。 (1)提问:(课件出示:屏幕中有老师带领学生做套圈游戏)同学们,你观察到什么?小组交流。通过学生汇报得到:19 / 486 名学生、7 个人、8 个套圈、9 个套桩。 (2)你能伸出 6 根手指给同桌看看吗? (3)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 6、7、8、9 个珠子 2、学写 6。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 “想想做做”第 1 题 谈话:今天我们的老朋友“狗贝贝”又给我们介绍了它的新朋友。我们来认识一下吧,(电脑课件出示鲨鱼、金鱼、虾、蟹)数数它们分别有多少?并把它们的数量写出来。你要写对了,它们就会吐泡泡向你表示感谢呢! 学生各自写数,写后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写得是否正确,是否认真。 2、 “想想做做”第 2 题 涂色游戏:看到相应的数,就在下面相应数量的圈里涂上颜色。 学生涂色后在小组里互相检查。 3、 “想想做做”第 3 题 谈话:下面我们做画图形的游戏,看数继续画,明白题目的意思吗?各自在书上画。 学生画好后提问:你画了几个、几个、几个? 四、总结评价,归纳学法 板书设计20 / 48执行情况与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三课次2授课课题认识 69 练习课教学基本内容教材第 2223 页“想想做做”的第 49 题。教学目的 和要求 1、结合具体的数学学习素材和前面学习的知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 69,加强 69 的读写和大小比较的练习,掌握 69 的顺序。 2、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初步的数感。 21 / 483、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能够运用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及难点进一步理解 6-9 各数的含义。 教学方法 及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复习旧知 二、进行练习 1、填一填、读一读。(“想想做做”第 4 题) 按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的顺序分别读一遍。 回答比 8 小的有哪几个?比 7 大的有哪几个?体会直线上的数,越往左越小,越往右越大。 2、 “想想做做”第 5 题。 22 / 48让学生观察尺上的数,说说哪些数是今天认识的。 说说 5 离 8 近些还是离 1 近一些?回答时,让学生说出为什么,再让其他同学说说有没有道理。 3 离 0 近些还是离 6 近些? 3、 “想想做做”第 6 题。 学生完成后,组织汇报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数出来的。 4、 “想想做做”第 7 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5、 “想想做做”第 8 题。 先让学生填写结果,再说说是怎样比出来的。 (1 个苹果对 1 个梨,苹果还多出 4 个,说明苹果比梨多 4 个,梨比苹果少 4 个) 6、游戏。 7、 “想想做做”第 9 题:练习写 69。 三、总结评价 板书设计执行情况与教学反思23 / 48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三课次3授课课题认识 10教学基本内容教材第 23 页的例题及 2324 页“想想做做”的第17 题教学目的 和要求 1、在具体情境中产生数数的欲望,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引导学生经历认识 10 的过程,初步建立 10 的数感,认、写 10;理解 10 以内数的顺序;了解 10 的实际含义,会比较 10 以内数的大小。 2、发展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孕伏 10 个一就是 1 个十的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认识数字 10,并了解 10 的实际含义 教学方法 24 / 48及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自主探索 1、提问:图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跳舞?数给同桌听。2、实物操作。 讲述:假如图上的每个小朋友用一个小圆片来表示,那你要拿出几个小圆片?把你们准备好的圆片动手摆摆看,摆好后让学生上台演示,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教统计做对的人数。 3、拓展应用。 讲述:小朋友已经认识了 10,你能用 10 说句话吗?在小25 / 48组内说说。 4、写 10 比赛。 5、小结。 三、巩固深化 1、 “想想做做”第 1 题(认数、数数)。 学生读后讲述:数数可以顺着数,倒着数。检查顺数、倒数的情况。 2、 “想想做做”第 2 题。 教师讲述:通常把 10 根捆成一捆,就是 1 个十。10 个一就是 1 个十。再出示一捆铅笔,问有几枝,让学生当众数数。 3、 “想想做做”第 3 题。 让学生仔细数一数,再把数出的数写在田字格里。(强调书写格式) 4、 “想想做做”第 4 题。 让学生按要求在书上写数,注意每两个数之间空 1格,比一比谁写得好。写好后,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读一读。 5、 “想想做做”第 5 题。 提问:从左边数起哪几只小鸭戴帽子?从右边数起呢? 6、 “想想做做”第 6 题。 7、 “想想做做”第 7 题。 26 / 48四、总结评价 板书设计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三 课次 4 授课课题认物体教学基本内容教材第 26 页的例题,第 27 页“想想做做”的习题。教学目的 27 / 48和要求 1、让学生通过搭一搭、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来辨认物体,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主要特征,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体。 