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控系统实验指导书_第1页
运控系统实验指导书_第2页
运控系统实验指导书_第3页
运控系统实验指导书_第4页
运控系统实验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逻辑无环流直流调速系统实验逻辑无环流直流调速系统实验 一 实验目的 一 实验目的 1 理论联系实际 把 自动控制系统 电力电子变流技术 等 课程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际 掌握和巩固可逆调速系统的组成 工作原理和主要优缺点 2 熟悉和掌握逻辑无环流可逆调速系统的调试方法和步骤 3 通过实验 分析和研究系统的动 静态特性 并研究调节器参 数对动态品质的影响 4 通过实验 使同学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二 实验内容 二 实验内容 1 各控制单元调试 2 整定电流反馈系数 转速反馈系数 a 整定电流保护动作值 3 测定开环机械特性及高 低速时的静特性 n f Id 4 闭环控制特性 n f Id 的测定 5 改变调节器参数 观察 记录电流和速度起制动的动态波形 三 实验要求 三 实验要求 1 预习 1 实验前必须掌握系统的框图原理 系统各控制单元的功能和 作用 2 熟悉 IPS 1 实验装置的结构 面板布置及系统主要设备参数 3 拟定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 列出所需记录的参数表格 实验 前由教师抽查 发现未预习者 不得参加实验 2 实验技术指标要求 1 电流超调量 i 5 并记录有关参数对 i 的影响 用 理论计算分析误差的原因 2 转速超调量 n 10 并记录有关参数对 n 的影响 用理论计算分析误差的原因 3 用示波器测定 系统起动 制动 由正转到反转的过渡时间 4 稳态转速无静差 3 实验报告内容 1 实验线路组成的方框图和系统原理图 2 图纸 2 实验的内容 步骤和方法 实验测定的结果数据和波形图 3 分析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动态波形与参数的关系 4 提出对本实验的改进意见 四 实验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四 实验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系统的原理框图 见图 2 图中 GJ LY101 盒 见图 1 信号给定单元 它有两个输出端 输出 1 给定信号直接输出端 输出 2 给定信号经给定积分器 GI 后输出 图 1 给定单元 BS BC ACR CT1 CT2 GJ DZS ASR AR DLC Un WY 15V 15V GND M A V TC A GV 灯 箱 KM N I II k1 Y 11 TB N1 Un Un Un DPT DPZ Uio MT1 MT2 Ubif Ubir KM J Vf VR TM Y 11 LH KM A N1 图图 2 2 系系统统框框图图 ASR LY102 盒 见图 3 速度调节器 PI 它保证稳态时速度无 静 差 其输出限幅值作为电流调节器的最大电流给定 决定电动机 最 大的起动电流 BS 速度变换及速度反馈 盒 盒 124 102 LY LY DZS LY102 盒 见图 4 零速封锁单元 其作用是 当给定信号 为零时 电动机应停止不动 然而 各调节器的 零点漂移将导致电动机爬行 为确保零位时电动 机不会爬行 一定要将调节器严格锁零 即通过 控制场效应管使调节器的输出和输入之间短接 ACR LY103 盒 见图 5 电流调节器 PI 它作为电流环内的调 节器 可以控制电动机起 