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的一次古诗教研经历.doc_第1页
记我的一次古诗教研经历.doc_第2页
记我的一次古诗教研经历.doc_第3页
记我的一次古诗教研经历.doc_第4页
记我的一次古诗教研经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长的幸福悄悄荡漾 记我的一次古诗教研经历 一、话题缘起上学期,我市举行了一次小学语文“师徒结对”主题研讨活动,我的徒弟要在活动中执教一首古诗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25课赠汪伦。当她急切地向我征询如何上好这首古诗时,我对她提议:你自己先琢磨琢磨,我也琢磨琢磨。恰好,此时我也要在学校“关于教学目标的把握”主题教研活动中执教一堂课。我想,古诗教学如何预设教学目标,又怎样有效生成教学目标,就作为我这堂课的研究主题吧,也可以与徒弟一起研讨古诗教学。于是,我选择了浙教版十二册第十五课古诗二首赠汪伦,打算与徒弟同上一个教学内容。但因为古诗词语言的独特,时空的距离,其备课与现代白话文备课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我一直琢磨着:怎样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诵读,对诗的语言、意境进行推敲,乃至鉴赏,使古诗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触动孩子的“心根”;六年级学生与二年级学生学习古诗如何区别,又如何相容。带着这样的思考,我经历了一次“成长”的磨练。自己执教六年级,徒弟执教二年级,同一个文本,至今想来,幸福感还油然而生,幸福在自己对古诗词教学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幸福在通过前后一个月的思考和实践,自己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教学目标的把准、学生学习能力的区别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于是,我在经历解读文本,解读高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后,确立了以“有深意地读,有创意地读”的教学理念来引导本堂课的教学。为此,我将“引导无形的情谊转换为生动的形象,感悟、体味诗中空灵、自然而耐人寻味的情谊”作为预设的目标。重点引领学生对古诗语言进行鉴赏,对古诗意境进行鉴赏,对古诗表达方法进行鉴赏,将自己的鉴赏心得与学生学习实际恰当地融合在课堂之中,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相融。附:课堂实录片断师:同学们,老师把第一句诗读了好多遍,那是越读越有味儿,你知道是为什么吗?请你们也来反复读上几遍。生:学生自由朗读。师:读出什么来了吗?生1:我从“忽闻”这个词中看出了李白是不辞而别的,也看出了李白是个不讲客套的人,他不想让老朋友难过。师:真了不起!一个词就让你有了一个有价值的发现。生2:我也从“踏歌声”这个词中发现汪伦是那么的热情,也看出了他与李白的友谊是多么的深!师:理解得真好!你知道“踏歌”吗?生2:“踏歌”就是边走边打拍子还边唱。师:是呀,李白怎么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呢?生:因为李白听到了那热情爽朗的歌声。师:一个是不辞而别,一个是踏歌送行,你又发现了什么呢?生1:我发现李白和汪伦的性格多么相似。生2:我发现他们两人的友谊同样不拘小节,走的人和送的人都是快快乐乐的。师:那就把这种不拘小节、快快乐乐读出来。(学生自由朗诵)师:面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李白深情地吟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那可是一句千古传诵的诗句,请大家也好好地吟诵吟诵,并在同桌间说说自己的吟诵心得。于是,生反复吟诵并交流:生1:我读懂了李白是很自然又很真诚地说出这句话的,因为他的眼前就是深千尺的桃花潭水,而他和汪伦的友情也是很深厚的。生2:我发现这里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借景抒情。生3:我觉得“不及”这个词最好了,因为这里用了转折,李白对脚下的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不要说你有多么深了,可是还不及汪伦对我的友情深呢!”师:你们的发言让老师想起了清朝文人沈德潜说的一句话(出示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生:学生自由读。师:李白说口头的话,见眼前的景,这真是一种天真自然的情趣,这真是一种人间最真最挚的友情呀!于是,李白情不自禁地大声吟颂(学生接诵)师:船儿越来越远,李白见汪伦还在挥挥手,他以诗人特有的感情仍然高声呼喊(学生接诵)师:船儿快要消失了,李白还是翘首相望,传出自己对老朋友的那份感情(学生接诵)以上课堂教学的展开,较好地体现了高段学生学习古诗语言的特点,即通过朗读来发现语言学习点,围绕这个点来进一步理解、鉴赏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教学简约而有效。二、徒弟首次上课听了我的课,特别是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诗句,徒弟对我说,她是不是也可以这么上,能不能把我的教学片断进行“移植”。我对她说,二年级学生和六年级学生的古诗学习,有着相同之处,更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都需要反复吟诵,反复品读,而不同的是,高段学生重在读中推敲、鉴赏语言和意境,低段学生则重在读中识字,读中生情。