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参考1.doc_第1页
开题报告参考1.doc_第2页
开题报告参考1.doc_第3页
开题报告参考1.doc_第4页
开题报告参考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与指导过程记录题目:安徽省产业结构变化规律 学生姓名:王 秀 芝 学号: 090712154 系(部): 旅 游 系 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入学时间:2009年09月导师姓名: 田晓四 职称/学位: 硕士 导师所在单位:池州学院旅游系毕业设计(论文)提交时间:二 一三年五 月池州学院教务处制填 写 说 明一、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院系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求进行选题,必须做到一人一题。二、选题确定后,学生应在院系规定的时间内向导师提交开题报告,导师应认真审阅开题报告并在“导师对选题的评价及开题意见”栏内签署选题评价和是否同意开题的意见。三、“指导过程记录”由导师根据指导过程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同时要求学生签名确认。四、“导师对选题的评价及开题意见”的字数应不少于100字,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学生的设计(论文)选题是否适当,该选题所具有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设计(论文)写作提纲是否得当,是否符合逻辑规范;文献资料的收集是否充分,时间进度安排是否合理;设计(论文)开题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等。五、“导师评语以及建议成绩”一栏是导师对学生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定稿所作的总体性评价,字数应不少于150字,内容应包括:对设计(论文)的整体评价;对设计(论文)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方面的评价;对设计(论文)创新性的评价;对设计(论文)的结构和写作规范的评价;对设计(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进一步提高的建议。六、开题报告与指导过程记录是考核导师工作业绩的依据,在学生论文答辩(二次答辩)结束后由院系根据池州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装订要求进行装订和存档。一、 选题依据(包括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现状、主要参考文献等)1、研究意义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进步的表现,改革开放三十年,是南京产业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三十年,在这期间,南京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以及经济效益等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对一个城市产业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它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向地区专门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减轻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更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作为“长三角”区域的中心城市之一和宁镇扬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南京市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问题,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巩固其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然而,新中国成立之前,南京的产业结构属于一种畸形的消费结构;新中国成立后,对原来的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确定了以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为主的发展目标。经过九个“五年计划” 的实施,南京市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过去的“一三二”转变为现在的“二三一”。为了更好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把握南京市产业结构变化规律并应用于实践,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南京市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带来经济效益,完善公共生活服务设施,提高人们生活水平。2、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对于产业结构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17至18世纪,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年)提出要“增加国民财富就要提高经济结构的效率,而提高经济结构效率又首先依赖于分工的发展”。这是产业结构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20世纪一批西方学者的开拓性研究。英国经学家克拉克(1940年)根据三次产业的分类,应用回归分析法对多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进行了研究,科学的总结出三次产业产业间劳动力分布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规律。美国发展经济创始人刘易斯(1954年)提出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以及赫尔希曼(1958年)提出发展中国家必须按照一个“平衡增长路线”发展,把有限的资源有选择的投入某些行业,使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之后钱纳里(1975年)的“发展形势”理论,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著名的“霍夫曼定理”对今后我们的研究也提供了诸多参考。从20世纪90年代,产业结构研究重点转向实证分析和国家间产业结构比较研究,近几年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开始出现。但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言,它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21世纪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机,大多数研究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者或者信封产业结构调整是自然历史过程,缺乏对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各参与主体的分析,也缺乏从利益的角度来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失败的困惑。国内研究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研究产业结构的成果可谓很多,但从我们接触到的资料来看,大多是对目前产业结构的现状做一些泛泛的分析,再对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一般性的讨论。这一类的研究最终提出的对策如杨治(1999年)着眼于从产业政策出发,探讨如何维持产业间的合理的比例关系;周馮琦(2003年)选择因素分析方法,通过对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因素分析,探讨了如何使中国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张平(2005年)仅仅从考察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进轨迹,对各区域产业结构模式横向比较,探讨中国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江世银(2004年)着重于区域经济结构分析上,格外突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进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李华 马树才等(2005年)侧重于从认识产业结构优化和国有经济调整之间的关系出发,实现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俞可琴(2006年)运用产业转移理论,从产业转移对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中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以实现产业升级;蒋昭侠(2005年)从产业结构理论为指导,结合产业结构转化机制,探讨产业结构变动调整的发展战略;还有的侧重于如何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以使三次产业发展之间关系合理化,有的侧重于如何发展基础设施以及基础产业,以缓解“瓶颈”产业的制约;等等。