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病毒_第1页
呼吸道病毒_第2页
呼吸道病毒_第3页
呼吸道病毒_第4页
呼吸道病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呼吸道病毒是指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仅以呼吸道为入侵门户,主要引起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90%以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由该类病毒引起。,呼 吸 道 病 毒,目的与要求,掌握:,流感病毒形态结构、表面抗原与变异和致病性的关系,麻疹病毒的传播方式、致病特点与感染类型, 免疫性与特异性预防,熟悉:,正粘病毒与副粘病毒的一般特性,流感病毒的分型、亚型与变异机理。致病特点与免疫短暂机理,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副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生物学 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风疹病毒的传播特征、致病特点及与先天畸形的关系,呼 吸 道 病 毒,病毒种,核酸,引起主要疾病,正粘病毒 orthomyxovirus,流感病毒,RNA,流行性感冒,副粘病毒 Paramyxovirus,副流感病毒,RNA,普通感冒、支气管炎,呼吸道合胞病毒,RNA,麻疹病毒,麻疹,腮腺炎病毒,RNA,流行性腮腺炎,RNA,婴幼儿肺炎,其他病毒,风疹病毒,RNA,先天性风疹综合征,鼻病毒,RNA,普通感冒、支气管炎,冠状病毒,RNA,普通感冒,呼肠病毒,RNA,腺病毒,DNA,急性呼吸道感染、眼疾患,流 行 性 感 冒 病 毒,Influenza virus,生物学性状,形态:流感病毒呈球形或丝状,球形直径80-120nm,新分离株丝状多于球形有包膜,单链分节段的RNA病毒。,流 感 病 毒 的 结 构,核心,分节段的(-) SSRNA,核蛋白(NP),RNA多聚酶,基质蛋白(M蛋白):型特异性,包膜,刺突,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呈螺旋对称,1,2,4,3,5,6,7,8,PB2,PB1,NP,RNA,M2,M1,NA,HA,分节段的(-) SSRNA,PA,RNA多聚酶,核糖核蛋白(RNP),核心,包膜(类脂双层),刺 突,流感病毒结构示意图,基质蛋白(M蛋白),流感病毒基因组核糖核酸上螺旋排列的核蛋白,NP,流感病毒的表面结构,血凝素(HA)柱状,为三聚体,它基本上以相同的间距覆盖了病毒的全部表面 神经氨酸酶(NA)四个亚单位组成的四聚体,并不平均分布在病毒表面,而是聚合成群。,流感病毒的生活史,病毒侵入遗传物质的释放病毒的复制与病毒蛋白的合成病毒的装配出芽,流感病毒复制过程示意图,流感病毒抗原变异与分型基础,NP M蛋白,分型甲、乙、丙,HANA,分亚型(H1H15、N1N9),可溶性抗原(抗原性稳定),表面抗原(抗原性不稳定),乙型、丙型至今未发现亚型,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 因HA或NA的点突变(基因突变)造成,变异幅度小,属量变,引起局部中、小型流行。 抗原转换(antigenic shift) 因HA或NA的大幅度变异(基因重组)造成,属质变,导致新亚型的出现,引起世界性的暴发流行。,流感病毒的其他生物学特性,培养特性 可在鸡胚和培养细胞中增殖,但不引起明显的病变;培养液中加入胰液,促使HA裂解,可扩大培养细胞范围。抵抗力 不耐热,对干燥、乙醚、甲醛和乳酸等敏感。,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性:,传染源-病人或病毒携带者,致病机理-病毒不入血,病毒-呼吸道-毒素样物质进入血液,全身中毒症状,局部粘膜上皮炎症,同型有1-2年免疫力,免疫物质为sIgA及中和抗体(IgG 、IgM),免疫性:,所致疾病: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常见症状,发热 (3840 C) 畏寒 肌肉酸痛出汗 咳嗽 鼻塞咽痛 头痛厌食 乏力,所致疾病: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微生物学检查,病毒分离 取患者咽漱液或鼻咽拭,接种鸡胚(血凝实验鉴定)或培养细胞血清学诊断 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免疫测定抗原检测 直接从病人呼吸道分泌物、脱落细胞中检测抗原分型鉴定 核酸杂交、PCR、序列分析,流感的防治,药物治疗 盐酸金刚烷氨、干扰滴鼻素、板兰根、大青叶接种疫苗 流感病毒灭活疫苗 病毒表面抗原疫苗 减毒活疫苗,应该接种流感疫苗人群,年龄大于50岁的老人有慢性心脏和肺部疾病的患者有哮喘病和肾脏疾病的儿童糖尿病人有免疫系统疾病的病人如癌症、爱滋病患者,器官移植者及接受了类固醇、化疗和放疗的患者长期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6个月18岁的儿童怀孕三个月以上的孕妇医护工作者家庭佣人,副 粘 病 毒,RNA,NP,RNP,RNA聚合酶,M蛋白,F蛋白,HN蛋白,类脂双层,正粘病毒 (orthomyxovirus),副粘病毒(paramyxovirus),核酸,为分为7-8个节段的RNA,不分节段的完整的RNA,NP,有,有,M蛋白,有,有,刺突,HA凝集红细胞 NA液化细胞表面黏液,HN有HA、NA活性 F蛋白融合细胞,CPE,不明显,细胞融合多见,Inclusion body,少见,多见,抗原性,易变异,不稳定,较稳定,免疫性,短暂的局部粘膜免疫,相对持久,病毒构形,有包膜螺旋对称,有包膜螺旋对称,麻 疹 病 毒(measles virus),1、麻疹病毒是麻疹的病原体。