于是,她拿着我的教学设计,在解读学生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把教学目标预设为“朗读中说理解,理解中再朗读,朗读中体会,体会中再朗读”,并进行了第一次试教。案例片断师:同学们,请你们好好地读读第一句诗,你都读懂了什么呀?生:学生自由朗读。师:读出什么来了吗?生1:我读懂了大诗人李白就要走了。师:(出示“将欲行”)真了不起!生2:我读懂了李白这时候忽然听到了歌声。师:(出示“踏歌声”)理解得真好!你们都知道“踏歌”吗?生:摇摇头。师:踏歌呀,就是一边用脚踏着节拍,一边唱歌。我们一起来做做踏歌的动作吧。 (师生一起做动作)师:李白是悄悄地离开汪伦的,汪伦却踏歌来送行,你又读懂了什么呢?生1:我读懂了李白和汪伦真是一对好朋友。生2:我还读懂了李白不想让朋友难过,所以他偷偷地走的。生3:我读懂了汪伦一点也不生气,还很高兴的。师:那就把这种高兴读出来吧。(学生自由朗诵)师:面对着眼前深深的桃花潭水,李白深情地吟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那可是一句千古传诵的诗句,请大家也好好地读读,并在同桌间说说自己又都读懂了什么。生:反复朗读并交流:生1:我读懂了桃花潭水很深很深。生2:我读懂了李白和汪伦的友情也很深很深,因为这里有一个“不及”,“不及”就是比不上。师:孩子们,你们都把诗读懂了,老师真高兴!能把诗读好吗?(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自由练读)师:船儿刚离开水岸,李白就见汪伦赶来送行,他真是高兴呀!他脱口而出(学生接诵)。师:船儿船儿越来越远,李白见汪伦还在挥挥手,他高声呼喊着(学生接诵)师:船儿快快看不见了,李白还站在那里,对着老朋友大声呼喊着(学生接诵)案例反思倾心地听着徒弟的课,我既看到了自己课堂中的影子,整个教学环节大体雷同,又看到了徒弟自己在细节上的处理,更专注于二年级小朋友学习古诗的效果。然而,我还是发现了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与徒弟作了沟通: 教师没有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感受古诗。教师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后,学生由于受到认识的限制,他们的理解和表达停留于诗句的最表层,而教师又没有加以再引导,学习只有一个层面。看来,对低年级学生还是要扎实一点,对问题的设计还是细化一点为好,这不同于高年级学生对问题和语言的揣摩,因为高年级学生往往能从语言的表面进入语言的深层。教师对一字一词的落实还是不够。字词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古诗教学也不例外。课堂中,有学生发现了“将欲行”、“忽闻”、“不及”等关键词语,但是教师仅仅是呈现这些词,而怎样让学生再次走进这些词,让学生充分地通过这些词来点点滴滴地读懂词语背后的东西,如理解出一点诗人和汪伦的人物形象、性格,也初步了解一点李白写诗的方法。看来,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更应该做好字词文章,教师要善于引导。而高年级学生已经能有意识地自己扣词扣句了,他们往往能从一个字一个词中读懂更多的东西。教师对诗句的朗读是作了落实,但是学生朗读的效果还是不到位。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重点,低段和高段都如此。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期望值高了一点,没有进行有层次地读,朗读与理解、感受没有能有机的融合,对朗读的一些必要的技巧也没有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诗句似乎没有什么提高。这让我想到,对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还是现实一点,要舍得花时间,读上几个回合,读出一点质量来,教师要全心引导学生过好“朗读关”。三、徒弟二次上课终于,徒弟第二次走上了赠汪伦的讲台,听课的有来自余姚市的所有小学语文名师、学科骨干,还有所有的结对徒弟。虽然,我和徒弟经历了一轮的磨合,但是说实话,我俩还是没有底气,就这么去上吧。案例片断师:李白就要离开了,可是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诗当中是怎么写的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听。生: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忽闻岸上踏歌声”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感觉到事情来得很突然,你从哪儿看出来?生:我是从“忽闻”这个词里看出来的。因为“忽闻”就是忽然听到的意思。师: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小朋友们,读着“忽闻”这个词,你又想到了一些什么呢?如果你就是李白,你的心情又会怎样?生:高兴。 师:是的,要是我也会高兴。读一读,你也高兴一下。生:激动。 师:怎能不激动呢!把这份激动同样带给我们吧。生:惊讶。 师:是啊!太突然了,我们能不能从你的朗读中感受那一份惊讶呢。生:兴奋。 师:要离开,有人特意来送别,要不兴奋也真是困难啊!(随时指导读好忽闻:惊,突然,出乎意料的。上扬,急一点,稍做停顿)师:李白要走了,汪伦知道了,于是他赶来生:踏歌送行。师:踏歌,那是怎样送行啊?理解踏歌一词:一边用脚踏节拍,一边唱。请学生做做踏歌的动作师:一起来做做踏歌的动作吧!(师生一起做动作)师:你们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吗?汪伦会唱着什么呢?师:也许,那个时候的汪伦会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课件出示诗句)请生读读这句诗,生踏师唱。师:是啊,多深情啊!