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 1欢迎下载 克己复礼 检测版 姓名 学号 得分 批改人 一一 2424二二 2020三三 1616四四 4040卷面卷面 1010得分得分 110110 一 选择题 一 选择题 2424 分分 题号12345678 答案 1 下列字词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礼乐征伐 l 闻乐不乐 yu 庶人不议 sh 子将奚先 x B 刑罚不中 zh ng 为人孝弟 d 不好犯上 h o 三年之丧 s ng C 期已久矣 j 期可已矣 q 旧谷既没 m 钻燧改火 su D 先 生 馔 zhu n 监于二代 ji n 八佾舞庭 y 犯上者鲜 xi n 2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子曰 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B 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C 自诸侯出 盖十世希不失矣 D 子曰 食夫稻 衣夫锦 于女安乎 E 刑罚不中 则民无所错手足 F 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鲜矣 3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 其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B 礼云礼云 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 钟鼓云乎哉 C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D 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E 有事 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 先生馔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不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A 卫君待子而为政 子将奚先 B 孔子对曰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C 夫君子之居丧 食旨不甘 闻乐不乐 精品文档 2欢迎下载 D 食夫稻 衣夫锦 于女安乎 5 下列加点字词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三年之丧 期已久矣 新谷既升 钻燧改火 期可已矣 B 足食 足兵 民信之矣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C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曾子曰 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 D 既庶矣 又何加焉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保卒余年 6 下列加点字词 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子于其所不知 盖阙如也 阙如 空缺 指留着不表示意见或不作处理 B 礼乐不兴 则刑罚不中 中 得当 C 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郁郁乎 悲伤忧郁的样子 D 子生三年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免 离开 E 君子于其言 无所苟而已矣 苟 马虎 随便 7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有是哉 子之迂也 奚其正 B 人而不仁 如礼何 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鲜矣 C 君子于其所不知 盖阙如也 自诸侯出 盖十世希不失矣 D 虽有粟 吾得而食诸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吾亦欲无加诸人 8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A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B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C 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 D 野哉 由也 二 名句填空 二 名句填空 2020 分分 每句答对得每句答对得 2 2 分分 1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 非礼勿言 颜渊曰 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 2 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 3 孔子曰 天下有道 天下无道 自诸侯出 盖十世希不失矣 自大夫出 五世希不失矣 陪臣执国命 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 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 精品文档 3欢迎下载 4 子路曰 卫君待子而为政 子将奚先 子曰 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 是哉 子之迂也 奚其正 子曰 野哉 由也 名不正 言不顺 事不成 礼乐不兴 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 故君 子名之必可言也 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 5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鲜矣 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6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7 子曰 巧言乱德 8 子曰 工欲善其事 9 子夏曰 日知其所亡 可谓好学也已矣 10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三 句子翻译 三 句子翻译 1616 分分 1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2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3 礼云礼云 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 钟鼓云乎哉 4 有事 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 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 四 思考题 四 思考题 4040 分分 一 阅读 一 阅读 论语论语 中的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中的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 礼云礼云 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 钟鼓云乎哉 子曰 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 在孔子看来 礼与仁是什么关系 试结合有关章节 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礼与仁应该是形式与本质 互为表里的关系 礼是仁的外在体现形式 仁是礼的内核 本质 礼一旦失去了仁爱之心 就不成其为礼了 而仁一旦离开礼仪 也就无法呈现 出来 所以孔子感叹道 礼啊礼啊 难道仅仅是指玉帛之类的东西吗 玉帛虽珍 如果送礼人别有用心 另有所图 就不能称之为礼品 鸿毛虽轻 如果千里送之以传 精品文档 4欢迎下载 情 那么这份礼不可谓不重 二 阅读 二 阅读 论语论语 中的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中的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 而 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 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公曰 善哉 信 如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虽有粟 吾得而食诸 定公问 君使臣 臣事君 如之何 孔子对曰 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 