制动电流的大小 及 时抑制电网扰动对转速的影响 其输出的最大限 幅值由触发器 GT 的移相特性决定 即最大正限幅 值决定 min的大小 最大负限幅值决定 min的大小 BC 电流变换及电流反馈 由三个同型号 5A 0 1A 的交流 盒 盒 124 103 LY LY 电流互感器 LH 接成星形接法 经三相桥式整流后 变成极性不可变的直流电压 并分路送出 a 过流推 信号和过流跳闸控制信号 b DPZ 的零电流输入信号 Uio c 电流反馈信号 Uif 或 Ui AR LY103 盒 见图 6 反号器 注意 电流反馈信号的极性总是为 而且 此系统只采用了一个电流调节器 为保证电流环为电流负反馈环 实现负反馈控制 必须采用一只反号器 AR 为此 由逻辑 DLC 的两 个相反端的 UF和 UR信号分别控制电流的给定信号 以实现电流反馈永远是负反馈 图 6 CT1 MT1 LY105 1 盒 见图 7 正组桥晶闸管的三相移相触发器和 脉冲门 CT2 MT2 LY105 2 盒 反组桥晶闸管的三相移相触发器和脉冲门 三相移相触发器由三片集成电路芯片 KJ004 或 KC04 等组成 通过 KJ041 而形成六路双窄脉冲 经脉冲放大和脉冲门 MT 去发 三相全控桥晶闸管 三相移相触发器有两路输入信号 一路是三相交流同步电源 以保证主电路的交流电压和触发脉冲保持同步 去正确触发各相晶 闸管 另一路是脉冲移动的控制信号 Uct 用它来控制触发器脉冲 发出的时刻 从而达到控制晶闸管触发角的目的 为了从根本上消除系统的静态环流和脉动环流 则必须在任何 时刻只允许开放一组晶闸管脉冲 另一组晶闸管脉冲被严格封锁 为达此目的 电路上设计了两个模拟电子开关脉冲门 MT1 MT2 逻 辑控制器根据系统的工作情况正确发出指令 Ubif 或 Ubir 来接通 一脉冲门而同时切断另一脉冲门 图 7 DPT LY104 盒 见图 8 转矩极性鉴别器 图 8 DPZ LY104 盒 见图 9 零电流检测器 图 9 DLC LY104 盒 见图 10 逻辑控制器 8 9 图 10 WY LY124 板 15V直流稳压电源 供整个控制单元的工作电源 TM 整流变压器 接线组别为 D Y11 TB 同步变压器 接线组别为 D Y11 逻辑无环流系统的主回路由二组反并联的三相全控桥组成 由 于没有环流 两组可控整流桥之间可省去限制环流的均衡电流器 电枢回路仅串一个平波电抗器 hd 控制系统主要由速度调节器 ASR 电流调节器 ACR 反号器 AR 转矩极性鉴别器 DPT 零电流检测 DPZ 无环流逻辑控制器 DLC 触发器 CT 电流变换及电流反馈 BC 速度变换及速度反馈等 组成 其系统原理如图 2 所示 正向起动时 给定电压 U n为正电压 无环流逻辑控制器的输 出端 Ubif为 0 态 Ubir为 1 态 即正桥触发脉冲开通 反桥 触发脉冲被封锁 主回路正组晶闸管处于整流状态 电动机正向运 行 当给定减小时 U n Un 使 U i反向 正组晶闸管进入本桥逆 变状态 而此时 Ubif Ubir则不变 当主电路电流减小并过零后 Ubif为 1 态 Ubir为 0 态 即进入它桥制动状态 使电机转 速降至设定的转速后 再切换成正向运行 当 U n OV 时 则电机停 转 反向运行时 Ubif为 1 态 Ubir为 0 态 主回路反桥晶 闸管工作 无环流逻辑控制器的输出取决于电机的运行状态 正向运转 正转制动本桥逆变及反转制动的它桥逆变状态 Ubif为 0 态 Ubir为 1 态 保证了正桥工作 反桥封锁 反向运转 反转制动 本桥逆变及正转制动的它桥逆变阶段 则 Ubif为 1 态 Ubir为 0 态 正桥被封锁 反桥触发工作 由于逻辑控制器的作用 在逻辑无环可逆系统中保证了任何情况下两组晶闸管整流桥不会同 时触发 一组触发工作时 另一组被封锁 因此系统工作过程既无 直流环流也无脉动环流 五 实验设备和仪器 五 实验设备和仪器 LY101 LY102 LY103 LY104 LY105 1 2 