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期末复料可能出现题目_第1页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复料可能出现题目_第2页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复料可能出现题目_第3页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复料可能出现题目_第4页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复料可能出现题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 2013 级三班资料准备 纯属本人妄加猜测 请各位谨慎用之纯属本人妄加猜测 请各位谨慎用之 祝大家期末考试顺利 By DMS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可能出现的题目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 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 关系的科学 从时间上讲 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 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 明清宇宙期明清宇宙期 16 世纪至 17 世纪这个小冰期是受整个银河系 太阳系 行星处于不同位置而引起 的引力 电磁场 宇宙线 宇宙空间物质密度变化等变化而来的 故又称这个时期为 明清宇宙期 皇木采办皇木采办 主要指明清两朝为修建宫殿 陵寝大量在南方地区采办皇木 主要采伐的对象是 南方高大笔直的楠木和杉木 用于建筑的栋梁 立柱等关键部位 明永乐帝建都北京 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 重建京城 兴修故宫 是皇木采办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 后历朝更是营造不断 大木采办纷繁 郡县制郡县制 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地方管理制度 郡 县最高行政长官由朝廷任免 代表皇帝 或国王对地方进行管理 中国春秋时期已有郡 县的设置 楚武王灭权国 将其改建 为县 是为设县之始 春秋后期 县制开始推行于内地 战国时期 县的设置已经较 为广泛 并转变为作为地方政权而实行官僚制度的县制 县令为一县之长 由国君任 免 县下有乡 里等作为国家对居民进行控制的基层组织单位 郡的设置较县晚 秦 国最早设郡 而后晋 赵 吴相继设郡 这一时期郡的地位比县低 且无互相统属关 系 到了战国时期 随着郡县设置的增多 形成了郡 县两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 郡 守为郡之长 多由武官担任 至战国末年 各国郡县的设立已经很普遍 秦统一后郡 县制遍行全国 始皇分天下为 36 郡 汉承秦制 比秦更为严整 行省制行省制 中国元代形成并沿用至今的地方管理制度 行省 即行中书省或行尚书省的简称 其渊源可追溯到魏晋隋唐的行台和金代行尚书省 行省的性质最初只是中央政府在地 方的临时派出机构 代表中央政府在地方行使一定的职权 约在元世祖后期成宗初期 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 固定的地方最高政府机构 并在行省下实行路 府 州 县 四级制 省置丞相 平章 左右丞 参知政事等职 明承元制 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 司 布政使司下设立府 县和少量普通州 清承明制 实行省 府 县三级制 侨置州郡县侨置州郡县 我国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 政府对沦陷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 为其重建 州郡县 仍沿用旧名 这类州郡县称为侨置州郡县 最初出现于东汉 东晋时期北方 国土大片沦陷 侨置州郡县在南方大量设置 后历经南北朝延续 唐朝也曾为沦陷区 的百姓设立侨置州郡县 直至宋元对峙时期 侨置州郡县都有出现 设立侨置州郡县 的原因主要有 国土沦丧 大量难民的出现 王朝必须维护华夏正统的观念 彰显收 复失地的决心 以及政治 军事与经济多方面因素的具体考虑 土断土断 东晋 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 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 郡 县 历史 2013 级三班资料准备 纯属本人妄加猜测 请各位谨慎用之纯属本人妄加猜测 请各位谨慎用之 祝大家期末考试顺利 By DMS 领域 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订户籍 故称土断 晋朝朝廷东迁后 政府为明考课 定 税收 先后于 341 年 364 年和 413 年多次实行土断 其中后两次分别为大司马桓温和 太傅刘裕主持 史称 庚戌土断 和 义熙土断 一时 财阜国奉 豪强肃然 南朝 457 年 473 年 481 年 502 年和 560 年 亦曾多次土断 但执行中巧伪甚多 或窃注黄籍 或却而复注 故收效甚微 羁縻政策羁縻政策 羁縻政策 是自秦朝建立郡县制起到宋 元交替时期前 中央王朝笼络少数民 族使之不生异心而实行的一种地方统治政策 处理中央与地方少数民主聚居的关系 以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 所谓羁縻 羁 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 縻 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 保 