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评估试卷D卷.doc_第1页
西师大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评估试卷D卷.doc_第2页
西师大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评估试卷D卷.doc_第3页
西师大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评估试卷D卷.doc_第4页
西师大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评估试卷D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师大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评估试卷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1分)1. (1分)将相关词语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并_的道德操守和处世方法。家风中蕴藏着先人所_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也包含着简单朴素的为人_。千百年来,家风在一个个家庭里承载、延续,奠定了整个民族文明的基础。A . 传播 恪守 规则B . 传承 保守 规则C . 传承 恪守 准则D . 传播 保守 准则二、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3分)2. (3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流传千古的咏梅绝唱,是悬挂在月色下的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幽谧的夜晚,柔美的月色,疏影(png)婷的梅影倒映在澄澈温润的水中,缕缕清香随风漂浮,在空气中氤氲,弥漫一阵微风拂过,摇(y)一树婆娑,就如观看舞台上的一袭红妆的青衣,_舞霓裳,伸出纤纤的兰花指,轻移袅娜的莲步,幽雅的风韵不知醉了台下多少看客!(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划线字注音。 pngy_婷摇_纤纤(2)选择合适的字填在文中横线上。 A . 曼 B . 漫 一阵微风拂过,摇(y)一树婆娑,就如观看舞台上的一袭红妆的青衣,_舞霓裳,伸出纤纤的兰花指,轻移袅娜的莲步,幽雅的风韵不知醉了台下多少看客!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9分)3. (9分)根据提示填空。 (1)安得广厦千万间,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_,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白居易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 (4)十二章中,论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 (5)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你从学过的古诗中写出含有“绿”或“青”字的连续两句(课内外均可)_,_。 四、 语言表达 (共1题;共2分)4. (2分)为进一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建设好密山人的精神家园,密山市委宣传部策 划开展了“幸福城市文明有礼的密山人”主题系列活动,学校号召广大同学积极参与,争做文明少年。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条恰当的宣传标语。(不超过 20个字) (2)在公共场所,你见过哪些不文明现象?请你列举出两种。 (3)身边小事折射文明之礼,作为文明少年的你会怎么做?请列举出三种做法。 (4)傍晚,小明在社区内看到老人们跳广场舞,说:“这帮老头老太太,又开始闹腾了!”小明说话很难听,作为邻居,你该如何劝说他? 五、 名著阅读 (共2题;共4分)5. (3分)阅读水浒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1)检索摘选的目录,完成鲁智深相关故事情节的梳理。 第三回 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第四回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_第五回 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第六回 九纹龙剪迳赤松林 鲁智深火烧瓦罐寺第七回 花和尚_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第八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第十七回 花和尚单打二龙山 青面兽双夺宝珠寺第九十九回 鲁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锦还乡(2)阅读第九十九回选段,完成题目。方腊肚中饥饿,却待正要去茅庵内寻讨些饭吃,只见松树背后转出一个胖大和尚来,一禅杖打翻,便取条绳索绑了。那和尚不是别人,是花和南鲁智深。拿了方路,带到草庵中,取了些饭吃,正解出山来,却好迎着搜山的军键,一同帮住擒捉方腊,来见宋先锋。宋江见拿得方腊,大喜,便问道:“吾师,你却如何正等得这贼首着?”鲁智深道:“洒家自从在乌龙岭上万松林里厮杀,追赶夏侯成入深山里去。被洒家杀了。贪战贼兵,直赶入乱山深处,迷踪失迳,迤随路寻去。正到旷野琳琅山内,忽遇一个老僧,引领洒家到此处茅庵中。嘱付道:柴米菜蔬都有。只在此间等候。但见个长大汉从松林深处来,你便捉住。夜来望见山前火起,小僧看了一夜。又不知此间山径路数是何处。今早正见这贼爬过山来。因此,俺一禅杖打翻,就捉来绑了。不想正是方腊。”宋江又问道:“那一个老僧今在何处?”鲁智深道:“那个老僧自引小僧到茅庵里,分付了柴米出来,竟不知投何处去了。”