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病(第八章)_第1页
心脏瓣膜病(第八章)_第2页
心脏瓣膜病(第八章)_第3页
心脏瓣膜病(第八章)_第4页
心脏瓣膜病(第八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脏瓣膜病 第八章 第 8 章 二尖瓣球囊扩张 一 引言 自 1923 年 Elliot Culter 发明了通过左室心尖逆向进入心脏的手术刀行二尖瓣瓣膜切开术以 来 发展至今 二尖瓣球囊扩张已成为目前治疗二尖瓣狭窄最先进的技术 二 二尖瓣膜球囊扩张的机制 二尖瓣球囊扩张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在于球囊扩张产生的张力 使二尖瓣口扩大 从切除 的瓣膜上 我们可观察到扩张使瓣膜联合部的融合分离 偶尔也能使钙化结节破裂 三 术前评估 一 无创方法 有关超声心动图对二尖瓣球囊扩张能否成功的预测价值长期以来存在着争论 Wilkins Weyman 记分内容包括瓣叶厚度 活动度 钙化和瓣下病变 表 8 1 得分小于 8 的患者病 情轻 得分大于 12 的患者预后差 超声得分与早期及远期预后的相关性一般 可能是由于 该系统建立于半定量基础上的主观分析 也可能是一些有预测价值的因素未包括在内 因 而有关研究对 Wilkins Weyman 记分系统或肯定或否定 计分系统中 瓣膜活动度与结果 的相关性最强 r 0 677 大于总记分的作用 瓣膜钙化的严重性预示着心脏并发症增加 4 倍 6 年死亡率增加 26 另外 影响患者预后的解剖特点如联合部融合的偏心性和漏 斗样的瓣下结构 负性预测作用 未包括在内 另外还有中 重度的二尖瓣返流和左房血栓 等 多变量分析 包括超声得分 不包括单独的因素 未发现对无事件生存产生影响的独 立术前预测因子 包括联合部钙化在内的多变量分析显示该因素对死亡 再狭窄和二尖瓣 钙化及瓣膜置换有强烈的预测作用 或许日常所得到的超声计分令人信服的原因是能够比 较现有的数据 有关二尖瓣球囊扩张的研究运用相同或相似的计分体系 尚未发现短期和 远期预后的绝对预测因子 表 8 1 超声心动图所测二尖瓣结构特点的分级 级别 活动度 瓣下厚度 瓣叶厚度 钙化 1 瓣膜活动度良好仅瓣尖受限 二尖瓣叶下轻度增厚 瓣叶厚度接仅正常 单处回声强 2 瓣叶中部及基底部有正常的活动度 三分之一的键索增厚 瓣叶中间正常 边缘明显增厚 5 8mm 瓣叶边缘处散在回声增强 3 舒张期瓣膜继续前向运动 主要来自基底段 的键索向远端延伸三分之一 整个瓣膜增厚 回声增强波及瓣叶中部 4 舒张期瓣膜无或有微小的前向运动 键索广泛增厚缩短波及乳头肌 所有瓣叶组织增厚 整 个瓣叶广泛回声增强 二 心导管 对于老年患者 在球囊扩张之前行心导管检查可以确定冠心病的存在与否 对年青患者则 不是必须 跨瓣压差可因心率控制不好而过高估计疾病的严重性 也可因导管检查前体液 量不足而低估 所以不能作为瓣膜球囊扩张前估计疾病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 四 禁忌证 通常所指的禁忌证是左房血栓 中重度返流 重度钙化或瓣下疾患 但这些都是来自临床 经验 并非绝对 一 血栓 Huny 等总结了三个研究 70 例伴有左房机化血栓的患者均完成球囊瓣膜成形 但当左房 间隔 心室腔内或瓣膜表面有血栓时 不应实施球囊瓣膜成形 二 二尖瓣返流 一般认为 中 重度二尖瓣返流患者是瓣膜球囊扩张的高危人群 但这一观点尚未得到大 规模前瞻性试验证实 有二项回顾性的分析 其中一个将 25 例中度二尖瓣返流患者与 25 例年龄 性别匹配的轻或无返流患者相比较 结果发现前组患者术后确实返流加重 20 术前中度返流的患者术后发展为重度 这些患者往往有较高的超声得分 严重钙化发生率 升高 2 倍 同样 轻度二尖瓣返流的患者术前也存在不利的瓣膜解剖条件 术后无事件生 存率较低 但二组手术成功率相似 总的血流动力学改善程度也无明显差异 以上结果提 示 若患者是心脏手术的危险人群 可行二尖瓣联合部分离术 若同时存在主动脉瓣返流 理论上是一个不利因素 即二尖瓣球囊扩张使左室前向血流改善 但同时加重了左室容量 负荷 三 严重钙化 二尖瓣球囊扩张可引起非对称性钙化的瓣膜撕裂或破裂 故不适用于严重非对称性钙化的 患者 仅仅超声得分高不能预测是否发生严重二尖瓣返流 但可以预测严重钙化 总结临 床经验 发现若因危险性高不能外科手术时 瓣膜成形可使超声得分高且形态学条件差的 老年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得到中等度改善 症状减轻 