LY105 1 2 LY121 LY124 直流电动机 发电机 测速发电机组 示波器 万用表 见书后附图 六 实验步骤 六 实验步骤 一 双闭环可逆调系统调试原则 一 双闭环可逆调系统调试原则 先单元 后系统 先开环 后闭环 先内环 后外环 先单向 不可逆 后双向 可逆 二 系统的开环调试 二 系统的开环调试 实验原理框图如图 11 所示 1 系统的相位整定 1 定相分析 定相的目的是根据各相晶闸管在各自的导电范围 触发器能给出触发脉冲 也就是确定触发器的同步电压与其对应的 主回路电压之间的正确相位关系 因此必须根据触发器结构原理 主变压器的接线组别来确定同步变压器的接线组别 图 11 由 KJ004 组成的三相移相触发电路要求三相交流同步电压 A B C 应分别与主回路电源电压 A2 B2 C2同相位 因此若主电路的 整流变压器 TM 的接线组别为 D Y11 则要求触发器的同步变压器 TB 的接线组别也为 D Y11 如图 12 所示 其矢量关系图如图 13 所示 以主变压器 TM 的 A2相为例 将 A 作为同步电源所产生的脉冲 去触发 A2相的晶闸管 VT1 将 A 作为同步电源所产生的脉冲去触发 A2相的晶闸管 VT4 即共相脉冲在同一控制信号作用下总是相差 180 如图 14 所示 同步信号 A 经阻容移相 30 后为 A1 再输入 到脉冲触 A A1 1 B B1 1 C C1 1 N A2 B2 C2 A B C B2 A1 B2 C2 A2 C2 A2 C A BB C A VT3 VT2 VT1 VT6 VT5 VT4 图图 1 12 2 整整流流变变压压器器与与同同步步变变压压器器接接线线图图 图图 1 13 3 主主电电压压与与同同步步电电压压矢矢量量关关系系图图 发器中 因此 在系统要求的移相范围内都处于锯齿波的范围之中 这样的相应配合关系是可行的 其它各号的晶闸管的同步电压相位 关系可以从图 13 中推出 主回路电压 A2 C2 B2 A2 C2 B2 触发器同步电压 A C B A C B 晶 闸 管 VT1VT2VT3VT4VT5VT6 2 实验线路连接 先将 LY105 1 2 LY105 1 2 的 25 芯插座分 别与 LY123 中的插座相连 并将 Ubif Ubir 孔与控制直流电源的公 共点 GND 相连 从 LY124 中将 15V GND 与 LY105 连接好 直流主 回路与灯盒相连 注意 此时 LY121 A2 B2 C2不得相连 3 相位检查 a 合保护电路开关 自动空气开关 K1 其它开关不合 用示 波器检查主电路电压即 LY105 1 2 同步电压 ABC 相序是否依次相差 120 b 拉开 K1 用导线将 LY121 上 N 与触发器 LY105 公共点 GND 相连 再合 K1和直流调速主电源开关 k2 用双线示波器观察 主电路电源电压 A2 B2 C2 和同步电压是否符合图 13 中矢量图 中的相位关系 检查完毕 立即将 LY121 上 N 与 LY105 1 2 的公共 点 GND 的连接线拔掉 图 14 定相波形分析图 2 触发器的整定 将 LY101 中输出 1 与 LY105 1 中的 Uct 孔相连 合 LY124 中 的电源控制开关 调节 LY101 中的负给定电位器 使 Uct 1 5V左 右 用示波器观察 LY105 1 中 1 4 3 6 2 5 孔的三相锯齿波 的斜率是否一致 若不一致 调节斜率电位器 观察 1 6 孔的 6 个触发脉冲 应使间隔均匀 相互间隔为 60 触发器移相控制特性的整定 如图 15 所示 触发器移相控制特性有三个参数的整定尤为重要 a 系统初始相位 脉冲零位 的整定和偏移电压 Up 的调整 它决 定系统工作的初始状态 本系统要求 Uct 0V时 900 电机应停 止不动 因此要调整偏移电压 Up 使 900 180 150 90 0 a Uctm 30 Uctm 图图 1 15 5 触触发发器器移移相相控控制制特特性性 b 测得当 min 