然而对现有产业结构中不合理的现象形成的根源并未做太多思考,对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各级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也未做太多考虑。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各种经济主体的利益的再分配过程。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忽视各级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尤其地方政府这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从而一直未有强有效的理论来指导遏制我国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矛盾。这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目的。我国生态旅游研究起步较早,1995年西双版纳“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标志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关注和生态旅游研究的起点。此后10年,国内学者对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而近年来研究的重点则更多的侧重于实践研究,主要是:对全国或个别区域开展生态旅游条件的分析及生态旅游影响的研究、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生态旅游区的管理以及公共政策。对于池州生态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池州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而具体系统的分析构建目前尚未涉及。3、主要参考文献1牛然,李学东.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1999年至今国内生态旅游文献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29(2):49-54.2肖朝霞. 基于SWOT分析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策略以高黎贡山国家级保护区南段为例J.社科论坛,2000:83-85.3 沃燕红,徐正春. 广东省连平县黄牛石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SWOT 分析及对策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1):192-196.4于玲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1-154.5 陈文豪,陈治平,沈能祥. 牯牛降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5:666 章维. 池州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8):165416577 宋国明,蔡巧根. 池州市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J池州师专学报,2005,19(3):77-838 杨丽芬. 论森林生态旅游对植被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4):46-47.9 张丁来. 牯牛降野生植物保护与开发的可行性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10:237.10 陈洪宏. 森林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旅游经济,2009,4:128-129.11 梁鑫鑫. 张爱敏. 森林生态旅游对植被的影响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7,14:209-211.12 谭红杨. 生态旅游的公益性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12:1-127.13 赵新勇. 生态旅游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措施J.中国林业企业,2005,70:24-26.14 马建章, 程鲲.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对野生动物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28(6):2818-2827.15 寸瑞红. 高黎贡山生物圈保护区综合管理初探J. 西南林学院学报,2001,21(4):220-225.二、研究方案(包括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度安排)1、主要研究内容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在论述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世界旅游潮流的前提下,池州生态旅游发展的背景,并结合相关研究数据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池州发展生态旅游在资源、交通、区位方面的优势,和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等劣势;池州发展生态旅游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同时也面临着周边成熟景区的市场竞争和环境保护力度不够导致的环境容量下降的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池州生态旅游的发展策略: 培养生态保护意识、提高公众素质;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明确市场定位、扩大宣传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重视人才、加强管理;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更好的指导生态旅游实践,保护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促进池州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二、研究方法首先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池州市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案例引证、结论总结分析生态旅游发展的背景环境。然后利用现场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分析与综合法、归纳法、经验总结法等分析概括池州市生态旅游开发现状,揭露开发问题。最后通过区域分析、研究类比对池州市生态旅游发展进行定位,对其开发提出具体建议和措施。3、进度安排本论文将利用五个阶段完成,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阶段,2011年6月底8月底,搜集资料,选定题目。第二阶段,2011年9月初9月底,完成开题报告。第三阶段,2011年10月初3月底,完成初稿。第四阶段,2011年4月底3月底,修改论文,论文定稿。第五阶段,2011年5月中旬,上交论文,进行毕业论文答辩。三、写作提纲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池州市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2.1 池州概况2.2 池州市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第三章 池州开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3.1优势分析3.2劣势分析3.3机遇分析3.4挑战分析第四章 具体对策4.1 培养生态保护意识、提高公众素质4.2 科学规划、合理开发4.3 明确市场定位、扩大宣传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