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和管理机构 承认其酋长 首领在本民族和本 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 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 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 王朝 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 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城市城市 城市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 有因 城 而 市 和因 市 而 城 两种类型 前者就是城市的形成先有城后有市 市是在 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种类型多见于战略要地和边疆城市 而后者是现有市场后 有城的形成 这类城市比较多见 本质上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 陪都制陪都制 即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的一种复合型的现象 陪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丰镐 是 丰 和 镐 两个地方 文王坐丰 武王坐镐 武王灭京 在伊洛河建 立邑城 又称成周 就是陪都 周公旦亲自督建 从此陪都制度建立 此后在明朝 民国等时期都曾出现过陪都制度 简答简答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方法和手段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方法和手段 1 内容 历史自然地理 气候 水文 地貌 沙漠 生物 自然灾害等等 历史人文地理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宗教 风俗 人口等 历史地理理论和文献研究 2 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 历史地理传世文献 近代考古发掘材料 野外实 地踏勘材料 统计计量法 数理模型法 区域研究方法 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1 防灾 减灾中的作用 通过对历史地貌学 历史水文地理学的研究 可为现实 江河湖泊治理 防沙固沙 治理水土流失 地震预测和滑坡提供参考和借鉴 2 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历史气候地理和历史生物地理为经济建设中气候中 长期预报 现代生物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制定 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借鉴和参 考 历史经济区域类型和区域重心演变 交通路线的选择 城市分布变迁 历史地 名研究对今天经济建设也有十分具体和直接的借鉴作用 这在教材上也有详细的论述 3 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现代历史地理学中文化地理研究分为两个方面 一 是社会文化现象在历史上的环境起始因素研究 一是复原过去的文化要素的空间分布 和演变规律 这些研究对现代文化建设有较大的借鉴参考意义 简述近简述近 1 1 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 历史时期的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 相对于冰期 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 但在 1 万年中的短时段上 气候也在不 历史 2013 级三班资料准备 纯属本人妄加猜测 请各位谨慎用之纯属本人妄加猜测 请各位谨慎用之 祝大家期末考试顺利 By DMS 断地变化 气温在不断地波动 但大致是温暖期变短寒冷期变长 湿润期变短干旱期 变长 寒温交替变化 一 全新世大暖期 距今约 8000 5000 年 出现全球性的气候回暖 二 西周 公元前 1100 年至公元前 850 年 5000 年来第一个寒冷期 持续了 200 多 年 三 春秋至西汉末年 公元前 770 年至公元初年 温暖期 四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 公元初年至公元 600 年 寒冷期 五 唐北宋时期 公元 600 年至 1000 年左右 温暖期 六 南宋时期 1000 1200 年 寒冷期 七 南宋后期至元代中期 1200 1300 年 温暖期 八 明清时期 1400 1900 年 寒冷期 又称明清宇宙期 研究表明 地球气候变化与太阳黑子 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 地球下垫面和地震 群发期等天文和地理因素有关 同时人类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气候变化 简述简述 40004000 年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 年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 1 从我国众多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看 当时的森林分布也十分茂密南方许多地 区沼泽 森林相间 特别是华北地区普遍存在天然的森林植被 2 在先秦时期 我国的森林分布面积十分广阔 3 到了秦汉时期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森林相当丰富 