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doc_第1页
人教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doc_第2页
人教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doc_第3页
人教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doc_第4页
人教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新添加的题型 (共3题;共17分)1. (8分)(2013南通)用课文原名填空。大漠孤烟直,_。(王维使至塞上)几处早莺争暖树,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何当共剪西窗烛,_。(李商隐夜雨寄北)_ ,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苏轼浣溪沙中,最能表现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性格的诗句是:“_ , _。”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抒发古代仁人宏伟抱负、表达作者高远志向的诗句是:“_ , _。”2. (4分)阅读骆驼祥子选段,根据要求填空“不喝就滚出去!好心好意,不领情是怎着?你个傻骆驼!辣不死你!连我还能喝四两呢不信,你看看!”她把酒盅端起来,灌了多半盅,一闭眼,哈了一声,举着盅儿:“你喝!要不我揪耳朵灌你!”人间的真话本来就不多,一个女子的脸红胜过一大段话:这祥子也明白了她的意思,在她的眼里,她是个最美的女子。美在骨头里,就是她满身都长了疮,把皮肉都烂掉,在他心中她依然很美。她美,她年轻,她要强,她勤俭。假若祥子想再娶,她是个理想的人。他并不想马上就续娶,他顾不得想任何的事。可是她既然愿意,而且是因为生活的压迫不能不马上提出来,他似乎没有法子拒绝。上述语段中的“她”是_(人名),小说刻画了她_的性格特点(至少答出两点);语段中的“她是_(人名),小说中她最终的结局是_。3. (5分)作文,任选其一。家乡的景物是迷人且绚丽多彩的,如名胜古迹、海上日出、月下村景、田野雾岚、苍山奇石、林海晨曦等等。请你仔细观察某一景物,认真体验,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今年“十一”长假期间,央视策划了“你幸福吗?”大型群众采访活动,并在每晚的新闻联播中播出。很快,“幸福”成为热点话题。幸福是什么?你一定有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理解。请以“那一刻,我真幸福”或“这就是幸福”为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请选取合适的文体,写出你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字数不少于650字;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二、 选择题 (共1题;共2分)4. (2分)选出与“沧海月明珠有泪”形成对偶的一项( ) A . 望帝春心托杜鹃B . 蓝田日暖玉生烟C . 竹坞无尘水槛清D . 秋阳不散霜飞晚三、 综合性学习 (共2题;共14分)5. (5分)(2011赤峰)下面是某同学作文中的一个片断,仔细阅读后,请选择4处,加以修改。人生是无法回头再来的,然而做每件事都要细心瑾慎、小心翼翼。有时,也许就是因为一个不留神的错误,造成无法挽回的一个遗憾。朋友:珍重地走好每一步,不要对小事就吊以轻心,希望你稳健地走完自己的旅程。6. (9分)学习了变色龙后,同学们觉得意犹未尽,决定开展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分别用一个成语描绘画面所反映的四种情况。 和群众说话:_。和同事说话:_。和上级说话:_。和法官说话:_。(2)理解这幅漫画蕴含的深意。 四、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3分)7. (16分)(2015.广东茂名)阅读文段,回答1-4题。陪着母亲坐火车陆总的母亲想回乡下老家过年,他让秘书去买两张飞机票,可母亲却说这辈子从没坐过火车,想坐一次火车。正逢春运,秘书费了好大的劲,才买来两张硬座票。陆总担心母亲的身体吃不消,劝母亲还是乘飞机回去,可母亲却执意要陆总陪她一起坐火车。一向孝顺的陆总只得依了母亲。陆总扶着母亲来到火车站,广场上黑压压的人群,让他有些茫然,他不知道该往哪边走。正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中年男子操着家乡话,一边喊:“让开,让开!”一边使劲儿地往前挤。母亲对陆总一笑说:“跟上他,错不了,一听那口音,就知道是咱武陵人。”娘俩跟着中年男人很快找到了要乘坐的那趟火车,很巧的是,那人正好坐在他们的对面。车厢里闹哄哄的,充斥着各种难闻的味道。陆总觉得憋闷,站起来想去透透气,可过道里站满了人,挪个步都很困难,更别说要挤出去了。中年男子看出陆总的不适,就说:“兄弟,没坐过火车吧,要是感觉不舒服,就多看看窗外的风景吧。”陆总点点头,只得把注意力集中在窗外。他一边欣赏着窗外的风景,一边听母亲和那个中年男子拉家常。从他们的交谈中,陆总知道那个中年男子也是回家过年的,为了省路费,妻子没回去,就自己一个人回家看看父母。母亲说:“是该回去看看,一年到头,家里的老人就盼着过年的时候,能见一见自己的孩子。”“谁说不是呢?我们出去打工挣钱,为的也是让父母孩子生活得好一些,可是”男人的话还没说完,一阵卖盒饭的叫卖声由远而近。陆总买了两份盒饭,他问中年男人:“你要不要来一份?”男人摇摇头说:“不了,我不饿!”吃过饭,天也渐渐的暗下来了,陆总有了些困意,靠在母亲的肩头沉沉地睡去。不知道过了多久,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朦胧中,他看到一只手伸进了母亲放在桌上的零食口袋。他正想制止,佯装睡觉的母亲轻轻拐了他一下,示意他别出声,他知道了母亲的用意,也就微闭了双眼。那个男人似乎饿极了,又怕惊醒了他们,悄悄拿起面包,将头埋在桌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男人很快吃完面包,抬起头,看所有的人都在睡觉,并没有注意到他的举动,也就安心地闭上了眼睛。一大早,陆总就听到那个中年男人对母亲说:“大婶,对不起,昨晚实在太饿了,我偷吃了你的面包!”母亲说:“吃就吃了吧,看你是一天一夜都没吃东西了,肯定饿坏了,出门在外不容易,可别亏了自己啊。”男人长叹一声,说:“大婶,我也不瞒你。这次回家,连路费都是借的,也没多余的钱买吃的了。辛辛苦苦干了一年,临到放假,老板却没了踪影,一分钱都没拿到。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要是过年都不回去,家中父母又得担心一年了,作为子女那就太不孝了,所以再没钱也得赶回去。”男人的话引来车厢里很多人的共鸣,大家纷纷谴责那些无良的老板,都说回一趟家,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还不是回家尽尽孝,看看自己的爹娘啊!