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 明天理 灭人欲 君君臣臣 就是 君叫臣死 臣不得 不死 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 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 明天理 灭人欲 这种理解显然有悖于孔子的原意 孔子 本人就是一个人情味很重的 很率真的老师 这从颜渊死孔子恸哭 伯牛疾孔子探视 等章节可得到印证 孔子在 礼记 里也讲过 饮食男女 人之大欲存焉 的话 如 此温情仁爱之人怎么可能提出 灭人欲 的主张 君叫臣死 臣不得不死 更不可能是孔子的原意 孔子在讲君臣父子关系时总 涉及两面 即国君要以仁爱之心关怀臣子 使臣以礼 而臣民也要以耿耿忠心侍奉国 君 同样的做父亲的要有父亲的样子 做儿女的要有做儿女的样子 只有这样才能上 下和谐 尊卑有序 孔子提倡礼乐治国的初衷就是要让社会既尊卑有序 又上下和合 君叫臣死 臣不得不死 的观念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 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 只讲臣子的义务 不讲君臣的责任 这种极端的主张 不符合孔子的中庸思想 只会 把封建专制推向危险可怕的极致 激化社会矛盾 三 阅读 三 阅读 论语论语 中的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中的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1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都是主谓倒装句 这种倒装的方式表达了孔 子怎样的心情 2 论语 中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 比较一下现实生活中书面语和口语中倒装句使 用频度的区别 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 论语 怎样的语体特点 答案 1 倒装句突出的是程度之 甚 和时间之 久 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 之后的悲凉心情以及他对西周政治的无限思慕 2 倒装句在口语中的使用远比书面语为多 论语 中大量使用倒装句 反映了 论 语 的口语化特点 四 阅读 四 阅读 论语论语 中的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中的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 若圣与仁 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 诲人不倦 则可谓云尔已矣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 而 由人乎哉 子曰 仁远乎哉 我欲仁 斯仁至矣 孔子从不轻易以仁许人 他自己也说 若圣与仁 则吾岂敢 但另一方面却又说 为 仁由己 我欲仁 斯仁至矣 两者是否矛盾 应该怎样理解 我欲仁 斯仁至矣 精品文档 5欢迎下载 这句话 答案 不矛盾 孔子从不轻易许仁以人 那是因为实行仁德确实不容易 需要宽阔的胸 襟和坚韧的意志 并且要终身行之 事实上也的确很少有人做到了仁的境界 但仁德 又主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观态度 只要克己复礼 坚守正道 持 之以恒 就一定能达到仁的境界 我欲仁 斯仁至矣 说的就是一个人只要主观上树 立起追求仁德的理想 并付诸行动 就一定能到达仁的境界 答案 答案 一 选择题 一 选择题 2424 分分 题号12345678 答案DBBCBCCC 二 名句填空 二 名句填空 2020 分分 每句答对得每句答对得 2 2 分分 略 略 三 句子翻译 三 句子翻译 1616 分 略 分 略 四 思考题 四 思考题 4040 分分 一 阅读 一 阅读 论语论语 中的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中的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 礼云礼云 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 钟鼓云乎哉 子曰 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 在孔子看来 礼与仁是什么关系 试结合有关章节 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礼与仁应该是形式与本质 互为表里的关系 礼是仁的外在体现形式 仁是礼的内核 本质 礼一旦失去了仁爱之心 就不成其为礼了 而仁一旦离开礼仪 也就无法呈现 出来 所以孔子感叹道 礼啊礼啊 难道仅仅是指玉帛之类的东西吗 玉帛虽珍 如果送礼人别有用心 另有所图 就不能称之为礼品 鸿毛虽轻 如果千里送之以传 情 那么这份礼不可谓不重 二 阅读 二 阅读 论语论语 中的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中的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 而 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 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公曰 善哉 信 如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虽有粟 吾得而食诸 定公问 君使臣 臣事君 如之何 孔子对曰 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 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 明天理 灭人欲 君君臣臣 就是 君叫臣死 臣不得 不死 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 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 明天理 灭人欲 这种理解显然有悖于孔子的原意 孔子 本人就是一个人情味很重的 很率真的老师 这从颜渊死孔子恸哭 伯牛疾孔子探视 等章节可得到印证 孔子在 礼记 里也讲过 饮食男女 人之大欲存焉 的话 如 此温情仁爱之人怎么可能提出 灭人欲 的主张 君叫臣死 臣不得不死 更不可能是孔子的原意 孔子在讲君臣父子关系时总 涉及两面 即国君要以仁爱之心关怀臣子 使臣以礼 而臣民也要以耿耿忠心侍奉国 君 同样的做父亲的要有父亲的样子 做儿女的要有做儿女的样子 只有这样才能上 下和谐 尊卑有序 孔子提倡礼乐治国的初衷就是要让社会既尊卑有序 又上下和合 精品文档 6欢迎下载 君叫臣死 臣不得不死 的观念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 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 只讲臣子的义务 不讲君臣的责任 这种极端的主张 不符合孔子的中庸思想 只会 把封建专制推向危险可怕的极致 激化社会矛盾 三 阅读 三 阅读 论语论语 中的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中的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1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都是主谓倒装句 这种倒装的方式表达了孔 子怎样的心情 2 论语 中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 比较一下现实生活中书面语和口语中倒装句使 用频度的区别 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 论语 怎样的语体特点 答案 1 倒装句突出的是程度之 甚 和时间之 久 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 之后的悲凉心情以及他对西周政治的无限思慕 2 倒装句在口语中的使用远比书面语为多 论语 中大量使用倒装句 反映了 论 语 的口语化特点 四 阅读 四 阅读 论语论语 中的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中的文字 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 若圣与仁 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 诲人不倦 则可谓云尔已矣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 而 由人乎哉 子曰 仁远乎哉 我欲仁 斯仁至矣 孔子从不轻易以仁许人 他自己也说 若圣与仁 则吾岂敢 但另一方面却又说 为 仁由己 我欲仁 斯仁至矣 两者是否矛盾 应该怎样理解 我欲仁 斯仁至矣 这句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