有松柏等 但到东汉至南北朝 时期 六盘山仍林木深茂 渭水上游和西秦淮板屋之风方兴未艾 4 西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森林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变化 北方游牧民纷纷南下 垦区变 牧区 农牧分界线南移 5 唐宋时期 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森林开始被大量利用 6 明清时期 中国政治经济重心东移南迁 东南地区经济开发加大 南方森林破坏 严重 4000 多年中 植被覆盖率大为缩小 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 各个植被带的分 布界限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一定的南移 这种变化在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天然植被逐渐缩减 栽培植被不断扩展 主要是经济植被的扩展 生态植被的扩展是 20 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现代意识加强才开始受到重视的 天然植被 栽培植被 次生天然植被 栽培植被的反复出现 原因 1 自然因素 温度 水分 日照光照 有害物种的入侵 2 人为因素 大兴土木 军事行动 滥砍乱伐 毁林开荒 刀耕火种 历史时期江河湖泊演变的规律历史时期江河湖泊演变的规律 1 河流的总体水量在下降 河流径流量减少 黄河流域如关中西安附近 唐代有八水绕长安 现在许多河流 干涸 长江上游支流也存在径流量减少的趋势 湖泊大量消亡或萎缩 古湖泊大量消 亡 湖泊在泥沙淤积和人为垦殖影响下日渐萎缩 2 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增加 历史时期黄河的泥沙含量逐渐增加 明代中期以后南方山地垦殖运动 导致长江 中泥沙含量大幅度增加 3 河道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黄河河道的变迁主要集中在黄河的下游平原地区 长江河道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长 江中下游平原的荆江河段 号称九曲回肠 4 人为活动越来越多地影响河流水文状况的变化 1 人为筑堤 决堤 裁弯取直影响着河道的走向 历史 2013 级三班资料准备 纯属本人妄加猜测 请各位谨慎用之纯属本人妄加猜测 请各位谨慎用之 祝大家期末考试顺利 By DMS 2 人类对森林资源无限制开发利用 山地垦殖加剧了水土流失 增加了河流中 的含沙量 加剧了中下游河道泥沙的淤积和河床的抬升 进而影响河道的变徙 3 水利的兴修 生活和工业用水影响了河流的水量 比如黄河的断流就与此有 很大的关系 4 生活污水 工业废水影响了水质 我国沙漠的分布特点 我国沙漠的分布特点 在我国 960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 沙漠 戈壁的面积就达 149 万平方公里 占全 国总面积的 15 5 远远大于耕地面积 耕地面积只占全国总面积的 10 我国已成 为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重的国家之一 这些沙漠分布在北纬 35 50 东经 75 125 分为可逆性沙漠和不可逆性沙漠 可逆性沙漠 早期原非沙漠地区 但植被脆弱 相对而言较相对平衡的状态潜伏 着变成沙漠的条件 如 科尔沁沙漠 乌兰布和沙漠 原因 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 不合理的垦殖 过度放牧 战争的破坏 不可逆性沙漠 第四纪冰期以来形成的沙漠 但中间和边缘还存在着较好的绿洲 如毛乌素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 腾格里沙漠 河西走廊沙漠 原因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附 我国沙漠演变的特点 大致上可分为两类情况 原来不是沙漠的地区因植被减少 过度开垦 气候等原因而逐渐沙漠化 如 毛乌素沙漠 呼伦贝尔大草原 原来的沙漠地区不断扩大而导致周边地区也沙漠化 如 塔克拉玛干沙漠 历史时期沙漠变迁的规律历史时期沙漠变迁的规律 1 沙漠扩展方向大致是向南 向东推移 沙漠化趋势越来越严重 2 历史时期沙漠化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 干旱的气候和地表丰富的沙质物质是影响沙漠化主要的自然原因 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过渡垦殖 超载放牧 砍伐森林 修筑大型工程建筑破坏地 表植被和地表土 在某些时期 某些地区人为因素是沙漠扩展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 3 历史时期沙漠化对地区性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北方丝绸之路 的衰退 城市的废弃 政权的兴衰 农牧分界线的推移都受到了沙漠化的影响 丝绸之路衰微的原因 丝绸之路衰微的原因 随着河西走廊的自然环境受到极大破坏 经济地位大大下降 丝绸之路的中枢 作用日渐消失 西北丝绸之路的衰微 以绿洲农业的衰退和沙漠化加强为特征 是人 类垦殖文明的不合理开发的结果 而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由于指南针在航海中的作用 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日渐重要 中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 也是中国北方经济基地 为下降 还有就是西亚大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 迅速灭掉了拜站庭帝国 控制了小 亚细亚 严重阻碍了丝路 