列车快到站了,那个中年男人的手机响了起来。他接起电话说:“妈,我快下车了,你们放心吧,我一路好得很,有吃有喝的。我买的是卧铺票,休息得好,累不着,你们别担心”男人的话听得陆总的双眼涩涩的,下车的时候,他掏出五百元钱递给中年男人,说:“大哥,拿去给父母买点东西吧。”男人一再推辞不要,陆总的母亲说:“拿着吧,你这样空着手回去,会让父母担心的。你不想让他们知道你过得不好吧。”男人千恩万谢的拿着钱走了。陆总掏出手机给公司打电话,他说:“你们赶快把拖欠那些工人的工钱全部结清了吧。另外要回家过年的,再给五百元红包,让他们拿回家孝敬父母。”母亲在一旁听着儿子的电话,欣慰地笑了。她知道,这趟火车没有白坐,自己的良苦用心,终于让儿子找回了诚信和良知。(选自小说选刊 作者:张玉兰)(1)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情节补充完整。陪乘火车_中年男子偷吃_掏钱资助_母亲欣慰。(2)这篇小小说的结局耐人寻味,请说说其妙处。(3)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陆总是一个怎样的人?(4)对本文的理解分析表述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 小说中的母亲“执意要陆总陪她一起坐火车”中的“执意”,写出母亲坚持己见,勇于尝试新事物的性格。B . 文章运用伏笔与照应的写法,如叫卖声中断男人的说话与下文的诉说遭遇,这样使小说行文自然,结构严谨。C .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描述中年男子故意编造了“一路好得很”的谎言,表现他对父母的孝心。D . 小说描述中年男子的道歉和诉说,意在引出中年男子是为了博得陆总的同情与资助,更进一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E . 这篇小说给我们的启示是:依顺父母、不让父母担心是有孝心,做人守诫信有良知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尽孝。8. (17分)比较阅读【甲】【乙】【丙】三段文字,完成小题。【甲】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乙】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皲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树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邃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这里的树,又以造型奇特见长,有的偃如老妇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图一圈,纹丝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丙】由中山门开始的宽阔陵园大道,至陵前长6公里,两旁栽种着许多法国梧桐。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蔽目的林荫大道。道外的丘岗坡坨之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复叠,莽苍深邃,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渐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1)三段文字都写到“树”,但各有不同的特点,如【甲】文所写的树木特征是“高低错落,充满画意”。请从【乙】【丙】两文中选择有关词语,概括树木的不同特征。(2)三段文字写树都强调了气氛,如甲文突出繁华欢悦,【乙】文突出_,【丙】文突出_。(3)对这三段文字采用的说明方法,下面不正确的说法是( )A . 【甲】【乙】两文多处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B . 【甲】文没有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C . 【乙】文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举例子。D . 【甲】【乙】【丙】三文都采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4)从说明顺序来看,【甲】【乙】两文都是_顺序,【丙】文是_顺序;从文段结构看,【甲】文是结构,【乙】文是_结构,【丙】文是并列结构。(5)有人认为【甲】文中写的“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不妥,因为既然“没有”就无说明的必要。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五、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5分)9. (15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注释: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之:动词,往,到。 用:资用,即路费。御者:驾车的仆夫。(1)解释加线的词。我欲之楚( ) 将奚为北面( ) 吾马良( ) 此数者愈善( )(2)翻译: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3)成语 出自本文,比喻 六、 诗歌鉴赏 (共1题;共23分)10. (23分)古诗文阅读 (甲)临皋闲题苏轼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乙)记游松风亭苏轼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歇不得处 A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甚时也不妨熟歇 B (丙)纵笔三首(其一)苏轼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注】甲文为苏轼贬黄州时所作,乙文为苏装贬惠州时所作,丙诗为苏轼贬惠州再贬儋州时所作。(1)根据语境,给下列加下划线词选择正确的选项。 与此孰胜(_) A.通“熟” B.谁,哪一个 C.成熟思欲就林止息(_) A.完成 B.即使 C.靠近若人悟此(_) A.好像 B.如果 C.你(2)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3)结合语境,在乙文A、B两处填上合适的标点,并说明理由。 (4)丙诗意蕴丰富,选择下列一组词语,结合全诗,描摩诗人情感。 A“白须”和“酒红” B“误喜”和“一笑”(5)乙文中“熟歇”意为“充分休息”,它是苏东坡人生境界的一种标志。结合你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