宋江道:“那和尚眼见得是圣僧罗汉,如此显灵,令吾师成此大功!回京奏闻朝廷,可以还俗为官,在京师图个荫子封妻,光耀祖宗,报答父母劬劳之恩。”鲁智深答道:“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宋江道:“吾师不肯还俗,便到京师去住持一个名山大刹,为一僧首,也光显宗风,亦报答得父母。”智深听了,摇首叫道:“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宋江听罢,默上心来,各不喜欢。合选文相关内容分析鲁智深与宋江“各不喜欢”的原因。鲁智深最终“浙江坐化”,结局比较圆满,与他的性格有密切关系。请你结合具体情节,在水浒中另选一位人物,说说他的性格与命运的关系。6. (1分)阅读下面朝花夕拾选段,完成相关题目。 选段(一)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贝,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选段(二)哦,原来世界上竟然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选段(三)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1)鲁迅先生非常喜欢选段(一)(二)中提及的两部书,请写出两部书的名称。 (2)朝花夕抬中“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有许多,你觉得他们最“深恶痛疾”的可能是书中的那一篇?请简要说明理由。 (3)“写作”是鲁迅和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人生转折点,请分别概述他们走上写作道路的原因。 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7分)7. (4分)今天,我们还要不要相信寓言故事 背景资料:近日,一个帖子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作者写道:“小时候,老师告诉我说把一只青蛙放在开水里,它会马上跳出来,而把它放冷水里,再把冷水慢慢烧开,青蛙就会慢慢适应逐步加热的水温,直到最后被烫死。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警觉,不要被麻痹思想侵蚀。但今天我真的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才知道,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正方:我们要相信寓言故事进化论里说,人是猴子变来的。但猴子特爱干一件事情:丢西瓜捡芝麻。这是猴子的通病,进化的时候没和尾巴一起消失,最终保留在了人的体内。寓言故事的本身不需要去怀疑,需要怀疑的是人们在品读寓言后的种种心态。人不能死于蠢病,但同样不能死于自以为是。寓言是一种“悟”,不是建立在物理实验、科学求证的基础上。在寓言故事中寻找现实的根基,本身就是一种愚蠢。这个病还病得不轻,有点分不清虚实的疯在里面。你可以不去相信夸父追日的结局,大可亲自验证,和他一样放弃一切凡尘琐事,去追逐太阳,直到最后死于饥渴,死于绝望。你更可以带着怀疑一切的思想,用自己薄弱的肉体去验证所有前人写下的寓言的可操作性。你要是真的练就了一身金刚不坏之身和一具永远不会绝望的五脏,那你还需要验证什么寓言?去验证一下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还能捞个名,何苦和寓言过不去呢?庄子当年游学,对得起向他提问的人。因为他的意境在上,而看不清楚的人在他之下,于是,他把自己的哲学寓于树木、小鸟,乃至苍穹之间,指导混沌的人脱离思维的禁锢。不光是庄子、孔子,甚至是释迦摩尼,也都曾用寓言教化于世人。研究他们的智慧,其实就是研究一本普渡的寓言书。人什么都可以不相信,当然包括寓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聪明的猛士则敢于直面别人惨淡的人生。有些失败,你没必要尝;有些挫折,你没必要经历。如果人生是一条曲线,让寓言帮你舍远,你只需要负责求近。反方:我们不要相信寓言故事愚公说要挖山,我们却都在迁移;苏秦说:要头悬梁锥刺股,我们却都在玩自恋;李白说:铁棒也能磨成针,我们却学会了眼观八方,耳听六路。一个美国科学家说:青蛙会被慢慢加热的水烫死。我们却发现热水一旦加热到一定温度,青蛙会聪明地猛然跳出。这只特立独行的青蛙,勇敢地用自己敏捷的姿态挑战了寓言对于当下的价值。知道这个实验结果,懊悔于自己逝去的青春而拍案起立的人,现在恐怕已经麻木得连抬手的劲都没了。牺牲掉的一代总是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事实,于是他们继续将寓言散播到下一代身上,以此给自己找点安慰。这样的举动就好像把盲从分成了很多份,而没有将盲从最终集中转化成智慧。今天,已经不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时代了。王小波曾经说过:“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为,就明辨是非的人。”人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谁也不需要依靠谁。这个依靠不仅仅指身体,还指大脑上的特立独行。不去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寓言对于今天的我们,就好比在迷失的路上,却拿着一张旧地图。别说什么豁然开朗,这样的地图只会让人误入歧途。人不能死于盲从。不懂得怀疑一切的人,眼睛里永远都无法流露出睿智的目光。这样的“人才”就是逆进化论而行,视时代发展而不顾。连青蛙都在进化,何况是人?这个世界没有适用于所有人的真理,更没有适合于所有人的寓言。如果一个寓言能“普渡”所有人,那岂不成了一种众人精神上的迷信?(1)关于“我们还要不要相信寓言故事”的讨论由什么帖子引发的?请简要概括。 (2)下列能直接反驳文中画线句的一项是( ) 寓言是一种“悟”,不是建立在物理实验、科学求证的基础上。A . 每个人都是特立独行的个体,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悟。