在众多背景下 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在客观上大大下降也 在情理之中 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历史 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历史 演变规律 1 历代行政区划的建设既有继承性也有创新性 2 同一个王朝行政区划 的数量表现出由少逐渐变多的趋势 3 历史同期行政区划的变化既发生在朝代和朝代之 间也发生在朝代之内 4 历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以最高级最频繁 最低级最稳定 5 历史上出现最早的行政制在地方行政中往往处于最低一级 6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从秦朝到清朝约可分为三个时区 两级制 三级制 四级制 7 历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 化是多种因素综合发生变化的结果 特征 1 政治性 行政区划是国家对地方额管理手段 关系到中央政权能否在全国 范围内有效行使权力 2 阶级性 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目的的手段 3 地域性 行政 历史 2013 级三班资料准备 纯属本人妄加猜测 请各位谨慎用之纯属本人妄加猜测 请各位谨慎用之 祝大家期末考试顺利 By DMS 区划体现了一定的空间范围 不同的行政区划反映不同的空间地理景观和历史发展过 程 4 综合性 行政区划是多元的 多层次的综合体 涉及到不同的空间的部门是牵 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性工程 5 继承性 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都是在前期的基础上形成 和简历起来的 6 相对稳定性 行政区划的发展变化受制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及地 理因素 虽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但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7 动态性最为上层建筑的行政 区划 是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庞大体系中 是依附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及自然 条件的 七 历代政区演变规律七 历代政区演变规律 1 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呈阶段性发展 经历了郡州时代 道路时代 行省时代 2 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的层级变化呈现由高降低和由虚入实的变化 由高到低 指的是高级的行政区的幅员逐渐减小 数目变多 级别逐渐下降最后归 于消亡 由虚入实是指一些原为监察 转运等中央派出机构逐渐变为一级行政机构 3 政区空间分布不平衡 早期集中在北方 后来 南方增多 北方减少 城市的形成过程城市的形成过程 古代城市的形成过程分为 3 个阶段 第一阶段 城 即 城堡 并非城市 具有明显的政治性质 但以生产商品为 目的的生产则很少见到 第二阶段 城邑 比城堡的规模大 一般在 25 平方米左右 数量比城堡多 分 布较广 经济上已有一定的商品生产和社会分工 但由于诸侯等级制的限制 使 1 规 模不大 2 官府手工业占统治地位 3 居民大多为农业人口 第三阶段 城市 是到了一定时期才结合而成 原始社会说 城市是在原始 社会后期出现的 夏代说 只有出现国家才有城市 认为城市和国家一起出现的 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基本特色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基本特色 第一种 自由开放式的平面布局 主要特征 据实际出发 根据不同地貌和其他 条件确定城市的布局模式 具有动态和主体感 因地制宜 第二种 封闭式的平面布局 1 南北轴线凤鸣对称 建筑物主次分明 大小布 局紧紧有余 方形 2 棋盘式的布局 九条干道 每道九辆车 3 城内建筑布局严 格有序 左祖右礼 4 贯穿全程的中轴线 历史上的两次人口大迁徙历史上的两次人口大迁徙 第一次 西晋晋惠帝 北魏统一北方 历时 140 年 迁徙地点 东区 江淮 西 区 江汉 迁徙人口的构成 1 上层人物 2 普通老百姓 这次人口迁徙对我国人 口布局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1 改变了我国南北湖口分布及人口质量状况 2 改变了 中观地区的民族结构 3 3 对南北朝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 第二次 北宋时期 原因 1 金人的南人及赵宋政权的南迁 2 金人在占领区实行掺酷的民族压 迫政策 迫使北方汉人南迁 3 女真人一搜刮民田为名 大量圈地 今人过着游牧生 活 把两天变为牧场 4 宋金对峙 黄河 沧河是战略要地 政局动荡 5 迁到南 方的汉人 建立南宋后 向北方的汉人出台了吸引政策 吸引北方汉人 6 南宋各地 抗金名将 积极活动与黄河沧河 每次活动后 都会带大批汉人南旋 影响 1 南北户口发生根本性变化 人口稠密地区发生了转移 2 中原地区经 济受到致命的破坏 3 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完成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列举列举 历史 2013 级三班资料准备 纯属本人妄加猜测 请各位谨慎用之纯属本人妄加猜测 请各位谨慎用之 祝大家期末考试顺利 By DMS 