2、使学生在认识物体的活动中,感受平面与曲面是不同的,体会比较、分类等认识物体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生活里物体的不同形状,培养观察物体的兴趣以及与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初步的实践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激趣导入 28 / 48二、动手探索,体会领悟 1、搭积木。 2、分一分。 学生交流分的结果及想法,逐步达成共识,分成四类。 3、识形体。 引导:我们来看一看、摸一摸这些积木,(一起感知长方体)我们把这一类形体叫做“长方体” ,(出示立体图形)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积木。 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名称和图形,取出相应的积木。 引导:你想给另外的几类积木分别取个名称吗? 学生大胆猜想并认识“正方体” 、 “圆柱” 、 “球” 。 讲述:闭上眼睛在脑子里画一画这四个图形。现在老师说一个名称,请你拿一个积木,行吗? 学生动手拿一拿、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相互试一试。 教师检查学生交流的情况。 4、小结。 三、巩固认识,应用拓展 1、 “想想做做”第 1 题。 2、 “想想做做”第 2 题。 3、 “想想做做”第 3 题。 4、议一议。 四、总结全课 29 / 48板书设计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三课次5授课课题实践活动:有趣的拼搭教学 基本内容教材 P2829教学目的 和要求 1、通过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搭一搭等实践活动,30 / 48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球、圆柱,感知这四种形体的特征。 2、在活动中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判断能力。 3、通过小组形式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复习引入 二、活动安排 1、滚一滚 31 / 48师:老师这儿有个滚板,如果让这 4 种形体同时从上滚下来,小朋友们猜猜看,哪个会滚得快些?哪个会滚得慢些? 2、堆一堆 发给每组 10 个相同的形体,堆一堆,看哪组堆得稳、堆得好。 活动后,对堆的结果进行评讲 师:正方体组与长方体组堆得好,而圆柱组与小球组堆得不好,所以我们要给正方体、长方体组各加一分,同意吗? 再让小球组、圆柱组分别与长方体组、正方体组交换材料,再次进行活动体验。 3、说一说 通过滚一滚、堆一堆的活动,学生已初步感知了四种形体的特点,再让学生说说这四种形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得到了运用。 4、猜一猜 让这四种形体中的一种从窗口中露出它的一部分,让学生猜一猜这会是哪种形体, 5、搭一搭 学生分小组搭一搭,比比哪组搭的快搭得好。 6、数一数:如图 P27 数一数。 32 / 48三、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四课次1授课课题25 的分与合教学 基本内容教材第 30 页例题、 “试一试”及第 31 页“想想做做”。33 / 48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让学生在通过把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活动中,探索并掌握 25 各数的分与合,进一步加深对 25 各数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分与合的联系有初步体会,初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掌握 25 的分与合。 教学方法 及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教 学 环 节 34 / 48设 计 一、引入 二、展开 1、 (将左手的大拇指弯曲,伸直其余四指,手背对着自己)请小朋友像老师这样竖起你的左手,现在有几个手指竖着?(齐答 4 个。 ) 你能把自己竖着的 4 个手指分成两部分吗? 2、还有不一样的分法吗?那我们把 4 的三种分法先按顺序排一排,再请大家相互说一说。(师边说边在相应的手势图下板书) (板书:4 4 4 / 312213 3、现在请小朋友将左手反过来,手掌心对着自己再看一看,刚才是 4 分成了 3 和 1,那么现在你看到 4 分成了几和几了?(4 分成了 1 和 3) 分法没有变,怎么看到的结果却不一样了呢? 4、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学会了 4 的几种不同分法。再请小朋友反过来想一想,几和几可以合成 4 呢? 5、光盘出示例题主题图,说说 4 个桃放在两个盆里,可以怎样放 35 / 486、(伸出左手五指)小朋友的一只手共有几个手指?下面就请同桌的两个人一起来分手指,想 5 的分与合。交流后组织反馈: 5 可以分成 4 和 1,5 可以分成 3 和 2,5 可以分成 2 和3,5 可以分 1 和 4。 5 可以分成 1 和 4,5 可以分成 2 和 3,5 可以分成 3 和2,可以分成 4 和 1。 7、完成“试一试” 。 三、拓展 1、完成第 1 题。 2、游戏:出圆片。 3、完成第 3 题。 4、给太阳花装叶子。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36 / 48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四课次2授课课题6、7 的分与合 教学 基本内容教科书第 32 页的例题、 “试一试” ,第 33 页“想想做做”第 15 题。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让学生经历 6 和 7 的分与合的探索过程,知道 6 和 7各能分成哪两个数,哪两个数能合成 6 和 7。 2、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接受分与合的数学思想,接受分析和综合思维方法的熏陶。 