是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急性传染病。2、该病四季都可发生,但冬春季发病率最高。3、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光,结膜炎、鼻炎、咳嗽是三个主要的前驱症状。4、麻疹本身可自愈,但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而导致死亡。,麻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1、只能凝集红细胞H蛋白2、具有溶细胞作用F蛋白3、能形成多核巨细胞4、在胞核与胞浆内能形成包涵体,以出芽释放的麻疹病毒,麻疹病毒,空气飞沫、口咽、眼结膜,呼吸道上皮细胞,血液扩散,单核巨噬细胞,呼吸道症状,全身中毒及 皮肤症状,眼、口腔粘膜症状,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抗H抗体和抗F抗体可抵御再感染,恢复期主要为细胞免疫,母亲抗体可保护新生儿。,细菌感染,个别病人慢发病毒感染亚急性硬化性脑炎(SSPE),检查方法,防治原则,接种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人是麻疹病毒的自然宿主,致病性,免疫性,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麻疹病毒的致病机理,入侵(CD46为病毒受体),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侵入淋巴组织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后再次入血(第二次病毒血症),多种组织、器官受累,表现为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核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等,麻疹的临床表现,潜伏期约1012天体温略高、咳嗽、流涕、好打喷嚏及泪眼,症状持续35天体温突然升高(达到4040.5C),口颊粘膜出现柯氏斑,随后出现红色班丘疹,从耳部开始,23天后遍及全身4天后消退,脱屑,麻疹的并发症,呼吸道最为常见,如肺炎、肺结核消化道 腹泻、阑尾炎或盲肠炎营养失调神经中枢系统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SSPE),临床诊断一般无需实验室检查,麻疹的治疗,扑热息痛及水疗法控制高热保持室内湿度及时补液注意饮食营养儿童应补充维生素A注意并发症,麻疹的预防,鸡胚细胞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我国接种年龄为8个月,发达国家一般为15个月7岁时再次免疫孕妇不宜接种疫苗紧急被动免疫用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腮 腺 炎 病 毒(Mumps virus),生物学性状:具备副粘病毒的共性,致病性:,呼吸道、 口咽粘膜、眼结膜,呼吸道上皮细胞,血液扩散,腮腺(流行性腮腺炎)、睾丸、卵巢、脑膜(并发症),免疫性:只有一个血清型,病后可获牢固的免疫力,有包膜,单链负义RNA两种表面包膜蛋白HN和F蛋白另外有四种结构蛋白,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咳嗽、喷嚏甚至说话都可传播,潜伏期23周,腮腺炎病毒是流行性腮腺炎的 病原体,学龄儿童为易感人群。,腮腺炎病毒,感染腮腺炎病毒的多核巨细胞中的包涵体,传染性强,出现症状前23天及症状消失后9天仍有传染性。,腮 腺 肿 大,微生物学检查及预防,分离时可取患者唾液、尿液或脑脊液在鸡胚羊膜腔、鸡胚细胞内培养增殖血清学诊断病毒特异性的IgM或4倍上升的IgG血凝抑制试验、ELISA和免疫荧光检测病毒抗原或抗体,临床诊断一般无需实验室检查,预防可接种MMR三联疫苗或减毒活疫苗,腺 病 毒 (Adenovirus),线型双链DNA裸露病毒,二十面立体对称。,可通过粪-口途径、呼吸道、直接接触、性接触传播,可引起咽炎等急性呼吸系统疾病;滤泡性结膜炎,流行性角膜结膜炎;尿路感染(子宫颈炎、尿道炎、出血性膀胱炎)及无症状的持续感染。脑膜脑炎可为腺病毒呼吸道感染的并发症。,感染后对同型病毒可产生牢固的免疫力(IgG),目前无理想疫苗,单正链 RNA包膜病毒,二十面立体对称。包膜刺突有血凝性。只有一个血清型,人是其唯一自然宿主,儿童是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