30o时所对应的 Uctm 值 该值将作为整定 ACR 输出最大正限幅值的依据 c 测得当 1500 min 300 时所对应的 Uctm 值 该值将 作为整定 ACR 输出最大负限值的依据 调整方法如下 a 先使 Uct 0V 用示波器观察 LY105 1 的 1 4 3 6 2 5 孔 的波形是否符合图 14 中 900的位置 若全不对 调节负 偏移 Up 电位器 使其符合要求 若个别不对可微调相对应的 斜率电位器 b 将 LY121 的 A2 B2 C2与 LY123 的 A2 B2 C2分别连接 主 回路接成纯电阻性负载 灯挂箱 合主回路 k2 调节灯的 个数使主回路电流达到 1A 左右 用示波器观察负载两端的整 流电压波形应如图 16 所示 303030 360 图图 1 16 6 纯纯电电阻阻负负载载 a a 9 90 0 时时三三相相桥桥式式整整流流电电压压波波形形 若观察到的不符合图 16 所示的波形 可微调 Up 电位器 若个别 不符则可微相对应的调斜率电位器 C 改变 Uct 的大小 观察整流电压在升高或降低过程中 六个 整流电压波头应整齐 满意为止 注意在整个调试过程中 Id 不能超过 2A d 断开主电路 K2 将负载接成串平波电抗器 200mH 处 的反 电动势负载 将电动机的励磁电源线接好 先合电动机励磁开关 再合主回路 K2 在 Uct 0V时 电机应停止不动 若还旋转 检 查其原因 直到电机停止运行为止 LY122 右下角的直流电流表 的黄色端在内部已和 LY123 电感 1 的黄色线段接好 电感 1 值最 大为 700mH e 断开主回路 K2 和电动机励磁回路 用水波器观察 LY105 1 2 的 1 4 3 6 2 5 孔 慢慢给定 Uctm 使观察到的波 形应为图 14 300的波形 并记录 300所对应的 Uct 值 来 作为 ACR 输出最大正限幅 Uctm 值 同理 逐步给定 Uct 使其波形应为图 14 1500 300 处的波形 并记录 300所对应的 Uct 值 来作为 ACR 输出最大负 限幅的 Uctm 值 重复上述过程 将反组 LY105 1 2 触发器调整好 3 系统开环运行及特性测试 实验线路图 17 所示 图图 1 17 7 系系统统开开环环特特性性测测定定电电路路图图 断开所有电源 按图 17 接好实验线路 并检查电动机励磁 是否连接好 测速发电机连接线是否连接好 但测速反馈线不要接 入速度调节器反馈端 合三相总电源开关 合控制电源开关 合电机励磁开关 先 使 Uct 0V 合主回路 此时 Uct 0V 900 Ud 0V 直流电动机应 停止转动 高速特性测试 逐步增加给定电压 使电动机启动 升速 调节 Uct 和灯的开关 即改变 RG 使电机电流 Id Ied 2 3A 转速 n ned 1450rpm 注意 Uct 给定后不能动 改变 RG 使负载电流 Id 由 2 3 降至 2A 1 5A 1A 0 5A 0 2A 记录所对应的转速和整流电压 Ud 转速可以转速成表直接读出 即可测出高速时系统的开环特性 n f Id 如图 9 所示 ned2 ned1 nMAX nmin n n01 n02 Id Ied 0 图图 1 18 8 系系统统的的开开环环特特性性 低速特性测试 改变 Uct 和 RG 使 Id Ied 2 30A 电机仍然旋 转 爬行速度 改变 RG 使电流由 2 3A 逐步降至最低 记录所对应 的转速和 Ud 值 即可测出低速时 n f Id 特性 根据上述 Ud 及 Id 值 可测得整流装置外特性 Ud f Id 由特性求出 开环系统调速范围 D min max n n 静差率 S 2 2 no ned 整流装置内阻 Rn Id Ud 四四 系统各单元的调试与参数整定 系统各单元的调试与参数整定 1 电流反馈系数 的整定与过流保护的整定 系统开环运行 主回路接 R L 负载或接电枢负载 电动机不加励磁 用示波器观察电流互感器付方整流电压波形是否正常 电流反馈强度整定 