但并发症及死亡率较高 五 方法 一 前向和逆向方法 二尖瓣球囊成形最常用的方法是前向穿间隔方法 所用器械有单柱状球囊 Inoue 双叶或三 叶球囊以及单轨金属瓣膜切刀 目前所做的二尖瓣球囊成形基本上都是用 Inoue 球囊和双 柱状球囊 该技术也可逆行进行 优点在于避免穿间隔的损伤 但大的手术器械通过肱动 脉进入 球囊没有漂浮 直接穿过二尖瓣下结构 增加了导丝打结的机会 二 Inoue 技术 Inoue 球囊主要特点有 尖端可调 外形较小 有利于穿间隔 尼龙网包被使球囊能骑跨 在二尖瓣上 球囊有良好弧线 允许球囊扩张至少 4mm 大的范围 分段方法所依靠的是 对患者的评估 主要是每次加压间隙运用超声分析狭窄程度的改善和二尖瓣返流的增加 如果改善不理想 返流未出现或未加重 球囊可增加 1mm 有一项汇总 19 个有关 Inoue 球囊成形的研究 共包括 7091 例二尖瓣狭窄患者 早期成功率 93 但成功的定义变异 较大 大多数研究采用的是瓣口面积增加一倍 其中也包含了一些严重的二尖瓣返流 房 间隔缺损或栓塞事件 三 柱状球囊技术 柱状球囊技术始于 1985 年 由于不能肯定扩张后是否有足够的压差下降而被双球囊方法代 替 分级扩张技术也是逐步加大两侧的球囊 直至导致足够的压差下降或二尖瓣返流增加 12 个研究包括 1864 例患者 成功率为 90 四 单柱状球囊与双柱状球囊 将一圆柱状球囊放入一个极小的口径存在一定困难 这是单柱状球囊的缺点 所以手术效 果差 使压差下降非常小 尽管没有随机研究的比较结果 但有大量来自手术者的系列报 道 运用单球囊扩张后再用双球囊扩张 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双球囊扩张的效果优于单球 囊 与离体试验结果一致 双球囊增加侧向力量 有利于联合部的分离 然而 球囊扩张 面积与其表面积的比较结果显示 大的单球囊所产生的血流动力学效应与二个球囊相似 因而 球囊的数量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五 Inoue 与双球囊 Inoue 技术的主要优势是简便 手术时间短 Inoue 球囊的设计不同于单柱状球囊 未加压 时球囊纤细 能很容易地通过房间膈 充气后球囊的哑铃样外形可避免发生房间隔缺损 与双球囊技术相比 2 5 对 10 也减少了心尖穿孔的可能 一项前瞻性随机研究比较了 Inoue 球囊与双球囊瓣膜扩张的效果 结果发现二者的治疗效 果相同 包括并发症无明显差别 Inoue 球囊技术的房间隔缺损发生率低于单球囊技术 但 无统计学意义 因为缺乏由同一术者运用二种技术的前瞻性随机研究 所以 二种手术的 结果可比性差 Inoue 技术简便 并发症低 但二尖瓣返流发生率高 因为球囊的远端较大 容易造成瓣下结构的损伤 有资料提示双球囊由于其侧向力量的优势 有利于解剖条件较 差的病例 例如对无症状的二尖瓣联合部融合的患者 Inoue 技术增加了严重二尖瓣返流的 危险性 而双球囊技术则无此问题 双球囊技术的缺点仍是手术时间长 尽管说并发症的 发生率与术者从事复杂手术的经验有关 但心室穿孔的危险性较大 六 远期随访 我国 120 个医疗中心 4832 例患者的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 平均随访 32 个月后 98 8 的 患者心功能为 NYHA 级 成功率 99 3 再狭窄率 5 2 无并发症 但研究中数据 的收集可能存在问题 若瓣膜解剖条件好 成功率高和并发症率低的结果是一致的 Cohen 的研究中瓣膜解剖条件差的患者占很大比例 使远期预后不理想 145 例患者中 5 年无事件生存率仅 51 无再扩张 死亡或瓣膜置换术 一般来说 这些研究都存在着 随访不彻底 无重复终点和缺乏分析血流动力学和再狭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七 术中经食管超声检查 为了尽早发现大的并发症 如严重二尖瓣返流 心包填塞和房间隔缺损 在球囊二尖瓣 成形中提倡运用经食管超声 另外 经食管超声还可以在穿间隔时确定穿刺针的位置 一 个随机研究比较了联合运用 X 线透视加经食管超声 与单独运用 X 线透视对二尖瓣联合 部扩张效果影响 结果表明前者可以减少手术时间 降低二尖瓣返流和房间隔缺损发生率 以上研究的结果可能存在疑问 超声组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 60 可能是经验不足所致 对大多数患者来说 体表二维超声在探测二尖瓣返流方面有足够的敏感性 对早期发现心 脏压塞有一定价值 房间隔缺损已少见 大多数是术后的发现 最后 室间隔穿刺对有经 