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壶口瀑布》同步练习.doc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壶口瀑布》同步练习.doc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壶口瀑布》同步练习.doc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壶口瀑布》同步练习.doc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壶口瀑布》同步练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壶口瀑布同步练习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基础题 (共5题;共6分)1. (1分)找出下列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 . 穷目 押韵 本色 哑口无言B . 下坠 向例 吆喝 悠有自在C . 扶摇 含胡 照例 声面别开D . 迤西 屋脊 无端 呼朋焕侣2. (1分)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河滩 迂回 深不可测 浪沫横溢B . 飞毯 集纳 如丝如缕 平坦如席C . 铸成 疑重 乘隙而进 蜂窝杂陈D . 仰视 软弱 窟窟窍窍 拢成一束3. (1分)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把玩、吟咏描绘。B . 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C . 据统计,我国现有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左右,传统剧目数以万计。D . 随着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视,使我们都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4. (1分)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他每次回答问题的声音响亮,震耳欲聋 , 受到大家一直好评。B . 作家曹文轩荣获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消息传来,骇人听闻。C . 杨绛先生的离世,如巨星陨落,使中国文坛黯然失色。D . 漫步曲水亭街,我们用相机去捕风捉影 , 记录家乡的古风古韵。5. (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厉害,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选自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材料二: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摘自“360百科对联目录条”)材料三:对对子是文人雅士的游戏,题写对联是古代重要的文化活动。常见的题写方式有:A拆字:用拆字的方式写成的对联。B谐音:用语音相谐的方式写成的对联。C回文:用顺读或逆读均可的对联。D叠字:用重叠其字的方式写成的对联。E歇后:用歇后语格式写成的对联。F集句:用集取名句方式写成的对联。(选自高中文史拓展阅读语言科技分册)(1)从上述三段材料中,我们可以从中提炼有关“对联”的信息各不相同。 材料一反映出少年时代的鲁迅要在私塾里学习“对课”。材料二简介了_。材料三列举了_。(2)下列两组对联,依次分别运用了材料三中所说的_、_题写方式。 第一组:“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第二组:“风送花香红满地,雨滋春树碧连天”(3)根据下面的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上联是:春水船如天上坐。下联为:_二、 能力题 (共1题;共4分)6. (4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老杨树下舒小骅宿舍楼前耸立着一棵老杨树,纹理粗糙的枝干奋力托举起硕大的树冠。入夏来,树上缀满大大小小浓密的叶子,犹如撑开一把遮阳的巨伞,为树下乘凉的老人、玩耍的孩子提供着清爽和绿意。午后,我正在赶写一篇文章。窗外由远而近传来“叮啷、叮啷”的铁板敲击声,稍后便响起了“磨剪子嘞抢菜刀”的悠长吆喝。思绪被搅乱,我刚停住笔,猛然间,窗外爆发出争吵“你磨刀怎么这么贵呀!不能便宜点吗?”“你打听打听,眼下都这个价。”眼看文章根本没法继续写,我迅速穿上外衣开门下楼。树荫底下横了一条绑着磨刀石、悬挂小铁罐的长凳。旁边有个拿菜刀的老太太正与身材消瘦的磨刀师傅侃价。师傅有把子年纪了,穿着一件围裙式的粗布工作服,脸上胡子拉碴的。他磨一把菜刀要6元,老太太不干,坚持只给4元。我想让二人生意尽快做成好早点走人,就劝他俩:“你们各让一步,5块钱磨了吧!”磨刀师傅没吭气,撩起衣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抬起一双被细密皱纹围裹的干眼狠狠地瞪了瞪我。老太太转过脸来,像要打架一样冲我吼道:“凭什么要5块,这1块钱你替我出?”我本想给双方打个圆场,却没料到两面不落好,只得闭上嘴在一旁傻站着。争执双方各不相让,僵持了一会儿,不欢而散。“你这是何苦呢!”我在一旁轻声埋怨磨刀师傅说:“5块钱给她磨了算啦,不就是少收1块钱嘛!”“那不成!”磨刀师傅断然拒绝:“少收她1块,待会儿你要磨刀,俺是不是也得少收1块?再来人磨刀,俺不都得少收1块。那俺今晚买干粮、买菜的钱就不够啦!”听他这么说,多收少收这1块钱还真关系到温饱的大问题。我不免试探着问:“那你一天能挣多少?”“这可说不好,干俺这行,哪能旱涝保收。”我又追问:“那你最多一天磨过几把刀?”磨刀师傅想了片刻回答:“你还甭说,头年真有那么一次。俺一天磨了20把菜刀、5把剪子。干一桩活挣5块。那可是俺生意最火的一天。”说到这,磨刀师傅的一双干眼中闪现出亮光,四周包裹的皱纹也舒展开了,脸上的表情顿时变得生动起来。“那最少的一天呢?”