3、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及难点37 / 48掌握 6 和 7 各能分成哪两个数,哪两个数能合成 6 和 7。 教学方法 及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导入 二、新授 1、教学 6 的分与合。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 6 个大苹果,老师想把他们放在两个篮子里,可以怎么放呢?请同学们用圆片摆摆看。 (2)发表意见。如:6 个苹果可以分成左边 2 个,右边4 个。 (3)教师板书:6 / 38 / 4824 也就是说 6 可以分成 2 和 4。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4)看到这个,你马上就会想到什么? 6 / 42 (5)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呢? (6)用同样的方法把其他的分法写出来。 (7)齐读 6 的组成。 2、教学 7 的分与合。 (1)请小朋友将 7 个圆片分成两部分,有几种分法呢? (2)教学方法同 6 的分与合的教学方法,只是从实物过度到了点子。 (3)看黑板把 7 的分成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三、活动游戏,应用巩固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 1 题。 2、完成第 2 题。 3、完成第 3 题。 4、完成第 4 题。 四、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39 / 48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四 课次 3 授课课题练习三 教学 基本内容教材第 34 页练习三第 15 题。教学目的 和要求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有关数的分与合的理解,帮助学生记忆 27 各数的分与合。 2、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有序思考问40 / 48题的能力。 3、在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操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加深理解 27 各数的分与合。 教学方法 及手段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教 学 环 节 设 计 一、导入 二、进行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 1 题。 (1)课件依次出示分草莓的图,学生说说把草莓分在 2个盘里,可以怎样放? 41 / 48(2)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演示。 2、完成第 2 题。 (1)课件出示第 2 题图。 (2)请小朋友说一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风筝后面的每一节都要合成 7) (3)学生在书上填写。 3、 “对口令”游戏,完成第 3 题。 4、完成第 4 题。 (1)课件出示第 4 题图。 (2)请小朋友说一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花上的数合起来是花盆上的数,花盆上的数可以分成两朵花上的数) 。(3)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 (4)集体反馈 5、完成第 5 题。 (1)出示第 5 题图,说说哪幢房子高,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独立填数,看看谁填的最合理。 三、总结评价 板书设计 42 / 48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四课次4授课课题8 和 9 的分与合 教学 基本内容教科书第 35 页的例题、 “试一试” ,第 36 页“想想做做”第 15 题。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让学生经历 8 和 9 的分与合的探索过程,知道 8 和 9各可以分成哪两个数,哪两个数能合成 8 或 9。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继续接受分与合的数学思想,接受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和对立与统一观点的熏陶。 43 / 483、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甘肃省定西市国家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模拟题(附答案)
- 地球运动与气候说课课件
- 技术合同登记员招聘笔试经典考题含答案
- 地球课件分段
- 走向共赢停车场协议
- 2025合同协议样本范本
- 物流行业协会会员协议
- 农村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合作契约书
- 广告宣传代理合同书
- 模特摄影服务协议
- GB/T 9871-2008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老化性能的测定拉伸应力松弛试验
- GB/T 26480-2011阀门的检验和试验
- GB/T 19861-2005丙烯酸系阴离子交换树脂强碱基团、弱碱基团和弱酸基团交换容量测定方法
- GB/T 11085-1989散装液态石油产品损耗
- GB 30000.3-2013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第3部分:易燃气体
- 《材料力学》说课-课件
- (完整版)沪教牛津版小学一至六年级英语单词汇总(最新)
- JJF 1587-2016 数字多用表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 完整课件-西方经济学下册(第二版)
- 机械制图教学通用课件(全套)
- 天星择日的基本原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