若速度调节器的限幅值考虑为 5V 电 机最大启动电流为 2A 调节 Uct 使 Id 2A时 调整电流反馈电位器 使 Ufi 5V 即 ufim U im Idm 2 5 Idm Ufim A V 2 5 检查电流反馈的极性是否为正 电流反馈输入 输出特性线性度的检查 图图 1919 使正向或反向电流分别为 2A 1 5A 1A 0 5A 测量反馈电压 Ufi的大小 标入上图 10 中 过流保护整定 过流保护整定在 2 5A动作 当 Uct 缓慢升高 电流不断增大 当电流表 A 示的 2 5A时 过 流报警系统投入工作 若过流报警提早或延迟则可调节面板上的过 流整定电位器 直到可靠动作为止 注因整个实验装置的需要 过 流报警的电流实为 6A 2 速度反馈系统系数 的整定 Ufi IdId A A 2 1 5 1 0 5 0 0 5 1 1 5 2 先使 Uct OV 断开所有电源 将测速发电机接入速度反馈电 路中 合电机的励磁电源开关 控制电源开关 三相电源开关 启 动主回路 缓慢给定 Uct 使电机起动并升速 当电机升速到电机的额定转速 1450rpm 时 检查速度反馈极 性应为负 考虑到若速度给定为 6V 时 对应的转速为 1450rpm 调 节速度反馈强度电位器 使速度反馈电压 Ufn Un 6V 因而可求得速 度反馈系数 X 因为 U nm Ufnm nmax 所以 Ufnm ma 6V 1450rpm 速度反馈特性的测试 改变 Uct 使电动机转速分别为 1450 1250 1000 800 500 250rpm 时 测量反馈电压的大小 填入图 11 中 图图 2 20 0 速速度度检检测测特特性性 3 零速封锁单元的检查与调节器的调试 先切断主回路和电动机的励磁 只合三相电源开关和控制电源 250 500 1000 1450 Ufn v n rpm 开关 在调试各调节器前 先检查零锁封锁单元的工作是否正常 将 LY101 的输出直接接入零速封锁单元 DZS 的输入端 U n 用万用表或示波器检查其输出端 若给定为 OV 则 DZS 输出为 1 态 若给定为某一个数值 0 5v 1v 则 DZS 输出为 0 态 说明 DZS 工作正常 电流调节器 ACR 的调试 a 将 LY101 的输出端直接接到 ACR 的输入端 U i孔 反馈电容 接至电容箱 零速封锁线接入其它连线断开 b 当给定为 OV时 其 ACR 的输出应为 OV c 当给定为正 其输出应为负 调节负限幅电位器 使其输出 限制在触发器的移相控制角 min 30 所对应的 Uctm值 当增加给定时 其值应不变 d 当给定为负 其输出应为正 调节正限幅电位器 使其输出 限制在触发器的移相控制角 min 30 所对应的 Uctm值 当给定继续增加 其值应不变 e 观察 PI 特性 突加给定电压 用示波器观察输出电压变化 规律 改变调节器的放大倍数数及反馈电容数值 观察其 输出电压的变化 特性应于图 12 所示 Usr O KpUsr Usr f UsrUsr t 图图 2 21 1 P PI I 调调节节器器的的特特性性 速度调节器的调试 调试方法与调试电流调节器完全相同 但输出的正 负限幅值为 5V 反相器 AR 的调试 将 LY101 输出端直接接入 AR 的输入端 用万用表测量输入与输出 特性应为图 13 所示 若比例不对 调节 RP2 使其 USC USC 图图 2 22 2 反反相相器器特特性性 4 逻辑控制单元的调试 电症检测器的调试 a 转矩极性鉴别器 DPT 的调试 将 LY101 的输出直接接到 DPT 的输入端 用万用表或示波器观 察其输出 Usr v Usc v 3v 2v 1v 0 3v 2v 1v 1 2 3 1 2 3 先检测回环宽度 一般为 0 5V 左右 调节电位器 RP1 使环 宽对称纵座标 如特性图 14 所示 图图 23 23 入一回环宽度入一回环宽度 b 零电流检测器 DPZ 的调试 将 LY101 的输出直接接到 DPZ 的输入端 