B . 不去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青蛙实验告诉我们求证的重要性。C . 人不能死于盲从,但也没有必要怀疑一切,否则会误入歧途。(3)“正方”材料第段在语言表达上有独特之处,请分析其作用。 (4)文中正反两观点,你赞同哪一方?请结合寓言故事(选文内外都可)阐述理由。 8. (3分)阅读下面的杂文,完成小题。 生活需要文学蜜饯一下阮直作家与文学太需要一个像“护士节”“教师节”那样的节日了。文学需要民众的土壤为之滋补,作家的灵魂需在社会的舞台上高蹈,作家的情感更需要生活的蜜饯。有人说现代化的都市不需要作家,可文学从来没有背叛过生活,都市只要还过着人的生活,你就无法摆脱文学。文学只是想告诉更多的人,大家在肉身疲惫之后,转身享受一下文学之美,用你的心灵过滤一下生活,你才能吧嗒出生活中就盐的滋味。文学不是让人们向往虚构,作家也不是让大众舍弃财富,文学只是不想让人们的欲火太盛,作家只是让更多的人也能在傍晚的时光用文学的心态去看看树木花草,听听涛声拍岸,让忘记时间成为一种自觉的高贵,让一颗忙碌的心就此归隐。我们不妨假装一会儿懒惰,自觉地选择几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去做,没用的文学就有这个用处。没用的文学生活状态却有优雅的人生格调,因为文学有梦。高速、奢华、纷繁、喧嚣的都市已经让人们的灵魂疲惫,呼唤文学的回归迟早会成为更多人生活的目标。放缓我们前行的脚步,为奔波之路点上一个休止符。停顿是美,停顿是诗,停顿是国画中的留白。农民你就走出田野,渔民就把船儿开回港湾,老板们放下几天的生意,不该我们奔波、不该我们干的事情在人生之中太多了,可人们却不知道。人们常说:能今天做好的事情,绝不拖到明天。作家吴亮也有名言:“凡是能拖到明天做的事情,今天就不要去干。”大家以文学的名义举行一次精神的盛宴吧!灵魂也需要聚会。交流阅读文学的感悟,畅谈虚构的快乐,展望未来的美好如今的文学,已走进多元化的时代,它虽然没有繁花似锦,但也绝不会凋敝衰败。文学是能潜入有灵性人内心的,在不同的场合贴着不同的标签,成为可以多元选择的生活方式。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谁也无法做到让全民族每一个人都去背诗写诗去热爱文学,但有梦想的人心中的文学情结就是一座活着的火山。如果作家有了节日,文学就容易发酵。节日能让爱好文学的人们回归到享受精神欢愉的生活方式之中。节日能给作家传递温暖,作家能以激情之火去燎原大众的情感。中国人即便不写诗也是诗人,就连一个姓氏的排名,国人都把它诗化、韵化成“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中国人是活在亲情与人情中的,文学就是“人学”。这个世界无论哪个国家的文学消失,我们的文学也不会,文学是民族精神中永存的根脉,当下的文学由一度的“庙堂之高”,回到了民间的江湖,而文学总会在自己的土壤里长出属于它的花花草草。当文学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读者和作家都可以选择的时候,文学才算找到了它的根。但愿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间房子,里面装颗自由畅想的心。(选自2019年5月10日中国文化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放缓我们前行的脚步,为奔波之路点上一个休止符。(3)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第段划线词语的理解。 如果作家有了节日,文学就容易发酵。(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没用的文学”是作者说的反话,其实文学在人们生活中极其重要。B . 呼唤文学的回归必将成为多数人的需要,热爱文学也会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C . 作家吴亮的名言“凡是能拖到明天做的事情,今天就不要去干”与作者观点相反。D . 中国人的文学即“人学”,它是民族精神永存的根脉,是不会消失的。七、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分)9. (1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春日(宋)晁冲之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夏词(清)智生炎威天气日偏长,汗湿轻罗倚画窗。蜂蝶不知春已去,又衔花瓣到兰房。【注】兰房:兰香氤氲的精舍,此处指智生坐禅修行的斋室。(1)春日这首诗通过描绘_、_、鹅鸭戏水等的春日景象,构成了一幅优美而完整的图画。 (2)两首诗的三,四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加以赏析。 八、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4分)10. (4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影/布石上B . 盖竹/柏影也C . 无/丝竹之乱耳D . 余/因得遍观群书(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其境过清(因为)B . 乃记之而去(代词,指这里的情景)C . 隶而从者(随从)D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酒)(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B . 选文第段巧妙设喻,写了小石潭源头远、岸势曲折的特点。C . 选文第段用“青树翠蔓”,写潭四周树木的色彩,“青”“翠”都有“绿”的意思,有重复啰嗦之嫌。D . 选文第段描绘了小石潭寂静寥落的环境,是作者对环境凄凉的感受,也是其遭贬后忧伤心情的流露。(4)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斗折蛇行,明灭可见。(5)选文第段写了什么?请结合本段内容分析它们的特点。 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