验的手术者来说危险性并不大 所以说 食管超声在二尖瓣球囊成形中的应用存在争议 八 并发症 手术总死亡率约为 1 主要是由于穿间隔或左室心尖部穿孔引起的心包填塞 尤其是柱 状球囊 发生率 2 4 严重二尖瓣返流接近 4 有的研究发现所有患者术前都经食管超 声证实无心腔内血栓 但术后 27 例患者中有 11 人发生脑梗死 可见手术后有较高的栓塞 率 血栓的主要来源是心腔血栓 导管引起的血栓形成和钙浓度骤增 房间隔缺损是有意义的早期并发症 主要是由于打开了柱状气囊 造成房间隔撕裂 另外 缠绕的球囊逆向拔出或 5 8mm 的球囊扩张间隔也可造成创伤 若采用扩张器 缩短球囊系 统 以上问题可以避免 Inoue 技术已被证实具备以上二个特点 应当注意的是术后若房间 隔缺损较大 引起左房压下降时 有可能高估术后二尖瓣面积 九 轻度二尖瓣狭窄的球囊扩张 一些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二尖瓣面积 1 3 1 5cm2 患者的球囊扩张效果 结果表明术后瓣膜 面积增加大于严重狭窄者 意外死亡率 二尖瓣置换术或其它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增 加 早期的球囊扩张可以影响疾病的进程 包括肺动脉高压 心心房颤动动和休克 但仍 是一种假设 需要前瞻性研究验证 十 妊娠 已有多项有关妊娠期成功完成二尖瓣球囊扩张的报道 操作由超声引导 而不用 X 光透视 以免射线影响胎儿的发育 十一 再狭窄的扩张 二尖瓣再狭窄者再次手术能增加远期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几个大规模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 再次手术总的结果较首次手术差 症状改善不明显 成功率下降 20 仅 51 瓣膜面积 1 5cm2 4 年后近 20 的患者需要瓣膜置换术 与首次手术相比 5 年后再狭窄率可增 加数倍 近 20 有意义的是 Jany 等的研究 他们发现无论是首次或再次手术 超声得 分与临床结果密切相关 说明决定预后的是瓣膜的形态学特点而非是否经历过瓣膜成形 十二 生物瓣膜 目前已有几例生物瓣膜成形成功的报道 但除 1 例外 其它病例血流动力学状况及远期效 果均不详 生物瓣膜的组织学改变与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十分相似 严重的瓣叶增厚 钙 化和活动度差 但无联合部的融合 研究结果发现球囊扩张引起瓣叶撕裂和瓣膜穿孔 从 而导致完全无效的瓣膜扩张 所以 尽管目前经皮瓣膜球囊扩张技术不断完善 现有的研 究结果不支持对生物瓣膜进行扩张 十三 球囊与外科闭式分离术 因为球囊瓣膜扩张和外科闭式分离术都是用钝器盲目扩张瓣膜 在经皮技术出现的早期就 有随机试验比较二者的效果 当时外科手术在二尖瓣狭窄的高发国家很盛行 所以 这些 随机试验中 外科手术者较球囊分离术操作者更有经验 1988 年的一次随机试验包括了 40 例瓣膜条件好的严重二尖瓣狭窄患者 随访 7 年 一系列导管和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二组 血流动力学改变相似 晚期二组各死亡 1 例 20 的患者行重复二尖瓣球囊扩张 再狭窄 定为瓣口扩大部分丧失二分之一或瓣口面积 1 5cm2 球囊扩张的再狭窄率为 26 外科 手术则为 35 高于球囊扩张 也可能是未正规随访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 随访期的再 狭窄率低估了疾病真实的严重程度 外科手术后瓣口平均面积 1 3cm2 显然不够充分 一 项研究比较了二种技术的短期效果 瓣口面积 2 2 0 4cm2 对 1 6 0 4cm2 及 4 年的再狭 窄率 7 对 37 显示出球囊技术的优势 另外二项研究的短期无创随访结果也得出球囊 扩张优于外科手术 至少是二者结果相同的结论 十四 直视分离术与球囊成形 直视手术可以在直视下进行外科分离和瓣下结构的修复 而闭式分离术和球囊分离术则不 具备这些特点 故推测直视分离术优于球囊瓣膜成形 一项前瞻性研究包括了 100 例直视 分离术的患者 通过对病程研究的结果证实其确实优于瓣膜成形 外科手术所得结果 平均 瓣膜面积 2 9cm2 超过了预期效果 这可能与测量技术或病例的选择有关 仅有 8 例轻度 返流 反映了术者的技术非常高超 另一方面 从前瞻随机试验中我们已看出球囊扩张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