用万用表或示波器观 察其输出 先检测回环宽度 一般为 0 5V 左右 调节电位器 RP3 使回环向纵座标右侧偏移 0 1V 左右 如特性 15 所示 图图 2 24 4 D DP PZ Z 特特性性 c 按实测得数据 画出两个电平检测器的回环 UT13v U i 0 6v 入 0 UZ 13V Ufio 0 6V 入 0 0 1V 逻辑控制器 DL C 的调试 由于 DLC 有 T和 Z两个输入端 若要求两个输入端同时为 1 态或 0 时 其信号可直接从给定器LY101 输出端获得 若一 个为 1 态可从 LY101 获得 一个为 0 态则将该输入端直接插 GND 即 测试逻辑功能 列出真值表 真值表应符合下表 T110001输 入 Z100100 UF111000输 出UR000111 五五 电流环闭环调试 电动机不加励磁 电流环闭环调试 电动机不加励磁 按系统图将与电流环有关的单元全部连接起来 先调正组 后 调反组 然后再反并联 1 LY105 1 的 Ubif孔接地 25 芯插座接正组整流桥 Uct接 ACR 输出 LY105 2 的 Ubir和 Uct孔悬空 25 芯插座拔掉 主回路接电机 负载 电动机不加励磁 并在此回路串 200mH 的平波电机器 h 2 由 LY101 输出端直接接入 ACR 的输入端 U i 3 合三相电源开关 控制电源开关 启动主回路 不合励磁开 关 4 逐渐增加给定信号 应为负值 用示波器观察电压波形应 有 6 个对称波头平滑变化 5 给 ACR 输入实加给定 阶跃 信号 3V 左右 用示波器 观察电流的动态波形 从电流反馈端观测 电流超调量是否符合设 计要求 i 5 若不符合 则改变 ACR 的 PI 参数 直到符合 要求为止 同时读出电流调节时间 以便确定电流环跟随电流给定 信号的能力 6 正组调试完后 再仿照上述调试反组 7 正 反组均正常后 将正组线均连接好 进行反并联调试 观察电流动态波形 六 速度环闭环调试 电动机加额定励磁 六 速度环闭环调试 电动机加额定励磁 速度环的闭环调试 也必须按先正组 后反组 再反并联的调 试方法进行 1 先按系统图将系统所有的单元全部连接起来 把 LY105 2 连 接到反组整流桥的 25 芯插座拔掉 主回路接电机负载 并串联 200mH 电感 让正组整流桥工作 2 合三相电源开关 电动机励磁开关 控制电源开关 启动主 回路 3 由零逐渐增加给定信号于速度调节器输入端 U n 用示波器观 察其整流电压波形 若系统无其它异常情况 当电机速度上升到某 一转速时 例如 800rpm 将给定信号突降至零 观察此时的 Ud波 形 4 突加给定 即阶跃信号 用示波器观察测速反馈两端的起 动速度波形是否满足 n 10 的设计要求 若不满足 改变速度 调节器的 PI 参数 直到满意为止 同时能读出调节时间的长短 以 确定系统跟随速度给定的能力 5 正组做完后 观察反组的速度起动波形 注意 先停电 后 接线 正 反组分别正常后 可以反并联运行 整个系统投入工作 系统调试到此结束 6 系统动态波形的观察与性能指标分析 闭环机械特性 n f Id 的测定 并与开环机械特性相比较其 调速范围 D 及静差率 S 其方法是 先让系统停下来 将发电机输 出接灯箱 调节灯的个数和速度给定 使 n ned 1450rpm Id Ied 2 30A 给定不变 调节灯亮的个数使 Id 从而做出高速机械性 低速机械特性仿照开环系统 n f Id 方法进行 调节灯亮个数 使 Id 1A 左右 观察系统从原始突加正给 定正向起动 正向运行 突给正向停车的转速和电流的波形 并绘 于实验报告中 3 观测系统对扰动信号作用下的抵抗能力 电机起动后在稳态情况下 先使 Id 1A 左右 突加负载 使 Id 2A 用示波器观察电动机转速变化情况 读出最大的动态速度降落及速度恢复时间 突降负载 使 Id 0 5A 左右 同样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