师:也许他还会唱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课件出示诗句)请生再读,跟着老师一起踏歌。师:这份感情真深厚啊!师:多么特殊的送别方式,多么欢快的送别方式。师:那么面对这样一个知心的好朋友,这么特别的方式特地来为自己送行,小朋友们,就让我们一起带着惊喜,带着感动来感受李白那时的心情吧!(出示两句诗,学生读诗句)师:这句诗读了好几遍了吧,你都读懂了什么呀?在同桌间说说。生:交流略师:说得真好!诗人李白真不愧为大诗人,他把眼前的桃花潭水拿进了自己的心里,还说这么深的桃花潭水比不上他与汪伦的友情呢。你想怎么来读这句诗?生:说、读。(教师随机评价学生的朗读)课堂效果演绎了课堂40分钟,王老师来到我身边,见她那自信而欣慰的笑脸,我知道她感觉挺好的。我也是这么认为,听课的老师也有共识:王老师的古诗课,既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诵读,对诗的语言、意境进行推敲,又符合低年级的认知特点,把握了低年级古诗教学的目标。这在上面的一个课堂实录中得到了体现:首先,低年级古诗教学目标得到有效落实。课堂中,王老师引领孩子在读中识字,读中感悟重点词语,读中生情。如:抓住“忽闻”一词,让学生说意思,更让学生揣摩:“忽闻”让你想到了一些什么呢?如果你就是李白,你的心情又会怎样?于是,学生由诗的语言走进了诗的情感,课堂中,学生纷纷表达出自己的感悟。其次,古诗教学紧紧抓住朗读且有层次。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如“我们能不能从你的朗读中感受那一份惊讶呢?”,“怎能不激动呢!把这份激动同样带给我们吧。”。同时,教师还适时地进行朗读技巧上的点拨。再者,古诗教学注重有效引导和随机拓展。如教师引导学生由字词想象诗人的心情,由字词想象情景,课堂的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我在点评王老师的课堂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古诗词教学在小学的不同年段,其教学理念是相通的,那就是读中学,学中读,反复诵读,反复感悟。至于怎么读,读的形式和方法,怎么悟,悟的策略和程度,就是我们需要在不同学生中需要思考的。四、“成长”感悟1、“人因为持守而变得美丽”。两年的教龄,才刚刚踏上教书育人的征程不久。上完课,徒弟王老师由衷地对我说了一句话:“人因为持守而变得美丽”。我知道那是朱光潜先生的一句名言。我常常对她说,做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持守”你手中的课文,“持守”你眼前的学生,“持守”你走进的课堂,那会让你感觉到无限的美丽。在那样的一所街道完小,没有名师、骨干,没有什么人引领你钻研,但是王老师已经有了这么一种意识,而且在付诸行动。仅仅,我与她一起解读一篇篇课文,设计一个个思路,也上了几次课,但更多的是她自己在这样的经历中感受到了自己必须“持守”。于是,王老师对一个字、一个词怎么教,一句话、一个语段怎么教,一篇课文怎么处理,有了自己的诸多思考,她在不断成长。有时,她能与我争论:师傅,我觉得可以这么设计,这样效果会更好。是的,在这次教研活动中,对于如何诵读,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深深地埋入学生的心灵,王老师就创造性地采用创设情境,教师引读的方法,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小朋友,我们假设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风儿迎面吹来,凉凉的,鸟儿站在枝头清脆地鸣叫,一切美得像画一样。可是,两个好朋友却要分别了。此刻,李白正站在船头用诗与眼前的汪伦告别。(出示诗,齐读)船儿渐渐地离岸了,可是两人还在相互道别,李白对汪伦高声吟到。(出示诗,齐读)船儿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尽头,朋友的样子已经看不到,情谊却永远在心里。让我们把两人的情谊长留心中,一起来背背这首诗吧!(齐诵)如今,王老师已经是学校的语文教研组长,也多次在街道语文学科活动中亮相,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人因为持守而变得美丽”,“持守”语文教学,让她越来越美丽吧!2、“人因为思考而变得幸福”。做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不容易;做一名能给予他人帮助的语文老师,更不容易。说心里话,自己在教学古诗赠汪伦和指导徒弟教学时,那真是一次痛苦的经历,而痛苦着,也享受着幸福:因为我在思考着怎样鉴赏古诗词,又怎样在不同年级落实古诗词教学。首先,我对不同年级的古诗教学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思考。高年级孩子学古诗,应该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诵读,推敲诗的语言,进入诗的意境,让学生与诗人进行心灵对话,使古诗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就赠汪伦来说,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分别应该揣摩什么,揣摩到什么程度,我更是动足了脑筋。现在回味起来,我认为自己的教学中,侧重让学生在个性化的理解中感悟诗句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以及感受诗人的风格是适时适度的;而低年级的孩子学古诗,应引领孩子在朗读古诗中落实识字教学,理解诗的意思,读中生情。王老师的教学中,则侧重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体会诗的语言、诗的情感、诗的表达,也是必要的,这样为低年级的学生今后的学习古诗文打下了基础。这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