磨刀师傅叹了口气说:“唉,出门转悠一整天,一桩活没揽下也是常有的事。就像今天吧,大热天的,有几个人来送活?赶上刮风下雨下雪天就更甭提啦”通过交谈,我大致了解到磨刀师傅的人生经历。他姓邵,年近六旬,早先在一家县刀具厂上班,厂子倒闭后回乡务农。妻子多病,三天两头跑医院。为了看病方便,他和儿子陪妻子进城长住。租房、吃饭、看病、买药全需要钱。儿子每天去建筑工地打工。他的肾有病不能干重活,只能凭磨刀的手艺挣一份零钱。我对邵师傅的同情心油然而生,想撵他挪地方的念头早已打消,脑子里转悠的只是能为他做点什么。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提把菜刀走近问:“师傅,磨菜刀多少钱?”“6块。”“呦,怎么贵啦?不都是5块嘛!”“那是过时的行市啦!”我抢着替师傅解释:“眼下企业职工、公务员们不都涨工资啦?干个体服务的价格也该适当涨涨吧!再说这么大热天,他吭哧、吭哧地磨,容易吗?您就别计较这1块钱啦!”听了我这番话,中年妇女默认了6元的价格。邵师傅从随身携带的工具袋里掏出一把小刷子,蘸了蘸小铁罐中的水,滴在磨刀石上,接过菜刀俯身磨起来。趁着邵师傅干活,我回了趟家,翻出4把生锈的刀剪,又倒了一杯凉开水拿到老杨树下。邵师傅此刻正伸出左手大拇指在磨得铮亮的刀刃上试了试,然后把菜刀递给中年妇女,叮嘱说:“这刀刃可锋利,用时留点神,当心拉了手。”“邵师傅,你先喝口水,再帮我磨磨这几把刀剪。”邵师傅接过水杯连声道谢,仰面朝天一口气喝完,然后开始干活。活干完后,我对他说:“4把刀剪,该给你24块对吧?”不料他回答:“你送的活多,得给你优惠,每把5块。”“那怎么行,不能坏了你的规矩。”我寸步不让地与他逆向侃价,一番拉锯后,邵师傅让步了。我抽出一张50元的递给他。他为难地说:“今儿送活的人少,手头没零钱找。”我一把将钱塞进他手里说:“那就别找啦!”他摇头道:“那不成!俺哪能占这种便宜?”说罢他拿着那张钞票转身直奔向邻楼底层的小卖部,不一会儿气喘吁吁地跑回来,先退给我26元,又把一小瓶显然是为换零钱而买的矿泉水,宝贝似的放进工具袋里。我猜想他大概是带回家去给有病的妻子或者出力流汗的儿子。我收下钱,跟邵师傅道了别,回家刚坐下,忽听门铃响。开门一看,原来是邵师傅。他微微喘着气说:“摁了好几家门铃才找到你。”说着举起一张卡问:“这是你刚才丢的吧?俺收工时在地上捡到的。”那是一张不设密码,任何人持有都能使用的商场购物卡。我告诉他这张卡不是我丢的,让他再问问别人。邵师傅有些失意地说:“已问过几个人了,都没人认领啊!”“那你就留着自己用呗,”为了使他安心,我又添了一句:“反正又不是偷的、骗的。”“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邵师傅回绝的神情仿佛人格遭受了侮蔑似的,直拿那双干眼瞪我。我急忙致歉说刚才失言了。“丢卡的人还不知有多着急呐!”邵师傅说罢又问我居委会的所在地。我猜他是想通过居委会寻找失主。邵师傅匆匆离去后,我的心潮难以平静。我伸头望窗外,老杨树下已空无一人,但“叮啷、叮啷”的铁板敲击声似乎仍在回荡。老杨树被夕阳铺洒上一层迷人的金色,晚风拂动着枝叶发出轻微的声响,宛若应和着铁板声在歌唱。(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10月31日有改动(1)文章写了“我”对磨刀师傅老邵的情感变化过程,请根据提示填空。 _同情_(2)文中两次写到老邵“瞪我”。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的“瞪”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磨刀师傅没吭气,撩起衣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抬起一双被细密皱纹围裹的干眼狠狠地瞪了瞪我。“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邵师傅回绝的神情仿佛人格遭受了侮蔑似的,直拿那双干眼瞪我。(3)第段多方面表现了老邵的优秀品质。请结合其中的细节描写分析老邵这一人物形象。 (4)作者为什么要通过“我的眼光来讲述老邵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 (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 提升题 (共1题;共5分)7. (5分)(2011大庆)【古文阅读】(甲)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 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 , 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选自宋史赵普传)(乙)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 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选自史记管晏列传)(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实词。普少习吏事习:_每归私第第:_家人发箧视之发:_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_(2)下列句子中划线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 太祖常劝以读书以:用,拿B . 而:表假设,如果C . 及小白立为桓公及:等到D . 鲍叔遂进管仲遂:于是,就(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管仲既用,任政于齐。(4)从赵普举荐人才的事件中,可以看出赵普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5)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 宋太祖最初并不接受赵普对人才的举荐,齐桓公也曾囚禁管仲,不想任用他,但两位君王最终都接受建议,重用人才,在这一点上,均称得上明主。B . 甲文中的人才最终被太祖任用,乙文中的管仲得以辅佐桓公一匡天下,说明赵普和鲍叔牙都是善于发现并举荐人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