举例说明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举例说明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文明的繁荣和统一王朝的强盛 距今 8000 3000 年的仰绍 温暖期 孕育了高度繁荣的黄河文明及新石器时代文化 春秋至公元前 1 世纪的温暖 期 有我国强盛秦 西汉王朝 公元 7 世纪至 10 世纪的温暖期 正是我国强盛的唐王 朝时期 寒冷干燥的气候对应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南迁 引起中国社会的动荡和 波折发展 西周寒冷期 北方的戎 狄多次南侵 对周王室和北部边地诸侯国的安全 构成威胁 公元前 1 世纪至公元 6 世纪的寒冷期 北方的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大 规模南迁 使得黄河流域战乱频繁 社会动荡 11 世纪至 12 世纪的寒冷期 北方的党 项 西夏 契丹 辽 女真 金 蒙古 元 多次南下 金占据了黄河流域 元则 建立统一的王朝 迟滞和延缓了内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14 世纪至 19 世纪的寒冷期内 北方的满洲人 清 南下统一中国 实行的圈地 屠城 薙发等措施对社会经济也有 一定的阻碍作用 十部历史地理著作十部历史地理著作 禹贡 是 尚书 一作 书经 简称 书 中的一篇 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 学著作之一 成书于战国时期 全文 1189 字 记载先秦时期九州 冀州 兖州 青 州 徐州 扬州 荆州 梁州 雍州和豫州 的山川 河流 物产等要素 山海经 为我国先秦时期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地理学著作 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 作者多人 全书共 18 卷 其中 山经 5 卷 海经 8 卷 大荒经 5 卷 穆天子传 是先秦时期我国第一部旅游地理著作 一般认为战国时赵国人所著 周礼 职方氏 成书于战国时期 记述九州的山镇 特产 人丁 蓄种 谷属等 尔雅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 成书于西汉初期 管子 是我国先秦时期专门研究自然地理的著作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对先秦时 期的土壤 水利 地图 矿物做了记载 汉书 地理志 是我国正史中的第一部地理志 上下两卷 卷首记汉以前历代的疆 域沿革 正文主要以西汉地区郡为纲 祥述 103 郡国及所辖 1578 县的民户 人口 废 置并分更名的历史 各项特产 都尉 铁官 盐官 工官等治所 山川湖泽 关塞要 隘 各胜古迹 道里交通 等等 并总记了西汉平帝时郡 国 县 道 侯国的总数 全国的幅员 土地面积 定垦田 不可垦地 可垦不可垦地 民户 人口总数等 再 就是参考了 史记 货殖列传 写各地风俗特产的内容 汇总了刘向 略言其地分 朱赣 条其风俗 的成果 加以班固本人对历史和地理的了解和研究 按经济和风俗 特点区分地域 写了各个地域的范围 历史 地理 民生 风俗和特点 以及中外交 通和交流的情况 从而大大地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范围 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 志重点在 风俗 意在说明地理与政治的关系 提示为政者注意各地风俗 从地理实 际出发以施其政 元和郡县图志 写于宪宗元和年间 806 820 年 是一部中国唐代的一部地理总志 对古代政区地理沿革有比较系统的叙述 元和郡县图志 在魏晋以来的总地志中 不但是保留下来的最古的一部 而且也是编写最好的一部 清初编写的 四库全书总 目提要 说 舆地图经 隋唐志所著录者 率散佚无存 其传于今者 惟此书为最 古 其体例亦为最善 后来虽递相损益 无能出其范围 大元一统志 元代官修各地方志的总志 元朝 至元二十二年 1286 年 集贤大学 士行秘书监事扎马剌丁奏请编纂大一统志 世祖忽必烈遂命他与少监虞应龙等人搜集 材料编纂此志 至元三十一年 1294 书成 此书按各路 州 县分别记述各地区 有关的史地 内分建置沿革 坊郭乡镇 里至 山川 土产 风俗形势 古迹 官迹 人物 仙释等门类 大元一统志 中保存了大量宋朝 金朝 西夏 大理国 西辽 吐蕃 蒙古高原 元朝时所修方志书中的珍贵史料 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此外 此 历史 2013 级三班资料准备 纯属本人妄加猜测 请各位谨慎用之纯属本人妄加猜测 请各位谨慎用之 祝大家期末考试顺利 By DMS 书对于元朝各地的社会经济状况 阶级状况 以及地理 地质 考古等记载 也都有 重要的史料价值 但此书在明朝时就已散失 然而 在明修 一统志 清代编 清一 统志 中都存有 大元一统志 中的若干资料 今有金毓黻辑成的 大元一统志残本 15 卷 又与安文溥辑成 大元一统志辑本 4 卷 水经注 是公元 6 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 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 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可能出现的题目 综合论述综合论述 分析我国政区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我国政区演变的影响因素 1 政区演变受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行政区划是国家权力的空间安排 是在地理空间中划分行政区域 与自然环境具 有天然的关系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中有一个基本原则 山川形便 原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