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ppt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ppt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ppt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ppt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主讲 吴元海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 阴阳 五行 气血津液 藏象 经络 病因与发病 病机 防治原则 何为阴阳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阴阳概念的起源很早 它萌生于夏商 理论成熟于战国与秦汉时期 是古人对自然现象长期观察并加以归纳 抽象的产物 易传 的 一阴一阳之谓道 已确立了阴阳理论 阴阳理论渗透到中医学中 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 它是中医学的理论工具和方法论 决定着中医家们的思维模式 指导着临床医疗实践 简单来讲 向日为阳 背日为阴 阴阳属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主要还是从日光的向背加以引申 阳 是具有向阳特征的事物或现象 阴 是具有背日特征的事物或现象 阴阳特征 1 普遍性 指凡属于相互关联的万事万物 或同一事物的内部相关联的内容 都可以用阴阳的属性加以归类与分析 此即 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之意 2 相对性 事物的阴阳是相对的 而不是绝对的 晨 夕 午 夜 阴中之阳 阴中之阴 阳中之阳 阳中之阴 阳 阴 阴阳的基本内容 1 对立制约 对立制约是阴阳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 阴阳对立是指阴与阳的属性是相互对立 相反的 如上与下 天与地 明与暗 水与火 寒与热 动与静 出与入 升与降 昼与夜等等 实际上 只要有阴阳 它们的属性就是对立的 因此阴阳的对立具有普遍性 制约是指属性对立的阴阳双方出现相互约束 相互抑制 互为胜负 阴阳的基本内容 2 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互用揭示的是阴阳对立双方的统一性 阴阳互根是指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依存 互为根本 阴依存于阳 阳依存于阴 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例如 热为阳 寒为阴 没有热 就无谓的寒 阴阳的基本内容 3 消长平衡 阴和阳之间的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并不是处于静止的和不变的状态 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故说 消长平衡 量变 消长平衡包括四方面内容 1 此长彼消 阴长阳消 阳长阴消2 此消彼长 阴消阳长 阳消阴长3 此长彼长 阴长阳亦长 阳长阴亦长4 此消彼消 阴消阳亦消 阳消阴亦消 阴阳的基本内容 4 相互转化 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 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即阴可以转化为阳 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质变 物极必反 阴阳在临床运用 1 生理功能 人体的生理活动可概括为阴精 物质 与阳气 功能 的矛盾运动 二者的关系体现着相反相成 对立互根 体内的物质 阴 是产生功能活动 阳 的物质基础 而功能活动 阳 又促进着体内物质 阴 的新陈代谢 同时也是体内物质的能量与功能体现 这样 物质与功能 阴与阳共处于相互资生 对立 消长 转化的统一体中 阴阳在临床运用 2 病理变化 1 阴阳偏胜 盛 在阴邪或阳邪作用下所致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黄帝内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阳胜则热 指阳邪致病 或机体阳的功能呈实性亢奋 由于阳的特性是热 故而表现出一派热象 如高热 面红 烦躁 舌红 脉数等 由于是病邪有余之热证 故属实热证 阴阳在临床运用 阳胜则阴病 指阳胜的病变必然损耗人体的阴液 而表现为口渴 小便黄短 大便干结 这是基于阳能制约阴的原理 阴胜则寒 指阴邪致病 或阴邪留滞体内导致机能障碍 呈现为阴的实性偏盛 由于阴的特性是寒 故而表现出一派寒象 如恶寒 面白 局部冷痛 舌淡 脉迟或紧等 由于是病邪有余的寒证 故属实寒证 阴胜则阳病 指阴胜的病变最易损伤人体的阳气 而表现为踡卧 脉迟无力 这是基于阴能制约阳的原理 阴阳在临床运用 2 阴阳偏衰 虚 包括阴偏衰 阴虚 和阳偏衰 阳虚 阴阳偏衰指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素问 调经论 指出 阳虚则外寒 阴虚则内热 阳虚则寒 是指人体阳虚衰 不能制约阴寒 阴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 如面白 畏寒肢冷 踡卧 神疲 脉迟 无力等 这是基于阳消则阴长的原理 由于病属不足 故属虚寒证 阴阳在临床运用 阴虚则热 是指人体阴液不足 不能制约阳气 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 如低热 潮热 颧红 盗汗 口干舌燥 脉细数等 这是基于阴消则阳长的原理 由于病属不足 故属虚热证 应当注意的是阴阳偏胜证属实 阴阳偏衰证属虚 阴阳在临床运用 阴阳互损 是指体内的阴液或阳气虚损到一定程度时 必然导致另一方的虚损 这是基于阴阳互根的原理 阳损及阴 即阳虚到了一定的程度时 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 可导致阴亦虚的现象 阴损及阳 即阴虚到了一定的程度时 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 可导致阳亦虚的现象 不论是 阳损及阴 还是 阴损及阳 最终都表现为 阴阳俱损 阴阳两虚 阴阳在临床运用 阴阳转化 是指阴证与阳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即阳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阴证 阴证也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阳证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中的 重寒则热 重热则寒 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 即可用于说明这类病理情况 阴阳失调 阴阳偏盛 阴阳偏衰 阴阳互损 阴阳转化 阳偏盛 阴偏盛 阳偏虚 阴偏虚 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阴证转阳 阳证转阴 阴阳两虚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阴虚则热 阳虚则寒 实热证 实寒证 虚热证 虚寒证 临床诊治 先别阴阳 疾病的发生 发展及其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失调 在诊察疾病时 只要善于运用阴阳归纳法 就有助于对病变情况的总体阴阳属性作出判断 故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说 善诊者 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 治疗原则 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 常用药物的阴阳属性 药物阴阳属性归纳 阳 温热辛甘 淡 气阴 寒凉苦咸酸血 性温 麻黄 桂枝 紫苏 细辛 生姜 葱白 香菜苍耳子 厚朴 苦杏仁 佛手 黄芪 五味子陈皮 龙眼肉 熟地 何首乌 当归 刺五加等性热 附子 干姜 高良姜 吴茱萸 肉桂等 常用药物的阴阳属性 性凉 薄荷 竹茹 鱼腥草 银柴胡 罗汉果 麦冬 玉竹 川贝母 枇杷叶 牛黄 野菊花 丹参 枳壳 薏苡仁 冬瓜皮 西瓜皮 葛根等性寒 大黄 淡竹叶 苦参 黄连 栀子 莲子心 熊胆金银花 板蓝根 穿心莲 犀角 桑叶 车前草 黄柏 金钱草等性平 淡 茯苓 人参 莱菔子 党参 太子参 山药 甘草黄精 冬虫夏草 乌梅 白果 天麻 赤小豆等 常见食物的阴阳属性 性温 桃子 荔枝 椰子 龙眼 甘蔗 黑皮 水蜜桃糯米 面粉 花生 韭菜 大葱 大蒜 生姜 芋头 慈姑 洋葱 鸡肉 石榴 红枣 樱桃 紫葡萄 牛肉 草鱼 鲢鱼 黄鳝 豆豉等性热 辣椒 榴莲 羊肉 狗肉性凉 甘蔗 青皮 黄瓜 芹菜 牛奶 柠檬 西红柿 柚子 甜橙 芦柑 橘子 苹果 芒果 猕猴桃 鲫鱼 丝瓜 莴苣 黑木耳 豌豆 土豆 哈密瓜等 常见食物的阴阳属性 性寒 梨 香蕉 萝卜 冬瓜 白菜 竹笋 鸭肉 西瓜柿子 紫茄子 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